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班主任毕业寄语
每年的六月四号,毕业班的老师都会在学生的期待中登上讲台。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考大学是一生中几件大事之一,老师对寄语当然很重视,都要说点鼓励的话:希望大家考上大学,最好超长发挥。
第一次说寄语,我跟学生一样激动,这是重大时刻的前夕,面对无限期许,也面对无限可能,我用最火热最美好的词汇一遍遍燃烧学生的激情和信心。在学生最热烈的掌声中,我忐忑地走上讲台,并欣慰地走下讲台。高考结束了,我还在回味君临讲台百目仰望的感人场景:每个学生,都把头提到最高,不愿听掉老师的任何一个字,恨不得把老师的细微表情看进自己的生命中。高考成绩出来了,很多学生哭了,很少有考得好的学生哭,哭的绝大多数是失利的学生。他们中的一些人眼泪还没干便跟我来到补习班,继续做我的学生,更加坚信老师能让他们改变命运,考上更好的大学。
明天——六月四号——上午照集体相,晚上做学生动员,老师说寄语。我相信,在特定的场景下,我依旧会激情澎湃,学生的掌声肯定不减当年。但是今天,我却想写下这篇不受时间限制的毕业寄语,希望你们考完高考后能看到,或者不用看到。
这一年里,无论多么艰苦,我们都在一起,老师吃方便面,学生啃压缩饼干,大家鼓足了劲,要把今年的高考拿下。每一次的诊断考试,我们都有最好的表现。每次考试,不仅产生成功者,也会产生失败者,但我们懂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只是高考前的经验积累,我们深信只有高考能宣判我们的一切努力是否有价值。老师都希望学生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毕竟,学生的成绩是衡量老师教学水平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尺。
有考上大学的,就有考不上大学的;有考上好大学的,就有考上普通大学的。普通大学的通知书很多时候成为了一块鸡肋,拿着没意思,丢了又可惜。于是在各个大学里,有很多祥林嫂似的学生,不厌其烦地述说自己的愤怒与不幸,这种情绪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工作与生活。而未考上大学的,拉不下脸读职校,有的继续补习,有的沉沦在家,有的出去打工。(励志 www.5a.net)中国有很多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我的同学里也有读个高中后来当了小老板的,但是大多数做着难以抬头的体力活。几乎隔个两三年,我们就要开次高中同学会,同学会的目的是大家交流联系,回忆高中美好生活,不过后来高中同学会开成了精英会,人越来越少,没有考上大学的、现在混得不太好的干脆不来了,剩下几个感觉不错的人神吹自己的光辉业绩。
中国人对于成功者很宽容,对于失败者缺少起码的耐性。势力者觉得弱者喘息一下都是奢侈,他们只会占有空气,制造废气。很多经历挫折最终成功的人士回忆最初艰难的创业历程,眼里充满了对人世冷漠的失望。现实是残酷的,举世皆然,然而老师会自然不自然地夸大现实,希望学生能不分任何一点心、集中最后一点力量冲刺。很多学生是可怜的,吊着盐水看书,发着高烧啃课本,没有方向地做套题,他们坚信做得人上人,就得吃苦中苦。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和相关的比喻谁都懂得,但是在社会畸形的攀比下,仍然认为唯有读书高。
同学们,当你们要登上人生又一个阶梯要踏出校门的这一刻,作为你们的领路人,突然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说给你们听。
高考终于到来了,亲眼见证了你们考场上的拼搏,原本以为今天坐在返校车上应该仍然被疲惫、乏累充斥,然而当最后一场考完的那一刹那充溢在内心的却是更多的满足。耳畔不时传来你们讨论试题的声音,笑声中满是希望。“老师,窗口风大我帮你挡着。”原本以为早已练就得从容平静的内心却被你们这一句句看似平常的话语感动着,澎湃着……此时此刻似乎多了一些临别的伤感,你们在努力挽留着什么,一张张看似寻常的手机合影,一声声直到我应声的呼喊,似乎也传达了你们的眷恋,对这三年武校生活的眷恋,对彼此间同学友情的眷恋,还有,对我这个搀扶着你们一路欢歌走过来的班主任的眷恋。
一起走过的三年,我们风雨兼程,有曲折,有坎坷;有辛酸,有欢笑……在此时此刻,更多的留在我们心底的却应是那片片值得我们彼此此生珍藏的美好。此时静坐在车窗前,过往的一幕幕跃然眼前,我不禁笑了。作为你们的班主任,我自豪,庆幸自己遇到了你们这群可爱的孩子,更庆幸自己能够陪你们走完人生中最重要的这一千多个日夜。原来,付出之后收获更多的是满足。这个春天似乎真的不寻常。
回首看着你们一张张逐渐褪去稚气,充满成熟的脸,仿佛看到了明天的艳阳。同学们,在这临别的时刻,老师衷心的祝愿你们每一个人,能够以此刻为起点,开启人生的另一片辉煌。化离情为壮志豪情,走向人生更灿烂的明天。同时也希望你们能够时刻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无论沧海桑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回来看看。
相关文章:
励志演讲:孩子,我宁愿相信你大器晚成06-28
施瓦辛格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为梦想执着06-17
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我与中国梦06-17
初三毕业典礼学生发言稿06-04
初三毕业典礼教师发言稿06-04
初三毕业典礼主持稿06-04
毕业晚会主持词06-03
成人仪式讲话稿06-02
高考考前动员大会校长讲话06-02
高三毕业典礼家长讲话稿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