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父母期待的眼神,我们只有忍气吞声
文/山南水北
看完《无声告白》后,我一直在想,这本获得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的小说更适合国人来阅读,伍绮诗的华裔身份,和她细腻的文字,写出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长久以来的弊害。但我更多的是在想,我的朋友N。
N是我大学最要好的朋友。一起打球,一起翘课,甚至一起去开房(当然是带着各自的女友)。我跟他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喜欢玩游戏,从小到大,从CS玩到CF,从传奇玩到DotA、英雄联盟,曾在系里私下的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大杀四方,赢得MVP。而我则喜欢看书和电影。大学四年,他对我看的书和电影的不屑,就跟我对他玩的游戏不屑是一样,只不过,我看书的能力远不及他玩游戏的能力,至少我一次也没获得过MVP。
毕业前,我跟他在校门口的大排档就着龙虾喝啤酒,我随口问他,“毕业后准备干嘛?”那时候,毕业的愁绪笼罩着整个大四,很多同学都出去实习了,校园也空旷了许多。我和他依旧在学校里一起闲着,对于未来,我们真的没想好。那时候,同学间每当谈起毕业后要做什么时,都会摇摇头说“不知道”,一笑而过。
我以为这次也是这样,但他突然说:“我有可能回老家。”
“为什么?”我很诧异。
“我爸在他们单位安排了一个职位,让我回去考场试就行了。”
“你就没有自己的打算?”那时候,尽管我不知道自己能找到什么工作,但我知道自己喜爱文字这一行,至少可以靠文字混一口饭吃。我以为N和我一样,也有藏在心底的打算,比如进入行业,并且这一行业对他而言都很有前途和钱途。
“我妈说在外面离家太远,都这么大了,也该成家。而且你也知道,在外面也挺苦的,工资不高不说,还要租房,管自己吃喝,每天下班后面对的都是自己。”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实在无处反驳。我跟他也去过几家公司面过试,但结果都不如意。甚至一度让我心灰意冷,觉得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梦想就已经死了。
N又接着说,“你知道吗,我读小学的时候,我父母有一次要离婚,我哭了整整一个礼拜求他们不要离,我这辈子从没像那样哭过。后来也许是看我哭的太厉害,他们就没离成。但从那以后,我就尽一切可能地要让他们开心,害怕他们还会离婚。高二分科的时候,其实我文理科都差不多,本来想轻松些选文科的,但我爸让我选理科,我就选了理科。而我妈一直让我好好学习,不要早恋、不要翘课、不要打游戏,一定要考所好大学。”
“但我记得你说过,高中时你谈过恋爱,也翘过课,打过游戏,甚至还打过架。”我说。
“但我也选择了理科,也考上了大学,而且还是所不错的大学。”他十分自信地说道。
“所以,你就这样回去?”
“嗯,回去。尽管当时他们没有离婚,但我知道他们过得并不开心。我想以后还是让他们多开心些。”
看完书后,我就立刻把它推荐给了N。N现在在老家,上着他老爸安排的工作,也快要结婚了,婚礼就定在今年的农历九月初三,那天是他的生日。在我看来,N和莉迪亚并没有区别,尽管他要比她大很多。
故事里,詹姆斯一家是美籍华裔,尽管他们已经是第二代、第三代,但血液里流淌的依旧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排行第二的莉迪亚,因为母亲自己未实现的职业梦想,成了母亲梦想的替代品,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结局。对于此,身在在国内的我们,其实更深有体会。
过了一个星期,我问N:“书看过了没有,莉迪亚是不是跟你很像?”
“也许有些人天生就没有选择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开明的父母和一个和谐的家庭。”他回答道。
事实上,他的这个逻辑并不成立。大学毕业那会,我父母也让我回去考公务员,但后来,我还是偷偷来了魔都,进了媒体行业,做着我喜欢的文字工作。尽管那段时间父母也跟我闹得很僵,但现在他们早已释怀了。而我另一个朋友,曾十分有勇气地对他父母说,“也许未来我挣不到很多钱,没钱买房,也不能给你们养老,但我能够保证过得正直、快乐,你们还会认我这个儿子吗?”他的父母只是对他说,“只要你过的好就行,我们不需要你养老。”当时我听完朋友的故事后,真想给他父母点一万个zan。
N听完后跟我扯皮,说,“你看,莉迪亚最后不还是死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回答的:
“重要的不是死,也不是在哪个年龄死,而是在死的那一刻我们正在做什么。”
莉迪亚在死前,已经抛下母亲对他的期待,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的死,让詹姆斯一家开始反思。詹姆斯和妻子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哥哥和妹妹则反思自己的人生定位。这也正是我们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只有发生天大的不幸后,才会反躬自问。但这种代价,实在太大了。
如今,二十岁出头的我们,都经历着被父母逼做着他们安排的工作、相亲、结婚、甚至生儿育女。很多人在抗争一段时间后,最后都徒劳地放弃了,顺从父母的心愿。但,其实所谓“听话”、“孝顺”不是你一味地迎合父母,按照他们的期待去履行为你设定好的人生。
真正的长大,不是年龄上的慢慢累积,而是在你可以摆脱掉他人的期待后,做回你真正的自己。我们自己和父母都应当知晓,家不应该成为下一代人生中的第一道枷锁。
- 不要指望别人,你应该停止期待的9件事
- 高三,我们共同的期待
- 孩子的成长,期待不如等待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