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影评(一)
首先,韩国原版的《蔷花,红莲》除了廉晶雅扮演的女主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之外,影片本身没让我起什么化学反应,那种不疼不痒的小儿女情态让我很难入戏。我想这种由于个人年龄、阅历乃至性格原因所导致的不同观感不可能放在一起比较,因此对《蔷花,红莲》这部电影本身的品质,无法做任何优劣方面的评价。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正是由于对《蔷花,红莲》的“麻木”反而导致了我对美国翻拍的《不请自来》没有更多的失望,那种翻拍一般难比旧作的规律,没有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至少没有出现对美版《午夜凶铃》的那种失望。
从节奏上看,《不请自来》明显要比《蔷花,红莲》要快很多,基本没有像《蔷花,红莲》那样有很多用意境来表达情绪的抒情成分在内,也没有用更迷惑人的手法来表现事件的复杂性。因此尽管少了很多神秘气息,但是也变得更加直白流畅。美国翻拍亚洲电影,特别是恐怖电影往往都有这个特点,在剧情上都进行简化,可以说一般都比原作更易于理解,甚至有些美国版电影往往能看做是原版电影的“注”,倘若你看原版电影没看懂,那么看看美国翻拍版往往一目了然,《不请自来》就具有这样的鲜明特征。这大概首先是因为相对于含蓄的东方人,西方人性格更直接,更乐于“赤裸裸”地表达感情,所以在拍恐怖片时也很少绕来绕去地拿意境吓唬人,而是直接进行感官刺激,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看西方恐怖片视觉刺激永远是重点的原因。其次,当美国人来翻拍《蔷花,红莲》这样的带亚洲文化特点的电影时,首先肯定是以欧美文化视点进行解读,所以一般只会抓故事的核心内容,然后以适合西方人观看的方式去表达,不会把问题更加复杂化。从美国版的《午夜凶铃》、《咒怨》等影片在美国的反映来看都不算翻拍失败,而在电影消费市场上美国基本能代表北美,而北美基本能代表欧美,因此宏观地看这种改编是适应西方人文化心理的。尽管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翻拍亚洲恐怖片往往都是不得要领,其实除了我们先入为主的原因外,还有就是文化思维方式上的不同造成的。
《蔷花,红莲》中的主妇,冷艳高贵,不可方物,一出现就占据了家中的核心位置,在孩子们和观者面前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在《不请自来》中则没有这种感觉,伊丽莎白。班克斯扮演的继母瑞秋出现时的姿态很低,甚至看起来更像孩子们的姐姐。这除了导演有意安排之外,更多的是无意识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导致的。相比东方文化中容易也喜欢树立权威来进行自我行为矫正和集体崇拜,西方文化更崇尚个人自由和意愿的表达。所以在西方家庭关系中,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具有随意性和开放性,在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子女直呼父母名字的行为,家中父母的权威都被扁平化了。因而在《不请自来》中继母瑞秋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不如《蔷花,红莲》中的继母具有权威性和压迫感。同样是继母,在同样缺乏亲和力的前提下,《蔷花,红莲》不需要更多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继母的冷酷,而《不请自来》中的继母则由演员进行了很多在我们看来难以理解的反复无常的行为来表现人物的“坏”。这就是在塑造角色时不同的文化心理出发点所造成的差异,我认为这是不自觉的做法,因为这种文化的差异,美国版的继母必然要更“活泼”一些,所以需要演员在表演上进行更多的修正,否则无法制造出悬念。
相比《蔷花,红莲》中姐妹二人符合东方审美情趣的清纯和朴素,《不请自来》中的妹妹已经表现出妩媚的特点,而姐姐更是性感逼人,这完全是不同文化观念造成的。西方人更开放也乐于展示身体,沙滩裸泳、球场裸奔,当年性解放运动中的当众性交以及色情电影的大放光芒都是源于西方人开放的文化观念,所以他们翻拍东方电影,在人物塑造上秀“性感”也是极为自然的事。《不请自来》更是以男女之间的那点事开头,这在原版中是绝对没有的,也不管有无必要,可能不这样做,导演和观众都觉得不自在。
因此,对于《不请自来》,尽管东方神秘感没有了,但是更直白,更易于理解,在我看来,两个版本各有千秋,都没好到什么地方去,也没有差到哪里去。
不请自来影评(二)
翻拍片一直是欧美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尤其是恐怖片,由于日韩恐怖片在国际的名望日益增长,购买日韩版权翻牌好莱坞版的电影屡见不鲜,如《午夜凶铃》《咒怨》《鬼来电》,翻牌自香港彭氏兄弟的《见鬼》,以及这部翻牌自韩国的《不请自来》。
好莱坞的亚洲翻牌恐怖片一直是在欧美观众赞誉,亚洲观众唾骂的典型片种,原因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致使亚洲恐怖片的精髓在被好莱坞翻牌后就荡然无存,很多都是批量化,快餐化的速成品,鲜有像《午夜凶铃》这样的在亚洲也能取得好口碑的翻拍片。当然,我这么说,并不代表我赞同这种这种对好莱坞翻牌片的看法,只是称述一个普通观众所能接触到的最广泛的说法。对我来说,也许是本来我就口味偏快餐化,对于好莱坞的翻拍片,每次我都带着看烂片的心情去观看,但每次看完后都发现结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譬如美版《咒怨》。大言不惭的说一句,以一个资深恐怖片迷的身份,我对日系的恐怖片是没有太大的好感,日系恐怖片声名远播不假,但我委实受不了日系电影的拖沓和平淡,恐怖片也一样。当年寻着名声,忐忑不安的找来看《午夜凶铃》和《咒怨》,惴惴不安的打了多半个小时的哈欠后才见到鬼的样子,从此之后对日系恐怖片没有太大的好感。但美版的《咒怨》却非常和我胃口,因为它快餐。个人觉得亚洲和欧美的观众有很大的不同,亚洲的观众喜欢耐琢磨的电影,欧美的则不一样,他们大多的要的只是单纯的感官刺激,不愿费脑子想。所以亚洲动作片科幻片拍不过好莱坞,好莱坞恐怖片生活片拍不过亚洲。
《不请自来》翻牌的是一部韩式经典电影《蔷花红莲》,该片虽然存在一些逻辑问题,但影片的创意和导演的电影美学在该片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原版很鲜明的一个特色就是阴郁,含蓄,东方人的特性。因为原版中是一个一人分饰三角的设定,其间设计到的精神分裂,恋父,女性的成长和其他一些隐晦的话题在被导演个人特色鲜明的美学营造下显得静谧又诡异,而且全片有一个费解的故事真相,很少有人能在第一遍就完全看懂。要想把这么一部典型风格,特色明显的亚洲恐怖片翻拍给老外看,不伤筋动骨从根本改造故事结构是不可能的。
看完全片后我非常佩服本片的导演,他们非常聪明的借用了故事的基本结构之后,大胆的改造了故事的人物线和故事真相,不仅将原版姐姐的独角戏变成了美版妹妹的复仇记,甚至直接改变了原版故事的人物设定,而将后妈这个角色赋予真实化,并在故事背后埋藏了一条隐晦的线索,原版的妹妹需要化成鬼魂才能索取后妈的命,美国人显然更相信身体力行,美版的妹妹直接亲自动手报了自己心里暗藏的仇恨,并且非常聪明的躲避了牢狱之灾。
韩版的《蔷花红莲》更像是一部家庭伦理片,有关家庭内部的零零碎碎关系,纠缠不清的各种关系,东方人的隐忍特性在片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姐姐失去了两个最重要的亲人后只能通过自己的无限分裂幻想来释放自己心中的怨恨,而西方人在强调个性解放的环境下,妹妹则通过自己一步步的有意无意的计划去动手解决自己心中的仇恨。东方人更重视家庭关系,所以姐妹情谊被表现的非常浓厚,西方人普遍家庭关系并不深厚,所以美版表现出来的不过是一群没心没肺的小青年,纵情欢乐,唯一能说的上有情的就属妹妹和母亲的关系,却在影片中没有太多的表现,姐妹情在美版中恍如空气。
有关姐姐的真实身份曾是韩版的一大亮点,也是影片中的第二大包袱,美版在甩这个包袱的时候导演调度的效果却严重的削弱了本该有的震撼力,随着姐姐身份揭露那一刻导演一个长镜头把苦苦哀号的姐姐抛在镜头外的时候,本来这个设定应该有的震撼力和冲击力所剩无几,不得不说是本片最的遗憾。
一些看过韩版的人非常热衷于把本片和原版做比较,并把美版践踏的一文不值,或揶揄导演“画虎不成反类犬”。我想说,美版的导演在借用了原版的要素之后,演绎出来的完全是一个属于导演自己的故事,他完全没有想去画虎,也不想画虎,又何来类犬之说?作为一部翻拍片,《不请自来》是成功的,但最为一部单纯的电影,《不请自来》并不够精致和完美,所以这部青春小惊悚电影,还是值得闲暇时一看的。
不请自来影评(三)
开头就是热吻。让我觉得没错,这就是恐怖片。恐怖片大抵是不会少了“色”的。
首先我必须要感叹,安娜的家真是美丽的很,如果有足够的钱以后,我一定会找个类似的地方安家落户享受人生:蓝色美妙的大海,安详静谧的树林,风,浪,船,敞篷小跑…在这样的环境下拍恐怖片感觉也一定很爽吧。
其次我必须要感叹,Chistopher Young创作的原声音乐真是好听的很!
恐怖片就是要努力把观众吓哭。我觉得恐怖片主要是靠恐怖的音乐、突然的镜头切换、黑色的色调和心理的摄入。前几个是在感官上把观众吓到,而最后一个心理的摄入就厉害了,可以使观众由内而外的感到恐怖。另外我觉得,人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无知,或者是因为不理解。记得当初看完《鬼丝》,无论如何想不通为什么鬼妈妈要杀死研究所的几个研究人员,所以不知道鬼妈妈会不会对我产生兴趣,而不得不开灯睡了两个晚上。所以我看完一部恐怖片,需要理清恐怖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他要杀他,她要害他…理出来了,OK,没问题
相关文章:
密阳影评08-14
危险关系影评08-14
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08-14
影评集08-14
影评作文08-14
专业影评范文08-14
影评投稿08-14
欢迎来到东莫村影评08-14
艺术家影评08-14
登陆之日影评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