摘 要: 埃里希 弗洛姆是美籍德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他的生存思想既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又借鉴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同时融合了他自身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在剖析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人的性格结构造成异化的基础上,揭示了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在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原因、表现及其后果。弗洛姆的生存思想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引起的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倡导建立以人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重存在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 弗洛姆; 生存思想; 重占有; 重存在;
一、弗洛姆生存思想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学技术使生产力、生产方式有了较大的变革,人类经历了由畜力、人力到机械能、核能的转变,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取代了人脑,科技的改变使人对自己创造的机器、技术顶礼膜拜,逐渐沦为机器的奴隶,技术的傀儡。科技带来的影响远不仅如此,商品交换也不再是拘泥于熟人之间的交易,生产者不再为已知的顾客进行生产,而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进行生产与交换,因此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造就的商品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生产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消费速度,商品琳琅满目,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人们的消费观念随之改变,由 老的东西好 转变为 新的东西好 。伴随消费观念改变的是人们对商品占有的态度,对商品的崇拜成为常态,人受商品左右,占有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种 普照的光 。
(二)理论渊源
1.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1)劳动异化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剖析,揭露了异化劳动是私有制的根源,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受制于商品,由此导致 商品拜物教 的形成,因此马克思提出只有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地扬弃才能够消除异化。
弗洛姆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发现了导致现代人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确立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占有促使人们过度消费,使追求金钱、权利成为生活的目标。弗洛姆借助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所导致的性格结构的异化来控诉异化的深化,并提出通过确立重存在的生存方式来克服异化。
(2)人道主义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其哲学核心即现实的个人的存在问题进行了表述,马克思的哲学代表了对异化的反抗,关注人的解放问题。马克思强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人变成了自动机器,逐渐丧失了自主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马克思为求得人的解放,提出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以此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弗洛姆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作为一名人道主义哲学家,弗洛姆坚持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他在《占有还是存在》着作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对这一观点的看法,提出要想克服异化,确立重存在的生存方式需要具备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要以发展自我个性为目标、要具有积极的创造性等,这些无不体现了弗洛姆对人自身发展的重视。
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主要是引导人们去发现支配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力量,同时他也揭示了这些非理性力量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理性去了解,运用理性力量控制非理性力量。但弗洛伊德研究的只是个人的无意识,所解释的也仅仅是个人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弗洛姆超越了弗洛伊德的个人领域,着眼于社会,将弗洛伊德的个体层面推广到群体层面,将个体心理学同社会群体相结合,并提出了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等新范畴,实现了精神分析学由个体分析向社会心理分析的转变。
弗洛姆借助弗洛伊德的 力比多 理论,把个人性格推广到社会层面,进而提出了社会性格,在弗洛姆的早期作品中,他也曾用 社会的力比多结构 这一概念来描述社会性格。
二、弗洛姆生存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自工业革命时代以来,科技带来的巨大进步让人们引以为傲,也让人们不止一次地相信生产力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工业文明的理性文化精神带给人们的美好幻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内驱力,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
但是,弗洛姆认为,工业文明承诺给人们的并没有真正实现,而是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无节制地去满足人的消费愿望并未使人真正体会到快乐和幸福;科技的发展带来生产力的改变也并未使人主宰自己的生活,反而让大家都 成了官僚机器的齿轮 ,被技术所掌控,受技术奴役;由国家控制的大众传媒操纵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使社会成员变成无主体的 常人 ;技术的进步不仅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破坏了生态平衡,也使核能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威胁的手段。
面对工业文明带来这一系列的变化,弗洛姆发现,除了经济原因之外,人的心理原因也至关重要。资本主义私有制造就的商品社会使人们无节制地消费、无尽地占有,进而促成了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生成。享乐主义就是最大限度地随心所欲,尽可能地满足一个人的全部愿望;利己主义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私、利己和占有,现代西方人信奉的是能够带来快乐的不是分享而是占有,占有才是生活的目的。弗洛姆通过占有导致的消费异化来揭示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的异化,他把这种异化的心理机制称之为 重占有 的生存方式。
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社会基础是私有财产、权利以及利润。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简单解释就是对物的占有,体现的是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弗洛姆在这里强调的占有是已超出为了维持生存所必需进行的 功能性 地占有。他认为,在以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为背景的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方式是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在现代西方社会里,人们的占有对象已不仅仅停留在物品上,如今人、自我、思想习惯等都成为人们的占有对象。不仅占有对象发生了改变,占有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囤积转变为消费,占有的目的不再是积蓄,而是消费,因为人们坚信只有消费掉的东西才不会被拿走。消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病态之一。以无节制的消费为宗旨的 重占有 的存在方式是异化和物化在人的生存结构中的内化,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人的一切活动和关系都转变为物的关系,更是把人际关系表现为竞争、对抗。弗洛姆认为,要克服深层次的异化关系,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本质,就必须确立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二)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的价值追求不是对物的占有和消费,其生存方式的先决条件是独立、自由和具有批判理性,特征是存在的主动性,即对自身创造力的发挥。在重存在的生存方式中,人无须通过满足贪欲来获得快乐,获得快乐的方式在于分享、奉献和爱。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追求的是个体的主体意识以及个体的自我实现。对主体意识的重视充分彰显了弗洛姆要求恢复人性的强烈愿望。弗洛姆的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与个体自我意识、自我实现之间的关系,必须从马克思对劳动的分析入手。
在弗洛姆看来,马克思将劳动视作人的生命的表现。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 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
马克思首先肯定劳动实际上是体力和智力的表现,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潜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其次,劳动使人成为自身,人通过劳动进行自我生成,这一过程是创造性的活力充分发挥的过程。在对马克思劳动观解读的基础上,弗洛姆提出了充满人道主义的劳动观,即在爱心中劳动,这一过程摒弃了对人的压迫和对人性的摧残。工业社会塑造的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使人高度物化和异化,严重阻碍了个体自身的发展。异化的劳动使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自身生存的手段,劳动者被强迫、被压榨、被剥削,完全不能感受到自己是在进行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而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劳动,没有了异化和物化存在,劳动不再是一种带有剥削性质、强迫性质的活动,不是维持生存的手段,而是一种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活动,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 实践就是 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弗洛姆在爱心中劳动也是充分肯定主体的能动性,强调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理论。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弘扬的是善良意志和爱心。重占有的思想使追求名利、金钱成为普遍现象,人际交往变成利益角斗场,自私、冷漠、竞争取代了友爱、真诚和宽容。面对人际间的冷漠,弗洛姆痛心疾首。为了改变因利益造成人际间的疏远,弗洛姆提出爱心。
关于人际间交往问题,并非弗洛姆一人深有感触。我国古代着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在春秋时期便提出 仁爱之心 ,孔子的 仁爱 强调的是孝悌与博爱,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关怀,最能体现孔子 仁爱 思想的便是《论语》中记载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认为不偏施于人、推己及人便是 仁爱 ,是人与人交往应该坚持的原则,倡导待人处事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他的这一主张也被视为伦理学的 黄金规则 。
回顾西方社会,康德也曾提出过类似的主张,即善良意志,强调个体自身的积极才能或属性若不被正确的应用,则可能是有害的,可以将其理解为束缚自身潜能发挥的行为是有害的、是 恶 ;同时,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无条件的,是最高的道德意识。康德将促进自身及他人积极发展的行为作为评判人际交往的准则。无论是孔子的 仁爱 还是康德的善良意志,都是对促进自身及他人良好发展的一种倡导。相较于孔子与康德的 仁爱 和善良意志,弗洛姆的爱心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为了摆脱重占有的心理机制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为了避免大众都沦丧为无主体的 常人 ,弗洛姆提出要充满爱心。弗洛姆对爱的解释是: 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他人的品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是指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与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
由此可见,弗洛姆爱的本质是给予。弗洛姆提出,要想学会爱,首先需要克服自恋,通过理性信仰克服因资本主义私有制催生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其次,要学会自爱,只有学会爱自己,才能防止自己成为别人的傀儡,才会懂得如何爱他人,自爱也是博爱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学会如何爱,还需要具备关切、责任、尊重、知识等基本要素。弗洛姆弘扬的爱正是对重占有的心理机制的积极扬弃。
纵观东西方历史,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思想家都能提出异曲同工的理念,足以证明爱心是人类社会普适性的要求。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追求的是超越物化,践行更高层次的信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将商品世界的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通过揭露商品拜物教使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以此来说明物化危害之深。
弗洛姆从心理方面揭示了工业社会的高度物化和异化对人的性格结构的改变,揭示了对商品的过度占有、消费致使市场型性格成为现代人的标志。所谓的市场型性格,即人把自己作为商品而且以个人价值为交换价值的性格指向。商品经济导致的物化,埋没了人自身的价值而把自己视作商品,通过交换价值来衡量自身价值,提高交换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筹码即不断追求声望、地位和成就。
无论是社会性格的改变,还是拜物教思想对人精神的侵蚀,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引起的,都是在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所进行的价值选择。
弗洛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前沿中写道: 与许多存在主义的思想一样,马克思的哲学也代表一种抗议,抗议人失去他自身,抗议人变成物。
弗洛姆高度赞同马克思关于异化、物化的相关理论,因此,他要求摆脱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确立重存在的生存方式。虽然面对资本主义给人和社会造成的异化痛心疾首,可是弗洛姆对其根源的考察,离开了阶级分析的方法,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并未触及其要害,只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改良。而马克思则从 资本关系使工人自己和他自己劳动的实现条件完全无关、相外化和相异化的状况 ,揭露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导致异化,关注无产阶级被异化的不幸处境,要求通过废除私有制来寻求无产阶级解放以及全人类解放的理论。
三、对弗洛姆生存思想的评价
弗洛姆倡导的重存在的生存思想,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发展背后是对人性的泯灭与牺牲,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腐朽,呼吁人们要更加重视人自身的发展,尤其注重人精神方面的发展。重存在的生存方式是对商品拜物教、物化和异化的积极扬弃,是对重金钱、权利的价值追求的抛弃,是对冷漠的人际关系的改变,是一种充满人道主义、以关注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不可否认的是,弗洛姆对人和社会的异化分析,离开了阶级分析的方法,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抹杀了阶级根源的异化理论,并未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本质根源,他要求建立理想的 新社会 ,以此摆脱异化和物化,充满了乌托邦色彩,在并未改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很难成为现实。
相关文章:
基于《知网》的汉语词语词义消歧方法04-26
基于嵌入式的地铁杂散电流监测装置的设计04-26
Ajax技术及其在WebGIS中的应用04-26
多源数据窗口的数据修改04-26
基于不定叉树的应用层组播协议04-26
一种文本分类数据挖掘的技术04-26
八数码问题的JAVA设计与实现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