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影评(一)
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导演的《艺术家》用最大胆的手法,重现黑白片,给观众带来默片时代电影所表现的独特方式,滑稽的演技,夸张的动作,细微的表情,情节的戏剧性发展等,在大银幕、彩色影片、3D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部黑白默片的上演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个伟大的尝试也赢得了电影界的认可和好评,导演精心拍摄的这部作品不仅仅是机械的模仿,而是通过这部影片给观众展现了默片时代向有声片的发展和过度,影片没有过多的使用高科技,而是朴实而幽默的表现时代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创意上别出心裁。导演大胆的拍摄黑白默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绚丽多彩的画面。《艺术家》更像是则隐喻,其背景年代具有非常广泛的典型意义。那是个新老交替的年代,从无声到有声,正如现今从2D到3D的转变。步入二十一世纪,《阿凡达》重新引发的3D洪流气势汹汹,传统胶片被硬盘取代,正当全球电影人集体钻营电影未来走向时,《艺术家》一记飞脚,让众神醍醐灌顶。影片通过演员的表演技巧以及剪辑方式,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感受,没有语言没有对白但是观众依然能领会片子所表现的主题思想,这种黑白、默片的拍摄也是对现代电影技术的极大挑战,是对观众的一种提醒或暗示,一个时代的逝去并没有淹没艺术的气息,反而应该更加了解艺术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发展过程,这部影片的上映也是给观众和黑白默片的一种邂逅。电影的手法永远只是讲故事的辅助工具,艺术不在乎外在如何铺张,景观多么炫目,一个感人的故事,即便形式原始,内容依旧可以打动人心。
结构上设置巧妙,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演员的曲折经历表现电影的发展变化。法国男星让·杜雅尔丹这个角色历经起伏,有强烈的内心变化。更重要的是,本片大部分时间只有配乐没有对白,这让观众更加关注演员表演。其实杜雅尔丹的表演确实如片中台词所说,有“挤眉弄眼”之嫌。乔治·瓦伦丁的曲折演绎道路带来的人生变化就好像默片时代的逐渐消逝和取代,“后浪推前浪,新人胜旧人”这句话就像是默片和有声片的关系一样,旧的事物终究会被新的事物所取代。
镜头的运用是影片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这部影片不同于现代影片之处就是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最具有视觉传达能力的就是镜头的运用,比如影片一开始特写镜头一张狰狞的脸,虽然没有声音但是观众依然能够感受到演员所受到的痛苦,从而给观众造成心理压力和恐惧感。这种镜头在影片中曾多次运用,给演员脸部的特写,表现情绪的变化和内心的矛盾。镜头的切换是影片更加流畅而且更具紧张感,比如影片中男主角乔治·瓦伦丁跑回烧坏的屋里拿枪自杀的片段,镜头在小狗和乔治之前不断的切换,一方面表现小狗阻止乔治自杀,一方面表现乔治的无奈和绝望,无声无息却让观众都能看懂,这也不仅显示了剪辑师熟练的剪辑技巧,更表现了镜头强大的魅力。
特写镜头让演员的面部表情表现的更加具体形象,让观众更能从中发现玄机。片子接近尾声处男女主角拥抱在一起,特写乔治对自己演艺事业的绝望,表现出内心复杂的情绪,米勒则流下一滴眼泪对于乔治还活着而且她想到了一个主意,虽然脸上挂着泪水但是却扬起了嘴角。镜头是暧昧的,它总是传达给我们某种信息,有些寓意并不只是我们眼睛看到的那么简单,虽然没有对白没有斑斓的色彩,但是观众依然能够感觉到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这就是镜头的魅力。
小狗的出色表演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这只狗似乎能听懂人类的语言一般在片中和乔治配合的很默契而且赢得了观众的芳心,在乔治遭遇火灾时小狗很聪明的帮乔治解围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小狗的存在使影片不在显得枯燥乏味而且更具喜剧色彩,当小狗听到枪响是便一头倒地装死去了,本来悲伤地场面变得很是幽默,让主人破涕为笑。所以一部成功的作品总是很细心地照顾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元素的选择,狗并不会向人类一样能懂的导演的意图,但是这部作品却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小狗很出色的完成了表演。当大部分人在议论默片时代的没落时,都不可能否定这个曾经辉煌的时代确实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气息。
这部影片的成功将会给更多的影片制作者带来一些启示,商业大片的创作确实带来很大的收益但是日益发展的今天,观众更加需要回归本心,需要一些更具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影视制作者所不断创作和探索的方向。
艺术家影评(二)
一个艺术家总是要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抉择:维护传统亦或是创新进取。尤其对于那些有历史,有规范的艺术行当来说:什么时候是与时俱进,什么时候是数典忘祖;什么时候是传承经典,什么时候是顽固守旧,往往很难评判。这成了许多艺术家一生绕不过去的坎。
对于《艺术家》中的默片电影艺术家乔治·瓦伦丁来说正是这样。20世纪20年代,电影已然成为了好莱坞的招牌和最流行的娱乐方式。瓦伦丁和他的狗就是那个时代最辉煌的默片电影明星。每次在舞台和银幕上,他夸张的动作和表情都会逗得观众捧腹大笑,赢来极大的成功。一次出席活动中,他无意邂逅了来好莱坞闯荡的佩皮·米勒,佩皮立即被乔治的风度所征服,当众亲吻了乔治的脸。这场风波立即成了第二天报纸的头条,惹来妻子的嫉妒以及老板新片发行新闻被挤占而不满。乔治也发现自己对佩皮产生了爱意。很快,佩皮依靠出色的上镜表演赢得了配角的戏份,和乔治的戏里,佩皮十分开心,乔治却变得十分紧张而拘束了。
很快,有声电影开始试验成功并且步入拍摄,即将成为电影业的一个革命。老板希望新面孔和电影的新面貌一起亮相,以获得极大的成功,佩皮很快被选为新一代电影巨星,成为有声电影的女王。乔治十分反感这种电影的变革,认为是一种忤逆,于是干脆自立门户,用自己的大部分积蓄自导自演拍摄自己的默片。但是,有声电影的风潮还是带走了观众,佩皮的电影总是排长队买票观看,而乔治的电影则门庭冷落。1929全美的经济危机开始,股市崩盘,乔治一夜之间破产了。他穷苦潦倒,变得十分苦闷抑郁。似乎全世界都遗忘了这个曾经伟大的艺术家。只有佩皮,虽然早已如日中天,心里却依然爱慕着乔治。终于,她开始处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帮助乔治,乔治终于开始慢慢接受和走进有声电影的新世界,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两人的爱情也渐渐深厚了起来。
电影是什么?它的核心应该是什么?这是这部电影很容易引发的思考。好莱坞的电影,一直是以技术为驱动的,从默片时期开始,就着力于电影技术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有声化、宽荧幕、大制作、特效化妆布景、电脑技术引入等等诸多次大的革命。电影的技术主要体现在剧本的构架,叙事的安排,声音,画面,摄影等等诸多方面,美国电影学院奖奥斯卡的诸多奖项,就是依靠电影的各个技术指标设立的。从默片向着有声电影的突进,是电影产业第一次大的技术飞跃。技术革命的特点,就是后来的技术不断取代之前的,旧的东西,都会被淘汰——这和欧洲重视思想和内涵的传统正好相反。
默片只有黑白的影像,有的甚至没有台词,就是纯粹的画面,有的为了服务剧情需要插入了一些简洁的字幕,而音乐则多半是放映现场来演奏的,日本的默片还会有一个类似说书人一样的角色负责现场讲解电影故事。默片最重要的核心也就在于其表演了,默片演员一般和舞台剧演员是相通的,没有声音,所以需要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来吸引观众,它是远离现实的。而有声电影诞生之后,电影可以朝着更加自然和贴近生活的方面演进,演员的表演也就更加专业化了。乔治苦恼和愤恨的地方就在于,他无法接受这样改头换面的电影,也许这早已不是电影了。电影的定义被改变了,带来的就是电影艺术家的苦恼,也就是开头说到的对艺术的两难困境。
不得不说近些年来的电影,怀旧之风盛行。2011年的几部重头戏,斯皮尔伯格的《战马》仿佛90年代的温情,《丁丁历险记》则是一段童年的旧梦;雷弗恩的《亡命驾驶》则带有浓烈的80年代B级片的味道,并且致敬了梅尔维尔的《独行杀手》和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这部法国的《艺术家》,则一下子把人带回了八十年前的好莱坞。既是对那个早已被遗忘的默片时代的一份回忆,又是对曾经的经典名片《雨中曲》的一份致敬。
当然,怀旧的电影虽然带有旧日的烙印和情怀,却并不见得总是那么陈旧。如果《艺术家》完全按照八十年前的调子和手法来拍摄,也许现在的观众也难以欣赏下去了。从节奏和剧情上,这还是一个现在的电影。只是其中的服饰、某些段落的表演带有浓烈的那个时代的烙印罢了。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现在的全球金融危机有着某些共性,那个经典好莱坞时代的电影总是乐观积极向上,剧情简单的大团圆故事——这些元素被很好的移植到了《艺术家》身上,同样是为了在这个低迷的环境下,赢得观众的芳心,让观众在电影院里找到心灵的释放和安慰。
但是《艺术家》里还是有几处神来之笔,点亮了尘封八十年的记忆。电影中曾经两次出现过真实声音,一处是乔治的梦境里,另一处是结局的地方。前一处表现了乔治对声音和变革的恐惧,最后则一下子点出了创新的魅力,拉近了时代的距离。不过最妙的还在于,这就像克里斯马克的《堤》里全片静止的画面中有唯一一个运动的眨眼镜头,亦或是《十分钟年华老去》里的某个短片,这里无声和有声的巧妙转换,带来了一种时空和观众审美的变迁,非常值得玩味。
电影的历史并不漫长,默片虽然早已被淘汰了,但是
相关文章:
哈尔的移动城堡观后感08-14
密阳影评08-14
危险关系影评08-14
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08-14
影评集08-14
影评作文08-14
专业影评范文08-14
影评投稿08-14
欢迎来到东莫村影评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