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荐:
中秋赏月,乃人生清雅美事。中秋月夜总是充满诗情画意。崇高、柔媚、皎洁的月亮,魅力永恒,吟着唐诗宋词赏月,那月色更觉清丽典雅。又见中秋,又遇月圆。月色溶溶,满院银辉。丹桂飘香,虫声缠绵。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八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中秋之夜,一轮圆月静美地普照着人间,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甜蜜与温馨。 月亮悬挂在中国诗词的上空。她是人间烟火美丽而忠实的观众,世间一切都在她的注视下,抚慰下。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忧愁和欣喜,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文字,她无声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
千百年来,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皎洁美丽的月亮一直是蕴藉深广的情感具象。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诗人、词人用绮丽的想象和斑斓的文笔,把中秋月亮描绘得千姿百态、美仑美奂,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和丰富的想象力。“千里明月寄相思”,月亮即为托思的载体。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秋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人望月抒怀,思绪万千。
古代的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常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人间的悲欢离合,尤其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他们思乡念亲的深情。最为著名的当数苏东坡的那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把酒问月,怀念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也是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这首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诗中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使其成为中秋咏月抒怀的千古绝唱。
千古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凝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
年年中秋赏明月,千古明月最相思。中秋将至,思念情切。曾几何时,中秋别样的风韵,赋予人们美妙的畅想。临近佳节,圆圆的月亮,载着人们的团圆与欣喜,寄着千里的离愁与相思,蕴满了诗情画意,遨游在明媚浩渺的银河,浪漫在月光如水的夜空里。隔着遥远的时空对月倾诉着浓浓的相思。圆圆的月亮,甜甜的情怀,一抹淡淡的温情,抚过朦胧的月光,甜蜜了一帘幽梦,荡漾了一地的相思。
窗外,如水的月光,一泻千里,馨辉袅娜。她从朦胧美丽的夜空而来,洒在地上,摇曳着斑斓的艳影,弥漫着悠长的情思。
月光微绽的笑脸,萦绕着深深的思念;明月温柔的笑嫣,沉醉了甜蜜的爱情。千年轮回,似水流年。山水朦胧,欲笺心事,寄于秋风明月,守候烟火红尘,共度静美时光。
中秋赏月,乃人生清雅美事。中秋月夜总是充满诗情画意。崇高、柔媚、皎洁的月亮,魅力永恒,吟着唐诗宋词赏月,那月色更觉清丽典雅。又见中秋,又遇月圆。月色溶溶,满院银辉。丹桂飘香,虫声缠绵。
中秋是一个浪漫,甜蜜,温馨,祝福,团圆的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关文章:
流年似水花月去,满目春意也寒凉05-09
母爱,是一锅热气腾腾的午饭05-09
醒了,发财梦05-09
再见,西安05-09
一个人离去,不为了什么05-09
燕归巢05-09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05-09
生命颜色05-09
其实我很想你,更爱你05-09
归雁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