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孔子(必备5篇)

时间:2024-07-23 12:59:44 桔子 浏览: 高中二年级 我要投稿

我读孔子(1)

如同那耀眼的北辰,在历史的天空中,散发着淡蓝的光芒,穿越千年的时光,依旧是那么的耀眼

——题记

我站在历史的长河里,看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向远方,我的思绪慢慢地飘向远方,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回到那个有你的时代——春秋战国。

我看见了你——孔子。你是那么的信心满满,你想去将自己的学说推行给列国的公侯,你想要在这个礼乐崩坏的时代挽救人们的思想。于是你踏上了征途。还记得你在卫国时的耻辱吗?你希望满心的去到了卫国,你是多么的冀希卫灵公能够采纳你的政策。然而他却并没有将你的一副心血不管不顾,心里心心念念想着他的南子,甚至觉得你是他国派来的细作。你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侮辱,你愤然离开。

此时你已经59岁了,带着所跟随的弟子们在当动不安时代,穿行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曹国、宋国、郑国、陈国。你一边奔寻明理的国君,一边将自己的学说传授给人们。你可能曾在黄河或是长江边上感叹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可能也曾在等待着一位赏识你的国君, 从而吟出沽之哉,沽之哉。你是多么的期盼有人能够赏识你,采纳你的学说。

就在你在陈国城门与弟子走散时,你去问路人是否看见他们。你在他的眼里看见了一丝的厌恶,你看见了自己在他瞳孔里你那颓败的样子。好在你找到了他们。当子路愤然告诉你那路人嘲笑你如同丧家之犬时,你也只是淡然一笑,调侃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然而你心里的那份不甘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你无数次不被统治者所认同自己时,你终于放弃去到处游说,从而去在民众中去发扬礼乐。此时你已经步入暮年。

终于,你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你开始编写一本可以传世的书籍。你与弟子们不舍昼夜的编撰,春去秋来,时光在你与弟子的脸上留下了印记,终于一本旷世神作诞生了。你欣慰的看着哪本书,你决定给它取一个好名字。叫什么呢?你思索着。弟子们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讨论着,有的说就叫《孔子》,你摇摇头。有的说《语经》,你还是觉得并不那么完美。你想着想着,突然说到:谈论言语,就叫《论语》。弟子思索一瞬同意了。

这一年,你已经72岁了,你知道自己大限已至,淡然的看这个纷扰的时代,心中只有平淡。你含笑而逝。留给这个泱泱大国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细细品味你的一生,感悟你的淡然,体味你的思想。慢慢了解了你万世师主——孔丘。

 

我读孔子(2)

初读孔子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平常而偏狭的道德说教者。后来读《论语》,觉得他是乱世中清醒的智者,是饱含人生智慧的思想导师。再后来读井上靖的《孔子》,在经历了一个由“圣”到“凡”又由“凡”到“圣”的过程后,孔子的形象终于立体起来――一个生逢乱世、颠沛流离却不甘沉沦、孜孜以求的志士,一个宽厚博爱、推己及人、体恤民瘼、有教无类的仁人,一个集过去思想之大成,创立儒学并泽及后世的学者,一个面对乱世却保持着淡然心境的冷静的灵魂,一个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的多情人。

我读《孔子》,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孤独的力量,耳边回响着孔子对乱世发出的地动山摇般的呐喊。尽管井上先生只是淡淡地、不加修饰地把孔子的风貌与学说勾勒出来,却让我从时间的缝隙中似乎窥见了孔子波澜壮阔的生涯,那些淡然的心境和凝重的感叹,那些明慧的达观和温和的嘲讽。还有更深切的,几欲将我埋葬其中的执着和爱。

孔子认为自己生活的春秋时代是天下无道的时代,礼崩乐坏的渐积达到了“臣弑其君者有之,子杀其父者有之”的历史灾难的深渊;而他心向往之的则是尧舜之理想化的、有道的黄金时代,他的理想是要使现实政治回到过去时代的那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轨道上去。“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至梦不到他敬仰追慕的圣人周公,便为之感伤不已。

为此,他不得不以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刻意行动而“放逐”自我,一生穷途奔波并屡遭劫难。大司寇只不过是倏忽昙花一现而已,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中有蒙难匡蒲、彷徨与卫的经历,也有伐树于宋、绝粮陈蔡的遭遇,但孔子依然坚定执着,不改其道。“知其不可”是孔子对现实的明察、对人生的彻悟;“为之”则是孔子对现实的负责、对人生的热诚。孔子相信治理乱世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所以尽管随时都有艰难险阻,但也不能因之而懈怠退缩。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效果,但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必须坚持对理想的固执的态度。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不能成事,却可以成人。我想起加缪的《西绪福斯神话》。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顶,又滚下来,如此反复,永无休止。也许更多的人会把西绪福斯的这种无功之劳看作人生苦役,然而,加缪却认为这种行动本身已隐藏着人生幸福。诚如鲁迅所说,在体育竞赛中那跑在最后却坚持始终的,正是人类的脊梁。

孔子与隐者不同。隐者是“无为”而孔子是“为而无所求”隐者以逃避来表达他们对时代的反抗,而孔子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以改良社会的行动诠释自己的立场,绝不轻视任何微小的努力。在居蔡游楚期间与隐者的遭遇中,无论是讥讽与奚落,还是同情的忠告,都未能使孔子放弃自己的理想;而为了理想他选择的是流放自己的命运。这既是身体意义上的四处奔波,更是精神意义上的学道不倦、乐以忘忧。知天命使得孔子在尽了一切努力之后,就是平静安然地接受那必然到来的最后结果,而不是耿耿于怀,患得患失。他闭上了专注世俗功利的眼睛,从而获得了坦荡快乐的人生。在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甚至屡遭陷害和磨难。对此,孔子也曾产生过困惑和苦恼,但从来都不会绝望,而是看作天命对自己的考验,因此他仰首对天、坚忍痛苦。即使是在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时依然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以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始终坚信“天下归仁”的至境必将到来,微小努力的积累会产生人类社会光辉的明天。

孔子立志救世,但终其一生,他却仅仅只有四、五年的时间是在政治舞台的中心,其他的时间则最多仅仅只是一个政治舞台的“边缘人”尽管孔子充满“如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的自信,洋溢着“天生德于予”与“文不在兹乎”的历史使命感,也的确既具高远的理想亦具超常的政治才能,但却只能是有德而无位,这是孔子的悲剧。然而孔子却建立了一个阔大的精神境界,创立了一套与现实抗衡的学说,视富贵若浮云,过着一种无忧无惧、坦荡荡乐陶陶的生活,把悲剧变成了正剧。

孔子爱人,因此把“仁”作为伦理道德的核心。仁只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孔子安人,是为了让全人类过幸福生活所必须的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孔子把“仁”区分为“大仁”和“小仁”“小仁”是平民在生活中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而“大仁”则是教导政治家要拯救千千万万不幸的人民,企望一个凤鸟自由翱翔的升平的天地。而无论是“大仁”还是“小仁”其核心都是对人类的爱。从始至终,孔子考虑的都是关于人的一切――人的幸福或者不幸。在孔子看来,即使生活在乱世,每个人也都有获得幸福的权利,至少构筑一个“爱”的环境,让每一个生活于其中的人都觉得生命是有价值的,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以达到各得其所,各安其处的安顺和乐之境。

孔子强调个体人格的修养,这是让人受用自己生命价值的学说,人自己精神生活的质量就是他的精神本身的质量。因此,不息地充实自己,追求自我完善,以内在的质量屹立于人世,才能有种自满、自足的感觉,才能有一份博大包容的心境,才能真正享受人生。

但是,孔子的学说,决不止于独善其身的心性修养,个人修养的目的在兼善天下、造福人群。这是孔子真正伟大的地方。爱人就是把自身一己的人道修养推广开来,在每一个人身上加以实现,使每一个人都得到提高和升华,把人类从痛苦、不幸、矛盾和灾难的相克中拯救出来。他之所以对齐桓公主持缔结的葵丘盟约赞赏不已,是因为盟约使得黄河之水没有一次用于战争,也就使得千千万万无辜百姓免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孔子日日苦心焦虑、努力弘扬自己的主张,就是为着社会上遭受不幸的人越来越少,确保人起码的幸福。

孔子是爱人的,他以一个圣哲的胸怀表现出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珍惜,只要看见遭遇不幸者,就会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当他从朝廷回来得知马棚失火时,便急切问人而不是马,其对人类生命的关切溢于言表。而孔子最慎重的三件事――“斋、乱、疾”无一不与生命息息相关。正因为孔子的博爱,使其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使人倾慕的力量。

孔子的人性爱是孔子最大的魅力。《孔子》的主人公蔫姜因为其宽阔的胸襟而一辈子离不开他。而孔子叱责子路、照拂颜回、不理子贡,其实都是孔子独特的爱的表达方式。孔子师徒相交情真意笃,言谈笑语坦荡无忌,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相濡以道而生死不悔。而这一切皆是以老师的人性爱作支撑的。

王国维说,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孔子即是如此,他对人类的永恒的爱是因为其人是一多情人。惟其能喜能怒、能哀能乐,故其七情备;惟其七情备,故足为万世师表。《孔子》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孔子,一个作为“人”的孔子。他的思想是深刻的、丰富的,他的经历是坎坷的、复杂的,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染指他的灵魂,他永远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他的言行是自然由其德性的流露,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其道理也并不酸腐偏激,只是随之自然,合乎人情。他爱乐,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对于美的事物竟有如此敏锐而深刻的会心。他是诗人,在他那深厚博大的心灵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迷人的诗意。郭沫若说,我们所见的孔子,是兼有康德与歌德那样的伟大的天才,圆满的人格,永远有生命的巨人。他把自己的个性发展到极度――在深度如在广度。

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终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达观的人。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这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一个人只有具着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这是孔子,这是孔子的魅力。他爱人,他有着人情的温暖,他时刻想的是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把济世化民看作天赋的使命,怀才不遇而不慷慨悲歌,尽管他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刻意行动演出的一幕幕剧,没能真正打动他的同时代人,但他依然做一个称职的演员,即使是悲剧也演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是为我读《孔子》之后的一些感想。

 

我读孔子(3)

我读了《孔子劝学》这个故事,从中,我有了一些体会

上周清明节,我的作业没有做完,可当妈妈叫我下楼去玩耍时,我说:“不去。”最后还是不能克制住自己,回答:“去吧!”作业没写完就下楼去玩耍,证明我做事不专心。如果我真的像《孔子劝学》里孔子说的那样做了,也真的听懂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话,我就会觉得读书比什么都重要,也不会三心二意了!

我们要学习孔子的话:“读书会让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开阔眼界。这就好比在一支箭前面安了一个金属箭头,这样一来,箭不就比以前更锋利了吗?”孔子就是那位拿着知识的金属箭头在迎风作战的一位士兵。我们要把孔子所说的话落实到行动,这样才能走向未来,走向成功!

 

我读孔子(4)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以后想在文学方面发展,而且要发展的有前途有未来的话就必须要去仔细研读研读经典。那种比较经典的文学著作对自己以后文学方面的素养是大有裨益的。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也认识到了其中的重要性。所以从几个月前我就开始研读孔子的言行著作《论语》,但刘某实在不才,没有研读出个什么道理来。我领悟到的道理大都很肤浅,甚至死板。我甚至还认为只是读了一下这本书,关于里面的灼灼道理根本就没有领会到。我读孔子老生常谈的话“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就只简单地认为,哦,学习了后还要思考,思考的同时还要学习。我的认识就只到这里为止,再也没有深入的扩展延伸了。愚以为鄙人与大师教授们的区别主要在于,除了能读懂文言文之外,大师们更多的会用孔子的思想延伸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他们的文学思维扩展很丰富,很有延伸性。他们能做到一个道理可以具体反三。他们可以把深邃的思想运用在我们生活中零零碎碎的事情当中。那些事情如此平凡,在我们眼里如此微不足道。但是经专家教授们用孔子的思想一点醒,我才恍然发现,噢!原来还那么有道理!

研读了孔子这么久了,现在我尽力地搜肠索肚昔日自学的那些关于孔子的思想学术道理,但是搜索结果竟寥寥。所以,《论语》我根本就没有研读透彻,甚至都不叫研读,只能说是走马观花地过目了一下。想昔日下定心研读《孔子》时那个意气风发、器宇轩昂的风姿,甚至还制定了一系列研读孔子的步骤。先是读一本比较权威的原著,然后看看一本介绍孔子生平的书籍,再然后阅读阅读专家学者们对于学习《论语》的感想与领悟。一系列的步骤还没有循序渐、有条不紊地进行完就因为索然无味的研读而中途辍停了。因为此次的打击,我都不敢再贸然去研读什么书籍了。有时候因此而陷入困惑,到底有没有读研的必要。对于这个问题,我早已下定决心了。斩钉截铁地去考研。不后悔,不退缩。光是为了一个硕士学位证和一个更好的大学的毕业证,我就应该付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面对它。

研读《论语》,我终究是没有研读出个什么名堂。既然踏出了小心的第一步,虽然不成功,甚至可以说彻彻底底地失败,但是我还会踏出殷实的第二步,信心的第三步,一步比一步迈地更加沉稳有利。

 

我读孔子(5)

初读孔子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平常而偏狭的道德说教者。后来读《论语》,觉得他是乱世中清醒的智者,是饱含人生智慧的思想导师。再后来读井上靖的《孔子》,在经历了一个由“圣”到“凡”又由“凡”到“圣”的过程后,孔子的形象终于立体起来――一个生逢乱世、颠沛流离却不甘沉沦、孜孜以求的志士,一个宽厚博爱、推己及人、体恤民瘼、有教无类的仁人,一个集过去思想之大成,创立儒学并泽及后世的学者,一个面对乱世却保持着淡然心境的冷静的灵魂,一个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的多情人。

我读《孔子》,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孤独的力量,耳边回响着孔子对乱世发出的地动山摇般的呐喊。尽管井上先生只是淡淡地、不加修饰地把孔子的风貌与学说勾勒出来,却让我从时间的缝隙中似乎窥见了孔子波澜壮阔的生涯,那些淡然的心境和凝重的感叹,那些明慧的达观和温和的嘲讽。还有更深切的,几欲将我埋葬其中的执着和爱。

孔子认为自己生活的春秋时代是天下无道的时代,礼崩乐坏的渐积达到了“臣弑其君者有之,子杀其父者有之”的历史灾难的深渊;而他心向往之的则是尧舜之理想化的、有道的黄金时代,他的理想是要使现实政治回到过去时代的那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轨道上去。“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至梦不到他敬仰追慕的圣人周公,便为之感伤不已。

为此,他不得不以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刻意行动而“放逐”自我,一生穷途奔波并屡遭劫难。大司寇只不过是倏忽昙花一现而已,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中有蒙难匡蒲、彷徨与卫的经历,也有伐树于宋、绝粮陈蔡的遭遇,但孔子依然坚定执着,不改其道。“知其不可”是孔子对现实的明察、对人生的彻悟;“为之”则是孔子对现实的负责、对人生的热诚。孔子相信治理乱世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所以尽管随时都有艰难险阻,但也不能因之而懈怠退缩。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效果,但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必须坚持对理想的固执的态度。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不能成事,却可以成人。我想起加缪的《西绪福斯神话》。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顶,又滚下来,如此反复,永无休止。也许更多的人会把西绪福斯的这种无功之劳看作人生苦役,然而,加缪却认为这种行动本身已隐藏着人生幸福。诚如鲁迅所说,在体育竞赛中那跑在最后却坚持始终的,正是人类的脊梁。

孔子与隐者不同。隐者是“无为”,而孔子是“为而无所求”。隐者以逃避来表达他们对时代的反抗,而孔子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以改良社会的行动诠释自己的立场,绝不轻视任何微小的努力。在居蔡游楚期间与隐者的遭遇中,无论是讥讽与奚落,还是同情的忠告,都未能使孔子放弃自己的理想;而为了理想他选择的是流放自己的命运。这既是身体意义上的四处奔波,更是精神意义上的学道不倦、乐以忘忧。知天命使得孔子在尽了一切努力之后,就是平静安然地接受那必然到来的最后结果,而不是耿耿于怀,患得患失。他闭上了专注世俗功利的眼睛,从而获得了坦荡快乐的人生。在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甚至屡遭陷害和磨难。对此,孔子也曾产生过困惑和苦恼,但从来都不会绝望,而是看作天命对自己的考验,因此他仰首对天、坚忍痛苦。即使是在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时依然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以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始终坚信“天下归仁”的至境必将到来,微小努力的积累会产生人类社会光辉的明天。

孔子立志救世,但终其一生,他却仅仅只有四、五年的时间是在政治舞台的中心,其他的时间则最多仅仅只是一个政治舞台的“边缘人”。尽管孔子充满“如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的自信,洋溢着“天生德于予”与“文不在兹乎”的历史使命感,也的确既具高远的理想亦具超常的政治才能,但却只能是有德而无位,这是孔子的悲剧。然而孔子却建立了一个阔大的精神境界,创立了一套与现实抗衡的学说,视富贵若浮云,过着一种无忧无惧、坦荡荡乐陶陶的生活,把悲剧变成了正剧。

孔子爱人,因此把“仁”作为伦理道德的核心。仁只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孔子安人,是为了让全人类过幸福生活所必须的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孔子把“仁”区分为“大仁”和“小仁”:“小仁”是平民在生活中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而“大仁”则是教导政治家要拯救千千万万不幸的人民,企望一个凤鸟自由翱翔的升平的天地。而无论是“大仁”还是“小仁”,其核心都是对人类的爱。从始至终,孔子考虑的都是关于人的一切――人的幸福或者不幸。在孔子看来,即使生活在乱世,每个人也都有获得幸福的权利,至少构筑一个“爱”的环境,让每一个生活于其中的人都觉得生命是有价值的,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以达到各得其所,各安其处的安顺和乐之境。

孔子强调个体人格的修养,这是让人受用自己生命价值的学说,人自己精神生活的质量就是他的精神本身的质量。因此,不息地充实自己,追求自我完善,以内在的质量屹立于人世,才能有种自满、自足的感觉,才能有一份博大包容的心境,才能真正享受人生。

但是,孔子的学说,决不止于独善其身的心性修养,个人修养的目的在兼善天下、造福人群。这是孔子真正伟大的地方。爱人就是把自身一己的人道修养推广开来,在每一个人身上加以实现,使每一个人都得到提高和升华,把人类从痛苦、不幸、矛盾和灾难的相克中拯救出来。他之所以对齐桓公主持缔结的葵丘盟约赞赏不已,是因为盟约使得黄河之水没有一次用于战争,也就使得千千万万无辜百姓免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孔子日日苦心焦虑、努力弘扬自己的主张,就是为着社会上遭受不幸的人越来越少,确保人起码的幸福。

孔子是爱人的,他以一个圣哲的胸怀表现出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珍惜,只要看见遭遇不幸者,就会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当他从朝廷回来得知马棚失火时,便急切问人而不是马,其对人类生命的关切溢于言表。而孔子最慎重的三件事――“斋、乱、疾”,无一不与生命息息相关。正因为孔子的博爱,使其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使人倾慕的力量。

孔子的人性爱是孔子最大的魅力。《孔子》的主人公蔫姜因为其宽阔的胸襟而一辈子离不开他。而孔子叱责子路、照拂颜回、不理子贡,其实都是孔子独特的爱的表达方式。孔子师徒相交情真意笃,言谈笑语坦荡无忌,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相濡以道而生死不悔。而这一切皆是以老师的人性爱作支撑的。

王国维说,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孔子即是如此,他对人类的永恒的爱是因为其人是一多情人。惟其能喜能怒、能哀能乐,故其七情备;惟其七情备,故足为万世师表。《孔子》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孔子,一个作为“人”的孔子。他的思想是深刻的、丰富的,他的经历是坎坷的、复杂的,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染指他的灵魂,他永远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他的言行是自然由其德性的流露,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其道理也并不酸腐偏激,只是随之自然,合乎人情。他爱乐,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对于美的事物竟有如此敏锐而深刻的会心。他是诗人,在他那深厚博大的心灵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迷人的诗意。郭沫若说,我们所见的孔子,是兼有康德与歌德那样的伟大的天才,圆满的人格,永远有生命的巨人。他把自己的个性发展到极度――在深度如在广度。

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终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达观的人。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这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一个人只有具着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这是孔子,这是孔子的魅力。他爱人,他有着人情的温暖,他时刻想的是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把济世化民看作天赋的使命,怀才不遇而不慷慨悲歌,尽管他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刻意行动演出的一幕幕剧,没能真正打动他的同时代人,但他依然做一个称职的演员,即使是悲剧也演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是为我读《孔子》之后的一些感想。

相关文章:

一片天空(优质18篇)07-25

时间都去哪儿作文600字(推荐4篇)07-25

关于天涯(甄选5篇)07-25

关于大胆(精品4篇)07-25

理想600字作文(集锦18篇07-25

《我爱家乡的小河》作文600字(通用5篇07-25

弹钢琴作文600字(通用7篇)07-25

青春的回忆作文600字(合集3篇)07-25

青春的回忆作文600字作文(汇编3篇)07-25

走过 作文600(集合17篇)07-25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