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最优之选,行人生之路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随时随地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选择。但不论选择如何丰富,总会有一条,会被认为是“最优选”。比如,苍鹰的最优选必然是在高空翱翔,而非徘徊于天际;鲨鱼的最优选也往往是遨游深海,而非搁浅于沙滩。而我们,也往往会主动或被动地做出自己的最优选,并为之而追逐向前。
诚然,做出“最优”选择,有利于促进我们为目标不断向前奋进。
就比如科研中,正是出于获取最佳科研结果的最优选,平均年龄24岁的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吕志鹏教授团队才会选择不畏困难,试错上百次,勇争第一。在结果的最优选面前,一切困难都不是阻碍。正是出于航天梦圆的最优选,中国航天史上,一批批年轻的中国航空航天团队选择不断攻坚克难。而为了国歌在奥运会上响起的最优选,一个个参赛运动员勇敢克服伤病困扰,不断突破勇争先。正是预见到“最优选”可能带来的美好前途,人们才会有奋勇前行的动力,而不是消极躺平,不思进取。从这一角度来说,虽然我们可能暂时无法做出“最优选”,却也应当有向着“最优选”不断前进的勇气。
但是,对于“最优选”,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此时此刻我们追求的“最优选”,就会是永远的“最优选”吗?
未必。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此时此刻你踏入这条河流是最优选,彼时彼刻却是未必。因此,有时候,我们在当下取景框架下所做出的“最优”选,只是一种暂时的表象,很快就会变成并不最优的选择。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想要做出“最优选”,就必须要用变化的、运动的视角去做出“最优选”。
同时,我们基于自身做出的“最优选”,对他人、对大众而言也会是最优选吗?
也未必。当我们站在自我内部的取景框出发,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最优选时,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摒弃掉他人的利益。因此,过度追求“最优选”,也可能会让我们陷入自私单一的处境,总是以利己视角作为衡量结果的唯一变量,做出非理性选择。就比如过去,我们只关注某个人、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却忽视了对人类整体环境的破坏。不断地透支,最终对全人类的利益产生了贬损,也为人类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当我们想要做出“最优选”时,就必须跳脱出个人的狭隘视角,从社会宏观的幸福总和角度去长远考量。比如,揆诸过往,廖俊波做出“赚钱的事让群众干,不赚钱的事让党委政府干”的“最优选”,周恩来做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最优选”,马克思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当他们做出选择时,面临的大多是他人的不理解;但时至今日,我们才知道,他们做出的,是对群众、全中国甚至是全人类的“最优选”。视诸当下,把造福一方百姓作为“最优选”,黄文秀放弃了高薪工作,把青年的风采写在为强国扶贫的路上;疫情爆发,诸多逆行者们勇往直前,放弃了个人的“最优选”,为的却是保护人民群众安全的最优选。
如今,我们在做出人生之选时,不能仅仅限于眼前,限于自身,而当“风物长宜放眼量”。唯有如此,“最优选”才真正恰如其分。
相关文章:
无愧天地,快乐之枕05-08
乐观与悲观05-08
理越辩越明05-08
量变一定引起质变05-08
你,且美且独立05-08
没成功,只因为摔的跤还不够05-08
踏平坎坷再出发05-08
践行真善美,求索真境界05-08
生活的无限可能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