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实验》教学案例与反思
《夜晚的实验》教学案例与反思(精选3篇)
《夜晚的实验》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
【片段】
师:斯帕拉捷为什么要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生:因为蝙蝠夜间灵活的飞行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师:大家能把他的好奇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练,交流。)
师:那么,斯帕拉捷如何通过实验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呢?
生:他先后做了四次实验,解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
生:不,课文中写了四次,其实,也许他做的实验远不止四次。
师(颔首,示意学生继续发言。)
生:斯帕拉捷首先蒙上蝙蝠的眼睛,把它们放回天空,没有想到它们依然“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他不禁惊叫起来。
师:他为什么惊讶?
生:因为他原先以为,蝙蝠和我们人一样,是靠眼睛行动的,只不过它们的眼睛更加敏锐罢了。当发现,“瞎子”蝙蝠还是那么灵巧时,自然惊讶。
师:你们惊讶吗?
生:惊讶。
师:请同学们练读课文,把惊讶的感情读出来。
(生练,交流。)
师:“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斯帕拉捷很奇怪。他接着又怎么做的?
生:斯帕拉捷又把蝙蝠的鼻子堵上,让它们在天空中飞,结果,它们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师:这下,斯帕拉捷怕没辙了吧?
生:不。他想:“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于是,他又用油漆涂满它们的全身,但是,依然没有影响它们的飞行。
师:斯帕拉捷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失败,又不断地提出新的猜想。你们能读出他进行假设、猜想时的特定的语气来吗?
(生练,交流。)
师:既然蝙蝠夜间飞行不是靠眼睛、鼻子和翅膀,那是依靠什么呢?
生:靠耳朵。
生:“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师:斯帕拉捷是如何发现的?
生:他堵住蝙蝠的耳朵,把它们放到夜空中。“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它们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在空中东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师:斯帕拉捷终于找出了他想知道的秘密。他高兴吗?请读出他的兴奋劲儿。
(生练,交流。)
师:斯帕拉捷的实验结束了,人们对蝙蝠的探究结束了吗?那么,科学家们又是如何继续研究的呢?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从斯帕拉捷开始,科学家们的研究有意义吗?
(师生继续交流。略。)
【反思】
感悟的方式有多种,感情朗读是其中的一种,也是基本的一种。本文比较浅显,所以没有也无须采用更多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进课文。不过,朗读尤其感情朗读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尤其人物思想感情的准确理解之上。教者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循序渐进地展开阅读理解,相机点拔,把学生导引向前。为感情寻找“着陆点”,再用感情浸染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用适当的感情表达课文内容。科学家在科学实验中的情感体验及其变化,是本文的一条隐线,也是学生情感与认识实现升华的前提。
《夜晚的实验》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2
3月17日下午,施老师执教《夜晚的实验》,学校请来了几位语文教学的专家来听课。课后,教研室匡教研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提出了几点指导意见。其中,我对匡教研提出的“语文课要体现学生的真学”这一点指导建议印象尤为深刻。
课堂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
生:谁在做实验?
生:做的什么实验?怎样做实验的?
生:实验的结果怎样?
师:这些问题,你们能自己读书解决吗?
学生读书,然后交流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
……
针对这样的环节,匡教研提出:像这样的学生的质疑比较浅显,没有深度。有的问题学生已知答案,根本不需质疑。因为老师安排了质疑,所以学生只能这样问不成问题的问题。这样的学习则是假学习,学生处于被动。怎样才能使学生真学习呢?教师课的开始可以这样安排: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有哪些收获,请交流交流。这时候学生就会交流一些已经学会的内容,同时提出自己的真问题。这种情况下,因学施教,也体现真教。
另外这节课中,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篇文章怎么上出语文味呢?其实,在安排学生讲述斯帕拉捷做试验的过程时,教师应该适时地点拨指导,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趋完整生动。在讲述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将科学家做实验过程中的疑问、分析、思考的过程说出来。另外,课堂上创设情景,让学生转化角色变成斯帕拉捷到各地演讲。这一环节可以将学生单一的演讲变成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演讲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先对话,再演讲;还可以在演讲的过程中与演讲对象对话。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文本语言真正内化。这样语言训练的目标就多元化了。
《夜晚的实验》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3
《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通过再次研读,发现本课的训练重点应该放在揣摩表达上,而对人物精神品质的体会可以放在课堂集中的一个环节处理。因此,针对这样的思考,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这一的结果也令世界震惊。如果你是当时某报社的记者,写一篇关于斯帕拉捷的事迹报道,在这篇文章里你会写些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升华,对人物精神品质的集中赞扬。集中安排在这里而不分散在前面每个环节中体会,是因为区别于本课教学的重点目标,不干扰课文第二版块的学习,让教学的重点、亮点呈现得更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情景创设中,主动回顾全文的基础上,相互补充观点,对人物形象作出较为丰满立体的评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为解决课后练习作好了铺垫。
教学后记: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科学家从蝙蝠夜间自由飞行的现象上发现了“超声波”,进而用这个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事实。按照备课思路,我们很有条理地学完了课文,但作为高年级的孩子,我认为更应该注重读写结合,让学生感悟作者写实验的方法: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倒叙手法,设疑激趣。因为高年级阅读教学更应重视篇章的训练,要让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两条线并进,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共选用了《夜晚的实验》《海洋——21世纪的希望》《学会合作》三篇课文,《夜晚的实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这篇课文主要讲述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经过。这一实验的结果促使了人们对超声波的认识与研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夜晚的实验》注重对科学家个体的描写,《海洋——21世纪的希望》更侧重于站在整个人类探索的角度上来阐述,而《学会合作》更进一步阐明: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我们还更需要合作精神。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进而用这个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事。在教学中,我抓住“好奇”“奇怪”“ 猜想”这些关键词句,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飞行现象上发现超声波的,并从中学习科学家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坚持不懈造福人类的精神。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斯帕拉捷共做了几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交流。这样的文章,语言平实,又有一定科学性,学生一读就懂,作者在记叙中非常详细地记叙了第一次实验的经过。至于另外三个实验,作者较为简略地进行了介绍,这样写的好处是“详略得当”。
一、自主与合作结合进行批注
本课的课堂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为主。在让学生了解实验经过的环节,通过让学生自学及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表格的填写。这其实也是一种批注,这个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会填写表格语言要简洁明了。也为复述课文这个教学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结尾部分的教学,我要求学生联系课文说出斯帕拉捷为什么能揭开蝙蝠夜行的秘密,并在书上画一画,既巩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对斯帕拉捷的崇敬之情,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文中四次实验过程不仅启发我们在写比较复杂的实验时要注意“有详有略、突出重点”,还要学习如何将第一次实验写具体,作者在写第一次实验时,还是从结果写起,最后写引起的思考,应该也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让学生思考这同平时常规的写实验的方法比起来又有什么优点呢?这样一来,学生也开始进行思考,并从中学习作者的写法,自己写实验时就有方法的引领了。
二、围绕关键处进行批注
在要求学生“联系课文说出斯帕拉捷为什么能揭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一问题时,学生谈到了很多的精神,如: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不怕失败、有好奇心、坚持不懈等,虽然都说出来了,但显得较为杂乱,其实,仔细思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最主要的是三种精神: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坚持不懈。接着就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找寻依据。
“仔细观察”。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第一节中“习惯”、“常常”这两个词进行批注,这两个词说明斯帕拉捷每天都是这样做的,他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从来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上。”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可是斯帕拉捷却没有放过,他从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了问题,引起了他的“好奇”,促使他进一步观察、思考,并想一探究竟,于是才有了下面的四次实验。
“善于思考”。
表现斯帕拉捷善于思考的句子,我让学生抓住“好奇”“奇怪”“ 猜想”这三个关键词,画一画有关的句子,学生在文中找到这样几句:
“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
“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
这三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斯帕拉捷的善于思考的品质。找到句子后,就让学生读一读,体会斯帕拉捷的善于思考。
“坚持不懈”。
为了解开这个秘密,斯帕拉捷共做了四次实验,前三次都以失败告终,直到第四次才获得成功了。每一次的失败都引起了他的思考,但第三次将油漆涂满全身还是失败后,文中没写出斯帕拉捷的困惑,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次批注:斯帕拉捷这时又会怎样想呢?此处给学生的思考、探究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因为前面对文本的解读比较到位,学生在批注时就有话可说,而且言之有理。有学生写道:“斯帕拉捷疑惑不解:‘蝙蝠既不是靠眼睛,也不是靠鼻子和翅膀来辨别方向,那难不成是耳朵吗?’”还有的写:“斯帕拉捷感到很诧异: ‘蝙蝠到底是靠什么来辨别方向呢?’”……这样的批注既检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是对斯帕拉捷精神的感悟。后来,我还让学生进行假设,如果第四次实验也失败了,接下来斯帕拉捷是不是还会继续做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呢?回答是肯定的。
最后,课堂上又补充了一些名言,比如:“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失败是成功之母”“好奇心是科学探究的可贵品质”“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科学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怕失败、锲而不舍、大胆实验的人,才能攀登科学的顶峰。”让学生抄抄读读背背,进行积累,深化了对课文的解读。
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堂实录(通用13篇)05-17
《心愿》教学设计(通用17篇)05-17
把握内容体会思想——《心愿》教学建议(精选17篇)05-17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案(精选13篇)05-17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通用12篇)05-17
《荷塘旧事》同步练习(通用14篇)05-17
《文言文两则》(精选16篇)05-17
《老人与海鸥》(精选13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