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200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现代文员专业 实用文体写作 试题
2004年7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8分)
1.按照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的不同,可将公文分为--文、--文和--文三种。
2.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要用--;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要用--。
3.调查报告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性;(2)--性;(3)--性。
4.常见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1)--;(2)--;(3)--;(4)--。
5. 撰写产品说明书,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要有--意识;(2)要有--意识。
6.民事起诉壮的正文主要包括--、--和--、--几个方面的内容。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2分)
1.发文字号
2.工作总结
3.二次文献
三、简答[10分)
在工作总结的撰写中,主要应当依循哪些要求?
四、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文体写作知识,对下面这篇学术论文进行分析 (20分)
提示:(1)既可以从学术论文的特点、选题、取材以及结构程序等几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也可以只从一个角度,就其一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2)分析文章既要注意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文体写作知识,又要注意结合文章实际;
(3)分析要有条理。
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
高 德 步
英国是第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其市场经济制度,是在没有任何样板和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影响的情况下,从传统经济中发育出来的,就它的发展过程来讲,完全是一种自然过渡或进化,但就其生产关系变更的性质来讲,却是一场革命。本文认为,英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几个世纪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经过量变到质变、萌发到革命的过程,最后在19世纪中期完成了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本文试图从经济史角度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产权革命和私有财产制度的产生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私有财产制度。私有财产制度在古代罗马曾发展到一个顶峰,但是到中世纪则衰落下来。所以,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是在封建制度内部重新孕育出 来的。中世纪封建财产关系的特点是一种相互承担义务的"契约"关系。在这里,个人的"独立人格"不论领主还是农奴都是不完整的,因而个人的独立财产权也是不完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关系内部的发展,核心问题是人从封建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并独立地占有财产。这就是"产权革命"。从英国历史看,这种产权革命是通过拓殖运动、解放运动和圈地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完成的。
1.拓殖运动。罗马军队撤离后,由于失控,大不列颠陷入长达几个世纪的混乱状态,直到公元9世纪,才伴随封建化的完成而安定下来。随着社会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人口也逐步增加,并对封建化的土地形成沉重的压力。这就导致了11一14世纪的拓殖运动。
这场拓殖运动的意义,并不亚于)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它是封建制度衰落和走向瓦解的起点。这是因为,拓殖运动打破了封建地产的绝对统治地位,产生了非封建地产。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被开垦的土地基本上是荒地、森林和沼泽,是封建地产范围以外的土地。尽管抽象地讲,"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这些土地都是原有封建主没有实际控制的土地。由于这些新土地不是来自上级领主的封地,因而垦殖者也用不着为占有这些土地而承担过多的封建义务,土地的转让也容易得多。所以,这些土地一开始就具有"私产"性质。
拓殖运动的发动者,主要是各种形式的封建主,不过,他们可能大部分是没有领地继承权的贵族子弟。他们通过拓殖运动掌握了地产,成为第一批不依附上级领主、拥有相对独立地产和独立人格的下级领主。当然,"上级领主"包括国王都参与了拓殖运动,不过,不论怎么说,所产生的土地产权,实际上都屈于拓殖者。他们由于拥有了相对独立的土地产权而获得了相对独立的人格。而构成拓殖运动劳动大军的农民,则"在十分自由的条件下取得了租地。所以,拓殖运动也产生了最早的"自由人"--自由的领主和自由的农民。
2.解放运动。随着拓殖运动的展开,越来越边远的土地得到了耕种,这样就扩大了地区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性,交换的利益也大大提高了,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封建主消费的多样化和对货币财富的追求。封建阶级成员的浪费与疯狂的糟蹋,相互征战、争讼,驱使他们采取毁灭的方法取得货币。同时,封建主通常不熟悉经营业务,不知如何从在自己眼前进行的土地开垦中获利,以及如何从土地财产及其产品价格上涨中得到好处。在许多场合,他们愿意出卖土地和解放农奴,借以换取地租或固定租税。
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交换价值提高,劳动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这样,在农民与领主之间,事实上存在一个争夺劳动力的情况。虽然农奴不得不在领主保留地上劳动,但效率肯定不高,而且越来越低。这就使领主发现,出卖自由,从垄断面包烤炉和磨坊中取得收入,以及用租金代替劳役更有利可图。总之,放弃他们拥有的劳役的粗心、无用、偷懒,使产出很少而花费很大的劳动是明智的。因此,用这种劳动交换落入农民手中的货币就更为可取,因为这比过去更容易。
从农民角度来看,商品经济越是发达,农民越是进入市场,对自己的劳动的价值就越是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因此,他们希望在自己的份地上多投入一些劳动:在同一时间里,他们投在自己份地上的产出,比在领主土地上的产出要多得多。所以,他们愿意以货币来代替劳役。"在以货币代替劳役的同时,获得人身自由的人口大量增加,一些获得自由的人有能力或者有机会赎买土地,成为殷实的自耕农,他们也可以将地产传给后代。"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下级领主从上级领主那里"赎买"自由,下级领主接受封地,条件是为上级领主服兵役。英国封臣的骑兵役通常是每年40天。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他们服兵役的机会成本也越来越高,因而,希望免除兵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为这种免除服兵役提供了条件。所以就出现了地方领主交纳一笔货币给国王来代替兵役的做法,而国王用这些钱来雇佣军队。
3.圈地运动。由拓殖运动产生的非封建地产,被拓殖者们"十分聪明地加以利用,同时又保持其占有。"这就使土地上的产出大大增加起来,加上贸易的扩大,使土地的价值大大提高了。这利:变化反过来影响了原有的封建地产,"土地价值的上升导致人们为建立排他性的所有制和可转让的权力而努力。"于是就产生了早期的圈地。事实上,早期的圈地发生在13-14世纪,它是在拓殖运动的尾声中开始的;一方面,土地不是那么容易地获得了,另一方面,越来越少的公地开始受到掠夺式的利用,有势力的封建主利用他们在庄园中的特权圈占公有地,将其变为私人地产。事实上,圈占公地的行为与拓殖运动并无本质区别。
以后,特别是地理大发现后,圈地运动受到羊毛价格上涨和养羊业的刺激,受到工业和城市发展对农产品需求扩大的刺激,不仅公地,连农民的份地也被圈占了,不仅领主,甚至富裕的农民也主持了圈地。不过,18世纪以前,圈占土地是一种"暴力行为",它只造成了圈地者对土地的实际占有,直到圈地成为"合法圈地"以后,圈地者才真正拥有了对土地的合法权利。至此,私有土地制度最终产生了。在这个时代,土地是财产的主要形式,因而,土地私有化基本上代表一切财产的私有化。事实上,土地上的房屋,农民的少量工具,以及土地上的一部分产物,从来就是私有的。
二、商业革命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1.商业革命。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是英国市场发育阶段。尽管早在15世纪盎格鲁一萨克逊人就较早地接受了市场交易的启蒙教育,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市场开端,是在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导致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和需求大爆炸,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扩张,整个大不列颠--从商人到手工业者到农民,都为商品生产而运转起来了。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商业冲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一切旧的陈腐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都衰落了,而另一方面却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在农村,圈地运动打破了中世纪的沉寂,独立小农被成批地扫除,出现大农场和租佃农场;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了,代之兴起的是行业公会和股份公司等。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出现了银行和交易所?近代金融制度也产生了。
然而,这一时期市场经济活动基本上是无政府状态的。需求迅速膨胀,物价飞速上升,人们放弃了中世纪的道德观念,贪得无厌地追求利润,那些本已寿终正寝的陈腐关系和规范失去了效力;而另一方面,市场本身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市场活动基本上是无约束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的组织形式,如股份公司、交易所等,又给那些牟利活动以新的法术,这又加剧了市场混乱。一时间疯狂投机,商业欺诈,不一而足。
这种混乱状态,对于彻底打破旧的制度是有利的,但并不一定就有利于新制度的建立。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资本主义发展,政府实行一系列干预政策,用法律手段来制约市场活动,即限制市场竞争,建立竞争规则,保证合法的、平等的竞争环境。总之,是使竞争有序化。英国经济史学家沃尔克指出:"中世纪寸,贸易和工业是以地方为基础的,由自治市、基尔特和庄园权力实行控制。17世纪初,由于经济生活趋于建立在全国统一基础上,因而,中央政府接替了以前交给乡镇和自治市当局的责任。伊利莎白时代是重建时代,这里产生了大量的和有效的立法。法律要作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简要回答是,它试图使就业、制造方式、价格水平和海外贸易秩序化。这个说法很恰当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况。
2.政府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期,是英国市场发展至为关键的阶段,即制度建设的阶段。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在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第一,保护财产和合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指出:"商业经济要达到繁荣,就必须确立,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确立对财产的保护。"商人对于他们所经营的东西,必须拥有财产权,他对这些财产的权力必须是可以证明的,而合同则是在财产基础上达成的某种协议。1679年,英国通过《人身保护法》,对私人生命财产给以法律上的保护;同时,政府还颁布了不少关于商品交易和证券交易的法令,如期票法、合伙契约法、货物买卖法等。
第二,保护消费者。这一阶段,政府实行了商品检验制度,规定货物如何制造,如何度量以及如何买卖。例如在纺织业中,政府建立一整套检验员、视察员和监督员制度,通过条例来保证布匹的长短和质量。此外,还有一种对面包的定量、定价制度,规定要按照谷物价格来确定面包重量,取缔搀假。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
第三,保护发明者和投资者。1624年,英国颁布了历史上第一个专利条例,被称为"第一
个包括各项要点的国家专利法"。这个专利法例外地准许发明者有一定年限的专利权,从而成为许多制造公司发展中的重要部分。173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进行股票投机买卖的可耻行为",以消除"南海泡沫"事件的恶劣影响,促进了投资活动。
第四,保护劳动者。1802年英国颁布了第一个工厂法,对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以及女工和童工的使用等都作了具体限制和规定。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市场活动逐渐规范化、有序化。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政府的各种活动也产生了副作用,因为政府的干预很难掌握一个合适的"度"。
3.自由竞争与自由贸易。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上半期,是英国自由市场形成阶段。这一时期,英国市场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尤其在政府的控制下经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已逐渐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商业资本实现了向工业资本的过渡,产业革命顺利展开,各种经济活动已经有序化。因而,政府的控制不仅多余,而且成为市场运行和经济发展的障碍。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呼吁解除政府控制,实行自由放任。然而,实行了一个多世纪之久的保护政策,造就了一大批利益集团,就如整顿市场秩序一样,自由放任也经历了同样的艰难过程。这里,斗争突出反映在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问题上。工业资产阶级积极推进自由贸易,与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大垄断商人展开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从19世纪20年代起,英国与几个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贸易协定,废除所有输出品的限制。181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1846年废除了谷物条例,1849年又废除了航海条例。这一系列事件成为英国自由贸易的里程碑。在国内,一系列不合理的干预制度也被废除了。至此,英国实现了自由市场制度,政府基本不干预市场。任"看不见的手"调节,英国进入成熟市场经济阶段。
三、工业革命和自由企业制度的建立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除财产私有制和自由市场制度外,还包括自由企业制度,
而这一制度的基础是工业革命奠定的。
1.自由企业的萌芽与"原始企业"。中世纪的基本经营组织,是家庭和家庭作坊,其基础是手工劳动和自然分工。他们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要受到庄园和行会的制约。中世纪的产权变革,首先使农奴经济摆脱庄园控制,可以直接为市场而生产,自主决策,独立享受市场利益,独自承担市场风险,从而农民家庭生产活动初步具有"经营"性质;另一方面,中世纪晚期行会势力也逐渐削弱,出现不受行会控制的各种商号、公司等,行会本身也蜕化了,有些行会通过申请特许状,成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健全而永久的联谊社团体"。这样就出现了自由企业的萌芽。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16世纪英国对外贸易的扩张,极大地刺激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被诺思称为"原始企业"的手工工场。这个时期的工场手工业,从技术上看,与中世纪并无本质变化,但它是一种组织上的创新。分散的手工工场,即分料到户制,是家庭工业与市场结合的一种形式,商业资本家(包买商)在其中起决定作用。事实上,包买商是这种"企业"的业主,他承担市场风险,而手工劳动者则成了他们的雇工。不过,这种分料到户制存在过高的监督成本,这就促使它向集中的手工工场过渡。"一些需要专门技能和特别细心的加工程序,被包买商集中到一个房子里,交由雇佣工人去进行,这样,就出现一种新的企业形式--手工工场。其特征不是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而是手工生产活动在一个统一指导下单纯集中到一个车间。通过各个行业已形成的劳动分工,这种集中又导致了劳动的综合。"
集中的手工工场已经具有"工厂制度"的基本特征,如集中生产,有固定的场地,采用较细致的分工,有少量的管理人员等。所以,乎工工场已经具有近代企业的雏型。法国经济史学家保尔·芒图指出:"手下'r场有大量的雇佣工人,那里流行着非常完善的分工,它有许许多多的与近代工厂相似的特点,也许呈现出更加惊人的景象。但它在工业演进上却占着一个小得多的位置。这是路程上的一站,而且是马上走过去的一站,在那里的停歇几乎没有表现出来。"
2.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从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度的飞跃,首先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尽管说集中的手工工场已经具有工厂制度的各种基本要素,但很不稳定,生产活动究竟是集中在工场中还是分散在家庭中并不一定。例如,棉纺织业最初的革新--飞梭和珍尼机的发明,并没有使这个工业进入工厂,这两项技术都是适合于在家庭中使用,不过是提高了在屋里工作的纺工或织工的生产量而已。1769年,阿克莱特利用他的水力纺纱机建立了第一个工厂,以后人们纷纷仿效,把工厂建在河流旁边,用水流推动轮子,带动机器纺纱,后来出现了蒸汽机,工厂开始设在城里。由于机器的采用,使固定资本的规模和比重大大提高,并具有专用性和不可分性,同时,工厂的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分散的手工生产,竞争优势日益明显。所以,采用工厂制度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基本要求。这样,工业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家庭中去。工厂制度就这样确定下来,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
由于机器的使用和工厂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的分工进一步扩大了,在工场手工业中就已出现的业主与雇工的分离也固定下来,从而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不仅如此,工厂内部还出现了另外两种分离:一是管理人员和直接生产人员的分离,二是技术工人和直接生产工人的分离。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真正的科层组织:业主一工头一工人的层级制度。工厂制度最终形成了。
3.公司制度。工厂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集中生产体制和管理的层级制。一般说来,它只反映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形式。由于机器的采用,资本规模要求的提高,促使单个资本的合作,而资本的专用性和不可分性,又导致资本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要求,这样就导致公司制度的发展。与工厂制度相比,公司制度是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它集中反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发达的产权关系。
股份公司的出现,早于工业革命一个多世纪,如东印度公司建于1600年。不过,股份公司首先出现在商业、金融业以及交通运输业中,甚至在工业革命期间,工业制造业也很少采用公司的组织形式。只有在工业革命完成后,公司制才与工厂制结合起来,才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大规模生产体制,只有在大规模生产基础上,才有稳定的资本股份制、管理的层级制,以及专门的经理阶层。
英国经济史学家考特指出:"在新的制度形成的形势下,资本往往带有盲目性,也就是说,投资者投向他所不熟悉的部门,而且,由于股东们不亲临工厂,不为工人所知,所以,谁也不知谁是投资者,投资和经营管理的职能区分开了,领取薪金的经理们渐渐处于发号施令的地位。由于经理和股东之间的关系问题总是难以搞清楚的,随着以合股形式筹集资金,一个以不同规模和不同形式组成的新的经济领域出现了。在这个领域里,专职经理们连续不断地制定出任务和政策,由高度集中的资本和劳动力费力地去贯彻。"这段论述很好地说明了工厂制度和股份制度酌关系。
4.工业革命的制度性影响。工业革命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最终确定下来。可以说,它为英国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画了一个完整的句号。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力量,并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他们要求更自由的经营环境,同时要求更加有规模的市场。因而他们倡导了进一步的社会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最后扫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另一方面,将市场惯例上升为法律。例如,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废除了学徒条例、居住所法、最高工资法令等,在工业革命完成后,又进一步废除了妨碍贸易的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废除了妨碍公司发展的泡沫条例等。与此同时,还颁布了一系列规范和调整市场和社会关系的法律制度,如合同法、交易所法、证券法、公司法和工厂法等。因此,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的市场经济制度,成为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这样英国最终完成了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四、结论
从英国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几百年历史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不可能通过一次剧烈的革命或变革就能完成的,另外,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包括许许多多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说采,产权关系的变革是这一系列变革的开端,而工业革命是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其中市场体制的发展贯穿在这个过程的始终。最后,私有财产制度、自由市场制度和自由企业制度,共同构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位一体模式。
当然,这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所考察的仅仅是英国近代以来的"古典市场经济体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英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能给我们提供的借鉴是有限的。不过,既然我们的目标也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那么这里必然存在某些共通之处,所以,了解这一过程,不学它的经验,但可吸取其敦训。这就是我们研究英国市场经济发展史的意义。
(注释及参考文献略)
五、按照新闻标题的一般写法和要求,为下面一篇经济新闻补写标题
(10分)
标题: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2L 9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在海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奋力拼搏。经过短短6年时间,就从一个默默无闻、亏损休眠的小贸易公司发展成为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的明星跨国企业。1998至2003年,公司税前利润年均增长63%。目前,中国航油的股票市值达6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达1.26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751倍。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增值。
中国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于1993年5月在新加坡创办的,但长期处于亏损休眠状态。1997年7月,总公司选派陈久霖任总经理时,公司启动资金只有21.9万美元。面对重重困难,企业新领导班子决定实施企业战略转型,即由一个船运经纪公司转型为以航油采购为主业的石油贸易公司,并于2001年12月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完全利用自有资产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为使企业做强、做大、做稳,中国航油又于2001年开始实施第二次转型,即利用盈利和上市所筹集的资金,投资与油品相关的实体企业,使企业转变为以实业与贸易互补的实体企业。
从2002年标获西班牙最大的石油设施公司CLH公司5%的股权,到今年1月成功收购英国上市公司富地石油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富地航油(香港)有限公司,经过层层蜕变和扩张,石油实业投资业务已成为中国航油起飞的强劲引擎,目前来自石油实业投资的回报已占公司税前盈利的68%,进口航油采购和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各占16%。2002和2003年,中国航油两度人选新加坡"1000家最佳企业"。
六、下面是一份会议纪要中的几段文字,根据其内容,试着起草一份
召开该会议的通知(30分)
写作要求:内容要明确,中心要突出;格式要正确,写法要规范(可只写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和发文时间几个项目。有些内容可以虚拟。);语言要准确、简明、得体,书写卖清楚。
全国课程目标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由中央教科所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办、淄博市张店区教委承办的"全国课程目标专题研讨会",于1999年10月26日至10月28日在淄博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60余名课程教材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参加了研讨会。香港、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中,中外专家作了十几场专题报告,并进行了经验介绍和专题讨论。会议以课程目标为主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探讨,并对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诸如课程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关于课程观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是课程观的转变。要构建适应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就必须改革传统的封闭的滞后的课程观,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念。目前,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碰到各种困难和阻力,其中很大一个阻力就是教育思想滞后,课程观念陈旧。在课程观方面,代表们首先对课程的不同概念作了分类。传统课程观认为,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学习经验、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或社会改造等,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课程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课程就是育人的媒体或手段的见解。有的代表对学校课程实施进行了大量调查,认为义务教育的根本职能是育人,是促进儿童和青少年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应把课程看作是育人的媒体,进而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面向2l世纪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这种界定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性的课程观念和课程体制的大变革,只有这样的界定才符合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用这种课程观构建的课程体制是一个开放的大课程体制,这个体制应包括: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性课程,甚至课程管理方法或制度的某些内容。对课程概念界定清楚后,还应在大课程观的指导下,确立正确的课程编制指导思想。有的代表认为,课程是国家意志的具体反映,是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重要条件。要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确立正确的课程编制指导思想。在这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一重要历史文献,已精辟阐述了我国新时期课程编制的总的基本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二、关于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是这次会议探讨的中心议题。与会代表对课程目标的地位、课程目标与临界概念的关系、课程目标的来源和依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我国课程目标的历史和现状,课程目标的叙写特点、课程目标的内容确立、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学科课程目标和学校课程目标的制定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交流和探讨。
1。关于课程目标的地位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课程 改革,而课程改革的首要和关键问题又是课程目标的研究。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教材编制和实施的重要原则,课程改革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课程目标这个轴心展开的。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者的指南,是教师施教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是教学评估的准绳。因此,应充分重视课程目标的研究。
2.关于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问题。大家认为,课程目标与以上诸概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但课程目标又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与其他概念的排列关系应该是:教育目的一培养目标一课程目标一教学目标,而以上目标均属教育目标的范畴,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上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是介于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中介性桥梁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关于课程目标和来源的依据问题。(略)
4.关于课程目标的内容方面。(略)
5.在目标的呈现方式上,有的代表提出,不但要重视以外显行为表示结果的呈现方式,还应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变化,这种变化虽具有内隐性的特点,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却极为重要。因此,在目标的确立方面,应注意外显性目标和内隐性目标的结合,注意规定性目标与开放性目标的结合。
6.对课程目标的历史沿革和现状问题,代表们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略)
7.关于课程目标的层次和类别问题。(略)
三、关于课程结构、内容与评价(略)
四、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比较(略)
总之,在这次研讨会上,通过中外专家与学者的广泛交流,使大家加深了了解,开阔了视野,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在课程目标及课程改革的诸多问题上,各国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许多共同之处。这次会议所提供的资料对我国课程改革来说有很多可借鉴之处,这些资料对我国素质教育实施将有着积极的参考作用。
试卷代号:219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200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现代文员专业 实用文体写作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4年7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8分)
L上行 下行 平行
2.报告 请示
3.真实 针对 典型
4.章程 条例 规定 办法
5.责任 大众
6.诉讼请求 事实 理由 证据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2分)
1.发文字号简称文号,又称公文编号,是发文机关同一年度公文排列的顺序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序号组成。
2.工作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以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书面材料。
3.二次文献是在一次文献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简明扼要地揭示一次文献的内容或指示一次文献的线索的文献。它可由一次文献的作者编制,也可由其他人编制。文摘和提要等都属于二次文献。
三、简答(10分)
撰写工作总结,必须依循以下要求:
(1)要充分占有资料,并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
(2)要善于分析材料,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3)要合理地取舍内容,以突出重点。
(4)要深人研究问题,以写出特色。
只答出以上要点,可得8分,每条2分;如有适当的说明,可得10分。
四、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文体写作知识,对下面这篇学术论文进行分析(20分)
分析文章,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以教材为依据,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文体写作知识;
(2)要紧密结合原文,围绕着文章展开分析;
(3)要有条理,要能自圆其说。
对于没有完全达到以上要求者,要酌情扣分。
五、根据新闻标题的一般写法和要求,为下面一篇经济新闻补写标题(10分)
标题既要能够高度概括新闻事实,又要新颖醒目,要能吸引读者。
原文的标题为:
中国航油参与海外竞争创佳绩
近5年公司税前利润平均增长63%
六、下面是一份会议纪要中的几段文字,根据其内容,试着起草一份召开该会议的通知(30分)
对于没有完全达到试卷上所提出的各项要求者,要按项酌情扣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149电大《英语听力(1)》试题和答案20080104-27
2149电大《英语听力(1)》试题和答案2005年7月04-27
2149电大《英语听力(1)》试题和答案2007年1月04-27
2149电大《英语听力(1)》试题和答案2005年1月04-27
2148电大《英语口语(3)》试题和答案200801-1A04-27
2149电大《英语听力(1)》试题和答案2004年1月04-27
2148电大《英语口语(3)》试题和答案20050704-27
2148电大《英语口语(3) 》试题和答案200501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