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字仇杀队观后感

时间:2014-10-11 08:54:00 5A范文网 浏览: 观后感 我要投稿

  v字仇杀队观后感(一)

  看了《V字仇杀队》,感动于里面的正义、坚韧、善良,也被思维的重要所震撼。可是最打动我的是女主角在监狱里的那段,可以说是烈火重生。第一次观看到她在雨中张开双臂的时候,我泪流满面。第二次看的时候,反复看她读信的场景。并且思考:如果没有看到这封信,那她还能坚持下去吗?这封信对于她来说,会不会就是“救命”的稻草。我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我觉得不仅仅是生命而已,更主要的是心灵的重生。或者说是一种信念吧。当然信念在V先生身上体现的更明确些。不过为什么最打动我的是她看信的这段呢?

  可能是因为这引起了我的共鸣。在2013年3月份之前,我一直在体制学校里教书,过着朝五晚十的生活(每天早上五点多钟起床,晚上十点多钟睡觉,学校与家两点一线)。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一届比一届差,不仅仅是成绩差,更重要的是状态、习惯、性格、体质、价值观等都在下滑。老师们的状态和精神也在下滑。我经常自问就这样过一辈子吗?除了搞好教学外,我自学会计、英语。最初的想法是换个工作,当我拿到会计证后,在暑假里去了一家公司应聘。聘是聘上了,可是受到了新同事们的排斥,而且由于她们的学历水平比较低,议论的都是家长里短和吃喝攀比之类的。我尽量的迎合她们,可是仍然被她们背地里捅刀子。后来我辞职了,还是回了学校。我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和动力,虽然我还是在学英语。

  我弟弟打电话给我,让我关注和学习今日学堂张校长的文章,希望我能辞职到上海和他办学堂。太多人已经讲述过在看到张校长的文章和听到他的课的感想,我和他们的感受是一样的。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我毫不犹豫的在2013年3月辞掉了工作,带着十岁的女儿和满腔的热血来到了上海。我以为自己找到了希望,明白了自己的价值观,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可是现实总是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暂且不说遇到的各种困难,只说我的状况吧。以前的我善良、热情、有亲和力,总是有很多人喜欢和我交往,工作认真负责,深受学生的喜爱。可是在现在的团队里,我急躁、尖刻、猜疑、容不下别人,自己都很讨厌自己。工作上老是拖后腿。后来我帮我妈妈负责后勤方面的事。结果其他的学生和家长以为我就是一个阿姨。这点让我更受不了。我整天绷着脸。时常回忆以前站在讲台上神采奕奕的场景。陷在心理落差里不能出来。别人一点眼神或是一句话就可以让我的心翻山倒海。有人说我是只刺猬,是的,我觉得这是对我很贴切的比喻。可是,刺猬为什么随时都可能用刺对着人呢?因为内心的虚弱,所以极度恐惧。我弟弟花了很多精力帮我调整,我也看了很多书。情况时好时坏。前段时间我被淘汰了。心里很难受,可是似乎有一种轻松感。最近这段时间有更多时间坐下来看书学习,然后发现了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孩子们也开始和我亲近多了。自己也能静下来理一理思路。

  伊芙在监狱里挺过了各种严刑,克服了恐惧,战胜了自己。所以她获得了重生。而我败在了自己的监狱里,我还是有恐惧。可是,我仍然不想放弃,即便所有人都淘汰了我,我不能淘汰我自己。我以前老是讨厌自己的阴暗面,可是我现在明白我应该爱我自己。就像有一句誓言“不管贫穷、疾病、衰老,你仍然爱她吗?”是的,不管有什么样的缺点,我都爱我自己。我将把这当做我的信念,继续走在新教育的路上。哪怕已经掉队了,只能独自跟着这个团队的脚印走。哪怕我仍然有恐惧,我会对自己说“别怕,我爱你。”我相信爱的力量。


  v字仇杀队观后感(二)

  不知道是因为世界观安排上的选择,还是因为语言和镜头运用上的风格,我们无法清晰地从《V字仇杀队》中寻到它所要表达的对于集权的痛恨以及对于民主的渴望。假如我们曾在由奥威尔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1984》中,体会到同样的城市,伦敦所经历的虚拟的俄式共产暴政的话,我们就会感觉到,这部电影中V字刺客所采取的革命行为,无论如何都会显现出它的平庸和幼稚。当人们沉浸在“光荣革命”的无尽幻想当中的时候,集权世界已经没有它曾经的笨拙和封闭了,而不同的意识形态下,对于生与死、自由与禁锢的诠释也就不一样,也许《V字仇杀队》所描绘的集权世界,对于欧美的民众来说已经算是十分令人惊叹的了,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不论是从气氛上还是从力度上,其表现力还远远不够。在没有任何的世界观解释的情况下,对于九十年代的英国进行架空式的改造,这样的故事构造很难令人信服,相比于奥威尔式的幻想,我们今天的故事中所虚构的社会模式,大多是为了某种美满式的畅销模式所准备的,所以这种不令人信服的感觉也可能随着故事的深入而变得无关紧要。从情理上说,沃卓斯基兄弟在编剧上的创造力,至少有五成来自于对奥氏语言和文字的经典元素,就像迈克尔?贝的《逃出克隆岛》一样,对于某些元素的运用能直接给予观众最深刻的震撼力量,而同时都有相对于这些元素的违和感存在。

  在故事构架方面,《逃出克隆岛》中给予观众的视觉震撼点莫过于在统一的制服和生活区域内的全景描述,以及对于这种世界观所产生的质疑,这种灵感似乎是源于《1984》中温斯特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而小说和电影不同的是,它一开始就将这个世界处于一种绝望的境地,给人一种危机四伏的恐惧中,而电影在开头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美好而幸福的,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渐渐地将危机暴露出来。而《逃出克隆岛》的违和感在于前后场景之间的矛盾,当迈克尔?贝将他的公路追逐在这部电影中发挥到极致的时候,也就是这种违和感达到最大化的时候,这种心理落差似乎是电影遭到恶评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与之相同的是,《V字仇杀队》在故事构架方面,也相应的从《1984》中得到了借鉴,又同时在电影中将元素之间的违和感达到了最大化,但是由于电影本身的关注程度问题,大众在电影评价方面的见解,似乎并没有过多的不利,但是如果将电影在气氛渲染和故事感受一遍的话,我们会感受到一种不完整的愤怒与激情。首先,电影借用了奥氏文字中的电幕装置,具体体现为大街上和政府部门的大屏幕,并且从头到尾我们只能看见所谓的大统领和关于集权的宣扬;其次,对于宵禁和肆意监禁强杀的描述似乎也取材于前人对于独裁的描述。但是这两者的借鉴从气氛和故事本身来说都不曾令人感到满意,原本应该充满神秘气息和监视色彩的电幕,在这部电影中似乎只能体现大统领和集权政府的劣势和低落,而宵禁政策本身在V怪客的影响下,也只能给人一种能够随意违反的感觉。

  与此同时,从电影其他角度上我们也看不到集权社会下所应该有的压抑和恐怖,于是相反的是,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一种十分和谐的自由社会所应有的气息,城市里的民众照常上班和娱乐,生活节奏愉快而没有压力,人与人之间没有猜忌和争斗——这似乎是集权的最深感受——而且警方的调查和取证完全是自由而带有法律程序的。这些违和的因素完全将电影带入了另一种气氛,而与此同时,在机位的选择上,画面色彩的处理以及角色的语言风格上,我们也丝毫感受不到应有的氛围构造。据此,我们可以说在故事构架和气氛的渲染上,电影是完败的,这也是基于某些电影的表现力在先,当我们将《大都会》以及《1984》等电影所展现的科幻或虚构的社会模式统统感受过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在《V字仇杀队》故事的结尾会开始同情大统领的命运了,还没有开始集权就被主角弄死了,从正义一方来说,没有一丝一毫的难度和紧迫感。而人们的革命情绪的极好调动,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这种极端制度没有成立的可能性,也从根本上否定了故事构架所应有的基础,也就是说在这种国民情绪下,不可能有大统领这样的人存在,从而也就不可能有这些故事的发生,不论是男女主人公的经历,还是回忆中其他人的经历。

  在影片播放到结尾,全市的公民走向街头,注视着国会大楼被烟火吞没的时候,我在想假如同样的社会模式发生在我们的国土的时候,我们的国民会怎么样。不能置疑的是,绝对没有大多数人会相应一个所谓恐怖分子的号召,也没有人会为了大多数的人的生活挺身而出,民族的劣根性直接让我们的国土充满了乌烟瘴气,也让我们在历史的各种时期都失去了所应傲然独立的机会。这不是某个制度或者某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个民族大多数人都存在的,足以令人诛杀千万次的丑陋的嘴脸,或许我们没有资格对自己的同胞进行评价,可是除了我们自己,还有谁能替我们反思?诸如《鬼子来了》这种对民族自我的剖析类的电影,是我们自己的模板,在这种模式下我们根本迎不来V怪客的出现,乞求不到救世主,更看不到我们自己的明天。


  v字仇杀队观后感(三)

  “我们被教导去记住思想而不是人,因为人有可能会失败,但是在400年以后思想依然保持着它的力量……”这是电影《v字仇杀队》中开始一段独白片段。我不得不说我对这部影片有说不尽的感情。而它的神奇与魅力在于,它精彩的对白和“荒诞”的情节不是让我沉迷而是让我警醒。撇开它精心安排的情节、分明的层次、渲染的气氛、精妙的铺垫或是演员精湛的演技等等不谈,我所想表述的以及最最欣赏的,是影片本身传达出的观念与精神。

  “我知道11月5日绝没有理由被遗忘”。

  这是全片的“起因”。1605年11月5日,盖斯福克斯,企图炸毁英国议会大厦,却因被发现而未能完成计划,在绞刑架上被吊死。400年后,一个饱受英国政府残害的人站了出来,并打算代

相关文章:

电影东京审判观后感10-11

电影博物馆观后感10-11

第五元素观后感10-11

电影2012观后感10-11

第七封印观后感10-11

弟子规观后感10-11

地心引力观后感10-11

地球脉动观后感10-11

地球公民观后感10-11

地道战观后感600字10-11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