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奥本海默》,心里交织着一团感受,想要说又不知先抽出哪根线,沉淀了一天,最想说的还是二元性的矛盾感。
如果去看奥本海默这个人,一方面他是个天才,不仅在化学、物理上有着很高的天分,他对语言也有着极大的热情,不仅能够用6周快速学会荷兰语,还可以熟读梵文撰写的印度史诗,掌握6门语言的他在学术研究上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同时富裕的家境也为他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熏陶,画家身份的母亲鼓励奥本海默接触艺术和文学,也让他可以随性的徜徉在自己的兴趣中。这些广泛的涉猎让他对各个学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加上性格中热情似火极具说服力的一面,为他日后领导各路科学大神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做了一个巨大的铺垫。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有着令人讨厌和恶的一面。生活中感情关系复杂,工作中狂妄自大,锋芒毕露,喜欢打断别人说话,口无遮拦。在同位素出口听证会上他嘲笑施特劳斯的片段及两次粗鲁的推开希尔,甚至打翻了他的记事本。这是他对他人满不在乎的一面,这也为他自己的下半生埋下了伏笔。当然也包括他愤怒之下的毒苹果。
在电影的开篇有个隐喻,如同盗取宙斯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智慧一样,奥本海默的也用原子弹为人类找回了宙斯的闪电和霹雳。最终一个被宙斯惩罚锁在高加索山上每日被老鹰啄食内脏,日复一日直到有人肯替他受死为止,一个被当权者好像扒光了一样审判了许多年,直到被剥夺安全特许权。
当然,盗火之举不仅带来了光明,也有跟之而来的后遗症,“潘多拉与她的盒子”。
宙斯不仅要惩罚普罗米修斯,他也要惩治人类。因为弟弟埃庇米修斯是和人类接触较频繁的一个神,所以宙斯把带着魔盒的潘多拉送到了他身边,魔盒的开启带来了瘟疫、贪婪、猜忌……所有的灾难一一降临。而原子弹也带来了它的后遗症,战争并没有停止,反而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成为了技术社会的梦想。
普罗米修斯本以为人类有了火种,文明得以诞生,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也是人类浩劫的起源,奥本海默带着对科学的热情,希望原子弹的威慑力可以停止战争,但人类在那一刻也开启了自我毁灭世界的后核武器时代。
就像他们所代表的“先知者“和”后知者“,这是一场美梦亦是一场噩梦,这两股力量的挣扎贯穿了奥本海默的一生。
苹果在西方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也有着有非常多的隐喻,它既是圣经中智慧的果实,也是诱惑的禁果,好奇心让夏娃摘下了它,就像是人类好奇的求知欲去追求着知识和真理,也正如它给予牛顿的力量。
在希腊神话中,金苹果引发了特洛伊战争,它不仅是永生的礼物也是战争的源头,它甚至还是童话里邪恶皇后送给白雪公主的礼物,外表美丽诱人,内部却藏着致命的毒药,这种危险和救赎的共同体,很显然也指向了奥本海默本身。
核裂变是一种分裂,由重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原子,然后再相撞继续分裂,形成链式反应,这是原子弹的原理。
而核聚变正好相反,是一种融合反应,在特殊条件下让两个原子核互相吸引而碰撞在一起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这是氢弹的原理。
裂变的部分是彩色的,以奥本海默本人主观视角体验为主,不论是起伏的人生,幻想的镜头,轰隆隆的跺脚声,宇宙的浩瀚星辰,在这个视角里只有他自己的体验,其他人都是过客。
而聚变则是黑白的,是以施特劳斯的视角去看奥本海默,里面不仅有政治人物的阴暗,官僚的程序,暗箱操作等等,令人唏嘘。
整个电影在彩色与黑白间不断的跳转和返回,再交叉,带来了丰富的体验。
电影中这些不断冲突与转换的片段,也让我有了很多的联想。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向前,它们是相互连接不可分割的。就像黑白与彩色交织的电影一样,似乎把他们合二为一才是光影的完整。
这样的矛盾转化也不仅仅存在于电影中,哪怕是一个人的诞生也是由精子与卵子的聚变结合成受精卵,再裂变分裂成胚胎。一个人的心理成长也会经历内射与投射,偏执分裂位与抑郁心位的发展。
这些看起来矛盾对立的二元性又是动态流动的,就像量子物理的观点,事物都处于不确定和流动的状态,意识和物质是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互为因果、循环往复的。
道德经中提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在阴阳的相互中和里形成和谐统一的状态,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如昼夜交替、四季转换。
这也同样让我想到了弗洛伊德的生本能与死本能,原子弹中有为了停止战争创造与保护的一面,也有人类内在侵略与破坏的欲望。生本能促使着连接、发展、创造,但死本能又像是热学第二定律中的熵增原理,当熵达到最大值时,宇宙空间也会从有序变成无序,最终毁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如果能够看清这一动一静,是互为其根。那么破坏性也可以作为创造性使用,就像可控自持的核反应堆也可以用作发电。如果黑暗的力量可以被可控的使用,就像八卦中的阴阳,达到动态平衡,互为所用,就无需外求。
就像奥本海默喜欢的印度诗文,印度之神湿婆就是一个兼具创造与破坏,男女相合二为一的呈现,这也像热爱东方文化的荣格所说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它们都存在于一身。
阴影是光存在的地方,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是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过程,也是荣格说的自性化的过程,聚世界于己身,完成英雄之旅。
观影过程中,我发觉自己身体有点“阳虚”,畏寒怕冷,手脚趾发麻,想到影片中奥本海默和妻子这样解释量子力学:“所有的物体,基本上都是空的,都是束缚在一起的微小能量波”。也许电影如此之大的信息量聚集起来的能量波,足以穿透我的身体,让奥本海默身处时代的黑与白,暗与明,光与影如原子弹引爆,窒息而后万物瞬间蒸发。
然而,奥本海默的整个人格维度,通过大反派施特劳斯、情人等的配重,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最立体、灿烂的光芒。
电影中无数个镜头穿梭在彩色画面——奥本海默秘密听证会与黑白画面——施特劳斯的听证会之间。黑白画面中反派施特劳斯义正言辞,慷慨激昂,控诉着奥本海默的自私,要做伟人、殉道者的阴谋,他看到了彩色画面里的那道正义之光——无数著名科学家作为证人帮奥本海默公证着他对国家的忠诚,同时也在黑白画面中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无限放大着奥本海默的阴影人格面。
可阴影即便再有能量,如果无法觉察到它并顺利转化,最终会毁灭自己。他作为电影中的大反派,激进、分裂,臆想他人联合科学家针对自己,臆想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在湖边谈论陷害自己。他是奥本海默正义面具下最邪恶,力量最强大的影子,他从未上过学,腹中空空,却对自己的科学知识无比自豪。他绞尽脑汁的陷害,所作所为,让他在黑白的听证会中以46票对49票未能获得总统对其商务部部长的任命。
奥本海默真诚,勤劳,睿智,当他把嗷嗷待哺的儿子交托给朋友时,他自省道:我是极度自私的人。他身上也不乏书生气的傲慢,严厉,可正是这些人性的阴暗面才让他成为一代真实的伟人,诚如台词所说“选择武器,就会造成伤害。”在人类正邪的较量中,我们别无选择。登上时代周刊,见到杜鲁门总统,他惶恐不安,不想再双手沾满鲜血,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四处倡导反对研究氢弹。也许核武能否最终被销毁,取决于恶势力提高自己下限的那一天的到来,而不是让善良正义自废武功。
最近和友人谈到一个话题:人类的一切行为似乎都是为了性,而性本身却不是为了性。
影片中唯一的床戏不是奥本海默与妻子,而是他与他的前女友亦是情人——塔特洛克,她也是精神病学家,却也患上了严重的双相情感障碍,她非常懂奥本海默,懂他身上的理想主义,影片一个场景是他俩云雨过后,塔特洛克起身去书架上拿书,不经意的一句话总结出了奥本海默做了两年的个人分析的精华。尽管他爱她,每次见她都带着鲜花被拒,两次求婚也无果。可他是真的不懂她。在最后一次见面亲密接触后的躺椅上,他的天真发言让他后悔终生,却也是两人不可磨灭的宿命。
塔特洛克的自杀隐喻着奥本海默身上某部分理想主义的破灭。唯有她的死才能治好“偏执分裂位”的他,由此才能更好的生,他内疚,哀悼,他开始觉醒,科学界的生也同样意味着人类世界的毁灭,在小房间的审判室中,他被问及道德问题,言辞闪烁,闪回战争中因为原子弹死去的人们,闪回死去的前女友。他察觉到自身在对抗现实层面的局限,电影中有一段对话是,塔特洛克与妻子在山头谈论着妻子的过去,她谈到她的前夫因为理想主义死于战堡,也暗暗表明,理想主义和极权主义和都不能让一个人活。正如他与前女友的爱情,只有性或只有精神都易破碎。
奥本海默生活在“真理”的世界里,而这些人却只生活在“权力”的现实中。
米兰*昆得拉曾经提到一句犹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因为思考只会让人类离真理越远,施特劳斯运用权力操纵了一场对奥本海默长达四周的秘密听证会,他所需要的不是一场公正的审讯,而是一场能由他操纵的审判。可见权力是多么的诱人。可最终在听证会中所有弄权的反派下场都不好。电影中一句“权力只存在于阴影之中”,深刻地讽刺了多少弄权者,而2022年12月16日,美国能源部长下令撤销了1954年吊销奥本海默安全许可的决定,正义随迟但到,也用历史说明了智慧才是值得人类永恒追求的价值。
前几天看到沈从文先生的唯一公开影像,他说:“我历来不大相信权力,我不欢喜,也没有能力争,我只觉得智慧比权力重要。”为何沈先生人活80岁,还充满着对事物的好奇,宁愿停留在婴儿状态的幻想,对一切都满怀乐观。是智慧!
奥本海默趋于整合的人格让我心生敬佩,我仍然记得电影中友人对奥本海默说的一句话:“你看到现实世界以外的世界,你必须付出代价”,奥本海默的人生都在书写着荣格所说的自性,代价体现在了人类世界中,个人的发展中,但现实世界以外的世界何止仅有宇宙原子弹,量子力学物理学。他更是指张沛超老师所说的“超体”世界,它无处不在,无处不显化。
人格不是实体,人格是居间性的产物,什么叫做我们的原始人格,无非是我们和第一抚养人——母亲——之间的居间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孤立的理解人格是不合适的。如果离开了人物矩阵和情景来理解人格,形象是空的。人格在每一个阶段新的和已经形成的Interness的形成,但它们并不是静态的包裹和被包裹的关系。
人格套娃理论是从时间轴上看,表演理论则是在空间上看。人格的每一部分都对应着某个情景而表演出来的。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接受过表演训练,我们目前自以为很真实的人格,其实是经过非常多的调教,调制之后形成的。 _____________张沛超
电影最后,奥本海默一个人站在池塘边,如果这时把镜头的焦距放大100倍,深到瞳孔更深,能看到里面有一个人,那是一系列奥本海默的叠加,包括你的。
看了三遍电影之后,我爱上了他,又觉得厌倦。他像原子弹一样,精密又脆弱,危险又迷人。他既如浮士德,又如堂吉诃德,他是一个兼具现实领导力的天才,但也可以用毫不掩饰的不耐受把自己推入绝境,他被施特劳斯所嫉妒,同时又认同着施特劳斯的野心勃勃,他消极的任由他的妻子酗酒,因为他自己无法如她这样去处理内在的脆弱和无力(他只让自己喝点鸡尾酒),他各个分身之间的配重,或不可配重,在天才传奇的故事里,传递着某种钝感的痛。这种钝感的痛,在奥本身上,传递出一千倍的爆炸当量,是那沉默的25秒。
奥本海默一直在为心中的众神寻找一个归位。拯救者奥本,殉道者奥本,愚者奥本,少年奥本。。在过于闪耀的一种光芒里,其它的像被重力反噬的暗星,漫游着,寻找着安放的路,那里才是栖居之地?
诺兰并未给出答案,只是让它们发声,最后看似天才被逼上了绝路——这是诺兰电影一贯的主题,然而好象又未必?听证会之后,有两句台词我印象很深,一是凯蒂满面泪痕的转过头质问他为什么不反击,他淡淡的说,看后面的吧。二是爱因斯坦让他去别的地方,他也笑笑,偏着头略带一些戏谑的看着爱因斯坦,可我偏偏爱我的祖国爱得要死。
对于他而言,此刻的失败,好象是一种比成功更成功的成功,他重新掌握了一种新的算法,天才奥本找到了愚者奥本。
或许这正是答案,奥本亲手盗来的火种,他也没有能力决定它的去处。他难以定义选择,选还是不选,都好象别无可选。
毫无争议奥本海默兼具英雄和智慧老人的原型。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下他童年的背景,奥本的父亲仅用十年就完成了白手起家,从身无分文到纺织大佬,母亲是一位画家,有非常高的艺术品位,让他从小在家里就能看到梵高和毕加索的真迹。父母的传奇是一个小男孩英雄原型最早的火种,让他也笃定自己也是一个传奇。奥本的父母也坚信他是天才,创造一切机会让其发展兴趣爱好。他喜欢矿石,祖父就送一套20多种德语标注的岩石样本,后来他痴迷于此,喜欢化学,父亲就毫不犹豫的送一台专业级的显微镜,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显然富于好奇心,富于自信和创造性是受欢迎的。
的确,在天才的光环下,奥本的命运自带了传奇性,他很能代表天才们的“群体人格画像”,这是极少数的一群人,不是他们选择了什么,而是时间选中了他们。
可是,时间最先抛弃的也是这群人,他们的困惑和迷茫不会被计算在内,世界迷恋的是进程的推动,齿轮的转动,天才,不过是一个更大号的螺丝钉。“个人人格“和“时代人格”之间的张力会被重新定义,比如,奥本的英雄原型,后来衍化成为一个国家的英雄主义,这个张力在“胜利演讲”的这场戏体现得犹为明显,下面的人叫的奥本海默,并不是奥本海默。那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英雄的符号。
诺兰在电影一开始用了很多暗沉的镜头来勾勒这个天才,他独自在深夜无法入睡,他不会做实验被导师和同学嘲笑,他瞪着空洞的眼睛,对着墙角一个接一个打碎玻璃杯,表情冷漠。他还差点变成了杀人犯,毒死了自己的导师。
虽然知道有危险,但这部分让奥本着迷。格罗夫斯将军镜映出奥本海默这个部分的人格替身: 勇敢,自信,狡猾,谨慎也富于远见——带着一些野兽的冒险气息,“去掀开那些石头,对付底下隐藏的蛇”
施特劳斯象征了奥本海默阴影的人格面向,作为政治家,他和施特劳斯同样敏感,圆滑,老谋深算,但奥本更多被推向了让观众同情的一面,充满了英雄的悲情,但施特劳斯却是那个大反派。
可是,只有在施特劳斯身上,我能更深的体会到奥本海默的愤怒和恐惧,这是一个叛逆的儿子原型 ,在以自我为中心,反抗权威但又忠诚于权威(施特劳斯面对着大V科学家,奥本面对着国家权力),渴望从儿子成为父亲,他们两几乎一模一样。
所以两场听证会在电影里几乎同步进行,通过黑白和彩色之间的横跳,诺兰让施特劳斯的痛苦,去镜像奥本海默的痛苦,从奥本的视角,跳入到一个第三空间,就像是一个梦,当施特劳斯用几近歇斯底里的声音,对奥本海默控诉的时候,那几乎也是奥本海默无可言说的愤怒和恐惧,当黑白画面如此的冷冰刺眼,那是奥本海默哀悼自己的方式——神之死,时间需要停滞,从原子弹引爆到审议结束,奥本海默站在十字路口,时间需要停滞,让所有的舆论和羞辱冲刷自己,直到磨平所有的棱角。沉默震耳欲聋。
奥本海默为什么不反击?因为他需要坐在这里,让阴影得以倾诉,辩解,忏悔,愤冲,看似被不公正的对待,但实则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让全世界共同听证这个国家的不安全,奥本对爱因斯坦狡黠的一笑里,我看到一个恶作剧者奥本海默走到台前,他这么自恋天才的一个人,怎么会不懂“倒底TM谁玩谁”的道理?
情人琼无疑是奥本海默人格中极其悲凉温暖的一笔,奥本海默在她面前就像是个小舔狗,天天送花却依然白搭,但她替代了奥本去死,不管是自杀还是谋杀,她是奥本见诸行动的殉道者。所以她死了,奥本才会那样蜷缩在地上,瑟瑟发抖,如同也被抛尸了一般。当她手持《薄伽梵歌》处于上位,让奥本海默念出梵语,性爱的场景竟像一场神职人员的布道。她是奥本最柔软,最少年,最天真,也是最脆弱的部分,她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奥本的生命,但将背负一生的罪疚。
而凯蒂不同,她是奥本极其坚韧的一面,是奥本的母亲人格,奥本的前秘书形容她说,有时候会喝到摔倒的程度,但很多次,又会在难以置信的振作起来。所以在奥本崩溃时,她会强硬的让他振作起来,在听证会上,她舌战群雄,潇洒离开。她可以吸引奥本海默和她一起生活26年。她是奥本可以成为的另外一种殉道者——自私的战士,14岁时,奥本海默被送去夏令营历练,在那里,他遭遇了霸凌,一群男孩把他全身涂了绿油漆,还在冰室里关了一夜,但奥本海默也没离开营地,而是熬过了剩下的几周,一个只关心能否活下来的奥本海默,带着坚韧和不甘心,等待时会,看后面的吧。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着自己“奥本海默时刻”,那是我们和奥本之间的Interness,我们虽然不是被时代选中,但我们会被很多因缘业力选中,尤其是在当下,在很多明明知道会怎样,但依旧别无选择中,过着我们说了不算的人生,那种钝感的痛,和诗意的创造力之间,让我们这些凡人隔着时空,和奥本海默这样的天才共振。“一切都成了碎片,一切连贯性都消散不见,若我能站起身,你要打倒我,用尽/你的力量毁灭,吹散,焚尽我,使我重生”。
相关文章:
《间谍过家家》观后感05-06
《间谍过家家》观后感05-06
【优秀作文选登】《雪豹和她的朋友们》观后感05-06
满分作文 |《八角笼中》观后感05-06
《长津湖》观后感:历史之镜,映照未来之路05-06
横空出世电影观后感(精选18篇)05-06
电影《我本是高山》学生优秀观后感(三篇)05-06
让信仰之光照亮“初心” ——电视连续剧《绝境铸剑》05-06
品质影评 | 阅尽人生后的感悟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