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试题 2008年7月
一、简答题(答出要点进行适当论述。每题10分,共50分)
1."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追求的教育理念包括哪些内容?
2.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3.依据获取信息的途径来划分,有哪些教学方法?
4.设计作业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5.简述阅读践行的内涵。
【答案】1.①教育民主;(2分)②多元主义价值观;(2分)③回归生活世界;(2分)④关爱自然;(2分)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2分)
2.①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2分)②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2分)③关注当代文化生活;(2分)④培养科学态度;(2分)⑤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2分)
3.①语言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等);②直观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③实践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④自学的方法(包括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以上4点各2.5分)
4.①突出重点,落实教学目标;(2分)②要有启发性,避免机械操练,应着眼于素质教育; (2分)③形式多样,注重开发学生智力;(2分)④分量适当,避免学生负担过重;(2分)⑤具有弹性,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均能得到有效的训练。(2分)
5.阅读践行就是学以致用。①善于借鉴阅读所得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点去适应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即实现读物意义的迁移;(5分)②用读物所传播的思想观点、情意态度去影响自我的主观世界,并且从反思内省到身体力行,即阅读的远迁移。(5分)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每题16分,共32分)
1.结合教学实际具体论述语文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
2.举例论述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答案】1.①精要致用:语文知识内容的选择要少而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便于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操作和应用,能够形成能力。(4分)②综合实践: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各种言语活动的综合,言语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综合,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言语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综合,语文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4分)③注重言语情境: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定取舍,在疑难处学习,在精彩处学习。(4分)
联系实际具体论述4分。
2.①认识观察的重要,培养观察的兴趣;(2分)②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2分)③提出观察要求,指导观察方法;(2分)④提供关于观察对象有关的知识;(2分)⑤指导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2分)
联系实际具体论述6分。
三、分析题(共18分)
分析教学个案,回答以下问题:
1.这节课体现了哪些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12分)
2.这节课有哪些明显的不足?(6分)
【答案】1.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2分)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分)③学生参与面广,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2分)④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较好。(2分) 举例分析4分。
2.①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2分)②采用画画的方式冲淡了对诗歌语言的仔细品味;(2 分)③油纸伞的意象没有讲透(它给人一种古雅之美的审美感受)。(2分)
注:论述题和分析题能答出要点进行具体论述分析即可,不要求语言表述上的完全一致。
《雨巷》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现代诗歌的学习就要落下帷幕了,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大气,风流才子徐志摩的潇洒飘逸,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面对多难的父老乡亲,诗人闻一多、艾青所发出的痛苦呼喊,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寂寞惆怅。
(投影第一幅图片)
师:从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懂得了先了解诗人及其创作的背景,有哪些同学愿意讲讲你所知道的戴望舒?
生1:戴望舒,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32年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师:不错,看来你对戴望舒还是很了解的,我想知道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些的?
生1:上网查到的。
师:你很注重他的经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雨巷》,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有谁替他补充一下。
生2: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久,诗人在诗中表达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孤寂惆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不能实现的深深失落。
师:非常好。我们把两位同学的发言综合起来,再来朗读这首诗就容易多了。(投影第二幅图片: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一:参读,论其诗知其人)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文学主张。
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多是一些低沉辛酸的回忆,反映生活的寂寞和厌倦,感伤气息浓重。抗战爆发后,他从忧郁的梦中惊醒,留下了一些和以前风格不同的歌颂抗日战争的诗篇,不仅抒叹个人的苦难,而且抒发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投影第三幅图片)
他早年留学法国,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特别是法国作家魏尔伦(板书),魏尔伦是巴黎公社时期的知识分子。巴黎公社失败后,知识分子的沮丧失望与周围肮脏丑恶的环境构成了一出悲剧。戴望舒是"五四"中走过来的青年,被"五四"激发的热情和大革命失败的惆怅形成了诗人特有的情结,他找不出生活和理想的出路,心中的郁结就投影到他的作品中,忧伤而惆怅。
师:请同学默·诵--遍(学生默诵)。
师:诗歌要反复诵读。理解如何,从你们的朗读中就可以看出。
(投影第四幅图片: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二:美读)
师:先请我们班女同学来朗诵几段。(女生读)
师:感情基调把握很好,只是觉得软绵绵的,无力,要知道忧伤并不等于无力,要从内心体会。有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
(一女生开始朗诵,语凋低沉,老师巡视)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
生:声音小了一点。
师:语调节奏轻重处理怎么样?
生(齐):节奏把握很好,语调也符合感情。
师:轻重音处理得好不好?
生:不太好。
师:老师觉得有些地方也需要改改。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又彷徨",第三节"行",第四节的"飘过"等等地方要重读,声音要舒缓,不要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诵一遍,注意老师刚才说的几点。
(生自由朗诵,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朗诵时要注意语调、节奏、轻重,下去以后好好体会。同学们现在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能否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诗人笔下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请同学们拿出纸笔,试着画一画。
师:(放《雨巷》的朗诵)大家耳朵里听,心里想,手中画。有没有同学愿意到讲台上来画?(一男生和一女生上台画)
师:(巡视)我看到有些同学把丁香般的姑娘画成了魔鬼一样。
(台上女生先画完)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有没有画出雨巷的韵味?
生:好像没画出下雨的感觉。
师:同学们的眼光很敏锐,一下子发现了问题,你画的有没有这种感觉?
生:有呀。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画的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相互展示自己的画)
师:雨巷的韵味基本画出来了。(在投影仪上投影学生画作)撑着油纸伞,悠长悠长的雨 巷,这些特征体现得很好,不错。
(一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余学生看后大笑)
师:他画了两个人物一前一后,很写意,请大家欣赏。
(学生发笑)
师:没看见雨巷,只见到小辫。还有没有同学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又一生展示自己的画后,其余学生大笑)
师:雨巷在哪里?哦,找到了,在后面,他的这幅画,人物的比例过大,景物的比例太小,看起)《就不太协调,有点头重脚轻。
(台上男生画完)
师:我们二起来欣赏一下。他的这幅画用笔繁杂,画了两间相对的房子,但悠长悠长的雨巷不见了,女同学画的虽然只有几笔,但雨巷的韵味出来了。把文字的东西转化成画面,这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我们读诗赏诗的基础。诗人是把自己的情感(愤怒也好高兴也好)转化成文字,转化成画面。愤怒了就有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就有了风雨雷电,高兴了,就有了鸟语花香、春暖花开。我们读诗就要反过来,要透过一幅幅的画面窥探诗人的内心情感。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师:(投影第五幅图片: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三:议读)
生: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丁香般的姑娘是写实的还是有象征意义?
师:好,哪个小组有自己的看法,想好了可以先说。
生:用"丁香"来形容姑娘,是因为丁香的颜色是白色或紫色,是一种愁怨的代表,是悲伤的情绪,而《雨巷》中就表现出诗人的忧伤,诗人的情与景刚好切合。
师:哦,诗人找到了很好的对应点,我觉得诗人最难的不是抒发情绪,而是以什么样的意象来表达这种情绪,太熟了,大家都用过,太生了,大家都没见过,不能引起共鸣。好,老师准备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丁香的五幅图片)看,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古代文人常以它作为忧愁情绪的代词,以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独创。李景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的《代赠》诗中也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戴望舒在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
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同学们现在明白了吗?
生:丁香般的姑娘是实指还是有什么象征意义?
师:丁香般的姑娘存不存在?
生:不存在。
师:何以不存在?
生:是诗人虚构出来的。
师:诗人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人物?
生:寄托自己的情感,把它们作为理想的化身。
师:他的理想是什么?
生:我觉得他那个时候心中充满了渴求,但又不是很明确,虽然美好但又琢磨不定,所以他笔下的姑娘既美丽又飘忽不定。
师:我看他的想法很有道理,其他同学觉得怎样?
生:我觉得诗人笔下的丁香姑娘是写实的。
师:你有什么根据?
生:我上网看过诗人写这首诗时正与一位姑娘热恋,诗中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他热恋的对象。
师:所以你认为他是写实的。
生:对呀。
师:戴望舒的这首诗有些人确实把它当作爱情诗来解读,理由也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但更多的人是把它当作政治诗来解读,我想不管是政治诗还是爱情诗,我们要懂得诗人笔下的意象有它的特殊含意,不是凭空而来。
生:老师,那你的看法呢?
师:我比较同意第二种说法。大家别忘记了我们前面讲到的背景知识,在白色恐怖之下的诗人有追求,但又看不到前途,失意彷徨、孤寂、苦闷,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因而笔下丁香般的姑娘是走近又飘过。好,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把《雨巷》写得那么悲凉?
师:注意她用了一个"悲凉",有没有同学帮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想这和诗人写此诗的心境有关,诗人内心的寂寞惆怅与雨巷的寂寞刚好吻合,因而给人感觉悲凉。
师:我觉得他回答非常准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没有。
师:那好,我们听一听下面同学的问题。
生:诗人为什么撑一把油纸伞而不是布伞,都下雨了,油纸伞根本挡不了雨,为何还要用它?
师:为什么不穿雨衣,或蓑衣?(生大笑)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大家帮他想想,看有没有合适的答案。
生:油纸伞很容易破,这与诗人理想的破灭刚好吻合。
师:哦,找到对应点了,那撑一把纸伞不就得了。
生:我觉得是太贫穷了,没有办法。
师:我现在要是撑一把油纸伞走在广州的街头,你认为是贫穷还是浪漫?
生:非常浪漫。
师:看来,大家也不认可这位同学的观点。老师认为写油纸伞一是写实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家就是用油纸伞,很普遍;二是写虚的,雨打在油纸伞上,飘忽朦胧,与悠长悠长的雨巷刚好营造了一种幽静朦胧的意境,换成了雨衣不行,蓑衣不行,太阳伞更不行。(生大笑)
师:大家提的问题老师真的很欣赏,说明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确实花了功夫,因为时间的关系,其他的问题要留到早晚自习的时间来解决,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到时老师再和你们一起研究研究。
师:好,我们现在一起有感情地朗诵一遍。
(生齐读)
师:(投影图片,现代诗歌赏读方法四:比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大家刚才读得比前几次好,尤其是重音把握较好,明天早读再好好体会,最好能完整地背下来。投影上这首诗是戴望舒后期诗歌的代表作,诗歌的风格有很大的改变,请同学们把它抄到摘抄本上,课外查阅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写作背景,体会它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课。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