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精选15篇)

时间:2024-05-17 22:37:20 柚子 浏览: 教育教学 我要投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精选15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篇1

  一、看拼音写词语

  jūn fá  yú lè  piān pì  jiǎo xíng  kǒng bù

  (  ) (  )(   ) (  )  (  )

  xiàn bīng  hán hú  shū jí  yì yōng ér rù

  (  )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三、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勉强(qiáng、qiǎng)  待会儿(dài、dāi)   书籍(jí、jì)

  含糊(hú、hu)     拥入(rōng、yōng)  夹袄(jiá、jiā)

  四、比一比,组词语

  阀(  )  娱(  ) 僻(  )  刑(  )

  伐(  )  误(  ) 避(  )  型(  )

  峻(  )  详(  ) 绞(  )

  竣(  )  祥(  ) 咬(  )

  五、搭配要恰当,用直线连起来

  伟大的  态度    耐心地  问

  慈祥的  力量    奇怪地  说

  严峻的  面庞    坚决地  讲

  六、选词填空

  严峻 严肃 严格 严厉

  1、不管怎么说,(  )要求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让人进步得更快。

  2、他一再违反纪律,今天终于被老师(  )地批评了一顿。

  3、形式非常(  ),伤员必须马上转移。

  4、升旗时要(  )认真。

  剧烈 猛烈 激烈 强烈

  5、晓庆生过病,上体育课不能(  )运动。

  6、孩子们(  )要求周末不要上课。

  7、敌人占领的高地被我军(  )的炮火摧毁了。

  关于 尽管 除了 为了 按照

  8、(  )达到共同的目的,我们必须努力奋斗。

  9、(  )开会的内容,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一番。

  10、(  )他的意见去办,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1、假期里,(  )休息之外,还要注意学习和锻炼。

  12、今年夏天,(  )天气炎热,同学们仍然坚持学习。

  七、读课文,找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并写下来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月六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着她到儿童娱乐场散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画“√”,并说说为什么选它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

  1、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

  2、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之情。(  )

  3、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凶狠残暴的本质,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

  九、说说带下划线的词语的意思,再理解句子

  1、“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奇异的星空

  无边无际的天空,原来就是一个星星世界。月球、太阳以及我们生活着的地球,都是这个星星世界的一分子。要是你站到别的星球上看过来,地球也像其他星星一般只是眨着眼的一小点。

  月球,我们俗称月亮。它离地球最近,人们已经到过月球了,发现那里到处是荒凉的“环形山”。不过,在晴朗的夜晚,当它给大地披上银辉的时候,人们面对着灿烂群星中的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总是赞赏不绝。其实,月球只是反射太阳所发出的光,它本身是不会发光的。

  月球比地球小;而太阳却比地球大得多了。一个太阳相当于130万个地球合在一起那么巨大。由于它距离地球太远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太阳,就和月亮的大小差不多。

  从天文望远镜里看到,太阳的表面是一片浩瀚的火海,那火海仿佛像怒吼的风暴,漫天卷荡。它的光和热射到地球上,我们称作阳光,是生物不可缺少的东西。

  星空中跟太阳一样会发光发热的星星,多得数也数不清,有很多星星比太阳还大,只不过离地球更遥远,他们看起来都是一小点儿。这无数的星星,组成了一个绚烂美丽的星星世界。每当夜幕降临以后,它们便闪耀出光芒,红的、蓝的、黄的、白的,各种颜色交相辉映,好像彩色的珍珠,布满夜色朦胧的天空。

  这布满星星的天空,太奇异了。

  1、把短文分为三段,用“△”标在段尾。

  2、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每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反义词:

  浩瀚──(  )  奇异──(  )一、看拼音写词语

  jūn fá  yú lè  piān pì  jiǎo xíng  kǒng bù

  (  ) (  )(   ) (  )  (  )

  xiàn bīng  hán hú  shū jí  yì yōng ér rù

  (  )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三、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勉强(qiáng、qiǎng)  待会儿(dài、dāi)   书籍(jí、jì)

  含糊(hú、hu)     拥入(rōng、yōng)  夹袄(jiá、jiā)

  四、比一比,组词语

  阀(  )  娱(  ) 僻(  )  刑(  )

  伐(  )  误(  ) 避(  )  型(  )

  峻(  )  详(  ) 绞(  )

  竣(  )  祥(  ) 咬(  )

  五、搭配要恰当,用直线连起来

  伟大的  态度    耐心地  问

  慈祥的  力量    奇怪地  说

  严峻的  面庞    坚决地  讲

  六、选词填空

  严峻 严肃 严格 严厉

  1、不管怎么说,(  )要求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让人进步得更快。

  2、他一再违反纪律,今天终于被老师(  )地批评了一顿。

  3、形式非常(  ),伤员必须马上转移。

  4、升旗时要(  )认真。

  剧烈 猛烈 激烈 强烈

  5、晓庆生过病,上体育课不能(  )运动。

  6、孩子们(  )要求周末不要上课。

  7、敌人占领的高地被我军(  )的炮火摧毁了。

  关于 尽管 除了 为了 按照

  8、(  )达到共同的目的,我们必须努力奋斗。

  9、(  )开会的内容,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一番。

  10、(  )他的意见去办,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1、假期里,(  )休息之外,还要注意学习和锻炼。

  12、今年夏天,(  )天气炎热,同学们仍然坚持学习。

  七、读课文,找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并写下来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月六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着她到儿童娱乐场散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画“√”,并说说为什么选它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

  1、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

  2、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之情。(  )

  3、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凶狠残暴的本质,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

  九、说说带下划线的词语的意思,再理解句子

  1、“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奇异的星空

  无边无际的天空,原来就是一个星星世界。月球、太阳以及我们生活着的地球,都是这个星星世界的一分子。要是你站到别的星球上看过来,地球也像其他星星一般只是眨着眼的一小点。

  月球,我们俗称月亮。它离地球最近,人们已经到过月球了,发现那里到处是荒凉的“环形山”。不过,在晴朗的夜晚,当它给大地披上银辉的时候,人们面对着灿烂群星中的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总是赞赏不绝。其实,月球只是反射太阳所发出的光,它本身是不会发光的。

  月球比地球小;而太阳却比地球大得多了。一个太阳相当于130万个地球合在一起那么巨大。由于它距离地球太远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太阳,就和月亮的大小差不多。

  从天文望远镜里看到,太阳的表面是一片浩瀚的火海,那火海仿佛像怒吼的风暴,漫天卷荡。它的光和热射到地球上,我们称作阳光,是生物不可缺少的东西。

  星空中跟太阳一样会发光发热的星星,多得数也数不清,有很多星星比太阳还大,只不过离地球更遥远,他们看起来都是一小点儿。这无数的星星,组成了一个绚烂美丽的星星世界。每当夜幕降临以后,它们便闪耀出光芒,红的、蓝的、黄的、白的,各种颜色交相辉映,好像彩色的珍珠,布满夜色朦胧的天空。

  这布满星星的天空,太奇异了。

  1、把短文分为三段,用“△”标在段尾。

  2、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每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反义词:

  浩瀚──(  )  奇异──(  )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篇2

  【教学实录】

  第一教时

  教师板书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检查预习(昨天孩子们已经读过课文了):

  读词语──书籍 抽屉 严峻 散步 勉强 披散 待了一会儿。

  再读课题,你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请联系课文下面的批注和课文的第一段,(点明了时间,作者是李星华。回忆的是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害了。)

  教师: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

  1943年。

  那么女儿回忆了父亲哪些事情,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学生浏览时间40秒。)

  学生交流:学生1讲了坚持流下来的事情,教师概括这就是讲了被捕前的事情。

  板书:

  被捕前

  学生2:讲被捕时的事情。

  教师:你刚才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被捕时的情形。

  板书:

  被捕时

  学生3:父亲视死如归,说明对党的信任。

  教师引导:这是被捕时还是被捕后的事情?谁来说说被捕后的情形。

  学生4:对敌人的不卑不亢,对家人的平静慈祥。

  板书:

  被捕后

  教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讲了一个个故事。这些事情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老师也不例外,所以课前也做了预习,找了资料,播放课件,教师介绍(当时的形式和李大钊受刑时间40多个小时,但是……)我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读过,长大后也多次读过,但是每一次总是深深地打动我。

  教师:请你们默读课文,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深深地打动了你,做批注。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了典型的批注方法(批注关键词语、关键句子,还有写了读后感受),以这三位同学为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默读批注。

  教师点评:忠于党忠于革命,宁死不屈大义凛然 坚贞不屈等等,你们写的对的,但是李大钊也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也有血有肉,所以,他应该还有更丰富的感情,更真实的感情,请你们继续批注,写出真情实感,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不要把所有的话都写下来。

  四人小组畅所欲言,要求先告诉同学找到的是哪几个段落,然后再说说感受,要言之有据。教师一直躬身其中,在巡视中指导。

  集体交流:哪些所说所做打动了你。

  学生1:第七自然段……事态发展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为了党组织瓦解……

  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读读,刚才那位同学说了两个意思,那你是从哪里看出事态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教师:你读读2~6段,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句子:军阀张作霖烧文件工友被捕(都说明局势严重)“只好烧”说明不得已。“父亲含糊地回答我”与前面说的耐心慈祥比较,从中看出事态的严重。“早出晚归”表面上写工作忙,那怎么看出严峻?忙的内容不一样了,他忙的是整理文件烧文件。

  教师梳理学生的回答──

  那么刚才那位同学,你在体会局势严重的同时,哪些词语打动你的心呢?

  (学生把“坚决地常”读重了。)

  教师:为什么?

  教师:表面上是说父亲离开和留下的事情,其实离开意味着什么?留下呢?而父亲作这份选择他容易吗?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自由朗读这段──指名朗读,教师:你在读“多么重要”为什么这么读?教师:这时候父亲的朋友、家人最想对他说什么?而这时候父亲是怎么回答呢?再读父亲的语言。“我哪能离开呢?”的意思就是说?那干脆说:我不能离开。你感受到什么?

  再次集体朗读第七段。

  第二教时

  教师:那被捕时父亲的哪些言行打动了大家呢?

  交流:态度严峻与态度严肃比较。读读13自然段,讲讲当时的情境。

  父亲面对敌人时的不慌不忙──

  在法庭上父亲的哪些言行深深打动你?交流:

  学生读27自然段,感受到对孩子的爱。请大家也读读,你们是怎么感受出来的?

  学生:头发是乱蓬蓬。没有戴眼镜,说明受刑了,但是面对亲人们的时候却是平和,说明──

  教师:敌人是怎样折磨李大钊的?

  (十指连心剥去指甲。)

  指导朗读19段,学生没有读好,教师示范读。谁有信心读好?集体读19段。

  学生交流读22自然段,教师:你们看到了父亲当时的表情吗?

  (安定 、沉着。)

  集体读22段,这是最后一次与亲人见面,父亲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说些什么。联系课文19~20段,想象为什么父亲没有说一句话?

  学生1:不想连累我们,不让我们卷入灾难。“一切都与他们没有关系”。

  (学生联系了27段。)

  教师:我还想请你们再读读27段。

  父亲还会怎么想?

  学生:想用自己的行为去安慰、感染他的亲人。不要紧张,要沉着要稳定。

  教师:李星华刚到法庭的时候是怎样的?(又哭又喊)后来呢?

  (父亲的平和使我们变得机灵了 。)

  教师:再读读22段第一句话和27段最后一句话,你发现什么了?一直在对我们说话。读懂了吗?

  (眼神。)

  在这生死离别时候,父亲想对妻子说些什么?想对孩子说些什么?

  再次自由朗读27段,读得能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指名读

  教师:对家人明明有着深深的爱,而此时却只能默默相对,明明眷恋生命,却只能舍身相弃,李大钊何来这么大的力量?读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教师:指着板书说,当──他──,就因为,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播放最后的临刑前的照片,配乐,教师介绍当时情况。

  读最后部分。

  (父亲被害后。)

  教师:4月28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读读这两处,你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对父亲的怀念。

  再次集体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你感受到什么?(伤心过度不舍痛恨敌人)正是因为这样的刻骨铭心,所以牢牢记住了这一天──4月28日。

  读读开头和最后,发现什么?

  (首尾呼应。)

  当我们读到现在,是不是感觉这个日子对我们也已经刻骨铭心。有时候,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表达感情。

  教师: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28日,使李大钊逝世80周年,这80年又有多少生命在轮回,播放媒体,李大钊的塑像,把你此刻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评析】

  人教版为什么要把这样的老课文选入其中,周济部长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目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涵咏中感受人性光辉。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蒋老师做到了。蒋老师的课非常沉着从容,因为她被对教育的爱感动着,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她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李大钊,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李大钊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很好地把握了人性的特点。

  这是一堂原生态的课。学生批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两次提醒学生,表面看来是打断学生的思维,实际上却表现了教学智慧,因为教师发现学生的批注都是口号式的大话,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既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又鼓励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课文也像跳水一样有难度系数,此文教学属于难度系数比较高的。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长文短教。蒋老师选择的切入点是:哪些言行打动你?在具体交流时寻找相应的联系点,辐射点,上挂下联、有取有舍,重锤敲打的是22和27段,弱处理“被捕时” 段落,目的是“把房间打开,让孩子们先进去,触摸自己的感受”。

  长文短教要把握作者情感的凝聚点、表达情感的载体点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三点统一才是切入点,点与点之间是有联系的,现场要作出准确的调控,比如学生会了不要讲,教师自己不懂的不要讲,讲了后学生也听不懂的不要讲。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篇3

  作者:陆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篇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姥爷、绞刑。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伟大的革命者的形象。

  三、教学准备

  《十六年前回忆》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文的作者是谁,回忆地谁

  根据课前批阅《学海拾贝》的情况学习交流生字

  自己读,找同学读,齐读。同时纠正学生读错的读音。

  强调几个难写的生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写易错的生字。

  2、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试着让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3、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伟大的形象

  通过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者,请同学们找到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李大钊是一位忠于革命,视死如归,沉着冷静的革命者。

  那些句子或段落给同学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没有强调让学生按照板书的顺序来说,结果说得很混乱

  (1)父亲坚决的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引导学生来读这段话:这段话应该读出父亲的坚决,先让学生读,再让学生自己体会着读,再找学生来读,让学生理解那些词语能够体现父亲态度的坚决,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父亲却坚决留在北京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父亲不慌不忙的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体会李大钊在面对敌人时的沉着冷静。通过引导学生看看与父亲的沉着冷静相比敌人表现是怎样的?让学生找描写敌人言行的句子和段落。

  面对像魔鬼一样的敌人父亲是那样的沉着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3)父亲仍旧穿着她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引导学生李大钊已经受过苦行,同时出示课件资料进一步体会敌人的残忍。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引导学生明白李大钊的坚贞不屈。

  面对敌人的苦刑父亲仍那样的坚贞不屈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4)再次让学生朗读相关段落感受李大钊光辉的革命者的形象。

  4、感受失去亲人全家的悲痛

  没有老师的范读环节,没有学生自读环节,结果学生没有进入文本

  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全家人的悲痛。

  先让一个学生读,再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老师范读,学生再自己读。

  5、李大钊的被害也是中国革命的巨大损失,引导学生读李大钊烈士墓上的评价: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6、拓展延伸: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上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者,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我们也将永远缅怀他们,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板书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篇5

  “以问题为中心”的“六环”“三步”教学模式的推广,使我受益匪浅。近日,我采用“六环”“三步”教学模式讲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反思如下:

  首先师生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能够在安排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自学方式及学习收获的调查、交流,以此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梳理问题时紧紧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解决问题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注意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学会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并进行运用,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拓展。

  通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六环”“三步”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创造思维的最好的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文章。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二、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目标

  1.会读写课文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体会光荣的革命传统。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用对比的手法,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理解文章所使用的倒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要点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有那么两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前辈。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出示练习: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__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这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讲了四件事: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难后。

  3.师小结: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你还想起,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文章,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呢?

  出示练习:《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_________的表达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_________ 也采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自读生字词。

  (2)小组检查互相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对未掌握字词的学生及时加以辅导。

  (3)指导易错字“籍、残”等字的书写。

  (4)学生按结构归类抄写部分生字。刑 籍 屉 窝 匪 哼

  三、理清课文思路,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课文内容第一、第二部分

  1.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按照时间的顺序,我们可以把文章分为几部分呢?

  2.指名汇报交流。

  3.自主再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思考:从这两部分描写,你认识了一个怎么样的李大钊?

  4.学生自主学文之后在小组合作交流。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做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5.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

  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

  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通过反复阅读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出示练习:我哪能离开呢?请换种说法。

  6.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7.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1)文章“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怎么样的描写手法呢?(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做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出示练习: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大钊。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出示练习: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还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大钊。

  8.教师小结。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篇7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出示课件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 “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 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烧掉文件书籍;②、张作霖要派人搜查;③、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 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出示课件

  ① 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 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 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 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⑵ 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 “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 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⑶ 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 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② 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 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 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 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 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 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篇8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本剧

  【剧情快递】 本剧是根据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编写的。课文作

  者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课文以作者的经历,记叙了李大钊1927年4

  月遇难前后的经过,表现了李大钊为革命事业临危不惧,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戏外

  说戏】 剧中主要人物是李大钊。他对自己的儿女是慈祥的,在危险面前,在敌人面前,是严峻而镇

  定的。表演时要注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表现不同人物的个性。 第一幕 时间:1

  927年春天。 地点:李大钊家里。幕布徐徐拉起。李大钊在整理书籍和文件,并把书和有字的纸

  片投到火炉里去。女儿李星华蹲在旁边。 李星华:(奇怪地)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李大钊:(待了一会儿)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母亲:(把李星华拉到一边,悄悄

  地)听你父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你父亲只好把一些书和文件

  烧掉。 李大钊:(叹了口气,沉重地)昨天一早,工友阎振三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今天我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母亲:(不安地拉着李大钊的手)那你赶快离开北京吧!

  这里太危险了。 李大钊:(坚决地)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

  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张了张口想说什么,终于什么也没有说

  )嗯。 妹妹:(蹦蹦跳跳地上)妈,我刚换了新夹衣,你带我到娱乐场去玩吧? 母亲:(轻轻地

  点点头)好,我带你去玩。(拉着妹妹从舞台右侧下) (李大钊坐在桌子前写字,李星华坐在长椅

  上看报。忽然,啪,啪……外面传来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李星华:(惊恐

  地瞪大眼睛)什么?爹! 李大钊:(从抽屉里取一把小手枪,不慌不忙地)没有什么,不要怕。星

  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几个宪兵、便衣侦探、警察推搡着工友阎振三,从舞台左侧蜂拥而上,

  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李大钊和李星华。) 便衣侦探:(用手枪指着李大钊问阎振三)

  你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摇头)不认识。 便衣侦探:(冷笑着)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

  (吩咐手下)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带走。 (残暴的匪徒把李大钊绑起来,拖走了

  。) ──幕徐徐降落 第二幕 时间:十几天后。 地点:法庭上。幕布拉起。李大钊穿着灰布旧棉

  袍,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是平静而慈祥的脸。 李星华:(激动地)爹! 法官:(拿起

  惊堂木重重地一拍)不许乱喊! 李大钊:(镇静地)这是我的妻子,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法官

  :(指着李星华)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 李星华:上前一步抢着说)是的,我是最大的。 法官:

  (拿起木板狠狠拍几下)不要多嘴! 李大钊:(冲女儿点点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

  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法官:(指着李

  大钊)把他打入死牢。(又指了指李星华母女)好了,把他们都放了。 旁白: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

  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第二天,舅老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

  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

  ” ──幕急落

  相关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篇9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的一篇回忆录,由于属于离学生实际情况比较久远的事情,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有很多的不明白,军阀是干什么的,和李大钊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抓李大钊;为什么要杀李大钊等,而这些在课文中这些情况交代得不是很深透,只有通过资料的补充,学生才能懂得其中的原因,了解更多,感悟更多。这篇课文内容比较长,拓展的材料也十分丰富,如果仅靠课堂,可能不能完全交代清楚,所以,课前一周我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相互交流,使之对文章背景和人物事迹有大致的了解,为理解文章内容和感悟人物精神品质做好铺垫。同时,学生在搜集资料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资源共享意识。

  这篇课文本来计划两课时上完,由于课文实在太长,学生经过了两次的通篇阅读后,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在后面的分析句子,塑造人物形象就显得比较仓促,没有那么深透了。鉴于这种情况,经过与师傅讨论以后,决定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已经在读通文章,解决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李大钊生前的几件事情也有了了解,并让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带着问题进入对人物形象和篇章的进一步理解,发挥了其学习的主动性;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习“焚烧文件”和“被捕”两部分,感受李大钊的英勇不屈,二是体会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革命事业高于一切的精神品质。第二课时着重强调的是人物的革命精神,而第三课时更偏向于让学生体会李大钊对家人的爱,虽然二三两个课时按照课文顺序被分成两部分教学,但所要让学生感受的人物精神品质是不因课时而分割的,在体会人物革命精神的同时穿插着父爱,在体会父爱、夫爱的同时也贯穿着人物的革命精神。课时分工较明确,在课文内容的解析上按照“焚烧文件”和“被捕”两部分的顺序进行,但课堂教学并没有按照自然段逐一解析,而是从整体上进行理解,对重点问题有机地解决。对于这一点,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都在不停地反思、不停地考虑,怎样避免纯粹的对课文段落的逐一分析,而要让课堂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自然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呢?怎样才能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自然而然感受人物形象,而不是我以告知的方式交给学生“李大钊是这么一个人”呢?在与同事反复讨论,并对教案进行反复修改后,我决定以最简单直接的问题入手“为什么要焚烧文件?”,开门见山地把学生引导到这节课要学习的其中一个事件上,而着重从对父亲的细节描写上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焚烧文件”

  师:思考:为什么烧?

  生:因为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

  师:这是母亲告诉我的。这个原因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怎么跟我说的?

  生:“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出示ppt“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生齐读

  师:平时父亲是慈祥的,总是耐心地回答我提出的各种幼稚的问题,为什么此时却这样含糊地回答我?【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中提出的疑问,也是理解的难点,答案不唯一,大致可以归纳出“①复杂,对孩子一言难尽 ②局势紧张,不是谈心的时候 ③ 保护、关爱孩子”这样几点,但是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提示:含糊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回答“模模糊糊、吞吞吐吐”。我会接着问那为什么不讲清楚?又为什么要对女儿吞吞吐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可能的原因。学生答后,我对可能的原因做个归纳】正如课前预设,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上有一定难度,开始他们对我的提问没有做出明确的反应,我急于引导他们说出答案,因此忙着抛出课前预设好的问题“含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模模糊糊、吞吞吐吐,而不讲清楚?”结果个别学生说出了我想要的答案,甚至还有一点是我补充上去的。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我没有处理好,这本来就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我何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提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可能的原因”,其中“联系生活实际”是想让他们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有些事情你问父母或其他长辈,他们并不说得很清楚,或者是索性说小孩子不懂的,不要管大人的事情;如果有,那么往往是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们会这么说。而“结合时代背景”是要学生联系故事发生的背景,明白当时的局势。如果说,我在提问的时候能够强调让学生 “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并给予一定提示,可能有更多的学生会对这个问题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我认为还可以尝试另一种思考方式。当让学生从几方面谈谈事情发生的原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事物的多个角度去分析。如这个问题,为什么父亲会这样含糊地回答我?首先,可以考虑外因,即当时的局势;其次考虑内因,即父亲的心理或其情感因素;第三,考虑事物本身属性,联系这个问题即事情本身的复杂性,一言难尽。总之,在提出这一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的时候,如果教师的引导能使得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出问题的答案,并且对类似的疑难问题加以反复训练和巩固,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慢慢掌握其中的思路和规律,从而提高阅读水平,而急于求得个别优秀学生的一个完美答案绝不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目的。课堂上,我对这个问题的处理过于匆忙,如果花多一点的时间和精力和提示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可能就会有更好的理解。然而这样做在这堂课上是否合适?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受李大钊的英勇不屈,二是体会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革命事业高于一切的精神品质”。如果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处理这个问题上,那么“李大钊对于家人的爱”这部分的比重就会加大,而这原本是第三课时的重点,如此,又该如何处理,还是说在分配课时和教学目标的时候就欠妥当,值得继续思考和探索。

  师:可能是因为事情复杂、对孩子一言难尽, 可能是因为局势紧张、不是谈心的时候,也可能是出于保护、关爱孩子,所以父亲含糊地回答“我”,所以“我”问父亲为什么烧掉,父亲没有立刻回答我,而是……?

  生: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

  出示ppt: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师:父亲对我的回答是含糊的,然而母亲劝他离开的时候,他的态度却是坚决的

  出示ppt,生自由读,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会对人物形象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但也会答得不够准确或者冷场。这里我设计了一些提示:“轻易”什么意思?现在离开 “轻易”“随随便便”吗?(不是,局势严重,阎振三被捕)为什么还说我不能轻易离开?(工作紧张、工作重要)前面能找到体现工作越来越紧张的句子吗?(每天早出晚归,干什么工作?确实很紧张、很重要)你认为在父亲心中,工作重要到什么程度?/他把工作放在什么位置?(比生命重要、第一的位置)是的,在父亲看来,革命事业是比生命还重要的,革命事业是高于一切的。并板书“革命事业高于一切”。 这样连续的追问,不仅在内容形式上把前面的第二自然段也分析掉了,虽然没有点明“前后照应”,但让学生建立了前后联系的一种感受,而且让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概括】这个问题抛出去以后,好几个学生都小声念道“读懂了什么?”我猜测,他们对这个“读懂了什么” 没什么概念。其实课文讲到这里,结合第一课时的讲解和课前学生对时代背景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学生要说出李大钊的精神品质并没有太大困难,而此时难住学生的、让他们愣了一阵子的可能正是这个不明不白的“你读懂了什么?”课后,我也问了几个学生,好几个学生都说,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回答,不知道老师要他讲些什么所以不敢回答。我想,这个问题太大是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这样的提问方式我平常不用,我只是借用了他人的提问方式。现在想想,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恐怕也不知该往何处下手吧;如果事先意识到这一点,把问题设计成“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你体会到了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那么学生应该更容易接受。

  生齐读ppt上父亲说的话【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强感悟,也把他们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阅读的方式输出】

  第二部分“被捕”

  【第一部分是从是件引入话题,而这部分内容我从寻找对父亲的细节描写的句子入手,直接进入到体会人物形象的环节,因为之前对人物形象已经有了认识,这一部分学生能在较少的引导下通过反复朗读对人物进行分析。前一部分,教师的“导”占了较多的比重,那么这一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且上一部分中,学生的感情刚刚达到了一个小高潮,顺势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让人物更加丰满,让学生对人物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也让形式上看似两部分的内容在内部形成了一个整体。】

  师:默读“被捕”部分(8-17),用横线划出描写父亲的语句。

  生:交流划出的句子。

  出示ppt:“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师:自由朗读这几个句子,告诉我们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一句话,谈谈感受,并要求其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得好的,要求全班模仿朗读,不到位的,给予提示,要求其再次朗读,或鼓励其他能读得更好的学生朗读,也鼓励对于同一句话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大胆发言。这里朗读作为一种阅读理解的手段,也成为学生对文章理解的输出。学生的理解大致有“不慌不忙、沉着、勇敢、镇定、严峻、英勇不屈……” 板书“镇定、英勇不屈”】在这一部分中,朗读是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最主要手段,同时它也是检查学生对这一片段的理解的工具。虽然教学步骤按照预设一一完成,然而,效果并不好。学生朗读的不够到位,本来想要让一些朗读得比较好的学生带领大家一起朗读来提高整体的朗读水平,但是,站起来读的学生读得都不尽如人意。当然我本身在上课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激情也不够,可能这也影响到了学生,无意中给整个课堂定了一个情感的基调,以至于学生在朗读时也不能充分表达感情。此外,当学生在朗读上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示范,以让学生模仿朗读。可是由于我自身对朗读这几个句子也没什么把握,因此这部分的教学成了我本堂课的较大遗憾。

  生齐读ppt上三句话

  师:从这三句话中,我们都感受到了父亲的镇定,文章写了镇定、严峻的父亲的同时,还用大量篇幅描述了一群魔鬼(军阀),从哪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简直是一群魔鬼?

  指名回答。

  师引读:当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警察,一拥而入,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父亲……

  生: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师引读:当粗暴的敌人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时,父亲……

  生: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师引读:当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仍……

  生: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师引读:当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父亲依然……

  生: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通过引读加强学生对人物精神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引出“反衬”,使学生对“反衬”有一定的认识】

  师:从中我们了解到了一群残暴的魔鬼和一个严峻、英勇不屈的父亲,这种写法叫“反衬”,用军阀的粗暴反衬了父亲的严峻和英勇不屈。

  文章中有否其他反衬?

  生:回答

  (“我”的惊恐和父亲的镇定)

  找出写“我”的句子,交流

  师:面对军阀的闯入,“我”是如此恐惧,反衬出父亲的镇定、英勇不屈

  【加强对“反衬”的理解】在对反衬的理解上没有处理得很好。此处,学生极易把对比和反衬两个概念搞混,事实上我自己也常常搞不清楚。其实我应该对反衬做出一个清晰的解释: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而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要强调的是:在反衬中,存在相互关系的两个事物是有主次的,写“次”是为了从相反、相异的角度衬托出“主”;而对比中,两个事物并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在给出解释之后,再举出一个例子让学生辨别,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把“烘托”和“反衬”搞混。虽然学生找出例子时,我能纠正她:这叫烘托而不是反衬,但是我却不能对她的回答作一个更细致更能让她接受的解释,这也是因为我的准备不够充分。如果我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把这两个概念搞错,那么当她提出这个例子的时候,我就可以告诉她,烘托是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在烘托中,存在相互关系的两个事物并不是相反或相异的;而在反衬中,他们是相反、相异的,反衬的“反”字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接着再给学生一些例子,如凄冷的环境烘托穷人的悲惨命运,而大年夜的幸福美好反衬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等。

  师小结:究竟是什么力量让父亲毫不顾惜自身的安危,不听劝说,坚决留在北京?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面对军阀的包围时能这般的沉着镇定、英勇不屈? 【通过追问,引导学生重新梳理人物形象:对革命事业的信心、革命事业高于一切的信念…】

  师总结人物形象:他就是这么一位革命者,一位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革命者,一位革命事业高于一切的革命者。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生:)李大钊。

  师:出示ppt,展示李大钊像,同时播放音乐。【感情升华】

  板书

  镇定、英勇不屈 革命事业高于一切

  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情感的投入表现得不够充分,教师激情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投入到文本内容中去,但是我语言起伏不够明显,节奏感不强;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不够到位、过于单一;经常性地重复学生的答案。原本最后一张ppt在课堂上要出现两次,即开始一次,结尾一次,后来把开始的那次删去,现在想来,课前音乐的播放,容易把学生带入本篇课文的情境中,还是应该加上。原本在“焚烧书籍”这一部分后面有两下枪声的多媒体音效要播放,以此引入第二部分,后来听同事建议,采用了简洁风格,直接说“我们来学习‘被捕’这一部分”,现在想来还是应该适时“花哨”,以创设情境,而且是中午的课,音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要感谢这个新教师课堂展示和评比活动,让我在反复试教和不断修改教案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课后观看了课堂录像并且进行了反思,让我对自身教学上的不足之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让我明确了改进的方向,也使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更有信心了。

  总之,各种教学技能、教学理论的获得,都是在不停的实践和不时的反思中提炼出来的。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篇10

  学会与文本对话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凤城中心小学 高青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一种对话”。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笔者以为:阅读课的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其对话的内容至少包括:读懂了什么,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获得了怎样的思想启迪,享受怎样的审美乐趣。所以,《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展开的。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

  教学流程

  (一)过渡性谈话(略)。在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能这样(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二)抓住“信心”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1、导拨:认真读课文,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导读;

  (1)提出与文本对话的要求(动笔读书)。

  (2)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与文本对话(默读、轻读、交流读……)

  (3)反馈读后所得,交流梳理。

  (三)分析品味,领悟主旨。

  1 、小结过渡性谈话:刚才,同学们经过认真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知到课文是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语言、神态以及与敌人、亲人的不同态度。“我”与“父亲”态度的对比,来体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信心”跃然纸上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再次进行对话,好么?

  2、品析人物和语言。

  (1)导读“处境危险,坚持留京”这一部分。

  ①、指导朗读李大钊同志的语言(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评价,再读)。

  ②、指导体味李大钊同志说的两句话。

  A 、“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B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

  A句设计三个解释让学生选择(а小孩子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局势十分的严峻。

  B句抓住“坚决”、“经常”、“轻易”、“哪能”引导学生在朗读、品析、比较中去体会李大钊同志坚持留京工作,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

  3、体味人物的神态。

  (1)导读“面临被捕,处危不惊”这一部分。

  提出问题:李大钊同志被捕时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敌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②小组讨论、汇报。

  ③评价、整理(投影相关的语句,文中李大钊的肖像)

  ④相机抓住:

  A、“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B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这两句重点句中的关键词,

  采用“换词法”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态窥见人物的内心,反映人物精神。

  (四)迁移运用、总结升华,凝炼情感。

  1、小结性过渡,归纳学法(读、品、议)自学体会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的表现。

  (1)自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

  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

  2、自由地谈谈自己的感想。

  3、从“感想”中过渡到“被害后”这个部分的导读。

  指导怀着悲痛、崇敬的心情读文(范读、轻声读、情读)

  略读此时的心情,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加深对革命先烈敬仰、缅怀之情。

  4、引导快速阅读全文,再次整体感知文本(教师相机略加以写作方法——“前后照应”的指导)。

  5、教师相机加以总结,使情感再次得以凝炼、升华。

  教后感想

  上完这节课,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1、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总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平等的、互动的,还应该抓住“关键”的,化“热点”与“难点”为“焦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行“焦点访谈”。

  3、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动辞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读者(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了生本、师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总之,一节课下来,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编者)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等互动关系,且富有情感的,这就是阅读教学理当追求的境界。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篇11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篇12

  下面是五年级语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李大钊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2)通过学习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李大钊的描写,学习家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 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从“忆”入手,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解重、难点。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 李大钊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而后采用“列举法”列举《小草》等几篇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理解前后照应。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训练,弄清这种写法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作文中应用。

  三、指导朗读,升华情感,产生共鸣。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朗读带并配乐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情境,最后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师生特点。采用多种教法,朗读形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篇13

  佚名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学习本课7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教学媒体:投影片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7个生字。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 导入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3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 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检查自学:

  1) 读生字,正音。

  2) 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4. 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5. 汇报交流情况:

  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

  (“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板:忠于革命)

  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

  被捕时:

  (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视死如归)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被捕后:

  (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瞅了瞅没说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坚贞不屈)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上下文)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5. 总结全文。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6. 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附板书:

  13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后,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六课,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回答。(从李大钊的言行中,体会到他忠于革命,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2、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精读课文,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分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6、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体会吗?

  7、课外延伸交流

  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8、总结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篇14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先生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先生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同时,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外,还让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借助学生已有情感基础,深刻领会文本内容及思想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的教研课题是“感悟,提高表达技巧”。

  既是感悟,就一定要有所感才能有所悟。学生只有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感受人物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而学生只有在感悟之后,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表达技巧的妙处,从而得到启示,在平时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此种方法。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作者的角色,具体的情境中升华,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的同时,感受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这样,既使学生在预设的情感氛围中感知了女儿李星华眼中的李大钊先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使课文的教学在减少说教意味的同时,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

  二、多法并举,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教学,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可以减轻学生负担,使课堂四十分钟对学生产生最大的效益,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透彻。所以,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动作、语言以体会他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使学生体会正面描写人物、对比表现人物、反衬突出中心的妙用,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画出描写李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和挚爱的亲人面前沉着冷静呢?通过联系上文,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朗读文中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的语句,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其对文本的学习达到思想和内容的和谐,互为映衬。同时,通过学生演课本剧的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表演、朗读、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从而更好地在习作中对这些表达技巧加以恰当运用。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时,我采用“引读法”暗示课文中的前后照应关系,而后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弄清这种写法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习作中应用。

  三、指导朗读,以读促悟,受到教育。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以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时去朗读课文,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通过教师领读,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引读把学生带入情境,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教法和朗读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整合和“感悟,提高表达技巧”的能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篇15

  该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是纪念自己的父亲被害之日所作的文章。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 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四、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 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条例,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入手,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并划出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导读内容,划出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2、指名说说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齐读学习目标。指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强调要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习运用。

二、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让我们首先一起走进《18.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

  2、“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回忆了谁呢?(板书:李大钊)

  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师看情况补充)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检查预习

  1、 检查生字读音,指导魔、等字的写法。

  2、 本课的多音字非常多,看大家能否读准:出示:被难日 埋头整理 待了一会儿 含糊 着急 新夹衣 散步 便衣 披散 乱蓬蓬 沉着 蒙了一团云雾

  3、同桌检查读课文。

  4、用一句话概括李星华回忆父亲李大钊什么事?这件事是从哪一段到哪一段记叙的?

四、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这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留下印象很深刻的是什么?简单划句子,做批注。

  (1)、交流: 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

  理清条理,归纳小标题: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2)、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和哪一段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本文的叙述顺序是?开头结尾什么关系?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指导。重点解决:

  A、被捕前,局势紧张。如果学生交流到“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就引导,父亲为什么这么做,找出有关语句,同时点出,文章不仅首尾照应,还有这样的前后照应,这样的前后照应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介绍清楚了。并让学生找一找与“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的句子。

  B、重点练习朗读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

  C、通过交流,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学生交流“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时,随机问学生,在交流完后,在回顾一下。是什么原因使李大钊成为这样的人呢?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有关的句子。交流,齐读。

  2、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李大钊的那些言行令你最为感动或印象最深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有什么手法表现了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学生自学。

五、回顾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搜集李大钊在狱中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2、领悟理想信念对英雄人物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李星华一起回忆了她的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后的经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李大钊呢?是什么力量使它成为这样的人呢?

  出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齐读。

  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他的那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呢?上节课老师请大家围绕这句话,划出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言行,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写出了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大家做好批注了吗?好,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自己做的批注,准备交流。

二、品读,理解写法,迁移运用。

  (一)首先我们交流被捕前。

  1、被捕前,品味重点句,体会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认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A、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抓住含糊的回答,理解什么是含糊的回答,为什么要含糊的回答?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进而体会到父亲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2)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父亲对工作的负责,对亲人的爱。

  (3)谁愿意再读读这段话?(评价,要读出作者当时的疑惑)

  B、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抓住语言描写表现李大钊对工作的负责,不怕危险。引:为什么不能离开?

  (2)如果让你来读李大钊的话,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坚决)你从哪品味出来的这份坚决?(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给句子“我哪能离开呢?”换个说法:“我不能离开。”两个句子比较,体会父亲的坚决。试着读出父亲的坚定。

  (4)、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设计情境读:

  父亲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男生读)

  母亲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女生读)

  母亲和朋友多次劝他离开北京,父亲坚决地说:——(齐读)

  教师小结:是啊, 正因为——引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法庭上。法庭上父亲的那些言行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一神态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2)“平静”体会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无所畏惧,坚强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3)“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你知道敌人对李大钊都施了什么重刑吗?补充资料(如果学生课前有查到资料,可以让学生交流)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引导学生想象在此时,李大钊和敌人的语言、神态。但是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并没有介绍,我们在上一节课了解到,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是文章结构紧凑,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如果我们能够仿照我们这篇文章的写法,抓住李大钊和敌人的动作、语言、神态,运用对比写法,将李大钊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场面的补充上去,与上文形成前后照应,大家能做到吗?写的时候,可以运用上文中的词语。

  A、学生练笔。

  B、交流练笔,并及时评价。

  C、通过刚才的练笔交流,大家对李大钊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D、是啊,正是因为_---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更是信念的力量。

  E、既然狱中这部分内容的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那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呢?

  因为这部分内容不是作者亲眼所见,可见作者虽然对自己的父亲充满了崇敬与怀念,但是在写回忆录时,还是尊重了自己所看到的事实。这就也回忆录写法的一个特点。

  F、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1)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亲人。)

  (2)、父亲的`表现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体会“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和哥哥受父亲的影响,成为革命青年,继续父亲未完的道路。

  (3)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朗读时读出父亲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我”的机智、勇敢,敌人的冷酷与凶残。

三、引导朗读,情感升华。

  1、导:李大钊被残暴的敌人执行了绞刑,你知道什么是“绞刑”吗?

  (补充资料,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即在受刑人的脖颈上套上绳索,背上插上一根棍棒第一绞,把舌头勒出来,第二绞把眼珠子勒出来,第三绞,七窍流血而身亡。敌人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2、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但是李大钊同志还是面无惧色的面对这一切。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

  3、学生根据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正是因为李大钊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

  被捕前,他 ;

  被捕时,他 ;

  在狱中,他 ;

  法庭上,他 ;

  刑场上,他 。

  小结:如今,84年过去了,李星华女士也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对英雄的回忆不会停止。在我们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向来都不缺像李大钊这样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革命的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这节课,我们除了进步的了解了李大钊,在写作方法方面还有什么收获?

必做作业:

  1、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

  2、整理课堂小练笔。

选做作业:

  1、读革命题材小说。

  2、办一期理想与信念的手抄板

  十六年前的回忆

  爱家人 动作 语言 神态 对比

  忠于革命 对比

  坚贞不屈 前后照应

  回忆录 尊重事实

相关文章: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断赏析(精选14篇)05-17

五年级语文《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堂实录(通用13篇)05-17

《心愿》教学设计(通用17篇)05-17

把握内容体会思想——《心愿》教学建议(精选17篇)05-17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案(精选13篇)05-17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通用12篇)05-17

《荷塘旧事》同步练习(通用14篇)05-17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14篇)05-17

《文言文两则》(精选16篇)05-17

《老人与海鸥》(精选13篇)05-17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