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的你影评(一)
周末本想看《冰封侠》,一看点映场那口碑,把我脸都吓白了,临时换成《同桌的你》。本来对这片不抱期待,既然看了,就简单说几句。很多地方比较例行公事,比如人物出场一概来一段旁白,这是谁谁谁,爱好什么,擅长什么,是几道杠——这是小说的写法,电影介绍人物,要通过视听手段来表现,比如你可以一进门,某人正在试验新型科技发明,这就比旁白说他是发明家自然得多。不过看看目前国内的爱情喜剧,上到《小时代》,《致青春》,下到《我为相亲狂》,《脱轨时代》,都是这个路数,也不指望《同桌》能脱颖而出,只能说中国整体的电影水平还停留在这个拿文学语言充电影语言的阶段,一口吃不成胖子。
看这片,是冲着爱情来,结果爱情部分反而泛泛,苦情的局做的太大,末了有点圆不上,本来是姑娘家要先去美国,怎么临了反而她去不成,这段要不是含着泪说出来,肯定骗不到我半滴眼泪。说来说去,无非表示,女人像椰子,外表坚硬,内心柔软,关键时刻吃不住,男人就像桃子,外面软绵绵,但有一颗坚不可摧、不离不弃的核心。所以男人家,别看人姑娘老折腾你,遇事都爱自己拿主意,其实心里脆弱得很,你多呵护她一点没错,多细心一点也应该,别等到喝人家喜酒才后悔。
我中途一共哭了三次,一次上面说了,另两次都是出于那几位男生的同窗情。四年室友,理当肝胆相照,那假洋鬼子也是有情有义,甭管满地混捡过肥皂,还是互相颜射过一脸,灯影晃动的走廊中一通暴走,顿时一闹泯恩仇!热血青年,热血同窗,就该有这样的豪情!全片的整体气质十分叛逆,主角从小学开始就跟体制对着干,藐视校规是家常便饭,迂腐的老师则是嘲笑对象,大有美国片《春天不是读书天》和港片《逃学威龙》的精神,替年少时饱受制度压迫的我狠狠出了一口恶气。兄弟联手,搞他个天翻地覆,好样的!这样的兄弟,只要吼一嗓子“哥几个,帮帮我”,登时就是老拳和飞踢来助阵,替你摆平那个霸占你心上人的伪君子——这样的豪爽,只是想象,就足够过瘾。
同桌的你影评(二)
又到一年毕业季,缅怀过去伤感青春的电影,开始狂轰滥炸起来。不过,像2013年青春派那样纯粹的校园电影,已经屈指可数,更多的,都将视线拉的更远,影片重心更多的是情感和毕业以后的际遇。即使是全篇99%时间都讲校园生活的追爱大布局,最后,还是要提到主角们毕业多年后的境况。这似乎成了同类影片的一种固有模式,似乎你不这么干,就不能叫做青春缅怀片。毕竟,这种影片,不是给在校学生或者毕业未久的人看的。希望缅怀青春的,更多的是岁月流去多年,却妄图重头来过的人。
这种影片,笔者认为是不应存在的。回忆校园生活是好的,十几年的校园生涯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即使发生了很多苦事儿,回忆起来总是甜的。所以影片的前半部分,真的是相当精彩。
尤其是将主人公的个人经历同时代大环境下的重大事件交织在一起,更是趣味横生。比如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高三的男主角就公然跑到大使馆去参与抗议活动。又比如,非典的时候,主角和哥们儿女友一起逃离隔离医院最后被处分。这些行为,也许你在看电影时会觉得荒诞夸张,但实际上,这都是你在学校中很可能会干的事情,青春就是这样荒诞,不是吗。当然,好玩的事情还不只这些,坑爹的舍友,窃听女生宿舍,考试作弊,为争女人在澡堂喝牛奶比拼最后大打出手,这些都让笔者捧腹。最逗的,还是要数那个和主角争女主的一口地道北京腔的混血儿。不过,经历非典一事,他竟然与主角一帮人化干戈为玉帛,成了最后不离不弃的哥们儿挚友。笔者还是想感慨一句,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这句话真的只适用于校园啊。但是当主角儿们离开校园,剧情便开始逐渐落入俗套之中,电影也从校园喜剧,渐渐发展成为爱情悲剧。
原本一心想去美国的女主被拒之门外,而只是去美国帮女主打前哨的男主却留在了美国,一呆就是十年,直到接到女主结婚的请柬,才回到祖国。女主的婚宴变成了同学聚会,但早已物是人非。同学们的境遇其实都比较惨淡。
这一段剧情夹杂着大量男主的记忆。正如他所说,人的记忆是会添油加醋的,你所记得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所以我们看到了男女主一起去了美国并在一起快乐的生活。后来还有男主想象中,哥们儿一起帮他抢婚的经历。这一幕与十年前逃离非典医院时的场景惊人的相似。笔者不禁感慨,什么是哥们儿?哥们儿就是即使过去很多个十年,你一句哥们儿帮我,他们依旧会为了你挺身而出!青春是荒诞的,现实是冷酷的。回到现实,女主一句我愿意,为男主和她的爱情彻底画上句号,也为影片拉下终幕。
女主问男主,如果当初她告诉他她不去美国,他还会去吗。男主回答,会。结果已然大白。他们都不是曾经稚嫩的自己,他们都已经输给了现实。不好说,女主用台词将这一点点出来,是落俗还是多余。
不过,这样倒也清楚明晰。这似乎是在警醒各位观众,变化已经发生了,一味缅怀过去只会徒留伤感。还不如就单纯的追忆一下校园,那时的我们是多么天真无邪,那时的生活是那样荒诞有趣,那时的爱情还未面对现实,那时的青春是如此热情洋溢。
同桌的你啊,你现在在哪里。无论TA给你带来的是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是惊心动魄的友情,在此献上一杯酒,致我们曾经荒诞的青春和那些再也回不来的人。
同桌的你影评(三)
文/常有才
如果一部电影为了显得有故事而制造故事,那该有多恶心?《同桌的你》直接戳破了“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底线,以一种近乎强扭的方式生产了一只表面上看起来光鲜水嫩的瓜,但很显然,这只瓜并不甜。
主要还是故事。如果你经历过初恋或者任何真正的爱情,你在观看《同桌的你》时,就会感觉到一股深深的扯淡感在四周飘荡。这部由高晓松监制并参与编剧的电影,即便影片不那么三番两次的使用《同桌的你》作为配乐,也还是会带有浓重的高晓松风格。这种风格和他的网络脱口秀《晓说》一样——看起来很像那么回事,但实际上又并非那么回事。
《同桌的你》讲述的所谓爱情故事,不接地气也就算了,反正国内很多爱情片都不怎么接地气,不缺它一个。但不接地气却还硬生生地要制造一些“戏剧化效果”以博取观众的一丝“情感共鸣”或“观影享受”,表现得又如同初级商业微电影一样的水平,就未免太敷衍了事了。影片的叙事方式本身就有些过于追求风格,时空交叉的叙事并没制造特别令人惊叹的效果,反而给人一种“没本事偏要耍得很花”的轻佻感。而故事的过于追求“戏剧化”,以及试图表现“现实对爱情、青春的打磨”,都让电影显得异常别扭。好比强扭的瓜一样,影片男女主角的爱情缺乏真实与自然,故事的发展缺乏逻辑与说服力,结尾不仅没有给人一种爱情或三观上的振奋,反而用一个狗血剧情带来一个不知悲喜的结局。
一对有着近十年感情的情侣在面对所谓现实的时候,分开十年,最终没能在一起——这对情侣特么到底有没有爱情?(www.5a.net)没有爱情为什么愿意放弃优质大学,为什么愿意忍痛打胎,为什么愿意非典中奔跑,为什么愿意轻易放弃奔赴美国,为什么愿意为达到女孩要求而拼命努力,为什么愿意吃醋而大打出手,为什么愿意在美国忍辱负重,为什么就不愿意回到国内,为什么两个人就那么轻易地被“即将上市”的所谓现实所打败?难道这就是创作者所理解的爱情或者现实?
你有时间幻想抢婚,有时间想象美国街区,怎么就没有时间争取在一起?
能被现实击垮的爱情本身就不是爱情,能够轻易击垮爱情的现实也不是现实。《同桌的你》试图传递某种看似正确的观念或情感,但又并不具备一个完整且具有说服力的故事,值得勉强地制造一些故事佐料,加在影片当中。于是,我们看到的这部试图勾起某些青春、校园、爱情等共鸣的电影,被生硬的扭成了一个带着做作带着夸张带着莫名其妙的奇葩。
并非鸡蛋挑骨头,也并非对高老师不敬,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真的很希望能在影院里重温一些旧梦,收获一些共鸣,引起某些思考。但《同桌的你》并没有像老狼演绎的歌曲那般具备触人心弦的魔力,尽管影片在表现校园生活方面的确充满了趣味和怀旧感,但最基本的故事没有讲好,再华丽的回忆,也难免不够给力。电影不能当MV看,不能当段子看,更不能当歌曲听,真诚而实在地把故事讲好,说不定真会比歌曲还经典。
电影更多的是给观众看的,所以,不要太投机,不要太勉强,不要太自恋。如此,才有可能在以后的某个时间里,会有人想起,会有人惦记,那个同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