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之教化及其当代启示

时间:2024-04-26 02:41:24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教化是先秦儒家精神的内核,以天人一体为本源。人性之善本于天道之自然,教化即使人彰显此本性之善,实现人之为人的根本,使人体验到生命的真实意义。教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尽性成德的过程,既自己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也能够兴发他人感受生命的意义,即成己成人。儒家称这样的人为 君子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行忠恕之道,尽性成德。教化始于共情,道德情意兴发,才能唤醒本性所具天德良知,由他化达致自化,实现教化之功。

先秦儒家之教化及其当代启示

  关键词:教化; 天人一体; 君子; 忠恕;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学校废经学而分科教学,那么儒家尤其是作为儒家滥觞的先秦儒家的教化哲学思想体系是否还能适应现代社会?要回答此问题,就必须探究先秦儒家教化哲学思想的本源与内涵,以追根溯源,为当今教育及其未来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天人一体:先秦儒家教化的本源

  儒家教化作为儒家精神的内核,贯穿儒家精神始终,儒家精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教化之功。《中庸》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天将其性命定在人身上而成为人性,人性就是人之为人的规定性,2而人的价值的实现就是人性的充分展开与实现。3因此,儒家教化以其天命观为基础和前提,究教化之旨,则不能不明儒家天命观。儒家的天命观一言以概之,即天人一体。

  《中庸》的天命观以 诚 为核心,并通过 诚 再一次言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4 诚者,天之道也 ,是说天道的运行是诚的,是自自然然的。 诚之者,人之道也 ,是说承天道之诚就是人之道。天道本是诚的,故而人道也是诚的。但是人性之诚不能自然而然地显现,需要教化。所以《中庸》又言: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5本性之诚在于天道之自然,但此诚的彰显则是教化之功,就是让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日常行为中贯通,反身而诚,一言一行都做到诚,才能达到 至诚 .可见,此诚是自我教化之功。那么如何实现自我教化呢?《中庸》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喜怒哀乐皆为情,情生于性,6情之未发即性之本然状态,就是 中 .当人与外物相接,情有所发,且合于节度,就是 和 .达到 中和 境界的过程就是尽性的过程。尽性的过程即教化的过程,也就是圣人在自我教化的同时教化天下,使天下之人、天下之物都进行自我教化。圣人在教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天命,与天的生命节律相契合,就意味着人与天地为一,也就实现了天人一体。

  二、先秦儒家之教化

  人生而有天性,德就在人性中,但人性之德无法自然彰显,需通过教化。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故人之为人,文质不可偏胜,偏于任何一方都不能充分彰显德性之本然、自然。若要培养君子之德,则必行忠恕之道。

  (一)教化之旨:君子

  在儒家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尽性成德,教化的过程就是个体尽性成德,并兴发他人感受生命的真实意义的过程。于述胜先生将其称之为 意义--感通 之学。8在儒家看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人才称得上是君子。9

  修己以敬,既是 以敬修己 ,也是通过修己来达到敬。何为敬,敬的是什么呢?皇侃曰 身正则民从,故君子自修己身而自敬也。 10刘宗周道出 修己以敬正是尊德性而道问学。 11郝敬解 尊德性 为 必尊奉之为主宰 ,12即德性为一身之主宰,不为物欲所牵。德性即天性,天性分而命之,一物有一物之性,13命定在人身上即为人性,人性即天性。修身就是尽性,敬的正是人性。天地广生万物,并使万物按照各自的 性 展开以完成各自的生命,此生生之德是天地间最大的德,人为万物之灵,得天地间最灵之气,至圣之人可参赞天地之化育,正是因为圣人尽其性,所以敬的不仅是给予生命无限意义的人性,更是天地生生之德。

  修己以敬是君子自修的内在功夫,君子在修己的过程中,身心安定,有所依止,在各种人伦关系中彰显己德,以情与他人相感通,他人也能够感受到君子内心的安宁与安定,因而能够自安。 安人 、 安百姓 ,一方面是使他人感受到君子内心的安定,另一方面则是使人人能够仿效君子修身,以实现每个人的安止。这正是《大学》所言的修身以达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君子教化天下的过程,也正是儒家教化之道。
  (二)行仁在于行忠恕之道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是什么?相对于如何对 仁 进行定义,儒家更为强调的是如何行仁。行仁,在于行忠恕之道。

  孔子之道一以贯之,曾子认为此 一贯之道 就是 忠恕 .程子注曰: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14后世学者多沿用其说。己,兼身心而言,人有耳目口鼻等百体,而心为主宰,内具天德良知。因此,尽己就是尽心,就是充分显现本已具有的天德良知,彰显人之为人的本性,也就是孟子所说的 尽心知性 .人性即天性,尽己就是尽天性。推己及人之谓恕,恕是以情为基础的。人皆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情,此情是相通的,故能够以己之情通人之情,人之间能够实现共情。恕即推己及人,以我之心度他人之心,以我之情度他人之情。所以当子贡问孔子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孔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尽己是从修身成德方面说,推己是从成人安人方面说,而修身成德离不开人伦关系,个体修身的过程也是成就他人的过程,而成人与成己又是一体两面之事,在成己的过程中成人,同时成人的过程也实现着成己,故朱熹注曰: 忠者,体;恕者,用。 忠恕是体用关系,行忠恕之道就是成己成人,就是行仁的开端了。

  三、先秦儒家教化的当下之境

  教化关涉人的存在,探求人的内在世界,以本性之善充盈生命,这正是儒家教化生命力强大的根本原因。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化传统不断衰落,逐渐被等同于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出现了 教而无化 等问题,教育中多了工具性,少了自然性与人性。接续教化传统,教育才能更有生命力。

  (一)教化与当代道德教育

  儒家教人修身成德以化成天下。德是为人之本,有德方能体验到人生意义,弘德方能实现对社会的教化。儒家强调通过以君子为榜样,进行社会教化。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5为政者的德性为万民观瞻,故不能不慎乎其言行。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16为政者若能孝敬己之老者,爱敬己之长者,同情、救济孤儿,则天下之民皆能仿效行之。 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17君子彰明其德于天下,民众仿而效之,以自我教化实现社会之教化。

  近代以来,社会形态更迭,随着西方教育的引入,中国的教育形态发生了重大改变,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有学者认为,德育是在学校中施行的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强调在道德知识认知的基础上,使学生在面对价值判断时,能够做出道德选择,实质上这是一种预设的价值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现代道德教育的难题 在于如何使抽象的理性概念灌注生命情感和真实感受的内容 ,18缺少了情的道德教育是没有温度的。道德教育的应然与实然状态都应从兴发学生的本性之德出发,让学生从这种兴发中体验到德性与生命的真实意义,这正是先秦儒家教化与当代道德教育的最大不同所在。

  (二)教化的传承与转化

  教化不等同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实现教化的途径和方式,但不能代替教化。在当今实现儒家教化,首先要提升教化的意识,兴发起人尽性成德的自觉。教化实现于人的日常行为之中,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9修身之事非一日之功,自明其德需新而又新、明而又明,不断切磋、琢磨,生命不息则修身不止,生命的意义即在于日修其身。修身无法脱离日用伦常,人在生活中待人应物处事,皆不离修身,生命中的细微之事皆离不开教化。

  儒家重君子与小人之辩,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20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知天命。君子于事行忠恕之道,反躬自省,畏人道,畏天道,识得人性本于天命,因此内含诚敬之心。君子知天命,知其所当为与不能为,不会再为事情的功利结果而困扰,小人不知天命,以利为利,无所畏惧。君子言行为世人提供了普遍的道德法则,世人以君子言行为榜样,仿而效之,由此实现君子的社会教化。然教化的根本在于唤醒人本性具有的天德良知,启发人的道德自觉,达到高度道德自律。以君子为榜样是 他化 ,并没有真正实现教化, 他化 的最终目的是 自化 .如何实现由 他化 到 自化 的转变呢?这就要在教化的过程中引入情。所谓 通情达理 ,情相通以后才能在理上达到一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皆始于共情,共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生命节律相契合,由此便能达致和乐之境。故教化应以共情为前提和基础,道德情意兴发,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才能实现一致。

  注释

  1(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02:17.
  2周卫勇,曾继耘.生生之道: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基础--以《中庸》为主体的研究[J].教育学报,2018,14(05):102-108.
  3李景林着.教养的本源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06:05.
  4(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02:31.
  5(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02:32.
  6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第1简.
  7(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02:89.
  8于述胜,向辉. 意义-感通 的教化哲学--儒家教育思想要义新释[J].教育学报,2016,12(06):104-110.
  9(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02:160.
  10梁皇侃撰.论语义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8.
  11吴光主编吴光点校.刘宗周全集 经术 论语学案.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2(明)郝敬撰.礼记通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3刘兰娟.<大学> 修己安人 的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14(宋)程颢,程颐着.二程集上 论语解.北京:中华书局,2004.02.
  15(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02:53.
  16(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02:10.
  17(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02:9.
  18徐继存.教化的旨趣与境遇[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01):120.
  19(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02:5.
  20(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02:156.

相关文章:

断路器桥形触头铆接方案的完善分析04-26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04-26

共享经济视角下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探究04-26

不同类型滑膜细胞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04-26

衡山窑的风格形成和价值探究04-26

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04-26

行政管理视角下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困境与突破04-26

新形势下高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的问题及对策04-26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4-26

大学田径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