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无疑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通讯媒介了。
在朋友圈里,人们社交,分享心情和生活片段,还有的当起了微商。
朋友圈有无数种玩法。
有一种人却从不发朋友圈,或隔很久才发一条,连权限也设为“仅三天可见”。
这一类人,往往有着这三种心境。
01
真正的朋友,不止是点赞之交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不发朋友圈动态的人,是出于什么心态?
有个高赞回答:因为所有的朋友圈,都以私聊的方式发给在乎的人了。
微信好友数百千,不如知己三俩。
那些掏心窝的话,自然是要倾诉给那个贴心贴肺、知冷知热、理解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人。
张爱玲出了名的不爱社交,在外人看来格外高冷,总把自己束之高阁。
可张爱玲在邝文美面前,像个快乐的小孩,她喜欢邝文美身上那种真诚舒服的特质。
张爱玲给邝文美的一封信里,这样点评这位好友:你至少不喜欢做违心之论,这一点是可贵的。
张爱玲很多新文章,还没出版,就发给这位好友询问建议,邝文美每次都认真阅读,真诚反馈。
有的人,不是不社交,而是只和特定的人交往。万人宠,不如一人懂。
周国平说:“圈子容易给人以错觉,误以为圈中人都是朋友。”
孕育或维系一段友谊,指望点赞或浅尝辄止的交流远远不够,而是靠无数个促膝长谈的夜晚,是一起并肩大笑,相拥落泪的经历,是分享过彼此秘密与梦想的交心。
相比在朋友圈做点赞之交,想念一个人,就干脆私聊,在同一个城市,就尽量见面,一段有血有肉的友情更有价值。
02
沉默,自有力量
听过一段话:
“挫折经历得太少,才会觉得鸡毛蒜皮都是烦恼。
当你经历越多真实与虚假,看清了世界的真相之后,反而没有那么多的酸情。你会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想说。”
曾几何时,我们特别渴望他人的关注,心情有细微的高低起伏都要与人诉说,听到闲言碎语定要逐一驳斥,费力耗神解释一通。
随着经历渐长,便明白了:生活本来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不是所有人都听得懂你急切倾诉的委屈与心酸。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身世凄惨,遭遇过很多不幸。
她喜欢将自己的苦难诉说给旁人听。
刚开始,大家都很同情她,也很愿意安慰她。
然而抱怨得多了,听多了负面的怨言,身边的人都开始对她厌烦了,纷纷对她敬而远之。
万般情绪,不如沉默。与其苦口婆心地解释,不如笑笑而过,继续过好自己的生活。
不发朋友圈,不跟旁人抱怨,不是不苦,不累,不想哭,而是在沉默中坚强,沉淀,静静反思与消化,把更多时间花在解决问题上。
不喧哗,不声张,自有不动声色的力量。
03
好的生活,在朋友圈之外
蔡康永说:“我们要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心力拿去应对真实的生活,恭喜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朋友圈呈现的生活是修饰过的。
周游其中,无法寻获到内心孤独的解药,也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陈道明在业界的知名度和实力有目共睹,在演艺圈这么多年,获奖无数,朋友比比皆是。
但陈道明却喜欢待在家里读读书、写写字,弹弹琴、下下棋,或者是给妻子女儿做点针线活儿。
他在书里写道:
“进入中年后,我迷上了画画。”
“现在最喜欢抄写《道德经》之类的古籍。”
“我也会做点手工。糖人、面人,木工、裁缝,这几项手工活我都还算拿手。”
这种细致静雅的生活曾被冯小刚嘲讽为:“奇技淫巧以悦妇孺。”
可陈道明却不以为然:“不做无为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想活出光彩,先发现生活的本质。
屏蔽无效社交,投身于一草一木,一书一茶等“无用之事”,才能映照出生活最本真的面貌,化作精神的养分,滋养着生命。
很认同一句话:一个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滞不前,也可以是一场充实、美妙、精彩纷呈的冒险。
活在朋友圈的人,生活未必精彩;从朋友圈消失的人,生活也未必糟糕。
相关文章:
【美文共享】初夏,与时光轻语05-18
【美文共享】人生不过如此,愿生命从容05-18
【美文共享】守住最美的情深,如初念你05-18
【美文共享】 人间烟火意,最暖平凡心05-18
【美文共享】有情怀的人,自带光芒05-18
【美文共享】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有始有终05-18
【美文共享】余生,留一份从容,浅望幸福05-18
【美文共享】生,当如夏花之绚烂05-18
【美文共享】阳光下微笑,风雨中奔跑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