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红影评(一)
第六代导演也许该算得上是最克制和理性的一代导演了,他们没有像第四代导演那样有着强烈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也没有第五代那样运用影像最大的功能去喧泄压抑已久的内心的激情。第六代更多是把镜头放在生活的边缘,然后静静的等待,等待生活中如何挣扎的人们,也可以说是如何在轮回中体验生活的真谛。
《青红》导演王小帅正是如此一位导演,之前的《十七岁的单车》似乎还带着些个人的浓重情感在里边,那么在《青红》里便看不见了,而显得更加成熟。很多长镜头和客观镜头的运用恰到好处的说明了这一点。
有的人质疑说既然是青红的爱情梦想和父亲的上海梦发生冲突而导致悲剧,那很显然导演在渲染青红和小根的爱情关系上还不是很突出。这里就是导演不干预生活的体现了,因为生活本来就是如此。农村的爱情绝对不像我们在城里见的那样热烈和奔放,来得早去得也很快。青红和小根的爱情只是一种近乎纯朴的环境下进行。我们只看到小根在等待,而绝看不见青红的出现,然后两人拥抱甚至接吻。甚至在整个片里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就只有两三次,其它次的也是通过弟弟来传递信物。刚开始就只能是小根买的红皮鞋放在青红的课桌里,连亲手送出去的机会都没有。青红在看到鞋后也是兴奋与恐惧齐飞的情形。在农村,在八十年代的农村,这样的爱情甚至算有点过份了,像青红好友小珍那样的爱情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很难说得清楚。在影片里至少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是父亲的影响,或是更深层次的说因为青红的爱情和父亲的上海梦撞到了一块,青红的未来和父亲眼中青红的未来的不可调和。也许在农村,对未来的渴望能盖过现实中的任何事情,当然包括爱情。在那里,只有通过努力,逃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才会有生活的美满。在青红父亲的眼中正是让青红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然后体面的回上海。“上海这几年可真是大变样啊”,在上海才能找到他们失去的一切---尊严和未来。所以青红的爱情在这种重负下显得那样的苍白。偷偷地穿着那双红皮鞋走上几圈就算是最大的满足了。我们在偶然间就明白了导演的镜头为什么那么克制了。这种理性下的克制更能让人在沉默中感受到要爆发的力量。
未来大于一切吧,即使是反抗也只是徒劳。青红和弟弟生于斯长于斯,所有的情感也在这里生根发芽,至于父亲的上海梦在他们看来是那样的虚无飘渺。青红和小根的爱情在受到父亲的监视时,她尝试过反抗。离家逃到好友小珍家里住,她绝食以求得自由,但这些都没能改变什么。在父亲的面前,青红失去了话语权,变成了沉默寡言的女孩。从头到尾我们没有看到青红的笑容,但可以想像她的笑容是多么的灿烂!似乎可以这么怪导演,影片明明是《青红》,为什么我们却看不见高园园有什么太出彩的表演,倒是父亲从头到尾都在喋喋不休,表现得淋漓尽致。《青红》的英文名是《shangdreams》,这是两个绝然不同的名字。为什么会这样?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部影片其实更多的,是在阐述六七年代从大城市搬到内陆支援三线的那群人在历史的变迁中的命运。因此父亲的角色显然起到很大的份量。
王小帅在访谈中也是这么说的,这部影片更多的是献给他父母那一代人,算是对历史的一个比较客观的记录。同样从同是第六代导演的贾樟柯的电影也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最新作品《世界》也是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变迁的记录。这是第六代导演的特质,也是他们的标签。贾樟柯说他是飘的一代,这句话也可以从《青红》中体味出来,不同的是飘的是父母一辈。父母的飘却和他样孩子不飘的一代形成冲突,在这部电影里这种冲突表现得比较客观和温情。于是这就出现了一种悖论,父母为了孩子,千方百计让他们能有更好的生长环境,而他们的孩子却已习惯了本土的生活,不想有什么改变。变与不变形成矛盾,显而易见,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输了,输给了未来又赢得未来。在赢得的同时又造成了悲剧。青红在改变自已的想法时,虽然还记得她和小根第一次说话的内容,却不能改变被小根强暴的命运,也改变不了由此小根被判刑而带来的,也许是一辈子的恨,她将用什么来救赎呢?用良心吧,用刻骨铭心吧!这就是命运的悖论吧!
也许有人会说王小帅的这部电影失去了当代的意义,我却不这么认为。我始终认为,像我这样从农村来的青年一代还是在时代的变革中充当着飘的角色。从乡村到县城,从县城到城市,我不也是在飘吗?当我们在城市中感到落寞时,唱这样的歌来慰藉自己吧!“多年以后一场大雨惊醒沉睡的我,突然之间都市的霓虹都不再闪烁,天边有颗模糊的星光偷偷探出了头,是你的眼神依旧在远方为我在等候,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用一点光温暖孩子的心……”。
门框里的故事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移迁家庭的故事,它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主人翁青红的家庭有着特殊情况,在那个年代里,随着内迁的工厂,由沿海繁华的大城市上海迁移到了内地边远的贵州,在这个偏僻的小城市里漂浮着好几户“移民”而来的家庭,十九岁的青红在这里开始了她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情感历程,本以为可以终老此地,人们却开始惶惶不安,许多家庭都开始在想办法能够回到上海老家,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封建、严肃、泥古不化的父亲亲手扼杀了青红朦胧的爱情,以至于这段爱情变质,最终将深爱青红的男孩送上了犯罪的道路,而青红一家人也在一切都无法挽回的绝望之中,离开了他们一直想要离开的地方。他们怀着怎样的心还必情离去,奔向那座他们梦回萦绕的城市的呢?快乐、痛苦亦或是无奈。
影片给我的感觉是朴素、真实、自然,它的整体基调是农村淳厚的生活,很宁静、清淡但不乏看点。让我获益匪浅的是导演在“门”上匠心独运,别出心裁,让我领悟到“门”(或“框”或“口”)的艺术魅力。
影片中的第一场冲突就是在以门框为背景的画面中发生的;老吴正在帮助手风琴教师辅导儿子练琴,这个举动也是老昊打算回上海老家的诸多举措之一。老吴用眼睛的余光发现了女儿要溜出去同“小草根”约会。他立刻拦住了她,镜头中父女二人各自镶嵌在一个门框上,一个要出去,一个坚决拦住不让出去,两个人进行了第一场严肃的谈判,这是作为影片开始时的一个标志性的门。“门”打开了,我们便知道了在这扇普通的门里发生了什么事,对青红而言,不让出门,不过是一次甜蜜的约会泡汤,而对父亲而言,事情要严重的多,门框仿佛是女儿命运的分界线。如果允许她跨出去,不仅女儿的一切都完了,他们返回上海的梦想也化为泡影。
这时,我们又看到一个“口”字形的画面,色调是黑色的,只有中央露了一束微光,老吴的半个脸淹没在黑暗里紧盯着屋角处呆坐着的青红,什么陈设都没有,单调得就像是一座监狱里的一间单房,而青红就是被囚禁在此的犯人。似乎是在说明父亲对女儿的管教已经由监视上升到了拘禁。
在小珍同吕军私奔了以后,老吴担心青红步她的后尘。因此,对青红的看管更加严厉。于是,门框换成了窗框,坐在铁栏杆窗棂里的青红侧影更像是监狱中的囚犯,失去了所有的自由,而站在父亲的立场上,他也有诸多的无可奈何,也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一次盯梢中,他把女儿跟丢了,他一个人矗立在山坡上,茫然回顾,显得非常软弱无助,父亲自认为自己是最具有现代化意识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却使用了最封建的手段,他看不起自己现在生活的地方,他认为这儿是中国最保守的地方,其实,他自己在某些方面都比他所蔑视的人更保守,追求现代化的“上海之想”的父亲变成了封建家长制的执行者。门框中的老吴缩小了自己的形象。
与老吴家形成对比的是有关小珍的一系列镜头:导演几乎把影片中仅有的亮色调全给了小珍。小珍家所居住的房屋应该和青红家的差不多,而由于灯光的处理,使得小珍的房间显得宽敞明亮,当吕军骑自行车载着小珍的时候,灯光晃动,镜头也晃动,似乎暗示着小珍的堕落。小珍在临走前同青红在室外的谈话是影片中最开阔的镜头,其中小珍咪着眼睛昂首远眺的神情为下面她的离走做了很好的埋伏,这与青红在门框里的镜头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走出了门框,一个却留在了里面,从此两个拥有着不同性质的命运。
在发生了小珍出走,青红与“小草根”的约会时被性急的小草根“强暴”,老吴把“小草根”告到派出所,“不草根”被捕,青红割腕自杀未遂,“小草根”供认等一系列事件后,老吴离开贵州的计划终于待此实施,在一个晦凌晨,影片里出现了最怕的一个“门框”的镜头,门框里边空空荡荡,一无所有,一盏孤灯照着呆呆站立的老吴,这是他苦心期待到来的日子,但是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却没有欢喜,只有苦涩,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是在悼念,也像是苦别,最后,老吴拉了一下灯绳,银幕霎时一片溱黑。
老吴在家坐在在在一辆后开门的吉普车上,迎着晨曦上路了,在拥挤的小路上,他们从同音喇叭里得知小草根被制刑的消息,而这一切青红又是从吉普车那小窗户中看一和听到的。影片的结局似乎在暗示:卷缩在吉普车里的青红虽然走出了那拘禁她的门框和窗柜,但是没有走出那个如影随形的“门”,即使到了上海,青红能不能走出这个&ldquo
相关文章:
最后的武士影评08-13
花与爱丽丝影评08-13
云中漫步影评08-13
北京青年影评08-13
坏中尉影评08-13
致青春豆瓣影评08-13
求求你表扬我影评08-13
不请自来影评08-13
穿越时空的少女影评08-13
迁徙的鸟影评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