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影评(一)
《小城之春》是费穆导演的经典之作,也是自电影开辟100多年来被中外认定的最经典的电影作品。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的苏州小城里。周玉纹是戴礼言的妻子。由于礼言有肺病,夫妻二人一直分房住。自戴家没落后,家里只有礼言,玉纹和管家老黄四人。一日,从城外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志忱是礼言曾经的同学,也是玉纹的青梅竹马。原本,他打算娶玉纹为妻,但遭玉纹母亲的反对,后来去了外地念医科。当他到礼言家里拜访时,才知玉纹已经成了礼言的妻子。志忱的到来燃起了玉纹心中熄灭已久的爱的火焰,志忱便打算让玉纹和他一起走。礼言为了成全玉纹和志忱,便吞安眠药自杀,却被志忱救了。最后,志忱走了,礼言和玉纹仍然过着平静的生活。一、1948年的《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反映了抗战后人民对民主,自由,平静的新生活的向往。1948年,正是抗战胜利的第3年,中国的封建思想的枷锁已经解开,人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沉浸在欢腾之中,但以后该何去何从呢?“小城”是封闭,破败的,“春”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人们正处在这样迷茫的状态之中,渴求一种新生活的诞生。志忱和玉纹相爱,但他们总是顾忌礼言的想法,因此二人总是若即若离。礼言知道他们相爱,便决定用自杀的方法成全他们。妹妹原本喜欢志忱,但当她知道嫂嫂和志忱的感情后非但不怪罪嫂嫂,反而十分理解,并决定不再对志忱抱有幻想。由于善良,每个人都未成全对方而退让,但其中也有道德与情欲的挣扎。影片触碰到了复杂的人性分析,有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也有对当代人民思想的启迪。时代变了,当曾经相爱的两个人重逢时,一切也回不到从前。纵使玉纹和志忱爱得轰轰烈烈,也必须各奔东西,但他们的分离不是遗憾,而是给与了每个人新生。玉纹在小城里有一个爱她的丈夫,一个可爱的妹妹,和对小城的眷恋,这比她自己的爱情要珍贵得多。玉纹和志忱的爱不过是儿时的一场梦,埋藏它比实现它要美好得多。自中国电影诞生40多年,抗战8年以来,《小城之春》第一次让当时的人感受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一份平静,恬淡,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人们不再被封建制度所抑制,不再受残酷的奴役和剥削。原来,生活也是充满爱和希望的。这样美妙的意境与人生抑制都是人们所希望且缺失的,因此,它不断冲击着人的内心,给予了每个人对浪漫生活的幻想。二、“意在言外”的含蓄表达极富有东方气息。从景到人都含着一股朦胧的情意。影片在苏州拍摄。为了突出气氛和主题,影片更多展现的是残垣断壁,小河流水。抗战后的小城已破败不堪,倒塌的城墙,狭长荒凉的小路,被烧毁的宅子……无不显出尘世的凄凉,正如玉纹的心一样。八年来守着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天说不到一句话。每天除了早上卖菜,采药能经过城墙望望外面的世界,其余的就只是窝在妹妹的屋里绣花。礼言看着院子里的荒芜景象无可奈何,家道中落,心中那个不免有些惆怅。然而志忱的到来似乎为这个家平添了一份生气。玉纹望着十年未见的志忱,心说:你为什么来?你何必来?让我怎么见你?人物皆非,你还来干什么呢?我已经不是从前的玉纹了,我已是别人的妻子,你来了也改变不了什么。你的到来让我措手不及,我该如何面对你才好?眼前的志忱唤起了玉纹童年的梦,让这个死气沉沉的玉纹苏醒了过来,爱意重新在二人之间蔓延开来。星期天,外出郊游,四个人坐在船上。妹妹和礼言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后面的志忱划着船,思索着,时不时向玉纹看去。玉纹拿着手绢,羞涩地低头倾听。浆推动流水,驶向前方。虽然玉纹和志忱心中荡起层层涟漪,可他们回不到从前。四个人悠然地享受着这风光,却不知其中有一股暗流在涌动。志忱吃过饭,撒了个谎,便和玉纹一起到了城墙。玉纹靠着一面墙,志忱在一旁扔石子。玉纹心说: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在这破败空虚的城墙上。一切都不一样了,美好的事物被摔碎了,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也许只有沉默。志忱说:“我们走走。”玉纹说:“随便。”志忱说:“为什么做什么都随便,你没意见吗?”玉纹说:“是你让我出来的,你让我上哪儿我就上哪儿。”我对你完全顺从。两个人的背影出现在狭长的小路上,两人的距离忽近忽远,然后又追赶着向前跑。这样的时光只能在无旁人的时候才有,美好的似乎是一种幻觉。妹妹戴绣约志忱到城墙上,她说:“大嫂总爱在这里走。”“为什么?”志忱问。戴绣说:“沿着城墙走有走不完的路,从城墙使劲往外看,就觉得这里不那么小了。”小城似乎是因这墙堵住了才小的,站在城墙上有一种变大的错觉。城墙给了人一种对外面世界的幻想,它会让人暂时忘记烦恼。残破的墙是封建事物被摧毁的标志,象征着新生活的到来。三、《小城之春》重在对人物内心的描写,从挣扎到升华,开创了一种新的表达手法,使影片更耐人寻味。影片一开始,玉纹沿着城墙走,城墙的破败和玉纹内心的空虚相呼应,再到志忱的到来,她主动给他送兰花,送水,约会。写出了玉纹内心的激动。这一份自小就在她心中燃烧着的爱,今日仍灼烧着她的心,她无法抗拒。志忱也十分享受与玉纹在一起的时光,但礼言是他的好朋友,他不想成为他们之间的障碍。看见玉纹现在如此寂寞,他也不断自责曾经的离开。志忱总是在排斥和接受玉纹的爱之间摆荡。玉纹也曾觉得自己活得太苦,因为得不到爱。两人的感情挣扎贯穿始终,带有一种中国式的情感纠结。这种错从复杂的情绪终于在礼言自杀未遂后得以明了。玉纹发现,礼言是爱自己的,而她与志忱是注定不可能有结果的,就当它是一场梦吧。志忱走的时候,玉纹和礼言站在城头目送她离开了小城。
小城之春影评(二)
费穆和李天济合作拍摄于1948年的影片《小城之春》可以看做是中国古典主义美学在电影中的一次高峰。简洁的故事,含蓄的情感,朦胧的诗意,委婉的叙事,构建了一个十分精美而韵味无穷的影像世界。如开篇引用的两句古典诗词,费穆的《小城之春》正是这样两种情感的交织,如一首矛盾、幽婉、激烈而凄美的抒情长诗,有某种深沉的气韵,又有某种隐忍的无可奈何。
八年抗战之后,一片破败的中华大地上终于有了平静。新一年的春天到了,春草萋萋,漫过破损的古城墙和倒塌的房舍,带来了绿绿的生机。满是残垣断壁的南方小城里,曾经的富豪戴家在战争里衰败了下来,主人戴礼言重病卧床,妻子周玉纹则日日操持家务,每天买菜的时候到城头上去散心抒怀,在绝望的生活里寻找丝丝慰藉。两人的婚姻没有爱情,索然寡味。戴礼言沉浸在往日的富贵里不能自拔而郁郁寡欢,而周玉纹则心事重重的坐在这死气沉沉的家里黯然度日,只有每日到开朗乐观的戴家小妹戴秀房里去绣花,才是唯一可以打发度日的方法。
直到某一天,留洋归来的医生章志忱前来拜访昔日老友戴礼言,终于将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庭里搅起了波澜。章志忱年轻开朗,热情朝气,与这个阴郁破败的家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仅是戴礼言的昔日好友,更是周玉纹的初恋情人。章志忱的来访,一下子擦亮了两人内心深处掩埋已久的情谊。三个人的关系之间,慢慢陷入了某种暧昧与混乱之中。欲拒还迎,欲迎还拒。在这个伤感的春天里,如何寻找到希望。
家国之痛
费穆和李天济都是文人,是传统的民国式知识分子,他们身上,既有古典中华文化的熏陶,又有近代饱受屈辱的挣扎。《小城之春》正是这一代知识分子内心的真实写照。电影的场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阴郁的戴家大院,其次是破败而枝叶繁茂的花园,然后便是芳草萋萋的古城墙。从空间上看,最大的是外围的残破古城墙,中间是院子,最里面包裹住的是衰败的家。这个空间结构,镜头在三重空间里的穿梭,其实正是导演的核心思想所在。
最外围的古城墙,便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国殇之痛。战争摧毁了人们的生活,哪怕战争已经结束,伤痛却难以复合。整个电影的氛围都是阴郁的春逝之哀,这其中就有对战争的担忧和愁苦,电影开始的时候,就是对战争还未结束的忧虑和担心,日本人是走了,天下却依然未能太平。
试想玉纹日日站在破败的城墙头上远望,春色满眼,而衰败依旧,希望之下,还是深厚的苦痛。里面就浸满了费穆内心深处对国家,对民族的担忧和希望的复杂情感。小家大国的破灭,山河依旧的惆怅。
变迁之愁
城墙内的小城,残破不堪。“小城”意象的选取,既不是农村那样的封闭和封建,也不是大都市那样的摩登和现代化。“小城”作为城乡二元的一个结合点,兼容了传统与现代、新与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小城的衰败和没落,可以看做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传统礼法的远去,而春则意味着希望的来临。
影片的核心是极具江南意味的男女三角恋。玉纹深爱的章志忱远去海外求学而音讯全无,无奈嫁给了并不爱的戴礼言,戴礼言一直生病,愧对玉纹,两人的情感被牢牢框缚在了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的传统礼教里。玉纹尽本分的当好妻子,戴礼言则无奈而绝望的养病,两个人都在自己的规矩内行事,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也很少相见。责任和义务成了维系这破败婚姻的唯一绳索。整个家充满了压抑和阴郁。在这个窒息的阴暗的房间内,男女的情感和欲望都被压抑了。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空间结构相互印证,使得整个空间和镜头呈现了浓烈的象征意味。同时代的小津安二郎的
相关文章:
白银帝国影评08-13
电影斗牛影评08-13
幸福来敲门影评08-13
大地雄心影评08-13
电影七宗罪影评08-13
里约大冒险影评08-13
本能影评08-13
最后的武士影评08-13
花与爱丽丝影评08-13
云中漫步影评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