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台影评(一)
最近几年,中国的电影多学好莱坞的叙事风格,尤其在剧本创作上,人物性格的设定都照搬了好莱坞的创作模式,这个毛病,又以严歌苓等一批编剧为甚,《金陵十三钗》便是很好的代表。这种现象造成,很多电影均有一个现成的故事模板,剧本创作则是在这个模板的基础上增加血肉罢了,行话叫填词。因此,很多大片,我们看着是中国人拍的中国人演的,但骨子里边却是好莱坞的,是舶来的。我们少有在自己的话语逻辑套路中寻找突破的好故事,哪怕是中规中矩的故事。
在这一点上,电影《铜雀台》的编剧汪海林做了值得肯定的突破。如果说2011年的《鸿门宴传奇》是一个完全香港套路的“总裁跟员工之间的雇用关系”的商业片的话,那《铜雀台》则很好的摆脱了港片惯有的商业时代的打量模式,用中国传统的文艺笔法,透视了权谋交织下的孤独,并通过这种透视来完成对人物命运的感慨——略显中国古典小说的感慨气质。当然,对“权谋交织”的刻画笔法,是好莱坞风格的电影中所少有的,亦或可以不客气地说,唯独国人,工于权谋。
电影《铜雀台》开篇便是曹操全军缟素,让皇帝跟曹丕等人措手不及,这是权谋;及至刺杀曹操不成,反被曹操到朝堂上来问罪,各方的表演,均是传递着国人惯用的权谋精神;甚至于曹丕急于让曹操称帝云云……说白了,就是互相算计,看最后谁把谁撂倒了。近来,电视剧中的宫廷争斗的戏尤为火热,问其缘由,归根结底还是国人对“心计”一词的玩味甚欢。但诸如《宫》等大戏,均还只是女人心计,《铜雀台》则抛开女人,展现男人间的“宫锁心玉”。女人争斗,多是为男人,而男人争斗,则多是觊觎天下。对天下的觊觎,说好听点,便是政治。有政治,便出军事,出军事,便显杀戮。
鲁迅先生曾有《谈皇帝》一文,其间提到“红嘴绿鹦哥”这道菜,做臣子的要作秀于皇帝,做皇帝也同时要作秀于臣子,乃至天下。这种作秀,便是权谋。臣子作秀不难理解,为何万人之上的皇帝也要作秀?11年麦庄的《关云长》这部电影中,大配角曹操一副大无畏的精神,不怕天下人说他为奸贼,这显然是个人英雄主义,是编剧们的一厢情愿,是对古代帝王权谋的严重忽视。看《铜雀台》,我们便可以知道,不但曹操需要作秀,乃至皇帝也要作秀于世人。权谋这个东西,无处不在,无人可防。及至电影中刺杀曹操不成,被车裂之前的皇帝老丈人说的一句话,方道出权谋真相:得民心者得天下。汉的开国皇帝约法三章,作秀而已,民心便来了,你不作秀,也许只能落个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下场。
各路均是表演。《铜雀台》中,曹操在演,皇帝在演,妃子在演,太医在演,曹丕也在演,演的便是权谋,谁最后一个倒下,谁就是赢家。该部电影中,曹操真撂倒了一个接着一个,最后,把自己的儿子也撂倒了,他真成了孤家寡人。权谋导致演戏,演戏导致愈加的要权谋,最终,没有人可以信任,曹操只得孤独。该部电影中,涉及曹操剑冢一场,别有风味,他只能孤独到与死去的敌人为朋友了。借此,戏中曹操需要雎儿,认为只有这个女人还算单纯。当下,中年财主们多找女大学生买醉,未尝不是怀着一个不期也来个单纯的邂逅的目的的。
这便是曹操的孤独,也是世俗意义上成功男人的孤独,源于权谋的孤独,越“成功”则越孤独。电影《铜雀台》以权谋为看点,以“审视权谋导致的孤独”为情怀点,中规中矩,把一个关于“杀死曹操”的故事讲圆满了。当然,这种圆满,是建立在以第三方女性视角的独白基础上的,在权谋之外,未尝不为血雨腥风增添了几丝殷柔。刘亦菲饰演的雎儿,多处独白,一方面弥补了刘亦菲演技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正是通过女性视角来关照男权世界的尔虞我诈。这种独白,为电影凭添了几分文艺色彩,则更显出创作者的浪漫主义来。
《铜雀台》的剧本对白可圈可点,编剧对古典语词的调度值得肯定。但是,整部电影小高潮不断,但最终的大高潮,却没有出彩,于观影者一面来看,缺少了最终的感情爆破,直白一点说,便是看着不过瘾。当然,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更认为,中年男性,尤其略有世俗成绩的男性,在看这部电影时,或许更能取得情感上的认同——毕竟,我们从未放弃权谋,也从未离开孤独。
铜雀台影评(二)
历史其人其事搬上银幕不失为很好的影视剧改编之道,但是我们很显然忽视了历史映照当下的诉求,影片很显然也犯下了这样的错误。作为历史最具争议的人物曹操,任何改编都不为过,编剧们无疑钻了一个大空子,加上有周润发这样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扮演曹操,使得影片几乎所有的戏份都放在了曹超这个人物身上,也使得这个人物多了几分让人敬畏的底气,也就是说编剧们只要不要往“戏说”那个方向而去,影片就算是及格了。但是中国电影似乎缺少那种厚重大气的质感,拍出来的电影,戏说不像戏说,正史不像正史。落得个不伦不类。
王侯将相是历史烟云中一本说不完的无字书,帝皇的阴霾就是整个天下的阴霾,当我看到霸气的曹操走下神台,流露出王侯应有的戾气之后,我知道这将会是一个符合更多人审美习惯的曹操,今时不同往日,善恶是非不需赘言,只有“天下”二字方能动容,影片围绕曹操的权术和刺曹的两拨人展开,从中展现出了曹操不为世人所知的一面,也还原了一个集血肉和权术于一体的曹操形象,曹操的霸气、曹操的内心都成为了影片所需要交代的事情,此外权术之下的父子亲情也是一大亮点,影片将“天下”的概念放置到“权术”的后面,使得曹操所作所为都有着一个终极使命,也赢得历史的评价。王权阴影是近年来比较热火的题材,前有《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赵氏孤儿》等电影,但没人能够将这种大型宫廷题材的电影玩得炉火纯青,只能说在这条道路上,人性内心的阴翳是难以表现的重点。前三者未能幸免,作为后者的《铜雀台》也无法摆脱种种窠臼。两次刺曹均将矛盾的重点指向了汉献帝,但是影片未能将片刻间人心的杀伐表露出来,浪费了发哥的表演,也忽视了剧情需要。
说道天下王侯,很多人都将这部电影与十年前的《英雄》做比较,作为前者的野心和作为后者的沉稳,都不能尽说那片历史的烟云,《英雄》所表现出导演的野心不言而喻,而《铜雀台》所表现出商业片的那份沉稳,则让影片少了披荆斩棘的魄力,影片前半部分稍显拖沓,在剧情接近一半的时候才有了第一次高潮,至此,影片在叙事方面就已经打了败仗,更不用说往下剧情人物之间的种种纠葛。
人物表演方面,周润发的表演张力十足,如果没有发哥本片将会大打折扣。刘亦菲的表演中规中矩。苏有朋扮演的汉献帝,让人大呼崩溃,此人演技从来没有过人之处,无论是对白还是表演,都让人仿佛置身于舞台剧的大戏院,动作生疏又夸张,对白让人捧腹,表情没有张力,实在是失败之极。此外伊能静扮演的皇后实为一个窘态十足的现代歌女形象,我实在无法忍受她那蹩脚的表演一次又一次的在银幕中出现。
铜雀台影评(三)
之所以写这篇影评,是实在气不过那么多烂评。明明是非常优秀的一部电影,却被人说得一无是处。许多评价,一看就知道根本就没去看过这部电影,或者看了也没看懂。只是按照从小被洗脑后对曹操的印象来瞎说一通。还有甚者,估计是冲着YY中的激情戏去的。充了血却没得到发泄,阳萎之余便骂此片不爽,实在是混蛋得不行。
先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这部片子无论从色彩、音乐、服饰,甚至是道具,都堪称绝对的上乘。对于一个刚出道的导演,能够驾驭这么多优秀的元素,使整部片子几近完美地呈现,不得不欣喜中国电影的未来希望。
再说剧本。这是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剧本。众所周知,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称曹操是一奸雄。在此之前,绝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将曹操的奸险一面表达的淋漓尽至。哪怕是央视所拍的三国连续剧,大家公认的曹操扮演者演技高超,但仍然没有脱离原著的描述,即曹操本质上是一个坏蛋,只是这个坏蛋水平太高了,所谓的好人们拿不住他。
但是,这是历史真实的情况吗?事实上,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对曹操的印象实际上是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后,大量的戏剧作品都按照这个路子来对曹操进行描绘。久而久知,我们所得到的对曹操的印象,实际上是来源于一部小说(演义)。
但是,如果我们关注几个要点,或者说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那个蛮荒时代想一想,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即使是三国演义,作者也没有忽略了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刺杀董卓。要知道,曹操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连个屁都不算。一个太监的养子,其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权倾一时的董卓却是高不可攀的人物。如果曹操依附董,则荣华富贵不成问题。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独自挺身而出刺杀之。成功说白了也没他什么事儿,不成功就得亡命天涯。这个时候的曹操,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用电影里的话讲,是有着天真情怀的不懂事的正直年轻人。希望通过刺杀一个人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结果可想而知,平日里天天喊着维护皇权的士大夫们,关键时刻全没了影。亡命天涯的经历才使得曹操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他应该意识到,这些整天想着刺谁的大臣们,根本不是真正为了皇上的安危。他们要的,只是希
相关文章:
赵氏孤儿影评08-11
出租车司机影评08-11
1942电影影评08-11
七武士影评08-11
在云端影评08-11
机器人总动员影评08-11
守法公民影评08-11
泰国电影永恒影评08-11
消失在第七街影评08-11
刺猬的优雅影评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