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生态旅游小镇的规划设计中,需要景区管理者融合城乡规划学、水生态学以及景观学等多项知识,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建设特色生态旅游小镇。文章以生态旅游为研究切入点,重点考察生态旅游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以及生态学视角下国内众多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现状,探讨基于生态旅游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设计; 绿色发展;
Abstract: In planning and designing eco-tourism towns,scenic area managers need to integrate knowledg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water ecology,and landscaping,so as to facilitate the building of multi-secto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eco-tourism towns. This article takes eco-tourism as an entry point,focusing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tourism towns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many tourism-featured town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It also explores the optimization path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eco-tourism featured towns.
Keyword: ecotourism; characteristic town; planning and design; green development;
大力发展旅游特色小镇,绝不能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是旅游小镇发展的核心特色和重要目标,也标志着旅游小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高度。因地制宜地以开发利用和保护修复生态为原则,以旅游+产业为依托,以改善小镇社民生活为根本是生态学视角下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要旨。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孙宗帝(2017)以青岛海青茶园小镇为例,探讨了特色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张吉福(2017)提出了特色小镇建设中应坚持六大原则、做到六个结合、培育八种特色模式[2];谢珈、花晨(2019)对特色小镇的文化旅游产业打造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旅游产业与文化资源之间的整合之道[3]。学界针对生态学视角下的旅游特色小镇研究还相对较少,文章以生态旅游为研究切入点,重点考察生态旅游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结合当前国内众多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现状,探讨基于生态旅游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优化路径。
1 、生态旅游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现代景观生态学理论是生态旅游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20世纪30年代,德国生物地理学家特洛尔最先将基于自然地貌、区块植被和地域水文等特征的综合区域景观设计与生态系统融合在一起,在分析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生态景观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景观结构主要由基质、斑块、廊道三个要素构成,其中基质是景观的区域性背景基底,即城镇所有的建筑景观区块以及道路交通网络构成;斑块是景观系统中不同外观及功能的分区;廊道主要是基质中分割斑块的公路、街道以及河渠等。从景观的功能看,主要有生产、美学、生态三大功能,而景观的变化主要来自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景观多样性多指基质中斑块类型、大小、分布及功能的多样性,景观稳定性是指特定时空下基质、斑块和廊道的稳定性。
1.2、 生态旅游系统
生态旅游主要指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的绿色旅游产品。它倡导人们在参与绿色旅游享受过程中,应对生态环境有着较强的保护意识和较多的贡献,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系统主要由参与主体、旅游资源、旅游业态、生态环境构成,作为参与主体的生态旅游者对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如图1所示。旅游资源则被分为自然(植物、水、气象、气候、农业资源)和人文(农耕、建筑等)生态资源两类。旅游业态是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为旅游者提供生态景观和便利服务的一种生态旅游活动,和传统旅游业态不同的是生态旅游业态在经济运行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基础,更是生态旅游的核心[4],其具有相应的环境承载能力,超出承载能力,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将无法修复。
图1 生态旅游系统的构成
1.3 、生态小镇规划
生态小镇实际上是一种严格遵循绿色发展,从生态旅游视角出发打造的特色品牌小镇,它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都超过传统行政体制下的乡镇概念,其规划建设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景观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可持续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内涵式的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划思路、规划途径。其中生态旅游空间是旅游规划思路的主体内容,它主要体现的是生态小镇的土地开发利用情况以及规划布局的空间特征,其中主要包含景观旅游空间位置安排、旅游功能区块的划分、步行栈道、游客集散中心等等。此外,生态小镇的规划思路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治理。目前生态小镇的规划途径主要是围绕小镇发展的景观+旅游+产业战略来优化小镇景观生态系统,构建生态旅游专项规划,营造生态旅游空间布局。
2 、生态学视角下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现状
2.1 、成熟的经验
2.1.1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涵括森林、草原、荒漠在内的陆地生态旅游资源,海滨、湖泊、河流在内的水生态旅游资源以及田园风光、牧场、渔业、农家在内的生态旅游资源。当前,中国几乎所有的生态旅游小镇都强调将自身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合理转化为小镇的旅游景观资源,以此来彰显特色小镇的自然生态美景。位于江西赣州的和君小镇,拥有连绵的森林和竹海,丘陵地貌的山谷巨岩中有着数百条山溪和成群的瀑布,玉带蜿蜒的贡水江湾和云雾缭绕的群山,加之峡谷河边数百亩铺展开的田野以及农耕村落,共同构建了生态小镇的原生环境。江苏宜兴市湖镇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竹资源、数百亩的茶叶种植基地、原生湖泊资源以及典型的岩溶地貌,并号称 华东第一氧吧 。如此丰富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使得湖镇将自身生态小镇的整体规划定位为构建竹、氧、洞、茶、水生态系统为一体,景区空间规划设计建设以满足游客登山探险、自驾骑行、度假养生等多样需求为主。与赣州和君小镇和江苏湖镇充分挖掘利用自然生态景观来打造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不同,广西融安仙湖黄湾樟乡村生态小镇的建设则更多依托分布于村镇内湿地、瀑布、水溪、农田、湖泊、洞穴等诸多寻常的自然生态类资源,选用修筑溪水堤坝、泉井渡槽、古树移植等添景、借景等多元的手法来丰富自然景观。
2.1.2、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东方及西方园林艺术在内的园林生态旅游资源,还有以野生动物园、自然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在自然生态资源之上建立的富含人文历史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景观。还以上述提到的和君小镇为例,和君小镇不仅善于发挥自然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善于挖掘人文生态资源来进行小镇开发。和君小镇充分挖掘梓坑村原生的精神元素和文化资源,充分整合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和君集团的企业文化,先后打造了 活着的儒家文化 耕读村、学术交流场所三度书院、富于闲情雅致的耕读草堂等,真正带给游客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炊烟 的强烈感受。又如广州市从化区莲麻 生态小镇 ,其充分挖掘并运用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出人文气质浓厚的生态小镇,比如 广府文化 (生态节庆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生态围屋)以及 红色革命文化 (东江纵队生态遗址)等等,都是借助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鲜明代表[5]。
2.1.3 、保护修复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但要重视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要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湖北的生态特色小镇百里洲镇,不但充分利用自然湖泊河流绿地,还努力加强该城镇的生态环境治理力度,通过保护修复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加强江河湖库渠连通及河道渠系综合治理、重塑水生态的修复与保护来提升小镇形象。在百里洲镇水生态综合治理问题上,主要是借助抓 净水 、促 活水 、描 秀水 、创 节水 、挖 富水 五大途径来改善小镇水质,实现活源水畅,打造水生态景观,保护小镇的水资源,促进小镇的水经济。内蒙古的阿尔山市白狼镇大力建设特色森林小镇,因地制宜对当地人居环境进行深度改造,对生态环境进行深度修复,这也是实现生态旅游小镇产业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要途径。白狼镇在生态修复设计时,非常关注小镇景观植物色彩的季节变化,常年启动 一次种植,四季有色 的自然生态修复工程,形成以保护修复自然生态促进旅游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特色小镇发展模式。
2.2 、面临的问题
2.2.1、 生态资源组合利用率较低
目前国内大部分特色小镇都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拥有良好的绿色发展条件,但也存在生态资源利用集中度不高、组合利用率偏低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为核心景区打造与周边生态资源未能形成有效结合,而各个景区间自然人文生态景观重复建设,各自独立发展,最终难以形成连续的有机整体。例如吉林省通化市金川镇拥有长白山风景区的自然生态景观优势,该小镇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大力倡导生态旅游建设,但该地区生态旅游景观建设存在规模性集中开发度高,而核心景区周边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短缺的问题。导致小镇规模性开发的三角湾风景区、大龙湾风景区和吊水壶风景区三大自然生态景观相互独立,无法实现有效结合,难以形成相对连续的有机整体,让周边大量珍贵的自然生态资源长期处于荒凉的状态。
此外,城镇产业建设与生态旅游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集中表现为旅游产业与生态环保协同发展度不够。例如山西霍云山云顶小镇近年来主打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但是生态旅游的客流量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该地一年中适合旅游的时段主要集中于5月至10月,而省内短途游客源集中出现在周末、节假日,游客大量云集客观上造成景区接待能力有限、生态环境承压较重,明显不利于人与生态景观和谐共生及可持续发展。同时,该地区同国内其他生态旅游小镇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景区碎片化、项目同质化、景区规划不足、异质性组合效应偏低,因而难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以及旅游行业内的恶性竞争。
2.2.2 、生态旅游空间规划欠合理
当前国内生态旅游小镇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对整体景观生态系统的构建,生态旅游空间规划欠合理。很多特色小镇都致力于自然生态景观的开发利用,缺少人文生态景观的建设,部分景观节点粗放布置,景观结构中呈现出基质较好、斑块发展均衡度不够,廊道建设整体滞后的问题。例如,甘肃陇南文县碧口镇近年来打造 特色气候小镇 ,但是自然基质破碎度在逐年升高,辖区内生态景点之外的集中连片的绿地斑块萎缩,而住房建筑斑块扩张速度加快,随着景观迁移而具有景观带功能的道路廊道和河流廊道景观不成系统,生态景观轴线以及景区主次干道不明晰,相互之间也缺乏连通性,镇区部分道路廊道甚至出现断头路[6]。还有就是国内很多生态旅游小镇建设前期缺少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指导,山、水、镇三者的关系相互割裂,绿色生态空间受人工景观的隔断率较高,建筑斑块和道路廊道分离,无法在生态景观上形成连续性的空间节点,使得游客在景区观赏时缺少自然亲近感。
2.2.3 、基础设施和管理相对薄弱
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空间不足是当前国内部分生态旅游小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很多生态小镇将更多的发展资源投向了带动民众致富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服务基础设施达不到旅游规模扩大发展的基本需求,尤其是缺少景区共享建设和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此外,生态旅游景区逐步建成后,却没有延续性地执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主要表现为生态小镇的规划布局与实际需求脱节、规划落地难,在特色旅游线路规划、结合生态规划的空间形态设计的优化上显得不够。
3 、生态学视角下旅游特色小镇规划优化路径
3.1 、重构生态旅游规划原则
从生态学视角来审视旅游特色小镇的规划发展,最重要的是重构小镇旅游规划原则(如图2),不能盲目地以产业化的运作思路来推动生态旅游小镇的建设发展。首先,坚持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优先的原则。生态环境是特色小镇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发展地方经济实施生态旅游工程不能以过度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特色城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要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匹配,注重打造绿色环保的健康公共景观,确保小镇水源、生态植被、野生物种和人文风景等资源的永续利用[7]。其次,要坚持生态修复原则。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进程中难免会出现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的情况。为此,小镇建设规划设计者和管理者要综合运用生态学原理,适度适时地进行人工干预和修复,使保护性开发与修复性治理达到统一平衡,让生态系统中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再次,要坚持因地制宜、优化设计的原则。通过合理规划小镇建设的总体布局,针对旅游小镇不同的生态景观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人居功能进行合理功能分区,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与周边景点展开功能上的协调与对接,实现错位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由此,确保生态旅游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图2 重构生态旅游规划原则
3.2 、优化小镇景观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系统是生态旅游小镇内空间异质度非常高的区域,它是一种利用相互作用的景观元素来营建的生态系统[8]。首先,要在小镇内构建风格迥异、大小适宜的景观斑块。斑块是多样物种赖以生存的特色生态空间,各生态旅游小镇管理者要对辖区内的建筑斑块、绿地斑块、水体斑块和林地斑块进行布局的量化与动态分析,这是小镇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布局的基础。其次,要突出小镇景观基质的典型地域性特征。例如,安徽合肥市的三河镇选择以生态水乡作为生态廊道和斑块的基质。其主要依托于脉络清晰、密布镇域东部的三十二联圩中水网,三河镇的湿地斑块、建筑斑块、渔业斑块都是建立在生态水乡景观基质基础之上的。再次,连贯的生态廊道是景观基质背后连接的各类区域斑块的走廊。在小镇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河流廊道和道路廊道的设计优化。河流廊道指的是线性水系构成的植物绿色生态景观滨水带,道路廊道则主要承担着运输连通和斑块连通的双重效用。生态旅游小镇需要突出的是自然环保的特色,因而在空间布局上要更多地利用自然生态景区的山形地貌和河流走势或者营建人文生态景观来设计生态廊道,而不破坏自然河流、峡谷、山道等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彰显自然之美。最后,优化小镇景观生态系统要从整体上注重小镇生态设计,尤其是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资源的融合。通常来说,特色小镇的生态设计主要有两个部分,其一是生态建筑设计,这需要规划设计者综合考虑当地气候、环境与自然生态条件,紧跟建筑科技发展的趋势展开生态旅游小镇的建筑规划设计和修整,最重要的是要让其和周围生态环境达成和谐;其二是自然及人文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要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实现对两类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
3.3 、构建生态旅游专项规划
特色小镇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定位必然是建立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基础之上的。为此,首先要在生态总体规划设计中,体现出特色小镇的资源特色和生态价值,合理安排旅游产业与镇区建设,治理修复和保护原生态环境,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旅游环境。其次,要结合地方特色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深入挖掘,使得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布局和生态旅游主题产生更多的契合,如生态观光产品、养生度假产品、生态农业产品等。同时要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制定不同时段的旅游线路规划。例如,云南傣族大等喊依据自身优势及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精心为游客设计了两条旅游线路,第一条是基于特色柚子林和特色水产品的农业生态观光和体验游。第二条是结合自然水生态美景和当地佛教历史文化的滨河观光游线,很好地向游客展示了当地的自然美景和生态资源优势。再次,要优化组织合理的内外旅游路线。外部旅游线路连通性主要在于确保客流进出的车行和步行通道的通畅,小镇公交旅游服务中心提供充足的景点专用车,以此来满足顾客的观光、娱乐、购物需要。内部旅游路线则要结合生态旅游资源和产品,将小镇旅游线路分为主次干线和公共交通环线,最大限度地便利游客的观光、游憩和休闲等活动。最后,构建特色小镇生态旅游专项规划需要强化生态保护制度。为此,当地政府在生态旅游城镇的规划设计中要执行最严格的环境监测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和影响评估制度,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3.4 、营造生态旅游空间布局
生态旅游小镇的空间布局主要指的是在小镇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物质空间,整体空间布局主要有带、轴、区之分。例如安徽安庆嬉子湖生态旅游小镇,重点打造百亩具有当地特色的天然红花草和紫云英生态资源景观带以及以嬉子湖为核心的沿湖湿地生态景观带。与 两带 相配套的是 双轴 和 三区 ,即沿着城镇主干道延伸发展的纵横轴线空间布局,这就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布局。 三区 主要为生态观光区、生态休闲区、养生体验区。在局部空间布局上看,要营造能够连接生态景观斑块的特色空间节点,这里面主要有公园绿地、生态广场等能增强镇区自然生态资源形象的节点,它能形成特定的观赏效果,塑造特色空间标志,为游客提供可以休憩的特色景观节点。同时,还要营建镇区内的步行交通空间,通过镇区步行交通空间的美化,营造集散与流动的空间变化,创造出更多亲近宜人的生态空间。此外,关注自然与人文生态资源的整合与升级,力图将绿色生态资源与道路景观、人文建筑、自然生态等因素系统整合,注重对植被、物种及水质等方面的生态修复。
4 、结语
在生态旅游小镇的规划设计中,需要景区管理者融合城乡规划学、水生态学以及景观学等多项知识,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建设特色生态旅游小镇,因地制宜地做到总体统筹规划发展。在生态旅游专项规划上积极构建生态景观系统,创造设计出更多游客喜欢的生态旅游产品,优化设计出更多特色生态旅游线路,规范设计出更多景观节点标志。同时,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立足当地具体情况,整合升级小镇生态资源、修复受损生态和优化景观生态系统、完善小镇空间结构、构建旅游特色空间。当然,特色小镇系统的规划设计还要更多地使用量化分析策略,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展现生态学视角下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与优化工作在实践中的价值。
相关文章:
中医眼科玄府理论源流探析04-26
GDP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与研究04-26
论徐福东渡的人文地理条件04-26
跨文化背景下企业名称翻译的问题与方法探究04-26
粮食害虫检测中图像处理技术的运用04-26
食物节约立法中违法行为的类型探讨04-26
法律规制原生广告的模式选择和路径构想探析04-26
贝多芬《热情奏鸣曲》音乐鉴赏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