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的风俗习惯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海南其它市与当地民族杂居。黎族有自己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两种。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现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
历史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兴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远在秦汉以前,“骆越”的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隋代称海南岛居民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黎”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约在宋代以后,一般认为“黎”为“俚”的转化。黎族以土着海南岛自居。他们在海南岛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黎族的家庭和汉族一样,都是父系小家庭。但合亩地区的小家庭则有显着的特点,直到解放前,它还没有成为完全独立的生产单位。在经济上的作用主要是参加合亩的生产和分配,经营手工业、副业,种植山栏和小块园地,处理私有财产和自己的债务关系等。
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由父母包办,从小订婚;姨表不婚,同宗不婚。阶级的“门当户对”已成为习惯。聘金往往要几头牛和一笔不小的钱财。
节庆
春节黎族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过春节前,家家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灯叶可存放一段时间,即变得很坚韧,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风味。除夕傍晚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三月三”黎族特有节日。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具有敬老美德的黎族同胞带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酿好的米酒、做好的糕点去看望寨内有威望的老人;年青的男子则结伙外出狩猎、打鱼,姑娘们烤鱼、煮饭。夜幕降临,小伙子们跳起了传统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对唱山歌,互诉衷情。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丽的民族服装,到传说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后共同娱乐,相看意中人。相中后,男女双方吃一种嵌入糖心的“灯叶”糕饼。姑娘则把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的腰间,小伙子也会把耳铃穿在小姑娘的耳朵上或把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
婚俗
“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进入“姐妹隆闺”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待到男子进得门来,还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才行。坐下后,男子便要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说明是来找情侣还是来求婚的,女子回应是否已有情人。要是进入的“隆闺”里姑娘多,不知哪个姑娘愿投情,男女便要唱试情歌,愿意的姑娘自然就会回应他的。接下来,那种表达爱情的对歌声、口弓声和鼻箫声就会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情投意合后,男方就向女方送银元、铜钱、针、布衫、腰篓、竹笠等等物品,作为同床过夜的礼物。往后相互邀约,夜间常来常往。这种往来关系,有的达一月半年,有的达二三年。当然,也有花谢蒂落的,那就互唱断情分离歌。之后便互不干涉,各自寻找新的情人去。如果一对黎家情人恩爱难断,需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槟榔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或“放衣服”。
饮食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食鼠也是黎族的风俗,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时,先把鼠投入火中烧一会,然后刮去毛,除去内脏,再烤或烧即可。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黎族同胞平时都喜欢嚼槟榔,吃法是将槟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典型食品:竹筒饭是黎族的传统风味食品。此外还有“祥”,是黎族风味菜,有两种,即汉语称为“鱼茶”和“肉茶”;糯米饼。
宗教
黎族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放寮”
黎族地区普遍存在着“放寮”的习俗。每个村都有一个至几个“寮房”,黎语称“布隆闺”,女儿长大了便到那里居住。凡是不同血缘集团的男子,都可到“布隆”找寻情人,吹箫唱歌,倾诉爱慕,这体现了黎族未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另外一方面,在“放寮”活动中夹杂着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同时,已婚的男女也参与“放寮”活动,因而对生产,对家庭和睦,对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黎族地区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相当普遍,非婚生子女一般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改嫁比较自由。
黎族多同姓聚居。住的房屋,合亩地区多是“船形屋”,一般地区的住屋都是金字形的。
称谓和姓氏
黎族的亲属称谓和姓氏很有特点。黎族人民都按照宗教关系论辈互相称呼,例如伯父的子女不管岁数多么小,叔父的子女无论岁数多么大,都得称呼伯父的子女为哥或姐。因此,在黎族社会中,往往会听到年岁大的人称一个一二岁的人为哥或姐。在社交中呼唤某人时,只能呼其名字,不把姓氏同名字一起呼叫。
东方县的符姓黎族人原为五个血缘集团,各有一姓氏,每个血缘集团又分为大公、中公、尾公,叫做五姓十五公。五大姓可以通婚,而十五公内部不能通婚,经过若干代后又可以循环结婚。同一黎姓集团,在不同地区分属几个汉姓,虽然汉姓不同,但不能通婚。
服饰
黎族的服饰绚丽多彩,黎族五大支系“侾”、“祀”、“润”、“美孚”、“赛”在服饰上虽有相同之处,但又各有特点。无论服装款式、色彩、图案花纹,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目前,随着时代和社会变化,男子的服装已完全现代化。在交通方便的城乡,妇女也极少穿着民族服饰。仅在传统的节日和婚丧时穿戴民族服装。在某些偏僻的山寨中,老年妇女仍穿戴本民族的传统服饰。
“侾”系服饰侾,在黎族中人数最多,主要居住在乐东县,陵水、三亚、东方、昌江、保亭等县市也有散居。不同地区服饰又有差别。有的地区,妇女头发分拨两边,梳髻于脑后,不戴头巾,两耳戴沉重的大小多个金属圈或耳环,乃至使耳下垂至肩部。上
相关文章:
畲族的风俗习惯03-06
瑶族的风俗习惯03-05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03-05
阿昌族的风俗习惯03-05
高山族的风俗习惯03-05
景颇族的风俗习惯03-05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03-05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03-05
羌族的风俗习惯03-05
侗族的风俗习惯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