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水颂》剧目中音乐的地域风格与创作特征

时间:2024-04-26 02:42:00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是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题材剧情紧扣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唱腔音乐具有鲜明的曲剧唱腔特色,融合丹江号子、创作歌曲等多种音乐元素,体现出既继承传统又创新发展的创作主旨。本文从题材内容、唱腔特色、代表唱段三个方面对该部剧目进行分析,研究与探索其音乐中的地域风格与创作特征。

《丹水颂》剧目中音乐的地域风格与创作特征

  关键词: 河南曲剧; 丹水颂; 南水北调;

  河南省南阳曲剧艺术中心倾情打造的大型曲剧现代戏《丹水颂》是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并在第八届黄河戏剧节评奖中斩获剧目奖金奖第一名。该部曲剧新戏在河南省唐河县唐州大剧院首演取得圆满成功,随后前往各地进行了25场演出。笔者在观看了这部曲剧新作的演出之后,为演员情真意切的表演所感动,为剧中感人肺腑的唱腔所惊叹,更为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伟大的移民精神所折服。

  目前,音乐、戏剧等领域还未有关于该部新戏的分析、研究文章。为了进一步做好作品的研读,笔者三次走访南阳曲剧艺术中心,与该剧主创人员就剧目的创作、修改、排演过程进行了深入访谈,在对剧本、曲谱、录像进行认真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文。本文将从题材内容、唱腔特色、代表唱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深入探索该部大型曲剧现代戏的地域风格、艺术特色和时代特征。

  一、热情讴歌世纪工程中伟大的移民精神

  在我国众多国家级工程项目中,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纪工程。这一战略性工程的方案构想始于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在历经数十年的方案设计、比较分析后,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首批工程正式开工。随后,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启动。2008年11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丹江口水库移民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全面完成。在这一伟大世纪工程实施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时代英雄,他们甘于奉献,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完成这项造福万民的世纪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渠首 所在地的河南省南阳市的万千百姓,见证了这一伟大的移民工程。为了表现这种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移民精神,南阳曲剧艺术中心抓住时代脉搏,在曲剧新戏《丹江魂》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创演团队,历时数年精心打磨,数易其稿,创作排演了以南水北调移民工程为题材的大型现代戏《丹水颂》。

  《丹水颂》讲述了南水北调库区南阳市淅川县的丹阳村,因位于水位线以下,被定为先期移民试点村,新任乡党委书记何晓丹奉命到丹阳村做动员。丹阳村历经数次搬迁、回迁后,在村支书石青山的带领下,历尽艰苦卓绝的奋斗,已经成为该县的富裕村而安居乐业。乍一听到被定为移民试点村,历次搬迁的伤疤隐隐间被撕开,从村支书到广大村民一时间难以接受。如何动员村民接受这一历史性任务,成为摆在何晓丹和移民办主任魏国民面前的难题。期间,何晓丹在面对七奶奶思念失散几十年的女儿痛哭时,情之所至,认其为母;魏国民不顾自己身患绝症,依然奋战在移民搬迁的第一线,不幸倒在值守岗位上 。最终,当石青山及村民得知何晓丹之父何工就是当年修建丹江大坝,为丹阳村的重建付出生命的恩人时,朴实、善良、感恩的广大村民被其父女两代人的付出深深感动,他们在国家移民政策的感召下,拜别祖先坟茔,怀揣一捧黄土,含泪痛饮丹江水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们生活的地方,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开展再次告别家园。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讴歌了河南人民为国家重点工程移民的事迹,歌颂了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坚守曲剧唱腔特色与融合创新发展

  河南曲剧是我国百余种戏曲剧种中的一类,与豫剧、越调并称河南三大戏曲种类。曲剧是在河南民间说唱艺术鼓子曲与高跷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鼓子曲有南阳的大调曲子和洛阳的小调曲子两大地域流派,曲剧主要是在洛阳的小调曲子基础之上发展起来,并吸收南阳大调曲子的曲牌和板头曲形成的曲目。曲剧的音乐结构体制为含有板腔变化因素的曲牌联缀体,常用曲牌约30 40个,如【阳调】【汉江】【剪剪花】【满舟】【诗篇】【太平年】【哭皇天】【书韵】【茨儿山】【平垛】【银纽丝】。多数曲牌均可相互自由连接,无固定套曲形式。同时,在数十年的戏曲舞台艺术实践中,以【阳调】为代表的一批曲牌,发展出了慢、中、快的不同速度(板式),旋律也分化出平、喜、苦的不同情感风格。曲剧就是利用这些曲牌,在沿袭曲牌固有格式基础上,根据剧目情节、人物感情等进行一定的创新性发展。每一支曲牌都有自己的基本格式,如共有几句,每一句有几个字,均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创腔人员在这一规范之内进行适当的发挥。

  在当今戏曲舞台上,戏曲创腔、戏曲音乐设计成为剧目创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一些新剧目的音乐设计中,由于参与作曲者缺乏该剧种音乐的长期熏陶与深入了解,往往会出现唱腔和音乐风格不准确、不地道的情况。南阳曲剧艺术中心《丹水颂》的创演团队面对这一问题时也有过意见分歧,经过多次论证,团队一致认为应该保持曲剧唱腔音乐的传统地域特色。

  南阳曲剧与洛阳曲剧相比较而言,在风格特色上存在较大差异,这是源于作为河南曲剧音乐的两大源头 南阳曲子(大调曲子)和洛阳曲子(小调曲子)存在地域风格的不同:南阳大调曲子风格典雅,旋律进行较为直接,多见四度等跳进音程,情感真挚感人;洛阳小调曲子风格活泼,旋律进行较多环绕装饰,多为二度、三度等级进音程,情感跳荡活跃。南阳曲剧艺术中心继承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南阳大调曲子的音乐风格,在进行传统戏和现代戏的唱腔音乐设计时,保留其旋律直接进行、较少繁复装饰的特点,在以原有唱腔曲牌为核心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创新性创作发展。

  曲剧《丹水颂》的唱腔音乐设计由常年工作于南阳曲剧艺术中心,对曲剧唱腔 烂熟于心 的高炳林任音乐总监,王中喜、张留安任唱腔设计,充分保证了《丹水颂》唱腔音乐的剧种特色。河南曲剧传统戏中曲牌的运用方式是相对原样的使用曲牌,旋律改动较小,当地观众对这些曲牌的旋律、句式均耳熟能详,熟记于心。而现代戏中,由于表达时代气息的需要,加之音乐设计者创作观念的转变,对原有曲牌进行的改动相对较多,观众对这些经过改动的曲牌不甚熟悉。现代戏创作中基本上包含了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两种曲牌运用手法,如 曲剧皇后 张新芳先生在革命现代戏《洪湖赤卫队》中的唱段 秋风阵阵 更接近传统的曲牌,而南阳曲剧艺术中心以郭建梅、彭鸿甸等先生为代表,对曲剧唱腔进行了改革,开创了曲剧唱腔改革的新局面。

  相比较以前的剧目而言,《丹水颂》在曲牌的运用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剧作的幕间音乐、背景音乐均是作曲者新创作的作品。作曲者没有拘泥于曲牌的限制,根据剧情内容和人物情感需要创作了众多符合剧情发展和人物特点的音乐片段,这些新创音乐片段很好的起到衔接剧情、转换内容的作用,是原有传统唱腔曲牌的 润滑剂 。笔者认为,南阳曲剧艺术中心的这一创作手法,既保留了曲剧音乐的艺术特色,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发展。这样,戏迷观众在认同其传统性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鲜的意外之喜。

  三、感人肺腑的代表唱段和富有地域特色的丹江号子

  唱腔是剧种音乐的灵魂,代表性唱段是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感情的主要手段。一部好剧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当属剧中人物极具戏剧性、抒情性的主要唱段。曲剧《丹水颂》的主要人物石青山(郝士强饰)、何晓丹(史瑞饰)、七奶奶(张明云饰)等均有感人肺腑的大篇幅唱段,这些唱段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表现戏剧冲突、推进剧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场开始处男主角石青山的唱段 这一碗丹江水 使用了曲牌【书韵】,板式为原板(2/4) 快板(1/4) 紧打慢唱(サ、1/4)。该唱段表现了乡亲们对于丹江水的深情,开始处以慢板的优美旋律娓娓道来,诉说在移民背景下乡亲们对于家乡的依恋;后面转入快板,最后转入紧打慢唱,描绘出库区人民对于再度移民的不安、委屈和不舍的焦灼心境。

  例1.
例1.

  第三场七奶奶外出寻找青海移民时不幸失散多年的女儿小凤时,演唱的一段催人泪下的唱段 娘我做了一个梦 ,和何晓丹书记认七奶奶为娘时,七婶在回忆中唱的一段 移民支边青海省 ,也是剧中的唱段亮点。第一段唱腔运用了曲牌【满舟】创腔,唱段在具有优美旋律的同时,富有较强的戏剧性;第二段唱腔【阳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回忆了上世纪的移民支边故事:七奶奶丈夫由于在青海支边时水土不服,病死在马棚,女儿小凤在回家途中转车时不慎走丢,幸福的一家三口,顿时夫离子散,对于七奶奶而言,如五雷轰顶。唱段的板式连接为原板(2/4) 快板(1/4) 紧打慢唱(サ、1/4),唱段前部分叙述痛苦往事时用了原板;在满腹郁积的情感爆发时,转入快板;以 等儿归俺险些哭瞎了眼,等儿归俺不知春夏秋冬,等儿归等得俺心如枯井,等儿归俺早早就把白发生 四句排比将家破人亡的愤恨推向情感高潮。这段唱腔可以说是全剧第一次高潮点,七奶奶饰演者 当代中国十大曲剧名角 张明云以饱含深情的唱腔诠释了这位普通农村妇女的不幸。

  例2.
例2.

  第五场一开场村支书石青山与乡书记何晓丹的男女二重唱是一段旋律优美的抒情性唱段 夕阳红晚霞飞 ,唱段以曲牌【倒推船】创腔,板式为原板(2/4),唱段表达了以石青山为代表的江边村民对丹江旧土的深厚感情,以及以何晓丹为代表的移民工作者面对百姓难离故土时的复杂心情。二人在丹江边场景中完成了这段男女二重唱,男女腔的结构、句尾落音基本相同,但在音区的高低上形成女腔高、男腔低的差异,发挥了男女腔各自音区的长处,解决了男女同腔同调时因生理差异而产生的音区问题。

  例3.
例3

  第六场何晓丹书记的大段唱腔 我愿承担 歌颂了移民工程中的奉献精神。唱段运用了【书韵】,演唱者史瑞的演唱情真意切、字正腔圆,演绎妥帖准确。唱段根据感情的多次转变,使用了慢板(4/4) 原板(2/4) 慢板(4/4) 原板(2/4) 快板(1/4)的板式连接。开始部分以慢板板式将百姓们面对移民的难处娓娓道来;随后以原板板式描绘了丹阳村美丽风光与幸福生活;之后转入慢板,诉说经历多次移民的丹阳村民所经历的苦难;再之后转回原板,歌颂三代移民人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唱段最后以快板接散板,在对家国情怀的颂赞中结束。

  例4.
例4.

  剧中音乐值得一提的还有富有南阳地域特色的丹江号子的运用,粗犷、雄浑的丹江号子在剧中共出现三次,分别在序曲、第五场一开始、尾声,贯穿全剧。

  例5.
例5.

  南阳地区水系密布,较大的河流有白河、丹江、唐河、湍河等,历史上,这些大河上的航运业发达,在广袤的丹江和丹江水库中,就流传着极富生命力的丹江号子。丹江号子是南阳市淅川县船工在拉纤、撑船等水上劳动中演唱的民间歌曲,其节奏整齐有力,音调高亢嘹亮,曲剧《丹水颂》运用丹江号子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符号,展现了丹江水库库区劳动人民勤劳坚毅的性格,使音乐创作更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与特色。

  结语

  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剧情题材紧扣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唱腔音乐凸显曲剧地域特色,融合丹江号子、创作歌曲等多种音乐元素,体现出既继承传统,又发展创新的创作主旨。

  该剧的创作在进行了多方面成功探索的同时,也存在些许需要进一步锤炼的地方:剧中何晓丹的人物树立有些迅速,给何工举幡叩首等戏剧性举动并未有充分的前情铺垫;魏国民人物形象的塑造略显单薄,在魏国民人物形象并未有充分展开的情况下,用大段唱腔抒发对其猛然去世的追思;整场戏的最后以何工当初给村里买的镢头象征不屈不挠、敢于奋斗、顶天立地的移民精神时,有些套用京剧《红灯记》的部分场景。但瑕不掩瑜,曲剧现代戏《丹水颂》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成就和精神高度的优秀剧目,为广大地方戏曲种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蓝本,愿各类地方戏曲能够立足现实,发挥剧种特色,创造出一部部为人民所喜爱的优秀剧目。

相关文章:

大数据时代的知识产权呼吁刑事保护04-26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办公室管理创新对策分析04-26

生态恢复性司法的实践困境与路径完善04-26

包装自动化论文题目(参考阅读141篇)04-26

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04-26

网络环境中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分析04-26

安徽戏曲剧目创作的不足及推进策略04-26

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研究04-26

自考商务管理本科论文答辩(超级详细的答辩攻略)04-26

新时期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措施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