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代号:7829
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亚健康:
①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亚即次等之意),是界 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
②"亚健康"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所谓亚健康状态,通俗的说,多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一般来说,亚健康状态由四大要素构成: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以及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③指身体虽然没有患病,却出现生理功能减退、代谢水平低下的状态。主要表现是疲劳、胸闷、头疼、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情绪不安、做事效率低下等。因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所以也叫第三状态
2、情绪调节:
3、退缩:
4、神经症:
是对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其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5、暴露疗法:
满灌疗法(flooding therapy)也称暴露疗法,它与系统脱敏疗法正好相反。满灌疗法不需要进行任何放松训练,而一下子呈现最强烈的恐怖、焦虑刺激(冲击)或一下子呈现大量的恐怖、焦虑刺激(满灌、泛滥),以迅速校正病人对恐怖、焦虑刺激的错误认识,并消除由这种刺激引发的习惯性恐怖、焦虑反应。故也称为冲击疗法或泛滥疗法。
6、心理测量:
(psychometrics)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
7、心理健康:
①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一种异常状态
②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8、认知障碍:
精神异常精神类疾病,认知缺陷或异常。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认知障碍是指上述几项认知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当上述认知域有2项或以上受累,并影响个体的日常或社会能力时,可诊断为痴呆
9、焦虑:
在统一价值论中,当某事物的价值在将来可能会发生明显降低时,就会对该事物产生一种焦虑感
10、系统脱敏法:
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消除焦虑、恐怖状态及其他恐惧反应的行为疗法。人不能同时既松弛又紧张,在松弛时本来可引起焦虑的刺激就会失去作用,即对此刺激脱敏了。系统脱敏法即通过逐渐加强这种刺激,并使之脱敏,从而解除患者的焦虑。
11、成瘾症:
指个体出现强烈的、被迫的连续或周期性的喜欢或爱好某种事,行为,如果这些冲动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痛苦感觉。
12、释梦:
【挫折】 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默许心向反应
第一信号:又称现实信号,指的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物。
第二信号:指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文字它可以代替第一信号建立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一)非条件性抑制非 条件性抑制 〔 又称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外抑制 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 超限抑制 限抑制。它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尽,因而又叫保护性抑制。 内抑制: 内抑制:人在过度疲劳时的睡眠就是超限抑制的表现,为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是在后人一定条件下逐 渐形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心理卫生--用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种种措施,心理卫生的对象并非只是针对精神病患者,而是所有的社会群体。
心理健康--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一种异常状态。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
急性应激反应??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急剧,严重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一般在数天或一周内缓解。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受到严重而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健康的家庭??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能 够正常发挥它的各种功能,家庭成员间心理平衡和快乐,能扮演好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
神经症??是对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其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它是以焦虑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的一种障碍。
恐怖性神经症??是指对某一特定事物或处境产生强烈的害怕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伴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简称恐怖症。
强迫性神经症??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简称强迫症。
抑郁性神经症??又名神经症性抑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患者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疑病性神经症??简称疑病症,它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善过分关注,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经常述说躯体不适,反复就医,经各种医疗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病理观念。
器质性精神病??是一组具有多种表现的精神疾病,一般与影响大脑功能的躯体疾病密切相关,或被认为是由躯体疾病所引起的一组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本病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又称心境障碍,是指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基本缓解。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在其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障碍人格障碍也病态人格等。
胎教--实际上就是孕妇在孕期注意心理卫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提供良好的外在刺激,直接或间接地促使胎儿正常发育成长。
第一反抗期??幼儿三四岁左右,由于自由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各方面知识不断增多,就表现出独立的愿望,虽然能力不强也要自己动手自己干,变得不太听话。这是一种意志的自我表现,心理学上称此为第一反抗期。
儿童心理障碍??指在儿童期 因某种生理缺陷,功能障碍和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异常现象。
儿童心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达不到心理障碍的程度,或者持续的时间较短,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儿童心理问题。
遗尿??是指5岁以上的儿童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在白天或夜间反复出现不自主排尿的现象。
抽动障碍??是指反复,迅速,无目的,不自主的单一或复合肌群的收缩,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它包括一过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及抽动秽语综合症等。
心理疲劳??是指由于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所造成的精力不足和精神效能降低的现象。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由于卵巢或睾丸功能减退,性激素分泌量日益减少,内分泌功能发生一时性失调,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功能失调的综合症候。
更年期心理障碍??更年期综合征心身症状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人以植物性神经系统障碍为主,有的以精神症状为主,大部分人二者兼有。更年期综合征的精神状以消极的情绪体验为主,其严重者称更年期心理障碍。
功能性性功能障碍??又叫心因性性功能障碍,是指性活动过程中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性兴奋缺乏,不能产生满意的性生理反应,致使性反应周期的一个或几个阶段出现部分或完全性活动不良,不能圆满地完成性交活动。
性心理障碍??又称欲倒错等。是指与社会性道德规范明显不一致的异常性行为,表现为寻求性欲满足对象的歪曲与性行为方式的异常。
恋物癖??受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联想驱使,反复出现收集异性使用的某种无生命物体的企图和行为称作恋物癖。
露阴癖??是指在不适当的环境中对性公开显露自己的生殖器,引起异性紧张性情绪反应,从而获得快感的一种性偏离现象。
易性癖??是一种性别认同障碍。表现为对自己的性别身份不满和否定,患者不仅在装扮上刻意变成异性,而且还强烈的谋求在解剖生理结构上也转换成异性。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压抑??是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不被自我所接纳的冲动,念头等,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中,或把痛苦的记忆,主动忘掉排除在记忆之外,从而免受动机冲突,紧张及焦虑的影响。
否认??否认不是把痛苦事件有目的地忘掉,而是把已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件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逃避心理上的刺激和痛苦,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退行??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
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俗称找辙。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为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或者为维护个人自尊,总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以开脱,自圆其说,称为合理化。
反向形成??当个体的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无意识之中,并在外表上表现出相反的态度和行为。
转移??是指个体对某个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比较安全,能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
投射??是指把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动机或个体,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
应付??是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时,而作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应激时,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危机干预??指短期的帮助过程,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运用个人社会和环境资源予以关怀和帮助的一种方式。国外有时称其为情绪急救。
心理咨询??是咨询者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共情??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不但要有能力正确地理解来访者的感受及其感受的意义,同时还要将这种理解传达给对方,从而使来访者对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有更深的认识。
积极关注??是一种共情的态度,是指咨询员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注意强调他们的长处,有选择地突出来访者及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达到治疗目标。
具体化??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要找出事物的特殊性,事物的具体细节,使重要具体的事实及情感得以澄清。
即时化??就是要帮助来访者注意此时此地的情况,从而协助来访者明确自己现在的需要和感受,避免其过多地陷入过去不愉快的回忆中,正视现实,正视目前的问题,进而寻求自我调节的途径与方法。
对峙??是指咨询员对来访者的感受经验与行为深刻了解后,向来访者指出其态度思想和行为等之间出现的矛盾。
解释??是指咨询人员依据某种理论来描述来访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过程实质等,对来访者提出的问题困扰做出说明,从而消除来访者的各种顾虑,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自我周围事物。
自我暴露??又叫自我揭示,是指咨询人员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来访者分享。
健康的人??应该是能发挥自身的自我实现者。按照马斯洛的定义,自我实现是指个人的潜在能力天资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实现,是使命的完成,是个人对自身的内在价值更充分的地把握和认可。
二、简答题
1、简述罗杰斯的患者为中心疗法的主要内容。
1 、真诚与协调。要求治疗者表现真实的自我,开放、坦诚、不戴假面具,自由地与患者分享、交流自己的感受,甚至连不好的感觉也表达出来,不必假作感兴趣、喜欢、关心的样子。2、无条件的关怀。给患者以无条件的关怀,使他们没有威胁感,从而能够去探内在的自我。3、设身处地的关怀。治疗者要能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能够真正理解患者。
2、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外貌与好的个性品质
(二)相似性
(三)需要互补
(四)熟悉性
(五)邻近性
(六)相互性
3、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任何一种理论都对现实有着一定的意义,纯粹的已经彻底"死"的理论不多,即使是古希腊时代和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许多理论,对现在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虽然我不是学心理学的,但是也认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在教育上,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儿童时期控制儿童"本我"的欲望,发挥道德的约束作用,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重大意义。早期经验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早期经验发生于儿童人格尚未成熟的时候,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印记和创伤,那么就会造成人格障碍,对儿童的成长极端不利。如果一个家庭父母不和,那么孩子就会产生不好的性格,在以后的道路上也会十分难走。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正是说明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正确性
4、简述引起挫折的主观因素。
1.自身生理缺陷 2.个人动机冲突 3.自我与实际有效行为不匹配 4.人格缺陷
5、简述健康网络心理的标准。
6、简述健康人格如何培养?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3、保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4、要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
5、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爱心
7、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自负:2、自卑 3、羞怯 4、多疑 5、忌妒 6、干涉 7、敌视
人际交往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可能脱离与他人的交往 . 而以上七种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表现、则毫无疑问的成为了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的绊脚石 . 因此、如果你具有上述表现、一定要及时纠正、如有困难可以咨询本站专
8、简述引起挫折的主观因素。
10、简述行为主义疗法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
1、谈谈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序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
人格的发展可以分为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他认为,信任感是人对周围世界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是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基础。这个阶段所包含的矛盾就是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其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人应该朝着该信任的就信任、不该信任的就不信任的方面发展,但二者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信任感应多于不信任感。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因此,埃里克森主张在安全范围内给儿童一定的自由,鼓励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但他也指出儿童在实现自主时也要接受一定的限制,以便为将来有法制的生活做准备。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4、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所谓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已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4-50岁):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8、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根据这个理论,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
2.简述心理测量的优点与局限性。
心理测量的特点
(1)心理测量的间接性
心理与某些客观的物理现象不同,以今日的科学发展水平我们尚不能对心理进行直接的测量。根据心理学特质(trait)理论,某种内在的不可直接测量的特质,可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外显行为。因此,心理测量只是测量了一个人对测验项目所进行的行为反应,心理学家对测量结果进行推论,从而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
(2)心理测量的相对性
对人的行为进行比较,没有绝对的标准,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零点,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所以的心理测量都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因此,位置具有相对性。由此所测得的一个人智力的高低等,都是与其所在总体的人的行为或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的。同时,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心理测验是与心理测量相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心理测验是了解人心理的工具,主要在"名词"意义上使用。而心理测量则是运用心理测验为工具,达到了解人类心理的实践活动,它主要是在"动词"意义上使用
局限性
首先,心理测量具有极强的间接测量的性质。评价心理的标准(尺度)要确立起物理测量那样绝对、普遍的尺度,至少目前说来是不可能的。其次,心理测量的对象即心理测量内容所依据的理论尚不完善。理论上的不完善必然导致心理测量方法和技术上的局限性。第三,由于上述两个原因,作为心理测量的工具 -- 心理测验的编制是比较复杂困难的。即使是一个原来良好的测验也不能不分时间、地区到处乱用。 第四,心理测量仅仅是研究差别心理的手段方法之一。而不是人们判断比较个体间差异的唯一手段和方法,因此其作用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须要与其它研究方法交叉验证。第五,心理测量的发展还受到诸如政治观念、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3、简述健康人格的标准,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塑造健康人格。
(1)和谐的人际关系
(2)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正确的自我意识
(4)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5)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1、保持开朗的心境,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建立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
2、加强意志磨练,自觉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培养经受挫折的耐受力,不盲目冲动,不消极低沉,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3、注意性格完善,自觉检查修正自己的性格特点,培养健康的性格模式。
4、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良好的情操,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注重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结合现实试论述简述网络成瘾的临床指标以及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长期反复使用网络,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或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符合如下症状:
1.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感。
2.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
3.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
(1)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
(2)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
(3)固执的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
(4)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
(5)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
严重程度标准
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如社交、学习或工作能力方面)
病程标准
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
表格:网络正常使用、过度使用和网络成瘾的区别
网络使用情况 上网原因 上网时间及频率 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社会功能
网络正常使用 好奇、愉快,缓解紧张、疲劳 适当 平衡 未受影响
网络过度使用 沉迷 上网时间过长 失衡(上网占据大部分业余时间) 受损
网络成瘾 避免戒断反应出现;
强烈的上网渴求 反复、长时间上网 严重失衡(上网占据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明显受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188电大《法律基础与实务》试题和答案20090704-27
2197电大《实用文体写作》试题和答案20080704-27
2197电大《实用文体写作》试题和答案20090104-27
2198电大《土地规划与村镇建设(注)》试题和答案200807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