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集(一)
——《告白》影评
日本影片《告白》讲述的是伦理和正义之间的分歧。
一位中学女老师在校园游泳池内发现自己的四岁女儿意外溺毙,后来经她私下调查,原来是班上两位学生谋杀的,但杀人动机实在荒唐。痛失爱女的老师辞职,不向警方申请重新调查,而在结业式那天向全班学生告白真相,并透露了她的复仇计划,在学生们的心底种下恐惧的因子……作者用反推理手法来心理分析新时代教育和校园犯罪,各篇章由受害者亲人、嫌疑犯学生、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学等主观视角分别告白,一步步逼近犯罪动机的核心,藉此也提出许多重要问题,像是师生亲子关系如何有效沟通、校园犯罪的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惩罚该如何拿捏、如何与疑似有问题的学生相处来预防犯罪,如何落实个别化人格教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规章是否该检讨等等,小说适切地用个人的自白故事点出当今教育出了问题的因果所在。
从女老师的第一场告白开始,一直到每个人各自的告白,隐约感到它一刀切开人们內心底层对世界的困惑,将所有黑暗的秘密沿著人性底层,一层又一层的切开。电影中,每个人的告白不约而同掀开了人性底层最阴暗且最脆弱的一面:以自己的方式制裁学生的女老师(她无法接受残酷杀害她四岁女儿的学生在法律的保障下毫发无伤);从不懂得尊重生命的天才少年A(他得不到母爱,因而任意践踏他人的生命);胆小如鼠却犯下大错的自卑少年B(他想证明自己并非别人眼中胆怯无用的少年);一味溺爱儿子少年B的母亲(儿子犯下滔天大罪,她仍坚持儿子只是被不良同学带坏);品学兼优却阴暗无比的少女(她看清了人强悍背后的软弱,却再也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与常人无异,內心的告白却都如此惊人,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阴暗,阴暗包含了所有大大小小的伤口:童年的创伤,成长过程的阴影,以及被人残酷对待的烙印。当阴暗毫无遮掩的被摊在阳光下,心中的弱点也将一览无遗,赫然发现残酷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受伤的灵魂。无法接受自己不被爱的事实,因而夺人所爱,伤人所爱。然而,受伤并不能变成伤人的借口,一个必须借由伤害别人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人,只是更加突显了他的自私与脆弱。
影片在表现手法上的极强烈的对比反差,是影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你不看画面,会听见电影里充满了音乐、自言自语式的沉静念白,以及少年们尖锐刺耳的叫声,以清澈画面和幻漫配乐制造MV级别的电影语言,来讲述这个关于死亡、设局、报复的故事,用大量几乎带抒情意味的慢镜头描述死亡,这些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舒缓的音乐,加上残酷的画面,更加给人强烈的震撼,不像那种陪着刺激音乐的惊悚电影给人感官刺激,《告白》把各种暴力甚至杀人的镜头放慢,并配以抒情的音乐,不会让人感到害怕,反而更多的是引发观众的思考,给观众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去领悟影片所要表达的含义。
《告白》最终要传递的主题其实是“爱”。它讲爱的方式与常规恰恰相反——常规思路是用人性本身中的善来表现,以爱表达爱、以爱体现爱。《告白》却是以爱的反面(仇恨、屠杀、反人性)颠覆纲常,却是殊途同归。你可以看到《告白》中没有任何一个场景在表现“人性善”,仅有的那位男班主任虽温暖,看似善良,其实只是愚昧。
在影片中,暴力杀人的场面被表现得很唯美,让人不禁感到寒冷。其实这些都是从反面来表现爱。
《告白》以电影这么一种大众化媒体,这种大多数时候得尽量宣传光明面、对生活加以理想化,让大家习惯喜剧或较为纯粹温柔的悲剧的媒体,来展开这么一个阴冷到头、毫无宽容、“都死了”充满痛苦的故事。
对青少年暴力死亡犯罪的态度;以温柔抒情的方式勾画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对“恶”的不加掩饰甚至渲染,使之对观影者进行各种突破底线的感官和认知刺激。
影评集(二)
——《十七岁的雨季》影评
喜欢听林志颖的《十七岁的雨季》而这次雨季换成了单车,音乐变成了电影。十七岁,美好的十七岁,懵懂的十七岁,而看王小帅的这部《十七岁的雨季》之后,我才感到还有一个残酷的十七岁,一个在内心猛烈呐喊的十七岁。
纵观全片,情节犹如悲与喜的交响曲。
无论是小贵以辛劳的汗水换到一部高级山地车后的得意洋洋,还是丢失山地车后的无奈与辛酸,再到车失而复得的兴奋,最后到车被砸后内心的痛苦与默默的呐喊。而小坚,偷钱买车赢得女孩芳心后的喜悦,再到丢失车后的惶恐与不安。主人公小坚和小贵的悲与喜互相交织,仿佛让世界上一切都消失,只剩下两条互相盘旋螺旋上升的线。从主体的线索来看,得车——丢车——找车——拼车,贯穿整个电影,而剧中人物,如父亲的责问,老板的承诺也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与线索的延伸,实在是引人入胜。
而在艺术表达上,这部电影如黑暗的屋子中只有少许光线射入。
首先,电影的音乐以悲调为主,汪峰的《mainmodely》在影片开头嘈杂的场面,小贵丢车,小坚失恋,以及在最后小贵抬着自行车进入人海,四个场景响起。那低沉而响亮的旋律渲染了浓厚的悲剧氛围,而在影片中,小坚拿着衣服骑着车向着太阳前行时,和小贵得到工作后在街巷中行驶时,则用了欢快的节奏乐,使人在抑郁和压迫气氛中得到几丝喘息。
与悲调音乐相呼应的是本片的光线,整体上是黑暗的,几乎没有白天和蓝天的展现。这不免让人对本片的主题产生了思考,两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因为一辆车而结缘,发生了从陌生人到相互争斗,再到熟识的过程,以及他们在时代和家庭的双重背景下,被物化的悲剧,即不是人控制车,而是车控制人的艺术化表达。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在细节上的处理,可说是为早晨的鲜花添加了一滴晶莹的露珠。
无论是大城市快递公司的负责人对前来结账小贵言语中流露的轻视,还是小坚与其女友默默的情意,还是小坚与车王在雨中无声的对视,以及打酱油的保姆穿着主人的衣服。都将观众的目光暂时散发开,并对电影产生多重思考。
作为入围柏林电影节并获得银熊奖的一部佳作,虽然在表达上有太多的隐晦,让人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其完整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整体音乐高效的穿插。以及通过不同场景中画面的转化而表达人物内心的蒙太奇手法都让人赞叹,同时,也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疑问,即青春年华的逐梦少年对梦想的追逐也会掺杂着残酷的色彩,在经过残酷现实的洗礼后,逐渐的懂得成人世界的法则,而此时将会产生一疑问:是在洗礼后蜕变而成熟的青春,还是在洗礼后将渐行渐远的青春,给人留下无限的回味与思考。
影评集(三)
——《俺爹俺娘》影评
有一种感动是发自内心,有一种感动是质朴无华,有一种感动叫亲情。“平平凡凡的爹娘您是儿子心中至高无尚的生命雕像。”纪录片《俺爹俺娘》让每一位观众感动落泪,焦波让每一位观众深深敬仰。纪录片《俺爹俺娘》记录了一个鲁中山区平凡而伟大,平凡而高尚的一对老人相濡以沫、磕磕碰碰的生活点滴,以摄影师焦波为第一人称记叙讲述,以别出心裁的照片为线索,以编导精湛的创作手法、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现了一个人性最美好的情感,亲情、爱情的真实故事。
无论生活如何改变,无论世界如何变迁。依存于我们心底的那份真挚的情感一旦被触碰必将让我们心灵震颤。亲情,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必将伴随我们走完人生,爱情人性最美的童话,不分国度、不分贫富。一旦爱情升华为亲情那便是一辈子的相依相守。纪录片《俺爹俺娘》,就是这样一部以真实故事反映真实情感,以真情流露反映人性本质。编导以真实生活的艺术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以特殊化的艺术视角给人以内心的震颤。纪录片的主题看似简单却极为深刻,该片取材于真真切切的生活片段,是创作者对生活选择并深入挖掘并予以重大展现。对生活的艺术再度创作,以饱含哲理、发人深省进行铺叙讲述。
纪录片以其无比感人的主题动人,这种感人的主题离不开编导耐人寻味、值得深思的艺术手段。纪录片以摄影师焦波手持摄像机对准家乡鲁中山区的镜头开始讲述,客观的视角将观众带入片中。通过景别的交替使用将故事展开。
纪录片《俺爹俺娘》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编导以全景交代了故事地点,这种景别的选择足以交代了影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全景的叙事性,交代事件的场景或全貌,介绍环境并表现当时气氛,在纪录片的结尾同样以全景收尾,这种收尾呼应的连贯性改变观众的视点并适应和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要求。特写镜头是影视艺术中视觉审美的重要表现手法,在纪录片《俺爹俺娘》中,编导讲“俺娘”的小脚展现给观众,这种汇聚观众注意的注意力让观众体会到母亲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细心的观众还会发现俺娘比俺爹年长,在那个年代这种爱情是难得的,是令人倾慕的。特写交代事物本质,并可以透过特写洞察出人物的情感和心里,在画展中,编导将深受感动的观众面部特写展现给观众
相关文章:
哈尔的移动城堡观后感08-14
密阳影评08-14
危险关系影评08-14
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08-14
影评作文08-14
专业影评范文08-14
影评投稿08-14
欢迎来到东莫村影评08-14
艺术家影评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