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风俗习惯
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浙江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709592人。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畲族无论是在婚嫁丧娶方面还是农耕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风俗习惯。
婚俗文化
福建是着名的畲乡,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旧时,畲族男女一般在十一二岁时就可论婚,由父母包办婚姻。男家托媒往女家求亲,要开生辰“八字”,经算命合婚后,认定上婚或中婚,才决定相亲,定亲,送吉日,迎娶。
媒人初到女家说亲,女家有诚意才进行相亲。“相亲”,首先女方由姑母或姨母陪同前往男家看“人家”。男家备酒菜招待,双方互相了解情况,如果男家备上点心、蛋,女方来人肯接受,即表示同意,可留在男家宿夜。第二天回去前,男家送“收手信”糍粑等。妇方回家后即由男方父母进行定亲,讲聘礼、定结婚迎亲吉日。
畲族男女青年社交比较开放,双方在劳动中、唱歌中找对象,自许终身。自由恋爱常以歌当话,经过对歌比“肚才”,求相悦、探情意、察忠贞、挑选意中人。当双方认定是真正的情人,就暗订终身。女方私赠男方银质手镯或戒指。男方递送白色“兜肚”(畲族称“肚稿袋”)或其他珍贵物品给女方。而男方就主动托媒向女方父母求亲,取得同意后,备些糕饼、枣、线面、猪蹄和聘金若干呈送女家叫做“小定”。随后男女双方经常来往,男方可主动到未婚妻家助工、犁田、插秧、秋收等。
定婚畲语叫“得定”,即正式“定婚”。一般选择农历五月端午节或八月中秋节前后的吉日。男方备好礼物,一般有长寿面二包、红枣、礼饼5公斤、猪蹄一个6公斤、猪肉若干公斤、鱼鲞一合、衣料一套、制“凤凰冠”的“髻栏”一合、银手镯一副、银戒指一只(带响铃)、聘金(银元)若干,托媒人送往女家。女方将礼物点收后,则商定婚嫁时间。这时女家用红纸再次写女儿的生辰交给媒人,带回给男家,并给回盘猪肉二刀、黄金或糯米粽40至60粒。女家将定婚的猪肉分别送给六亲。六亲收到礼物后,便知某人的女儿已许配,并准备衣料礼物。
男方择好吉日娶亲通知女家叫“送日”。连同礼饼、猪肉、线面、冰糖、红枣和“龙凤礼贴”,由媒人和亲家伯等人送往女家。妇方根据吉日单办喜事,再将男方送的“送日”饼、猪肉由姑娘直接分送给舅母、姨母、姑母等家。母舅等亲戚得知后便留她“作客”,即叫“作表姐”。“表姐”进村,男青年一定要与对歌,一般均唱“嫁女歌”来揶揄她。
依照男家吉日单,女家即请本民族裁缝师傅到家为姑娘“开剪”,要特制成套“踏轿衫”、“踏轿裙”、“月白腰带”、“印花苎布蚊帐”“红色苎布袋”和其他式样新衣服,还分别铸制银质“凤凰冠”和锡酒瓶、锡茶壶、锡罐等,并备箱、精杠和棕衣、锄头、斗笠作为陪嫁。富裕的家庭还有用耕牛陪嫁的。近年畲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陪嫁品档次随之提高,有高矮橱、办公桌、缝衣机、洗衣机、沙发、自行车、收录机、电视机等。
“送酒米”是由男家出钱,女家代酿酒的习俗。男家要送给女家“箩二”酒米(即十二斗糯米),由未婚新郎和媒人作伴挑送女家。由女家代酿红酒,作为宴请六亲九眷、抬轿赤郎的“婚嫁酒”。
挑“祖宗担”,娶亲前一日,男家备好鸡蛋十二粒、豆腐十二块、猪肝十二两,还有鱼、肉、菜、果、酒等礼物,并用红纸包好十二包小红包:即卷风冠包、请祖包、梳头包、捉青蛙包、封箱包、阑期包、伴娘包、上轿摊伞包、托媒人包、轿符包、回头包、开轿门包等。这叫“源祖礼”,由媒人与“迎亲伯”一同挑到女家。至大门时,女家放鞭炮迎接到大厅。大厅点燃红烛和香线,由媒人先向天地作揖,再向厅堂作揖,然后就座喝茶。这时女家长辈前来与媒人相见。“迎亲伯”上前交付礼物和小红包。如果女家提出要补送猪肉几斤或另加几包小红包时,则由“迎亲伯”代补,以求随喜顺意。
迎娶新娘的花轿进女家门后,女家即请“赤郎”、“行郎”行厅就坐、喝茶、吃点心,畲语叫吃“脱草鞋酒”。接着还备办午宴或晚宴,叫“嫁女酒”,以敬请送亲友和抬轿的“赤郎”。席间要进行“猜菜肴、识别名与清龙潭、捉青蛙”的歌酒令。
畲族有“哭嫁”婚俗,新娘在出嫁前要“赖床”即“恋床”,以歌哭唱,倾诉妇女无地位和对包办婚姻的怨恨心情,怨出嫁、恨媒人。同时也表露新娘对父母养育恩情的怀念,对兄弟、姐妹的留恋,哭得情深意切,使亲人和客人感动,既为娘家讨吉利,又促使亲友掏“红包”赠嫁。
畲族姑娘出嫁做“新婚衣”时,要梳扎“凤凰头”,以示青春年华的结束,所以姑娘出嫁梳妆时都要进行一场“反梳妆”的争辩。争辩最终由亲戚舅母抱着梳妆,才准备上轿。“新婚女”临出门时,要和胞兄弟行“分酸”礼,表示婚女仍愿为自家兄弟分担辛劳,并撒“五谷米”以祝愿娘家吉祥如意。由“大姐”扶向厅堂向祖宗三跪拜后上轿。
新婚女上轿,由“大姐”取一茶盘,盘内放一个“安心镜”、一把剪刀、一把尺、一盒熟鸡蛋、十二粒桂圆,移放在新婚女坐位上,以示避邪护身。由舅母撑伞,待新婚女上轿后即封轿门(轿符)以抵诸邪。赤郎即将花轿抬出大门外,并鸣放鞭炮。此时女家即关大门,新娘在轿内停止哭泣,不再转头看娘家,以示不拽娘家“风水”。花轿抬至村外百米左右就得停下,让“新婚女”从轿顶上递出一红包(即回头包)交给胞弟,以示娘家财丁两旺。如果同日有两家姑娘出嫁,就得用“牛踏路”,不论婚嫁路程远近,都要让长辈姑娘先上轿。后走者又怕“福缘”被先走者带尽,就在黄牛或水牛和牛角上挂红布“踏路”领先,表示“金牛”开道。
男家娶亲要向女家催送嫁妆,午餐后,迎亲队伍以锣鼓、唢呐催妆。这叫“催妆礼”,嫁妆物品送至男家后,须找一位父母健在、儿孙满堂、有福的女俗称“大姐”来“安床”。安床时,一边铺床,一边喝唱吉祥好话。床上安放“斗灯火”,摆茶、酒敬请“床神婆”。
男家选取两童男和两童女,分别手提铜锣二面,双喜灯笼一合,选放双响、连珠炮二人,持火把四人,到村外路口等候,用唢呐开路,迎接新娘。男家还备好米筛、尺、剪刀、镜、猪肉一条,悬挂中,以示避邪。用大红纸书写“凤凰到此”贴在中堂。新婚女进入男家大门时,公婆等亲属必须躲避,否则俗认为“犯冲”,日后家庭不睦。
拜堂,首先要用茶、酒、五果摆香案,厅堂上高燃龙凤喜烛,“大姐”站在大厅上等候,当花轿进入男家大厅即放礼炮迎接。“大姐”与赤郎一一鞠躬,给赤郎双手拜上开轿门“红包”后,才进前开轿门。“大姐”伏身轿内,先取出桂圆放在轿前地上用脚踏碎,以破冲喜。而后再拿出“五谷种子”、“定身镜”,手袖红蛋安放茶盘内,牵引新娘下轿与新郎跪拜天地、祖宗、拜毕。新娘方入洞房。
婚日傍晚设宴敬请舅父、姑父、姨丈、媒人等六亲九眷。酒过“三巡”,菜过“二大”,新娘即出房敬茶。戚友要送给“茶仪”,作为新娘“见面礼”。亲属待酒宴散席,接着举行“佳期酒”,而后送新郎进洞房。
通常由未婚的男青年八人组成“子弟班”,畲称“佳期班”,由“佳期头”两手提“某府”双喜灯笼,领队从门外走进新郎家
相关文章:
瑶族的风俗习惯03-05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03-05
阿昌族的风俗习惯03-05
高山族的风俗习惯03-05
景颇族的风俗习惯03-05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03-05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03-05
羌族的风俗习惯03-05
侗族的风俗习惯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