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中国文化导论 试题
2009年1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六家之中,对后世影响甚巨的是( A )。
A.儒、墨、道、法 B.儒、墨、道、名
C. 儒、道、法、阴阳 D.儒、道、墨、阴阳
2.以下著作中,属于法家的是( C )。
A.《荀子》 B.《庄子》
C.《商君书》 D.《周易》
3.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 A )。
A.南移 B.东移
C. 西移 D.北移
4.儒家所谓的"智"包含多种意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方式方法的运用
B.明智的政治态度
C. 带有一定的伦理色彩的认知手段
D.客观地分析事物把握世界的能力
5."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下面有关"礼"的说明中,错误的一项是( D )。
A. 指一种等级关系 B.指一种社会整合手段
C. 指一种礼仪 D.指互相之间赠送的礼品
6.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 C )。
A. 东北亚文化圈 B. 中原亚文化圈
C. 南方亚文化圈 D.西北亚文化圈
7.在封建社会里,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下面所说不正确的是( A )。
A. 封建社会里清官是一种普遍现象
B.封建社会里清官是压迫者对官吏的期望
C. 法制不健全的产物
D.权力社会的产物
8.自然山水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其哲学依据是( A )。
A.天人合一的思想
B.山水本身的秀丽
C.热爱祖国的情结
D. 没有必然的联系,山水人文气息是近现代人加入的
9.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非常广泛,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导致中国民族经济的崩溃 B.揭开了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序幕
C.传播了近代科技知识 D.奠定近代文化的物质基础
10.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 C )。
A.在善地停止下来 B.停下来即是至善
C. 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D.到'了至善之境就停止下来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自强不息"一语出自 《易经》 。
2.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 浑厚 。
3.古代的中庸之道,从消极的方面看,它扼杀了个体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它又维护了传统的延续性和恒久性,在封建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尽管在后来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也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4.剑文化原本跟侠文化的关系不大,但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趋势,第--种就是跟侠文化结合起来,第二种就是跟 道教 结合起来。
5.在清末思想启蒙运动中,严复提出了"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深刻命题,他翻译的《天演论》中,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6."五·四"运动时喊出的打倒孔家店口号,为几千年封建文化鸣响了丧钟。
7.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仅要继承,更重要的任务是还要促其前进,使之现代化。
三、简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诸子百家主要学派及其基本特点。
先秦诸子之中,"显学"主要是儒家和墨家,其次是道家、法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苟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3分)
儒家学说以现实伦理为主要关怀对象,以"仁"为其思想核心,礼为行为规范,义为价值标准,智为认知手段,其学术导向则是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指归的,因而表现出复古守旧的特性。(3分)
墨家身体力行,在对原始天道观改造过程中,形成独具个性的"天志"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尚贤等一系列的观点,具有平等色彩,对后世影响巨大。(3分)
道家以"无为"为本,形成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与精神的自由。(3分) 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以现实的社会结构为主要关怀对象,在对社会现象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等一系列规范社会生活及行为准则为观念。(3分)
2.简述唐代科举制的特点。
唐代统治者废除了魏晋时期只于士族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取而代之的是给所有士子公平竞争机会的科举制。它给了大批中下层士子或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寒土)一个通过考试 参政的机会。(5分)
唐代科举与后代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开放性和透明度。唐时科举不用糊名制,录取的关键并不在一次考试的成绩,而在于平时的声誉。这既迫使考生在科考之前就要漫游天-F以激扬身价,结交豪俊名流以求延誉,使唐代士人从--开始就离开象牙塔,步人壮阔的社会生活,多方面体验人生,铸造其雄视百代的阔大胸襟。另外,也迫使主考官员注意社会公识和舆论,以显示他的识贤和得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激荡出唐代土人壮浪豪纵的英发之气。(5分)
完善的科举制,以制度文化的形式,为寒士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保证,从根本上消除了先秦战国时期士人政治关怀的无秩状态。唐代寒土以士节为重,自觉地将个体的功名之心与国家的整体利益挂起钩来,在为自己谋得统治集团一席之地的同时,也推动了这个统一大帝国文化的前进。(5分)
3.简述古代中国文化南移的过程。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呈现出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南移之势。历史上,文化南移运动有三个十分集中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南北朝时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晋室南迁,迫使汉族士民大规模南移,中原文化随之南播,打开了南方经济文化的新局面。到唐初,南方已经在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 (5分)
第二个时期是唐代的安史之乱。叛乱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残破凋弊,加上紧随而来的藩镇割据和政局动荡,使土民再次大规模南迁。此消彼长,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的南移埋下伏笔。(5分)
第三个时期是宋代的靖康之乱,给文化中心的南移以最后的推动力,完成了文化中心的南移。(5分)
4.简述明代市民文化发达的主要表现。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得市民意识全面成熟,市民文化日趋高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其一,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而代之以"导奢导淫"之风。(4分)
其二,价值观念。明代后期礼拜金钱之风十分强盛,商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好色""好货"成为一种社会风尚。(4分)
其三,市民文学。明代以后,市民文学取代土大夫文学,占主导地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杰出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市民文化的痕迹。(4分)
明代市民文化的发达,其意义是相当巨大的。它不仅为我国民主意识的普及作了准备,而且还为东西文化精神的汇融埋下了伏笔。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命题,正是以市民意识的全面成熟为前提的。清代的开启民智运动,甚至今天的民主意识,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3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194电大《企业信息管理》试题和答案20050704-27
2194电大《企业信息管理》试题和答案20070104-27
2194电大《企业信息管理》试题和答案20040704-27
2193电大《农村政策与法规》试题和答案20040104-27
2193电大《农村政策与法规》试题和答案20080104-27
2193电大《农村政策与法规》试题和答案20080704-27
2193电大《农村政策与法规》试题和答案20090704-27
2192电大《农村环保概论》试题和答案20080704-27
电大《民法学(2)》 试题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