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种草”变了味
如今生活节奏快、时间碎片化,消费者很难抽出整块时间仔细了解某类产品的功能和效果。同时,日常广告具有较浓的宣传色彩和片面性。相较之下,消费者更倾向于参考普通使用者的体验和建议。而“种草”为消费者省去大量对比和抉择时间,自然颇受欢迎。
然而,部分变味的“种草”打着分享高品质生活的旗号,标榜客观公正,实际上干的却是商业营销的买卖,透支的是消费者的信任。就像我在新闻上常看到的:网红博主明知产品有问题却不点出,消费者被蒙在鼓里还以为寻得理想选项;有的博主甚至连产品包装都没拆开,就乱吹一气;产品在“种草者”嘴里是“宝贝”,到消费者手中却是“三无产品”……
而想要让“种草消费”健康发展,必须多管齐下,有效管理。
“种草者”必须正视自我。我们关注一些网红博主,因为他们曾经发布的“种草笔记”确实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能获得消费者的关注与信任。对于他们,我认为既然脱颖而出,就应该明白积聚起关注度并非易事,更要珍惜自己的声誉。在由无数“种草者”与“被种草者”共同构成的大环境中,每一位网红博主、达人,都应努力找准“定位”、回归“种草”根本,用更多真实的体验、可靠的判断、贴心的提示服务社会大众,靠优质内容和服务积累好评,让“种草笔记”真正成为大家不可或缺的“购物指南”,一起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
“拔草”须谨慎。对于消费者而言,“种草”“拔草”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合理性。不过,如果被恶意夸大宣传迷惑并任其引发冲动消费,那就可能陷入透支消费、欺诈消费的恶性循环。有人曾被“种草”某款化妆品并用分期高价购买,但用完后脸却发痒,查询后才得知是“三无产品”无法再用,却依然要每月偿还之前的债款。所以,好东西要买,“草”可以“种”也可以“拔”,但要保持理性,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掉坑。
而想要从根本上健康“种草”,则必须要在多环节、全链条上加强监管,推进整体、全面、系统的治理。首先,平台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与完善内容筛查机制,主动为用户“填坑”。此外,在现有法律法规外,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还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和标准,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对涉嫌虚假宣传的机构和账号及时封禁。同时,还应对相关第三方接单中介进行重点治理。
不管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还是千里快递、万里传信的交易,每一笔成交的背后不只是口碑的发酵,更是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力的行业监管在发挥作用。“刷来的好评”,终究抵不过货真价实的力量。
相关文章:
左手热爱,右手坚持05-22
攥紧手中的信仰之线05-22
体育精神05-22
谈何为体育精神05-22
超越与坚韧的赞歌05-22
黑白相生,中和之美05-22
让教育春风吹满神州05-22
摆脱冷气,重燃血性05-22
直面寒气,摆脱冷气05-22
直面寒气,摆脱冷气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