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4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200601

时间:2024-04-27 20:51:01 5A范文网 浏览: 复习资料 我要投稿
试卷代号:203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试题
2006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2分)
1.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学科。
2.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研究方法,称为--。
3.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广义的知识划分成两大类,它们是--和--.
4.智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差异、表现早晚差异和--三个方面。
5.动作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练习时而进步,时而退步的波动起伏现象,有时甚至出现进步一时性的停顿,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
6.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情绪因素有--、--、愉快和焦虑。
7.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它功能的现象称为--.
8.教师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权威型、--和--。

二、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可单选或多选,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写在括号中)
1. 1903年,( )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A. 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2.影响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后天因素包括( )。
A.营养 B. 睡眠
C.智力 D.运动
3.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 )。
A.知识 B.技能
C. 行为规范 D.运动
4.表征程序性知识的基本单位是( )。
A. 命题 B. 命题网络
C. 图式 D.产生式
5.在下列精加工策略中,哪些是有助于理解的策略?( )
A.首字联词法 B.划线法
C.笔记法 D.列提纲法
6.从形成原因来看,课堂纪律包括(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 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7.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
A.迁移 B.定势
C. 功能固着 D.原型启发
8.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的学习理论是( )。
A. 顿误说 B.试误说
C.建构主义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9.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的提法,健康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 心理健康 B.身体健康
C.社会适应良好 D.有道德
10.对于教师职业来讲,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 )。
A. 工作压力 B.职业倦怠
C. 生涯适应 D.角色适应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行动研究法
2.他律
3.个别化教学
4.认知风格
5.移情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8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X)
1.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的。 ( )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所以及时复习是对抗遗忘的有效策略。 ( )
3.打字员熟练的打字属于动作技能;作家的写作属于智力技能。( )
4.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关系。 ( )
5.柯尔伯格认为,品德发展顺序是不定的,可以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相等。 ( )
6.无意注意只是一种起消极作用的注意,在教学中要避免学生产生无意注意。( )
7.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
8.表现性目标是指目标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所
应达到的最后结果。( )

五、简答题(共20分)
1.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6分)
2.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4分)
3.简述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心理学技术。(5分)
4.简述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5分)

六、论述题(共30分)
1.请根据小学儿童中存在的认知差异,论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1S分)
2.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5分)






试卷代号:203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6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2分)
1.具有理论性的基础学科 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
2.观察法
3.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
4.智力结构差异
5.高原现象
6.好奇 兴趣
7.功能固着
8.民主型 放任型
二、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可单选或多选,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写在括号中)
1.D 2.ABD 3.ABC 4.D 5.BC
6.ABCD 7.A 8.C 9.ABCD '10.ABC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它将教育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针对实际教育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作为行动的指南;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使研究者不断得到启示,再充实和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因而行动又是研究的向导。
2.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敬权威,顺从外在的要求,认为服从和遵守了成人的或规则的要求就是正确的行为,否则就是错误的行为。
3.个别化教学;是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一种教学形式。如在班级中有个别超常学生或智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应针对其特点和需要,进行个别化教学。
4.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5.移情: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在人际关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8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X)
1.(X) 2.(√) 3.(√) 4.(√)
5.(X) 6.(X) 7.(√) 8.(√)
五、简答题(共20分)
1,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6分)
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操作、执行控制和预期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1分)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包括短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组成。(1分)受纳器是信息的接收部分,外界输入的信息在感觉登记器中保持极短暂的时间,经过注意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工作记忆系统同时承担着对信息短时贮存和加工操作两种功能,在学习、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加工和复述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信息通过两条途径进入反应生成器,一是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被提取回到工作记忆,再由工作记忆进入反应生成器,引起反应,这时人们对信息的提取和加工过程是有意识地进行的;另一条途径是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直接进入反应生成器,引起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反应是自动完成的,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熟练技能的操作过程往往属于这种情况。如果长时记忆中贮存的知识长期不用,就会被遗忘。(3分)
执行控制和预期两个箭头朝下的系统对整个操作系统起调节和控制作用。从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来看,知识的学习过程经历着一个信息输入一编码一加工一贮存一提取一输出的过程。(1分)
2.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4分)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1分)
(2)寻求解答的方案(1分)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1分)
(4)对结果进行检验(1分)
3.简述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心理学技术。(5分)
(1)说服(1分)
(2)角色扮演(1分)
(3)榜样学习(1分)
(4)奖励、惩罚(1分)
(5)小组道德讨论(1分)
4.简述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5分)
(1)教师的课堂运作能力(1分)
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具备课堂运作能力。课程运作能力包括:洞悉、兼顾、把握分段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能力(1分)
(2)教师的移情(1分)
移情是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可将教师和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教师的积极期望(1分)
(4)教师的焦虑水平应当适中(1分)
六、论述题(共30分)
1.请根据小学儿童中存在的认知差异,论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1S分)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2分)小学儿童的认知差异表现为一般认知能力差异、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和认知风格差异。(2分)
(1)一般认知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其个别差异表现为智力水平差异、表现早晚差异和智力结构上的差异。(1分)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学业成绩有很高的相关,但它不是学业成绩的决定者,研究表明,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因一般认知能力差异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1分)小学阶段,儿童的智力依然处在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有早有晚的特点经常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埋没一个未来的巨匠。(1分)智力的结构差异,指构成智力结构的认知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智力的结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1分)
(2)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早期的学习经验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入学后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存在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当学生缺乏预备性知识时,要求教学提供详细的背景资料,教学宜采用演示法、讲授法等高结构化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预备性知识时,可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和非结构化教学法。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3分)
(3)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1分)研究较多的认知风格是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学生在认知风格上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是因材施教必须考虑的重要心理变量。(3分)
2.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5分)
评分说明;本题答案要点有5个,如果学生能够将一个要点进行正确合理的阐述,并能够联系实际加以说明,则给3分;如果学生只进行正确合理的阐述,未能联系实际或联系实际错误,则给2分。如果学生只回答出条目,没有进行阐述也没有举例说明,则给1分。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应注意以下五点:
(1)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进行学习活动时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意做到:①顺应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③教师有效地教学。教学本身是一种巨大无形的力量,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来源和渠道。(3分)
(2)设置有效的目标,掌握达到目标的方法
有效的目标设置有五方面的要求:①确定表现的目标,而不是结果的目标。②确定挑战性的目标,而非轻而易举的目标。③设置现实的目标而非非现实的目标。④设定具体的目标而非笼统的目标。⑤重在设置短期目标而非长期目标。(3分)
(2)成就动机训练
成就动机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可以通过训练加以培养。训练的直接效果表现
为受过训练的学生对取得成就更为关心,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所追求的目标。
间接效果是能够提高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成绩。这些效果在原来成就动机低而学习又差的学生
身上更为明显。(3分)
(4)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归因作为比较稳定的认知方式,能够诱发不同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要避免不期望的归因,形成期望的归因。如果有必要可以通过归因训练的程序,改变一个人的不良归因倾向,以期引起行为的积极变化。面对成功或满意的行为结果,应该做稳定的、内部的归因;经常体验失败的人应选择不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归因,才是正确、合理、科学的归因,这样才使人认识到失败不是不可避免的,有助于学生承担责任。(3分)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他不喜欢的活动往往是有效的。对所有的学习活动,有的学生并不都表现出兴趣,可以在他感兴趣的活动中加入他不感兴趣的活动,或者只有先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才能从事感兴趣的活动,使之产生对不感兴趣活动的需要,从而培养其学习动机。(3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05电大《政治经济学(A)》试题和答案20060104-27

2005电大《政治经济学(A)》试题和答案20050104-27

2005电大《政治经济学(A)》试题和答案20040104-27

2005电大《政治经济学(A)》试题和答案20040704-27

2005电大《政府经济学》试题和答案案例分析04-27

2005电大《政府经济学》案例分析04-27

2005电大《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1-2练习和答案04-27

2005电大《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部分)04-27

2005电大《政府经济学》复习资料04-27

2005电大《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04-27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