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贫穷观带给你的孩子
文/安吉拉
引子
我看到一个高中生在微信上抱怨:看来以后只有有钱人才能来新加坡上学了。
因为,新加坡的高中生学费又涨价了,公民价格不变,PR涨价$40,海外学生(非ASEAN成员国)涨价$150,2016年每月$1150,而2017年则涨到每月$1300。
然而,她所不知道的是,其实她就是一个有钱人。
她一个人租住在公寓里,每月租金就是$900(相当于国内4500元人民币),加上海外留学的这笔费用,又是多少人可以承担起的。
但是,身为有钱人,她为什么还如此抱怨呢?
贫穷和富裕
人生有很多无奈,但最无奈的,可能就是贫富差距。
有人说,贫富是可以改变的状态,比如很多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而很多穷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可以出人投地。所以他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才能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才能过上好生活。
但想要改变贫富状态,只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吗?
眺望
事实很悲哀,尽管媒体会报道一些品行不良的富二代,或出生贫苦却出类拔萃的人才,但普遍情况是,富二代没有变得贫穷,而多数穷人的孩子依旧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大学教育可能改变了他所在的城市,但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他的生活状态。他也许比父母那一代过得稍微好一点,但从横向比较上看,富人依旧是富人,穷人依旧是穷人。
也有人说,那是因为原始财富积累不同,穷人想要赶上富人的程度需要时间。
好吧,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个人是从同一条起跑线出发,一个人稳步地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而另外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逐年下降呢?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回头发现,别人的生活越过越富裕,而自己的生活越过越贫穷。同样是一个地方出来的人,同样是一个学校毕业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又有人归之为宿命论,逢人就说自己的命不好。他觉得自己的智商并没有比别人低,但机会总是轮不到他的头上。所以别人能够升官发财,是因为别人的机会好。
事实就是如此吗?
A君和B君的故事
A君和B君是来自四线小城镇的两个孩子。
两家离得很近,生活条件同样普普通通,父母教育程度都不高。A君的父亲为别人开车运输货物,母亲在家里带孩子。B君的父母都在小工厂里劳作,工作时间很长,轮班制,几乎日夜都消耗在厂里。
A君
A君的父亲每个月会把工资交给她的母亲。母亲是个爱打扮的人,最大的乐趣是给家里人做好丰盛的早饭,把家里拾掇得干净舒适,然后出去找邻居街坊唠嗑。家里除了日常的开销,其他都存在银行,偶尔母亲还会购置一些黄金首饰。
因为母亲是个对时尚商品很感兴趣的人,她总是知道哪里有性价比高的衣服,常常带着A君出去逛街,也会细心地告诉孩子怎么比价怎么砍价。
受到母亲的熏陶,A君很会享受生活乐趣,喜欢和母亲一起在厨房里倒腾出美味的早饭。而她在常年累月的积累中,也对商品知识了如指掌,身上常穿着款式新颖的衣服,也是同学们非常喜欢聊天的对象。
B君
B君的父母白天晚上都看不到踪影。B君每天就去街对面买包子吃,她一年都很少能吃上母亲做的一顿早饭。
她的母亲是个性格要强的人,经常和父亲吵架,指责丈夫的种种不是。父亲心思郁闷,工作更不思进取。家里的钱都藏在柜子里,很快就花得没有影子。母亲说是父亲都花掉了,而父亲说就这么点钱,能花到哪里去。其实B君也不清楚家里的钱都花在了哪里,总是像流水一样就不见了。
家里经济条件越来越不好,母亲把唯一的指望寄托在她身上。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母亲从来不要求她洗碗扫地做家务,也不要她出去应付亲戚邻居。母亲常常对她说,家里没有钱,因为父亲不像别人家的男人那么上进。
从小,B君听着父母相互的指责长大,也从中了解家里条件不好,所以自觉地降低开销要求。她从来不和其他女生一起出去逛街买东西,对女性商品一无所知,每天就宅在家里看书,当然她也对外面的新鲜事情不甚了解。所以,虽然她成绩不错,但不擅交际,人缘一般。
若干年后,她们长大了
A君家几年下来存了不少钱,母亲建议在市中心购置一套二手房子,全家都搬了过去。几年后房价涨了好几倍,家里条件越来越好。
由于从小和母亲关系亲密,A君非常信赖母亲,长大后在母亲的介绍下嫁给了一个家在市中心的青年,和父亲很像,每月会主动上交生活费,两人性格都是温和型,甚至都不会大声说话。亲戚家也都住得近,有事情可以相互帮帮忙。
B君家和过去一样,依旧是那套老房子,家里始终没攒下任何储蓄。父母可以给出很多理由,都给孩子上学了,都还债了,都给父亲买烟酒了…
B君和母亲一样,都是性格要强的人,但是她从小和父母关系一般,甚至很疏远。她虽然考入了一个不错的学校,但是毕业后不接受父母的建议,自己选择了一个远在其他城市的青年结婚,但婚后却和父母一样常常陷入争吵。
“贫穷观”猛于虎
在A君和B君的故事里,可以看到贫富发展的两条不同轨迹。而划出这条轨迹的,却是深植在父母心中的思维方式。发家致富各凭本事,但贫穷却有着一些特定的迹象可循。
1、贫穷的消费观
有贫穷观的父母,本身就是对商品经济不敏感的人,比如B君的母亲,常年很少出去逛街,对于市场上流行什么样的商品,一概不知道,只是贪图便宜和方便,就近购买商品。这也导致孩子对于商品交易没有清楚的概念,包括如何选货,如何采购,商品价格和质量的把握,对孩子而言,都是陌生的。
小时候A君和B君随父母一起去逛街,她们如果说:“我想要买这个玩具。”
同样不想买,但是她们的父母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A君父母:好啊,我研究一下你想要什么。哦,这个商品是哪里出产的?什么材料做的?有什么玩法?…(和导购员寒暄一番)宝贝,这个不太适合你,它有点复杂,等你再长大一点才可以玩。我们去隔壁再看看,找一个更好玩的好不好?
B君父母:这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别买了,快走快走。(如果孩子哭闹,父母可能恼羞成怒,甚至对孩子大吼大叫。)
这件事情背后的影响是什么呢?
对A君来说,她知道了对商品要进行合理的研究分析,了解商品的价值来自哪里,知道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钱不是不可以花,而是需要花在合理的地方。
而对B君来说,她只会记住“我们很穷,买不起东西”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导致孩子一生的自卑感,令她的人生失去最基本的“底气”,甚至在长大以后逛商场,都会对高大上的商品产生自卑或逃避心理。
2、贫穷的生活方式
有贫穷观的父母,也是对生活质量要求不高的人,对他们而言,所谓“生活质量”,是有钱以后才谈得上的奢侈品。
问题在于,他们忍受着杂乱的居住环境,试图把宝贵时间花在赚钱上,而赚到的钱,又基本消费在日常饮食上。这样就陷入一个“生活质量低下,努力赚钱,依旧生活质量低下”的循环状态,而他们的儿女,却在这样贫穷杂乱的生活状态下逐渐长大。殊不知,贫穷杂乱的生活环境,也是心理状态的一种体现,在日益熏陶下,对儿女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杂乱
?为什么家庭环境会变得杂乱呢?
首先因为家中总购买廉价商品。便宜货容易坏,而坏掉又舍不得丢,总想着哪一天还能用上,或可以送给别人,可常常别人也不要,只能堆在家里,越堆越多。
其次因为家里的女主人太忙,没时间整理。一个总是劳累而忙碌的女人,常常脾气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她在疲惫的状态下回家又看到一团乱,心情愈加烦躁,非常容易和丈夫产生争执。这样的状态对孩子又有什么好处呢?
此外,对孩子而言,小时候对家里杂乱的环境可能不以为意,但随着他长大,就会产生比较心理,比较之下,孩子逐渐产生自卑感,他不愿邀请朋友来家里玩,不愿别人看到家里脏乱的情况,他也期待着逃离脏乱的环境,逃离父母琐琐碎碎的争执,家庭关系也日渐疏远。
3、贫穷的待人处事
有贫穷观的父母,认为“我不快乐是因为我没钱,所以我要多挣钱”,于是他把时间都花在挣钱上,却忽略了,真正让生活变得轻松快乐的,是人心。
人心是柔软的东西,需要时间的滋养,如果把挣钱的一部分时间分出来去滋养周边的人心,并不会因此少赚钱,但投资回报却更直接明显。
从B君的故事里可以发现,她的母亲属于女强人类型,性格好强,事事包办,又对丈夫诸多指责,但她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好;相反,A君母亲虽然不工作在家里休息,却懂得如何生活,如何为家人创造美好的体验,于是深得丈夫和孩子的信赖。母亲
相关文章:
真实记录十四个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