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影《大空头》,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影片中几位主角对经济市场和对有效资讯的洞察。留意细微的数据差异需要强大的洞察力,从数据延伸出对市场经济的怀疑,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断能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留心观察,总能有意外的收获。影片中洞察力在经济模块展现了80级法师的耀眼魔力,在日常的生活中却是润物细无声。
生活中我们交朋友,一般都是从打招呼开始,俗称“搭讪”。“搭讪”搭的好,可能会成就一对好朋友或好伴侣,“搭讪”搭的烂,可能会收到别人送你的白眼。怎样才算是好的“搭讪”呢?投其所好。
投其所好可不是溜须拍马。这里说的投其所好是指通过观察,猜测你想要搭讪对象的喜好,例如爱喝咖啡还是白水,爱穿高跟鞋还是平底鞋,爱用苹果手机还是国产机等等。运用洞察力了解这些的目的是为了给“搭讪”一个好的话题,能引起对方兴趣的话题。这样至少算是开了个好头。如果没能成功开头,那么就自求多福吧。
开了好头之后呢,双方开始交谈。有时候大家会抱怨A君太不会聊天了,其实就是大家说不到一块儿,互相get不到重点或笑点,导致本该充满愉悦的聊天却充满的了尴尬。A君到底是怎么了?有人说A君情商不够高。情商是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其中沟通能力体现的最为明显。所以A君其实是沟通能力需要加血。
沟通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说,一部分是听。能说的人在交流的时候一般都充满激情,往往只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语速或词汇量上,滔滔不绝,口沫横飞,但内容不一定可口。会说的人则更注重内容是否抓得住对方的耳朵和心,这类人通常采取的方式是说一会儿表达自我,听一会儿读取信息。还有一些人则很善于听,一个聚会只见他们频繁的点头表示认可,偶尔能听见几个词也只是“对、是、嗯”,缺乏有效的交流反馈。因此在生活中大家应该更愿意跟会说话的人交谈。听起来会说话的人用嘴和用耳的时间点都安排的恰到好处,期间再穿插一些槽点,更容易让双方产生意识共鸣,从而使得整个交谈过程显得充盈饱满。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交谈的乐趣,或许还会有更大的收获。
好的洞察力可以帮助我们礼貌地“搭讪”,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有效地交谈,可帮助我们成为社交场上的高手。因此洞察力便是加满沟通血槽的重要补给。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人都戴着面具,表面上坚强的人心里也许充满辛酸,表面上嘻嘻哈哈的人也许是个抑郁症患者。朋友之所以是朋友,就是因为他懂你,懂你的开心,懂你的忧郁,懂你的迫不得已,在你厚厚的盔甲下面洞察了你的脆弱和孤独。
那么,你的朋友你又真正的了解TA吗?
或许,你只看到TA想让你看到的。
相由心生,知人先知面。我们无论身在何处,容貌总是会如影随行,与人初次接触、交往,最初的印象都是容貌。容貌不单单是指长相,容貌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容”,一个是“貌”。“容”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坐相、站相以及在坐卧行走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举止、情态和喜怒哀乐。比如明星走红毯时的走路姿势、打招呼姿势、拍照姿势,最常见的形容词就是优雅。“貌”广义的说就是我们头部的形象状貌,是五官、眉毛、下巴等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比如“范爷”的高低眉、孙红雷的眯眯眼。古人云:“列百部之灵居,通五府之神路,推三才之成象,容一身之得失”,是说人心里的想法多多少少都会从面部流露出来,隐藏得再深的秘密,也能被发现,只要识人者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言辞话语露心迹。语言是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表达。一个人不管自己水平如何,口才如何,只要开口说话,借助语言的力量,把自己的意念和心里状态呈现出来,就会有意无意地给别人留下印象。可以说,一句话有时候就是你自己的一幅肖像。你可能听过这样的鬼话:
“今天晚上我要值班不回家了”
——可能是真的要值班,也可能是去跟同事打麻将
“呦,这个宝宝真可爱”
——可能这个宝宝真的很卡哇伊,也可能是又多了一个闹心的熊孩子
“我经常在你这买东西,就不能便宜一点吗”
——可能是真的经常来,也可能是第一次上门
“妈,我去同学家做作业了”
——可能是真的去做作业,也可能是去网吧打游戏
谎言是认识一个人的路障,因为谎言是面具。想要真正深入了解,就要透过现像看本质,撕掉面具露出真实的面孔。当然,如果你选择无条件信任,也许能得到比揭穿谎言更好的结果。
行为艺术。知人的基本方法就是听其言观其行。思想主导行为,一般心里想的就会通过身体行为表现出来。但有些人的言行不一致,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如果仅仅听其言语,往往会受骗。所以听其言的同时必须观其行。
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喜欢身体前倾,与对方的距离空间很小,说明他性格相对外向,比较合群,喜欢和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反之如果采取保持或远距离交流的人,相对内向,警惕性高,一般不愿意主动与对方交换意见。喜欢双手交叉抱在胸前的人,表示对正在探讨的内容有疑惑或者怀疑。频繁整理头发、抠手指、看手表手机的人,表示对相关话题不感兴趣,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去处理。这些日常所见,如果大家留心观察,一定都能发现。
洞察力就像是黑夜里的瞳孔,需要主动地去留意说话者的“容”“貌”、语言、行为,再结合当时的环境背景,猜出真相的六七分,然后再抽丝剥茧的研磨真相。
在我们周围,有人想要更好的工作,有人想要更好的伴侣,有人想要更大的房子,有人想要更贵的车子,有人想要看一本好书,有人想要去一次海边,你知道他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吗?
相关文章:
《南海大阅兵》观后感11-13
《心迷宫》观感11-12
《西虹市首富》观后感11-12
《牡丹亭》观后感11-12
《面子》观后感11-12
电影《最爱》观后感11-12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1-12
电影《钢的琴》观后感11-12
观看《榜样3》观后感11-12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观后感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