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4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200501

时间:2024-04-27 20:51:00 5A范文网 浏览: 复习资料 我要投稿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05年1月)

二、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
9.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 C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0.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 ABCD )
A.说服 B.角色扮演 C.榜样学习 D.奖励与惩罚
11.下列哪些观点强调了内部心理过程、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AD)
A.发现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C.试误说 D.接受学习理论
12.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CD )
A.划线 B.记笔记 C.列提纲 D.画关系图
13.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外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有( ABD )
A.父母的约束 B.教师的表扬、奖励 C.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D.竞争情境
14.策略性知识教学设计要求包括( ABC )。
A.使学生学会学习 B.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并重 C.展示教师思路 D.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15.在学生失败以后,容易使学生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归因方式是 ( B ) 归因。
A.运气 B.能力 C.努力 D.任务难度
16.对课堂教学的质的评价包括( ABCD )。
A.观察 B.案卷分析 C.对学生态度的评价 D.成长记录袋
17.有利于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领导方式是( C )。
A.权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专制型
18.当儿童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而去做家务时,这名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处在( B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9.自然实验法是指在教育实际的情况下,根据研究的目的,控制某些条件,观察教师或学生心理活动变化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较好地反映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且控制了一定的变量,是比较科学的。
20.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2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22.表现性目标设置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所应达到的最后结果。
  23.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它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8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
( × )24.对大多数学生和学习材料而言,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的效果。
( √ )25.汉语拼音学习和英语字母学习之间容易产生负迁移。
( √ )26.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基本单位是由"如果/则"构成的产生式。
( × )27.不管是什么程度的焦虑,对学习都具有损害作用。
( × )28.课堂越安静,学生的学习效率越高。
( × )29.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坐在一起讨论儿童,目的在于让优秀学生帮助较差的学生。
( √ )30.学生年龄越小,表扬、奖励的作用越大。
( √ )31.道德品质以道德意识为指导,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
五、简答题(共20分)
32.简述促进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4分)
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后天环境主要包括儿童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睡眠和运动。(1分)
(1) 营养:小学儿童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他们需要摄人更多的食物,以补充能量消耗。(1分)
(2) 睡眠:小学生每日的睡眠时间应不低于10个小时。(1分)
  (3) 适宜的运动:运动对身体发展的作用很大。但运动不能过量。
33.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6分)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模仿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是将观察或模仿的行为以心理表象、符号或文字等形式储存在人们的头脑中。也就是以认知的方式,帮助人们模仿行为。(2分)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2分)
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也就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标准,观察自己,通过自我强化或惩罚,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其达到应有的标准。(1分)
班杜拉重视人的行为的内部原因,重视认知在行为中的作用。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如知觉、期望、思维、自我陈述等,因此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1分)
34.问题解决过程需要经过哪些阶段? (4分)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1分)
(2)寻求解答的方案。(1分)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1分)
(4)对结果进行检验。(1分)
35.如何培养智力技能? (6分)
(1)形成程序性知识。(1.5分)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1.5分)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1.5分)
  (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1.5分)
六、论述题(共30分)
36.结合实际,谈谈影响原理学习的主要因素。(15分)
原理学习要求学生既能够理解言语的叙述,又能够真正理解原理的意义并能支配自己的行为.无论采用发现学习还是接受学习,既受学习者的内部条件影响,又受一些外部条件影响 (1分)
学习者的内部条件
(1)学习者能够清楚、准确地理解原理中所包含的若干概念。比如......(2分)
(2) 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原理学习关注的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年龄小的儿童,只能掌握事物之间比较简单的关系,比较抽象复杂的原理,需要较高的思维发展水平才能适应。比如...(2分)
(3) 学生的言语能力对原理学习很重要。因为原理往往是以言语的形式来陈述的。(2分)
(4)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因为原理学习依存于积极的思维过程,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很重要。在原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比如...... (2分)
学习的外部条件
(1)教师的教学言语指导。原理学习的关键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教师清晰的、符合逻辑的言语指导有助于学生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3分)
(2)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直观形式向学生提供促进理解的条件。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小学生进行原理学习时,教学直观很重要。教学的直观形式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三种直观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如......(3分)
37.试论述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15分)
(1)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1分)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他们还难以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常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对自己估计过高,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过于自卑。这两种极端倾向均对自我发展不利。学生既要接纳优点,也要接纳缺点,同时要注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2分)
(2)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分)
小学时期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生应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通过人际交往,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沟通与理解,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2分)
(3) 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1分)
学生情绪既容易受外界影响,又容易感情用事,情绪常大起大落。要维护心理健康,就应学会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都是有益的措施。(2分)
(4) 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1分)
学习性卫生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变化加深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1分)
(5) 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分)
有时候小学生面对的问题可能是自我调整不易解决的,那么,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寻求帮助就是必要和重要的。教师应让学生知道,求助心理咨询并不是因为有"病",心理咨询是一种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1分)
(6) 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1分)如新生入学适应辅导、智力发展问题辅导、学习疲劳的辅导、学业不良的辅导等。(1分)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05年7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
1.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
A.桑代克 B.詹姆斯 C.罗杰斯 D.巴甫洛夫
2.儿童脑重基本达到成人水平的年龄是( D )。
A.岁 B.6岁 C.9岁 D.12岁
3.强调外界环境对学习起决定作用的学习理论有( B C )。
 A.人本主义理论 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4.下列选项中,属于精加工策略的是( B )。
A.划线 B.列提纲 C.记笔记 D.画关系图
5.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有( A C D )。
A.命题 B.产生式 C.命题网络 D.图式
6.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A B D ).
A.家庭环境不良 B.社会文化不良 B.经济条件较差 D.学校教育失误
7.情绪对于学习的主要作用表现为( C D )。
A.信号功能 B.支配功能 C.动机功能 D.组织功能
8.一名学生早上到学校主动打扫教室,被老师看到后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后这个学生经常早到校打扫卫生。这种结果可以用( B )原理来解释。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9.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的提法,健康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BCD )。
A.心理健康 B.身体健康 C.社会适应良好 D.道德健康
10.在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权威型教师领导方式下的学生表现?( BC )。
A.自律性强 B.高度焦虑 C.互相指责 D.学习效率低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来保证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措施。
3.高原现象--指动作技能的练习过程中,在总的进步过程中,所出现练习进步一时性停顿的现象。
4。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5.心理健康--就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下列回答也正确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8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
l.在小学生中存在着智力水平差异、能力表现早晚差异和能力结构上的差异。( ∨ )
2.通过比较、辨别大量的正反例子,从中归纳出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称作概念同化。( × )
3.学生的课后练习过程都属于问题解决过程。( × )
4.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分散练习的效果优于集中练习的效果。( ∨ )
5.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有好坏之分,气质类型差异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的重要因素。(×)
6.小学高年级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是既不简单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 ∨ )
7.学习与回忆时的情境越相似,回忆的成绩越好。( ∨ )
8.凡是不服从教师指令的行为都是不遵守纪律的表现。( × )
四、简答题(共22分)
1.简述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6分)
答:小学儿童的记忆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发展。
  1-3年级学生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效果。4年级学生的有意识记成绩开始超过无意识记成绩.小学高年级学生记忆的目的性.抗干扰性越来越强,且能够自己确定记忆任务。(2分)
  (2)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形象记忆占优势,小学高年级儿童对抽象言语材料记忆的增长率逐渐超过了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增长率,但对抽象言语材料的记忆仍然以具体事物为基础。(2分)
  (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来学习。但意义记忆也有明显的增加,他们学会了用多种记忆方法和策略来促进意义记忆。(2分)
2.简述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基本思路。(7分)
答:(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1分)
(2)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1分)
(3)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1分)
(4)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1分)
(5)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训练。(1分)
(6)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1分)
(7)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1分)
3.简述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4分)
答:(1)了解学生的需要(1分)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1分)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1分)
  (4)建立课堂规范(1分)
4.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5分)
 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以下五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1分)
 (2)智慧技能的学习。(1分)
 (3)认知策略的学习。(1分)
 (4)态度的学习。(1分)
(5)运动技能的学习。(1分)
五、论述题(共28分)
1.试评述罗杰斯的学习理论(13分)
答: 罗杰斯是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将其人格理论推广到教育和教学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习理论。(1分)
(1)意义学习:学习应该与个人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应该是学生关心的,能够影响学生感情,推动学生行为,有助于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2分)
(2)自由地学习:每个学习者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感情和完善自己的倾向,这种倾向只有在能体验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自由时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2分)
(3)学习者中心:学习者是有目的、能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2分)
(4)学习的动机和目的:自我实现倾向乃是人类的基本动机,是学习的主要因素。意义学习的动机产生于人类基本的自我实现倾向。教师的作用是创造合适的气氛,允许自我实观倾向的自由发展。(2分)
(5)学习的促进: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促进者和学习者是平等的关系。罗杰斯认为促进意义学习的关键是存在于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个人关系中的某些态度品质。(2分)
  对罗杰斯学习理论的评价: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强调对人学习的研究;相信人的本性是好
的,积极向上的。强调意义学习、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向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对学习理论的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1分)
  但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人本主义过分强调先天潜能在学习中的作用,
片面强调自由选择和自我设计,忽视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制约性。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科
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1分)
2.联系实际,说明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5分)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
  (1)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1分)
  学习动机的形成有外在与内在的原因。从学校中一般学科的教学来看,多数知识性学科
的学习动机,是要靠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正诱因特征来引发的。因此,在教学之初,教师如何设计教材教法以及教学活动,使之具有正诱因的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喜欢学习,自然是培养学习动机的首要条件。外在学习动机获得适度满足之后,也有可能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2分)
  (2)从基本需要提高到成长需要。(1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只有基本需要(如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的、尊重的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认知、审美、自我实现等成长需要才会产生。因此学校应设法先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为成长需要的产生奠定基础。(2分)
  (3)从需要满足发展到价值追求。(1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应适应并选择学生心理上的需要,给予适度满足,使其产生价值感,迸而自发地去追求。(2分)
  (4)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经验。(1分)
  成功的学习结果是产生学习行为的助力。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
各自获得成功的经验,以使他在努力之后获得满足,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时,不宜只按团体标准,而应重视个人的进步,以进步作为成功的指标。(2分)
  (5)善于利用教师的反馈激发学生士气。(1分)
  教师的反馈,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无论教师的反馈是正面的(赞许或鼓
励),或是负面的(批评或训斥),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归因的根据,进而成为学生建立自信的依据。(2分)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06年1月)

二、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可单选或多选,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写在括号中)
1.1903年,( D )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A.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2.影响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后天因素包括( ABD )。
  A.营养 B.睡眠 C.智力 D.运动
3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 ABC )。
  A.知识 B.技能 C.行为规范 D.运动
4.表征程序性知识的基本单位是( D )。
  A.命题 B.命题网络 C.图式 D.产生式
5.在下列精加工策略中,哪些是有助于理解的策略?( BC )
  A.首字联词法 B.划线法 C.笔记法 D.列提纲法
6.从形成原因来看,课堂纪律包括( ABCD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7.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解决新问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A )。
  A.迁移 B.定势 C.功能固着 D.原型启发
8.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的学习理论是( C )。
  A.顿误说 B.试误说 C.建构主义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9.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的提法,健康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BCD )。
  A.心理健康 B.身体健康 C.社会适应良好 D.有道德
10.影响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后天因素包括( ABCD )。
  A.工作压力 B.职业倦怠 C.生涯适应 D.角色适应
三、名词解释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2.他律:根据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论,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儿童是绝对尊重和服从权威,
3.个性化教学:是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一种教学形式。如在班级中有个别超常学生或智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应针对其特点和需要,进行个别化教学。
4.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5.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在人际关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
四、判断题:
1.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的。( × )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所以及时复习是对抗遗忘的有效策略。( √)
3.打字员熟练的打字属于动作技能;作家的写作属于智力技能。( √ )
4.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关系。( √ )
5.柯尔伯格认为,品德发展顺序是不定的,可以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相等的。( × )
6.无意注意只是一种起消极作用的注意,在教学中要避免学生产生无意注意。( × )
7.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8.表现性目标是指目标要求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所应达到的最后结果。(√)
五、简答题:
1.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操作、执行控制和预期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1分)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包括短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组成。(1分)
  执行控制系统和对预期两个箭头朝下的系统对整个操作系统起调节和控制作用。从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来看,知识的学习过程经历着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加工-贮存-提取-输出的过程。(1分)
2.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般来说,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各种信息中忽略问题的无关信息,识别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理解问题并形成问题的表征。
  (2)寻求解答的方案。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两种一般途径:一是算法式,另一种启发式。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到实际中去的过程。也就是说,当表征某个问题并确定某种解决方案后,就要执行计划、尝试解答。
(4)对结果进行检验。当选择并完成某个解决方案之后,还应该对结果进行检验。
3.简述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心理学技术。
  (1)说服
  (2)角色扮演
  (3)榜样学习
  (4)奖励、惩罚 
  (5)小组道德讨论
4.简述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1)教师的课堂运作能力
  (2)教师的移情
  (3)教师的积极期望
  (4)教师的焦虑水平应当适中。
六、论述题
1.请根据小学儿童中存在的认知差异,论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2分)小学儿童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为一般认知能力差异、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认知风格差异。(2分)
  (1)一般认知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其个别差异表现为智力水平差异、表现早晚差异和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对智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小学阶段,儿童的智力依然处在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有早有晚的特点经常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2)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早期的学习经验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入学后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存在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当学生缺乏预备性知识时,要求教学提供详细的背景资料,教学宜采用演示法、讲授法等高结构化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预备性知识时,可采用发现式教学和非结构化教学法。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3分)
  (3)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1分)研究较多的认知风格是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学生在认知风格上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是因材施教必须考虑的重要心理变量。(3分)
2.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进行学习活动时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意做到:①满足学生的需要。②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③教师有效地教学。(3分)
(2)设置有效的目标,掌握达到目标的方法。有效的目标设置有五方面的要求:①确定表现的目标,而不是结果的目标。②确定挑战性的目标,而非轻而易举的目标。③设置现实的目标而非非现实的目标。④设定具体的目标而非笼统的目标。⑤重在设置短期目标而非长期目标。(3分)
  (3)成就动机训练。成就动机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可以通过训练加以培养。很多研究表明,对成就动机进行训练是有效果的。直接效果表现为受过训练的学生对取得成就更为关心,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所追求的目标。间接效果是能够提高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成绩。这些效果在原来成就动机低而学习又差的学生身上更为明显。(3分)
  (4)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归因作为比较稳定的认知方式,能够诱发不同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要避免不期望的归因,形成期望的归因。(3分)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把喜欢的活动的学习动机迁移到他们不喜欢的学习活动上来。(3分)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06年7月)

二、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写在括号中)
1.西方第一部成体系的教育心理学专着是( C)
  A.卡普切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B.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C.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D.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2.注意品质的好坏体现在(ABD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起伏 D.注意的转移
3.强调外界环境对学习起决定作用的学习理论有( BC )
A.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4.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CD )
  A.划线 B.记笔记 C.列提纲 D.画关系图
5.儿童在知道了"金属"的基本性质后,再学习"铁"、"铝"等,这时的同化学习属于(B)
  A.上位学习 B.类属学习 C.总括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6。"理达情不通,通情不达理"反映的是品德心理结构的( B )
  A.统一性 B.矛盾性 C.独立性 D.兼容性
7.情绪对于学习的主要作用表现为(CD)
  A.信号功能 B.支配功能 C.动机功能 D.组织功能
8.一名学生早上到学校主动打扫教室,被老师看到后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后这个学生经常早到校打扫卫生。这种结果可以用( D )原理来解释。
  A.自我强化 B.替代强化 C.经典性条件反射 D.操作性条件反射
9.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主型教师的行为表现有( AD )
  A.重视集体的作用 B.给学生完全的自由 C.教师决定一切 D.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10.关于心理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D )
  A.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 B.心理健康是一个绝对的标准
  C.暂时的心理健康不等于永远的心理健康
  D.身体健康会影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会影响身体健康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2.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3.高原现象指动作技能在随练习而产生的总的进步过程中,出现练习的成绩时而进步,时而退步,有时甚至出现一时性停顿的现象。
  4.精加工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与复述策略相比,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更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
  5.趋一避式冲突是指个体所面临的选择既能给他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着不良的影响。在各种心理冲突中,这是给个体带来的压力最大的一种冲突。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8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X )
(√)1.研究发现,大约从9岁左右,儿童逐步形成"人比物重要"的概念,自我评价开始从注重行为的直接后果过渡到注重行为的性质。
(×)2.智力发展水平与学业成绩高相关说明,学生成绩不好就是因为他不聪明。
(√)3.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基本单位是由"如果/则"构成的产生式。
(×)4.学生的课后练习过程都属于问题解决过程。
(√)5.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本质上是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
(√)6.皮亚杰认为,9-10岁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是既不简单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
(√)7.学习与回忆时的情境越相似,回忆的成绩越好。
(×)8.微波效应是指教师责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所产生的正面影响。
五、简答题(共20分)
  1.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有哪些影响?(5分)
  同伴团体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与同侔交往的机会(1分),在团体活动中,儿童学习处理各种关系中的社会问题(1分),学会按照同伴团体的标准建立合适的反应模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1分),社会交往技能进一步扩展和提高(1分);同伴团体还可以为儿童提供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同伴的拒绝与接受反应使儿童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1分)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主要有哪些?(6分)
  (1)个人的知识背景。(1分)
  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能促进问题的表征和解答。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的差异方面的研究,说明了拥有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对问题解决的影响。(1分)
  (2)智力水平与认知特点。(1分)
  智力水平的高低对问题解决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智力水平高的学生,解决问题较易取得成功,智力水平低的学生,解决问题较容易遭遇失败。认知特点和认知方式对问题解决都有一定的影响。(1分)
  (3)个性倾向性及气质、性格特征。(1分)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们都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气质、性格等个性差异也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1分)
  3.简述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4分)
  (1)了解学生的需要;(1分)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1分)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1分)
  (4)建立课堂规范。(1分)
  4.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5分)
  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以下五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1分)
  (2)智慧技能的学习。(1分)
  (3)认知策略的学习。(1分)
  (4)态度的学习。(1分)
  (5)运动技能的学习。(1分)
  六、论述题(共30分)
  1.试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5分)
  建构主义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学习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的,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信念的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他们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2分)
  (1)学习的主动性(1分),即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相互作用,来生成信息的意义。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2分)
  (2)学习的情境性(1分),即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2分)
  (3)学习的社会性(1分),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2分)
  建构主义从上述学习观出发,进行了许多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其中包括: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情境性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3分)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论述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目前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系统性不够强,还没形成独立的、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还需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2.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15分)
  (1)培养学习兴趣。(1分)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进行学习活动时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意做到:满足学生的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教师有效地教学。(2分)
  (2)设置有效的目标,掌握达到目标的方法。(1分)
  学生树立的目标不同,目标结构也不同,这影响着学生的动机和学习。有效的目标设置应该是:确定表现的而非结果的目标;确定挑战性的而非轻而易举可达到的目标;设置现实的而非现实的目标;设定具体的而非笼统的目标;重在设置短期目标而非长期目标。(2分)
  (3)成就动机训练。(2分)
  成就动机的训练主要可以通过意识化、体验化、概念化、练习迁移和内化六个阶段进行。研究表明,对成就动机进行训练是有效果的。(2分)
  (4)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1分)
  归因作为比较稳定的认知方式,能够诱发不同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要避免不期望的归因,形成期望的归因。(2分)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1分)
  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他不喜欢的活动往往是有效的,对于全部的学习活动,有的学生并不都表现出兴趣,可以在他感兴趣的活动中加人他不感兴趣胸活动,或者规定只有先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才能从事感兴趣的活动,使之产生对不感兴趣活动的需要,从而培养其学习动机。(2分)
  2。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5分)
  评分说明:本题答案要点有5个,如果学生能够将一个要点进行正确合理的阐述,并能够联系实际加以说明,则给3分;如果学生只进行正确合理的阐述,未能联系实际或联系实际错误,则给2分。如果学生只回答出条目,没有进行阐述也没有举例说明,则给1分。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应注意以下五点:
  (1)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进行学习活动时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意做到:①顺应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③教师有效地教学。教学本身是一种巨大无形的力量,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来源和渠道。(3分)
  (2)设置有效的目标,掌握达到目标的方法
  有效的目标设置有五方面的要求:①确定表现的目标,而不是结果的目标J②确定挑战性的目标,而非轻而易举的目标。③设置现实的目标而非非现实的目标。④设定具体的目标而非笼统的目标。⑤重在设置短期目标而非长期目标。(3分)
  (3)成就动机训练
  成就动机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可以通过训练加以培养。训练的直接效果表现为受过训练的学生对取得成就更为关心,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所追求的目标。间接效果是能够提高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成绩。这些效果在原来成就动机低而学习又差的学生身上更为明显。(3分)
  (4)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归因作为比较稳定的认知方式,能够诱发不同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要避免不期望的归因,形成期望的归因。如果有必要可以通过归因训练的程序,改变一个人的不良归因倾向,以期引起行为的积极变化。面对成功或满意的行为结果,应该做稳定的、内部的归因;经常体验失败的人应选择不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归因,才是正确、合理、科学的归因,这样才使人认识到失败不是不可避免的,有助于学生承担责任。(3分)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他不喜欢的活动往往是有效的。对所有的学习活动,有的学生并不都表现出兴趣,可以在他感兴趣的活动中加入他不感兴趣的活动,或者只有先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才能从事感兴趣的活动,使之产生对不感兴趣活动的需要,从而培养其学习动机。(3分)
  
附件3:
06秋期在线自检自测(1)
一、选择题
1.一名学生早上到学校主动打扫教室,被老师看到后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后这个学生经常早到校打扫卫生。这种结果可以用(D )原理来解释。
A.自我强化 B.替代强化 C.经典性条件反射 D.操作性条件反射
2.情绪对于学习的主要作用表现为(CD )
A.信号功能 B.支配功能 C.动机功能 D.组织功能
3."理达情不通,通情不达理"反映的是品德心理结构的(B )
A.统一性 B.矛盾性 C.独立性 D.兼容性
4.儿童在知道了"金属"的基本性质后,再学习"铁"、"铝"等,这时的同化学习属于(B )
A.上位学习 B.类属学习 C.总括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5.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CD )
A.划线 B.记笔记
C.列提纲 D.画关系图
6.强调外界环境对学习起决定作用的学习理论有(BC )
A.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7.关于心理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
A.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 B.心理健康是一个绝对的标准
C.暂时的心理健康不等于永远的心理健康
D.身体健康会影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会影响身体健康
8.西方第一部成体系的教育心理学专着是(C )
A.卡普切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B.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C.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D.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9.1903年,(D )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A.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10.注意品质的好坏体现在(ABD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起伏 D.注意的转移
11.影响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后天因素包括(ABCD )。
A.工作压力 B.职业倦怠 C.生涯适应 D.角色适应
12.影响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后天因素包括(ABD )。
A.营养 B.睡眠 C.智力 D.运动
13.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ABC)。
A.知识 B.技能 C.行为规范 D.运动
14.表征程序性知识的基本单位是( D )。
A.命题 B.命题网络 C.图式 D.产生式
15.在下列精加工策略中,哪些是有助于理解的策略?(BC )
A.首字联词法 B.划线法 C.笔记法 D.列提纲法
16.从形成原因来看,课堂纪律包括(ABCD)。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17.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解决新问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A)。
A.迁移 B.定势 C.功能固着 D.原型启发
18.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的学习理论是(C )。
A.顿误说 B.试误说 C.建构主义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19.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的提法,健康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BCD)。
A.心理健康 B.身体健康 C.社会适应良好 D.有道德
20.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主型教师的行为表现有(AD )
A.重视集体的作用 B.给学生完全的自由 C.教师决定一切 D.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二、判断题
1.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的。(×)
2.微波效应是指教师责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所产生的正面影响。(× )
3.学习与回忆时的情境越相似,回忆的成绩越好。(√ )
4.皮亚杰认为,9-10岁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是既不简单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 )
5.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本质上是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 )
6.学生的课后练习过程都属于问题解决过程。(×)
7.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基本单位是由"如果/则"构成的产生式。(√ )
8.研究发现,大约从9岁左右,儿童逐步形成"人比物重要"的概念,自我评价开始从注重行为的直接后果过渡到注重行为的性质。(√ )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所以及时复习是对抗遗忘的有效策略。(√)
10.智力发展水平与学业成绩高相关说明,学生成绩不好就是因为他不聪明。(× )

06秋期在线自检自测(2)
一、选择题
1.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ABCD )
A.说服 B.角色扮演 C.榜样学习 D.奖励与惩罚
2.下列哪些观点强调了内部心理过程、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AD )
A.发现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C.试误说 D.接受学习理论
3.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CD )
A.划线 B.记笔记 C.列提纲 D.画关系图
4.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外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有(ABD )
A.父母的约束 B.教师的表扬、奖励 C.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D.竞争情境
5.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求包括(ABC)。
A.使学生学会学习 B.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并重C.展示教师思路D.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6.在学生失败以后,容易使学生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归因方式是 (B) 归因。
A.运气 B.能力 C.努力 D.任务难度
7.对课堂教学的质的评价包括(ABCD )。
A.观察 B.案卷分析 C.对学生态度的评价 D.成长记录袋
8.当儿童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而去做家务时,这名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处在(B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9.一名学生早上到学校主动打扫教室,被老师看到后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后这个学生经常早到校打扫卫生。这种结果可以用(B)原理来解释。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10.有利于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领导方式是(C )。
A.权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专制型
11.强调外界环境对学习起决定作用的学习理论有(B C )。
A.人本主义理论 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2.在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权威型教师领导方式下的学生表现?( BC )。
A.自律性强 B.高度焦虑 C.互相指责 D.学习效率低
13.儿童脑重基本达到成人水平的年龄是( D )。
A.3岁 B.6岁 C.9岁 D.12岁
14.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 C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5.下列选项中,属于精加工策略的是( B )。
A.划线 B.列提纲 C.记笔记 D.画关系图
16.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有(A C D )。
A.命题 B.产生式 C.命题网络 D.图式
17.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A B D )。
A.家庭环境不良 B.社会文化不良 B.经济条件较差 D.学校教育失误
18.情绪对于学习的主要作用表现为(C D )。
A.信号功能 B.支配功能 C.动机功能 D.组织功能
19.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的提法,健康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BCD)。
A.心理健康 B.身体健康 C.社会适应良好 D.道德健康
20.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
A.桑代克 B.詹姆斯 C.罗杰斯 D.巴甫洛夫
二、判断题
1.学生的课后练习过程都属于问题解决过程。( × )
2.打字员熟练的打字属于动作技能;作家的写作属于智力技能。(√ )
3.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关系。(√ )4.柯尔伯格认为,品德发展顺序是不定的,可以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相等的。( × )
5.无意注意只是一种起消极作用的注意,在教学中要避免学生产生无意注意。(× )
6.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7.表现性目标是指目标要求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所应达到的最后结果。( √ )
8.通过比较、辨别大量的正反例子,从中归纳出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称作概念同化。(×)9.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分散练习的效果优于集中练习的效果。( √ )
10.在小学生中存在着智力水平差异、能力表现早晚差异和能力结构上的差异。( √ )
三、名词解释
1.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在人际关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
2.精加工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与复述策略相比,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更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
3.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用来加工和组织学习材料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来评估自己的理解、安排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监控自己的学习情况的等方面的策略。
4.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5.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
6.表现性目标:是教学目标设置的表述中的一种,这种目标设置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所应达到的最后结果,适用于检测缓慢变化的行为或情感,如元认知能力,对学习的兴趣。
7.个别化教学:是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一种教学形式。个别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并不是意味着学生独自进行学习。个别化教学可以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是小组辅导,也可以在课堂中按其个人特点提出要求。
8.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它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课堂气氛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包括知觉、注意、思维、情绪、意志以及定势等状态。
9.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10.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1.趋-避式冲突:是指个体所面临的选择既能给他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着不良的影响。在各种心理冲突中,有一种给个体带来的压力是最大的一种冲突。
12.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对教学的规划和组织,对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结果和如何评价进行设计,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内容。
13.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14.自律:根据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论,又称自律是指儿童既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他们不再把准则或成人的命令看作是应该绝对服从的或不可改变的,儿童已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协作而制订的,也可以按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
15.合作学习:是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师生间多向沟通、充分互动、共同发展的小组学习形式。
16.成长记录袋:是指以文字形式详细记录学生成长情况的档案袋。具有以下特点: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机的;成长记录袋应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17.课堂评价: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18.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作为言语信息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的形式来表征。
19.教师的工作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工作感到厌烦、枯燥,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心理倾向。深入了解目前学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实际情况,探讨有效建立教师工作的积极态度,并设法减低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是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热点。
20.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1.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22.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23.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24.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25.习俗水平: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处在习俗水平这一阶段的儿童,其主要特点是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的,也可以说是为了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它也可分为两个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阶段与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阶段。
26. 意义学习: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27.他律:根据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论,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儿童是绝对尊重和服从权威。
28.原理学习: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原理。原理学习是在概念学习基础上进行的。
29. 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30.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31.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32.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法是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了为止。
33.高原现象:指动作技能在随练习而产生的总的进步过程中,出现练习的成绩时而进步,时而退步,有时甚至出现一时性停顿的现象。
34.原型启发:是指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35.社会性: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作业1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个4分)

1.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2.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3.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中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4.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5.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学习者通过比较、辨别大量的正反例子,从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过程,叫做概念形成。概念形成是儿童在生活中掌握日常概念的主要形式,也是小学儿童获得初级概念的一种典型方式。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叫做概念同化。概念同化的关键是学习者头脑中拥有可以用来同化新概念的知识基础。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4
二、简答

2.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3、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答: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方式。同伴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他们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他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6、知识迁移与应用的关系如何?

(1)区别:知识迁移指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包括正负迁移和顺向逆向迁移。 知识应用是依据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与知识理解、知识巩固共同构成掌握知识的全过程,是知识掌握、原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是检验知识理解和巩固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加深理解和巩固,使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方法。

(2)联系: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加强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知识迁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知识迁移,知识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途径。 但知识应用并不等于知识迁移的全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

论述:

1、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简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答: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1)认知差异。包括:

A.一般认知能力差异。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B.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C.认知风格差异。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A.气质差异。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但是,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二是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B.性格差异。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时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承担起塑造儿童良好性格的任务。

(3)性别差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以科学的、清醒的、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性别差异,对确实存在差异的学习领域,教师要精心研究帮助男女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设计;对于社会偏见,可通过教学与学习的事实,打消社会偏见带来的消极影响,鼓励学生努力进取。

2、小学生学习有哪些特点?

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主要掌握间接经验。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是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小学生的学习具有学生学习基本特点外还表现出年龄阶段特点。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

2)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

3)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3、试论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教学原则。

答: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

(3) 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

(4) 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 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6) 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4:联系实际论述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答: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

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

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

4、多用变式和比较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作业2

一、 名词解释

1、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素质,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特征。是根据一定目的,运 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2、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3、头脑风暴法:是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作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

4、高原现象:是指在总的进步过程中,会出现练习时而进步、时而退步的波动起伏现象,有时甚至出现进步一时性停顿的现象。

5、原型启发:

6、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7、他律:又称权威阶段(6---8岁),儿童的品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

8、习俗水平:(9---15岁)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而服从多项准则,也可 以说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而服从多项准则。

作业3

一、 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2.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简言之,就是要求获得优秀成绩的欲望。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7、移情: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在人际关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

8.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具体来说,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直接妨碍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行为,以及某些适应不良的行为。总之,问题行为包括品行和人格两个方面。

9、趋-避式冲突:

10、教学设计:P243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05电大《政治经济学(A)》试题和答案20050104-27

2005电大《政治经济学(A)》试题和答案20040104-27

2005电大《政治经济学(A)》试题和答案20040704-27

2005电大《政府经济学》试题和答案案例分析04-27

2005电大《政府经济学》案例分析04-27

2005电大《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1-2练习和答案04-27

2005电大《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部分)04-27

2005电大《政府经济学》复习资料04-27

2005电大《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04-27

2011电大《中国教育简史》试题和答案20070104-27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