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文/杨森
看完《血战钢锯岭》这部影片时心中不禁一颤,不止为影片精彩的画面而激动。带给我感触最深的,除了“信仰”的力量之外,也让我看到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父亲、母亲的角色对于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
电影中,戴斯蒙德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善良、温和,父亲是一战老兵,曾和上校并肩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但也是因为战争,让他饱受心灵上的创伤。戴斯蒙德内在的价值体系并非只来源于上帝的教育,多数来源于家庭的教育与母亲的宽容和父母的爱。
戴斯蒙德的父亲和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方式。
给我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段:戴斯蒙德在打闹中误伤了他哥哥时,父亲与母亲的不同反应。
我们能感受到戴斯蒙德望着墙上图片时深切的悔意,那是他第一次面对生命。试想,如果那个时候他父亲的鞭子真的抽打在他身上,估计我们见不到后来那个拯救生命的英雄了。
真正的善能引发善,泄愤的父亲只会收获一个反抗和充满憎恨的孩子。
我很敬佩母亲对待这件事的智慧,她能感受到孩子内在的忏悔,并且在那个时候不仅是安慰和抚慰,而是告诉孩子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
在强烈的情绪下,语言便成为强大的武器,可以摧毁一个人,也能强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正面语言,是多么重要的一门功课!
当谈及父亲的暴力虐待,母亲的回复是:他不是憎恨我们,许多时候他是憎恨自己。
八九岁的孩子虽不懂这些话语的内涵意义,却也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个叫做“理解与善意”的种子。
在他后面被战友熟睡时群殴,他的反应上有看到如出一辙的对战友的理解与善意。的确,没有经历过战争,怎么能理解一个在战争中死亡线上爬出来的人?
战火的创伤,比任何生命中的疼痛都更甚。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
“你不知道未参战前的他有多好。”
戴斯蒙德母亲这一句又隐含了战争的凶残,戴斯蒙德父亲虽活着回来,却已经让自己的灵魂死在战场。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战争的创伤中不能自拔。我们也能看出母亲的善良和对孩子善意的引导。
虽然父亲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健康性格的养成,但是我们也能看出父亲对孩子的爱。
在戴斯蒙德被送上军事法庭,接受审判之时,父亲放下自己的骄傲和尊严,为孩子拼尽了全力,并最终成功的挽救戴斯蒙德,成全了他的志向。
通过影片我们在深刻的感受着主人公戴斯蒙德对信仰坚持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虔诚的信仰,来自于原生家庭对他深刻的影响,来自他父母对他的教育,尤其是他的母亲。
- 《大国工匠》观后感
- 《人民英雄董存瑞》观后感
- 当恐惧来敲门——《当怪物来敲门》观后感
相关文章:
思考母爱——《找到你》观后感11-16
《喊山》电影观后感11-15
观后感:《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11-15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1-15
《朗读者》观后感——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11-15
《第十届口头作文大赛》观后感11-14
《麦兜饭宝奇兵》观后感11-14
电影《你好,之华》观后感11-14
电影《天幕》观后感11-14
进博会已落幕,进博精神永不落幕——观后感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