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秋波媚》宋词鉴赏

时间:2024-06-25 10:37:40 胖虎爱撩妹 浏览: 古词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陆游《秋波媚》宋词鉴赏,本文共6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陆游《秋波媚》宋词鉴赏

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四十五岁以前,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四十八岁。这年春天,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九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长安当时在金占领区内,南山即秦岭,横亘在陕西省南部,长安城南的南山是它的主峰。陆游在凭高远望长安诸山的时候,收复关中的热情更加奔腾激荡,不可遏止。集中有不少表现这样主题的诗,但多属于离开南郑以后的追忆之作。而这首《秋波媚》词,却是在南郑即目抒感的.一篇,情调特别昂扬,充分显示了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

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应,应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全词充满着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这在南宋爱国词作中是很少见的。

篇2:陆游《秋波媚》答案
陆游《秋波媚》答案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戒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5分)

2.这首词的下片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上片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2分);作者抓住了边陲景物的特点来描绘,使整个画面具有苍凉悲壮的色彩(3分)。

2.从下片看,作者主要运用想象和拟人的手法(2分),比如将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进行丰富联想并赋予人的多情与期待(2分),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2分)。

篇3:秋波媚
作者: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陆游四十八岁。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quot;悲歌“三句,诗人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一是”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土,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此兴悠哉“一句,无保留地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并引出下片。

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

篇4:陆游《秋波媚》的赏析
关于陆游《秋波媚》的赏析

秋波媚

【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陆游四十八岁。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悲歌”三句,诗人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一是“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土,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此兴悠哉”一句,无保留地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并引出下片。

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

篇5:秋波媚陆游阅读答案
秋波媚陆游阅读答案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X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的下片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片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作者抓住了边陲景物的特点来描绘,使整个画面具有苍凉悲壮的色彩。

(2)从下片看,作者主要运用想象和拟人的手法,比如将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进行丰富联想并赋予人的多情与期待,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相关阅读】

秋波媚词牌格律

对照例词:【北宋】王雱《秋波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平仄平平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说明:词牌格律与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

篇6:秋波媚全诗鉴赏
秋波媚全诗鉴赏

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⑴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襟怀?(4分)

答:

⑵ 以下片为例,分析这首词的浪漫主义特色。(4分)

答:

参考答案:

14、⑴ 表现出词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士,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此兴悠哉”一句,一直接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4分)

⑵ 下片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大胆的想象和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使作品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4分)

【诗歌鉴赏】

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两句描绘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词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悲歌”三句,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词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多情”两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词人高兴地发现,原来飘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词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词人站在高兴亭上,仿佛真的看到长安城外浦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相关文章: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姜夔宋词注释翻译赏析06-25

背宋词记作文350字06-25

《浣溪沙》张孝祥宋词赏析06-25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李清照宋词06-25

忧国忧民的宋词06-25

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宋词鉴赏06-25

宋词·辛弃疾《汉宫春·立春》赏析06-25

李清照《如梦令》宋词改写06-25

《沁园春》苏轼宋词鉴赏06-25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