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2电大《邓小平理论》(历年试题分类2002-2012年1月

时间:2024-04-27 20:35:12 5A范文网 浏览: 复习资料 我要投稿
【邓小平理论】(历年试题分类2002-2012年1月)-简答
注:打印前,请和历届试题核对,能对上再打印
三、简答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
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依据。主要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和发展,并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根据党的十四大报告的概括,邓小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第四,关于社会主义怅动力的理论;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第六,关于 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第七,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第八,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第九,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答:"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我是问你,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4.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答: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经验,其中三条尤为重要: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第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坚持 "三个代表"。
5.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
答: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和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三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在于:(1)保证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3)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2.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答:因为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实事求是的深度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认识符合新情况,做到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3.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微型机和活 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和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4.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答:(1)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解;(2)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忽视发展生产力;(3)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既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6.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
答: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1)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答: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改革是改革的目的。(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国的作用。
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关系如何。
答:(1)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5.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答:(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1)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 (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3)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4)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5)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6)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3."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1)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2)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的时代了前提条件。(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4.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答:(1)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2)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独立自主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6.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答: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1.如何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概括告诉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应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首要任务、根本原则等方面着手.(1)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必须能够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因而社会主义,尤其是我们这样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是消灭了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形态,因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必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那种把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中的错误认识必须澄清。
2.简述"三农"的重要地位。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2) 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3.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4.简述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
(1) 一 方 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2) 另一 方 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人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3) 效 率 优先,即公平应当服从效率。
5.如何理解"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辩证关系?
(1) 为 人 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是统一的,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2) "二 为 "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总目标和总方向,"双百"是实现"二为"目标和方向的必由之路。离开"二为"谈"双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会迷失方向,离开"双百"谈"二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就不可能落到实处。(3) 我 们 应防止和反对把二者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
1.简述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党 的 思 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发展,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对于我们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增强反对错误倾向的能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基本特征。
社 会 主 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既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结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4.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 努 力 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2 )加 强 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3) 依 法 治国还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水平,并且要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以及按照"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5.简述"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 在 "一 国两制"中,坚持"一国"的原则,"一国"是"两制的前提。(2) 在 "一 国两制"中,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3) 保 证 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稳定的局面。
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先进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建设 面 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有何联系?
和 平 共 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这五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1) "互 相 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
(2) "互 不 侵犯",就是在处理国家间和国家关系中排除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3) "互 不 干涉内政",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
(4) "平 等 互利",是要求在国家之间的各种交往中,彼此以主权国家平等相待;(5 )" 和 平共处",是前四项原则的目的和必然结果。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党 的十 一 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1)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2)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工作方针政策。
2.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 7 年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市 场 经济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的,不涉及经济成分的性质,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市场关系中相互联结,不可分割。<2 )市 场 经济是以不同产权主体的存在为前提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多元.产权主体的形成,并能加速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3 )在 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及原材料的供应,非公有制经济的灵活机制,较强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5.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1) 坚 持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 坚 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 坚 持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 坚 持 社会主义文化重在建设的方针?
1.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答: 中国 共 产 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经验,其中有三条尤为重要:其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其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其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总结 中 国 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4.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 努力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2) 加 强 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3) 依 法 治国还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水平,并且要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以及按照"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3.简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的含义。
在 建设 富 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1) " 富 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2) " 民主 "是指政治现代化,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政治制度;(3 )" 文 明"是指文化现代化,建立精神文明;(4 )在 这 个目标设计中,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是不能动摇的。
2.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1 )对中 国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解;(2) 错 误 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忽视发展生产力;(3 )制 定 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 )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2 )和 平 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则;(3 )加 强 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5.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概括为:(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2)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3)自 我批评的作风。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主要是指: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并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1) 保 证 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 保 证 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3) 保 证 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3.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1)发展是目的。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 改 革 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人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3 )稳 定 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4) 我 们 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构建 社 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1) 有 利 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
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 有 利 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 有 利 于我们准确把握好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4) 有 利 于巩固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实现执政党的历史任务。
5.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 )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2) 和 平 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3) 加 强 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1.简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答:。(1) 建 设 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2) 是 解 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3) 明 确 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什么是"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指: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人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人,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3.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 区 域 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中国 采 用 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是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因为:(1) 统 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2 )近 代 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3 )各 民 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4.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十七 大 提 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
(1) 现 代 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2 )社 会 就业更加充分;(3) 覆 盖 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4) 合 理 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人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5 )人 人 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6) 社 会 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5.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1) 一 方 面,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对于党内外任何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2 )另 一 方面,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要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使党能真正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克服自身建设中的种种缺点和不足;(3 )这 两 个方面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经验,其中有三条尤为重要:其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其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吸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其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碟党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2. 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2) 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 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4) 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5. 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 的基础?
(1)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2) 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3)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1. 简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
(1)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
(2)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2.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特点。
(1)按劳分配的主体不是社会,而是企业;
(2)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为尺度;
(3)按劳分配不是以"劳动券"形式,而是用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
4.简述《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中国共产党80多年实践形成的历史经验中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
(1)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
(2)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3)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2.简述邓小平关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
(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进行过深入的考虑。他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
(2)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2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3)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中国先进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简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两个突出的特点:(1)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广泛联盟;(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1.党的十六大的主题是什么?
(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继往开来,与寸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2.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
(2)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1)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2)"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4.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涵义。
(1)"一国两制"构想的涵义可以概括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 简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基本点;(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保证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2、 简述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主要有利条件
(1)我们有全党的团结,有全国人民的团结;
(2)我们已经建立了相当的物质基础;
(3)我们制定了明确的对外开放的方针;
(4)我们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3、 为什么邓小平提出香港回归后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
(1)这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的,我国到21世纪中叶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这样做,可以继续发挥香港作为大陆通向世界的桥梁作用,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
4、 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
(1)相互落重主权和领土完整;(2)互不侵犯;(3)互不千涉内政;(4)平等互利;(5)和平共处。
1、简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含义。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坚持我国国体的无产阶级性质;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正确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自力更生,艰苦创业,(4)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特点。
(1)按劳分配的主体不是社会,而是企业;(2)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是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为尺度;(3)按劳分配不是以"劳动券"形式,而是用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
   4、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与资本主义道德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2)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导价值观;(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
1.怎样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1)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点必须坚定不移地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2)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为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利用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和吸收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与好的经验。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对外开放正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
2.简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命题的科学涵义。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其中,"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
(2)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不能动摇,我们不是搞别的现代化,而是搞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的关系。
(1)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
4.简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5)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简述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的关系。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 是统一的;
(2)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
(3)只有改革旧体制,才能使生产力从被束缚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不断发展。
2.简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贡献。
(1)《决议》坚决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客观公正的地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正确总结;
(2)《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深刻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
(3)《决议》充分肯定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而且概括了这条道路的十个要点。
3.简述现阶段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1) 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2)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3)参政党。
4.简述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我国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
(3)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我国公民不包括( )基本义务。04-27

依据我国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 )。04-27

( )是以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利益为内容的、独立的具体人04-27

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沟通撮合,使行贿、受贿得以实04-27

如出现( )情况,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04-27

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不包括( )。04-27

以下( )不属于保险法的特点。04-27

( )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04-27

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以参照( )。04-27

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就是( )。04-27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