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黑龙江电大《中外政治思想史》综合习题二

时间:2024-04-27 19:57:43 5A范文网 浏览: 复习资料 我要投稿
一、单项选择题1、A   2、C  3、D  4、B   5、A   6、C   7、A   8、B   9、C   10、C  11、A
12、D   13、A   14、C  15、D  16、A   17、B  18、B   19、C   20、D
1、面对宋朝严峻的局势,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是(       )。
A、吏治与财政改革          B、税币改革        C、税制改革        D、整顿纲纪
2、宋代(     )对财政经济问题关注较多,提出了较系统的富国主张。
A、范仲淹                  B、欧阳修          C、李觏            D、王安石
3、北宋著名政治家(       )是“熙宁变法”的主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A、柳宗元                  B、范仲淹          C、李觏            D、王安石
4、宋元时期,我国传统政治哲学发生重大转型,(      )兴起,并在元代被立为官学,成为中国古代后期的政治指导思想。A、儒学               B、理学            C、古文经学        D、今文经学
5、(     )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引老庄思想入儒,提出太极说。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又名《易通》)。A、周敦颐                 B、胡瑷             C、韩愈            D、邵雍
6、理学内部流派众多,但他们在政治取向上高度一致,都以(      )为归宿。
A、社会改革               B、民族统一         C、维护君主政治      D、富国强兵
7、元代,儒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儒学进行了积极调整。郝经(      )
主张的提出为儒学与蒙古统治者的结合作了论证,扫清了思想障碍。
A、“以夏变夷”           B、“理一分殊”       C、“三教合一”       D、“性品说”
8、理学兴起于宋代,在南宋末初步实现了于政权的结合。而理学官学化的最终完成则是在(     )。
A、北宋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9、在(      )努力下,理学进入了国家最高学府,理学经典成了国子诸生的教科书。这是元代理学官学化的标志性事件。他为元代理学的官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A、朱熹                 B、郝经                C、许衡             D、赵复
10、朱元璋比较重视安民、恤民,在建国后,确立了(       )的原则。
A、民贵君轻             B、民本                C、以宽治民         D、吏为民役
11、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思想代表了明清统治者(       )的思想本质。
A、集权与专制       B、上帝崇拜          C、祖先崇拜         D、重民和政治调节
12、在王守仁的心中,心有多层多层的含义。他认为,心不是(      )。
A、人的感知和认识      B、天的万物的本原C、心的道德属性       D、一个物质器官
13、王守仁把(       )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A、良知    B、行      C、君                D、民
14、(       )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第一个启蒙学派”。他们从万物一体、人性自然出发,否定道德神圣性和凡圣差别,肯定个人利益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向往人人君子、君臣师友的平等社会。
A、桐城学派         B、谶纬学派           C、泰州学派         D、公羊学派 
15、(       )是传统政治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对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近代,其思想的价值为人们所发现和承认,对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变革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A、韩愈           B、王安石             C、朱熹              D、王夫之
16、清代(        )直言“帝王皆贼”,揭露了帝王的历史罪恶。但他仍寄希望于君主,提出了调整对君权的具体设想。A、唐甄           B、戴震               C、王守仁            D、黄宗羲
17、清中期,汉学家(      )在考据的基础上,对程朱理学的方法、学风及其理论内核进行了全面批判。他重新解释了天理的内容,又主张人性自然。由此,他批驳了理学存理灭欲的观点,揭露了统治者以理杀人的罪恶行径,对解除人们的思想禁锢有积极意义。A、唐甄    B、戴震 C、王守仁 D、黄宗羲
18、清末,(      )震惊于深重的社会危机,于是疾呼衰世已到,倡言改革,开一代风气之先,社会影响很大。他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前夕的一位思想家,也是传统政治思想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A、徐光启        B、龚自珍             C、康有为              D、孙中山
19、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       )逐渐传入中国的过程。
A、基督教        B、天主教             C、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D、伊斯兰教
20、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逐渐转变为(       )。
A、封建          B、资本主义           C、殖民地            D、半封建半殖民地
二、名词解释
1、范仲淹:宋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著作有《范文公文集》。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与欧阳修等在皇帝支持下进行改革。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减少冗官,提高效率,是范仲淹等人所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他提出了"明黜陟"、"精贡举"、"抑侥悻"等改革措施。范仲淹对军事问题也很重视,他强调军事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对军事人才的选拔。尽管在守旧官僚的排挤下,庆历新政虽然很快夭折,但改革的呼声并未就此沉寂,反而更为高涨,更大的改革在酝酿之中。范仲淹和李觏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提供了有益参考,是王安石变法的先声。
2、王安石变法: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政治上,他是“熙宁变法”的主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熙宁元年起王安石执政九年,在任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影响巨大,对增强宋的国力、巩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是为了巩固君主统治,因此,只能立足于缓和社会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宋积贫积弱的问题。而且他依靠君主和封建管理制度来推行改革,在实践中产生了负面影响。
3、朱熹:南宋时期著名学者。其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因生于福建,其学派称闽学。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发展发展前人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宏大体系,为理学上升为统治思想提供了条件。
4、用夏变夷:元初,一些儒生主动与蒙古统治者合作,推动统治者接受汉法,以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郝经、刘秉忠、许衡等人都参与了这一过程。其中,郝经提出了“用夏变夷”论。郝经认为,儒道是政治权力的理论基础,是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如果蒙古统治者能尊崇儒学,重用儒生,推行儒道,就可以合法地据有天下,统治权及其他各族人民。对于这样的政权,儒生也应积极合作,为之尽忠出力。这表明儒家试图从思想上对蒙古统治者进行改造,使之也代表汉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即用夏变夷。用夏变夷体现了儒家文化强大的适应能力,客观上有利于汉蒙文化的交流,也使儒学得以保存和延续。
5、朱元璋: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幼年时因家庭贫困曾出家为僧。后投入濠州郭子兴率领的起义军中。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接管了其部队。1367年出师北伐,次年八月攻克大都,元亡。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章立制,制定了众多政策,以巩固皇权和新王朝。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干,其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对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治国思想主要有:强权与集权主张、安民思想与人才观、严整吏治思想等。
6、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著作有《王文成公文集》,亦称《阳明全书》,共三十八卷。政治上,他忠于明室,不遗余力地镇压反抗和叛乱活动。学术上,他则是一代宗师。他不满于居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僵化和教条,而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陈宪章一派的思想,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特色。
7、王艮:明朝哲学家,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也得以专心研究学问。他潜心自学达十年之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并开始讲学。正德十年(1502),王艮赴江西拜谒王阳明,并投入其门下,学习王学。王阳明卒后,王艮自立门户,授徒讲学。王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泰州学派最具特色。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王艮素来不喜著述,所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其子孙及门人编有《心斋王先生全集》,清人又编为《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
8、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大师。黄宗羲是复社的主要成员之一。明亡后,他曾参加国抗清斗争,失败后,拒绝与清合作,家居著述。其著作有一百余种。其中,学术史方面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政治思想方面有《明夷待访录》及《孟子师说》、《破邪论》、《汰存录》等,今有《黄宗羲全集》传世。其思想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性继承,有不少具有时代特色的积极因素,对清末维新思潮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宋初改革思想的主要观点?
宋朝建立不久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其主要表现有: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及地主阶级内部官僚地主和普通地主间的矛盾主要表现有: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及地主阶级内部官僚地主和普通地主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政治上,过渡集权的负面效应暴露。而且,在与西夏、辽的对峙中,宋居于劣势,奉行守内虚外、屈辱求和政策,每年奉送大量的银、绢,称为“岁币”。这又进一步恶化了宋的财政状况。各种因素影响使宋的局势更加严峻。这种情况下,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主要是吏治与财政改革。
神宗之前,统治集团内部的改革要求在实践和思想上都有反映。前者是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在仁宗支持下实行的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德庆历新政。后者自是以李觏为代表的富国强兵思想。两者都着眼于解决严重的三冗问题,缓解危机,增强国力,以巩固宋朝的统治。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同时,前者着重于社会政治实践,李觏则专门从事理论探讨和论证。
(1)改革官员的选拨于管理制度,减少冗员,提高效率。(2)改善经济和国家财政状况,达到富国的目的。(3)整顿军队,加强国防力量,实现强兵的目的。
2、简述黄宗羲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1)对君主政治的批判和反封建专制思想①他提出了君主与天下关系的问题。他认为,在历史上,君与天下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不治的根源在于君主和君主制度。②他认为君主的危害在于:君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拼命追逐和享用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封建法制为非法之法;批判君臣主奴的关系。③他一反传统思想,提出新的治乱标准。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超出了传统以王朝兴衰判断治乱的标准,而重视天下之民的生存生活状态。
他紧紧抓住君臣关系、君民关系、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在政治体制的高度对秦汉以来的政治进行了深刻批判,揭露了君主专制给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活本身造成的巨大损害,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性。由此出发,他就如何改造政治体制、理顺政治关系提出了许多创见。
(2)崇尚三代政治①宰相理政 他认为明政治紊乱及其灭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明废除了历代相沿的宰相制。明代宦官之祸 较汉唐更烈的原因就是罢相。解决的办法就是恢复宰相由宰相领导六部,辅佐君主。他还主张宰相还应有讨论政务、批发文件的权力。②学校议政 他吸收以往各代政治中有调节功能的因素,提出了学校议政的观点。他主张恢复学校议政的功能,实行学校议政制,并提出了学校议政制的具体建议。学校议政实际上是要学校承担起对中央和地方政务的监察、品评职责,以经常化、制度化的方式扩大政治参与,强化舆论监督。③方镇御边 这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整。他认为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其弊。解决的办法就是参用两者,在边境设置方镇。他主张方镇可以享有自行征收田赋商税、辟召官员等方面的自主权,其地位接近封国。
他的这些政治思想是传统政治积极因素的吸收和改造,是其思想深刻性的表现之一。他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大师,其思想是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性继承,有不少具有时代特色的积极因素。
3、顾炎武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对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体制的批判
  顾炎武对天下与国家作了区分。与黄宗羲相似,他也提出天下的概念,并把之置于国家之上,认为一家一姓之兴亡并不代表天下的兴亡。保国家是君臣的责任,而保天下则低微如匹夫匹妇者也有责任。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点的来源。区分天下与国家,并认为天下高于国家,使之可以脱离一家一姓,一朝一代的狭隘视角,而能在更宽广的范围内认识探讨政治问题。同时匹夫有责体现和发扬了传统思想中士人对自身价值和责任的认识,表现了心怀天下的广阔胸怀和改造社会的积极态度。
  顾炎武又区分公私,以天下为公。他崇尚三代,并认为三代与后世的根本区别在于,三代公天下,以后则是私天下。为了使一己之私利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和保障,统治者必然会将财权、政权、兵权等各种权力集中于君主。而这种君主集权专制制度正是天下动乱、人民苦难的根源。
顾炎武对君主尊贵地位的持怀疑与否定态度。首先,他通过考证指出,在古代,君只是一个普通的称谓,君本身不具有特别高贵的含义。其次,他指出,"为民而立之君",君是为治民而设立的,只是一个政治职位,没有特别尊贵的地方。同时,君、卿等获得俸禄只是免其耕作而已。所以,君主不能"肆于民上以自尊","厚取于民以自奉",不可作威作福,损民自足。
  (2)调整、改革集权体制的设想
顾炎武认识到君主高度集权体制的弊端。因而主张对之进行调整,合理配置权力,以矫治君主过度集权之失。他提出,君主虽独掌天下之大权,却不能独治天下之事,而应对臣下适当授权,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才能最终保障君主地位。
  他认为,当时政治体制上的突出问题是,中央集权,地方无权,从而无法发挥地方在富国裕民方面的作用。对分封制、郡县制,他认为两者均有其弊病,封建制容易造成地方权力和独立性过大,而郡县制则容易造成中央过度集权。为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纠正中央集权过重的弊病,就应"寓封建之意于郡县",对现有体制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中央、郡县、乡亭、宗族层层分权。地方官实行终身制,世袭制,在人事、财政等方面予以较大的自主权。同时,地方要接受上级的领导和控制。
  顾炎武也尊公抑私,他认识到君主体制极端自私和高度集权的严重弊端。并试图对之进行改革,为之注入一些灵活性的因素。但其设想并不能根本解决君主政治的问题,是治标之策。    
四、论述题四、论述题
1、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征?
1、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熙宁变法”的主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1)财政思想
  王安石改革侧重于解决财政问题,所以财政思想是其改革思想的主要方面。其要点有:
第一,王安石为理财正名。王安石把理财视为政治的当然内容,并认为理财本身符合义的要求。还还表示,理财师正大光明的事情,为的是天下而不是为私欲和私利。
第二,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作为增加政府收入、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途径。把摆脱财政困境无非两种方法,一为增收,一为节支。在当时的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为此,王安石提出了兴修水利、青苗法、改差役为募役等政策。
第三,重视节约。王安石也十分重视节约开支的重要性。而且他在实践上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来消减开支,如裁减军队等。
(2)立法与变法思想
这里的“法”不仅指法律,也包括政府政策、指导思想、政府规章等。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法之善恶关系天下之乱,立善法是致治的关键。他认为,要想维持政权,就必须申明各项法令制度。
第二,鼓吹法令制度的改易更革,并以之为政治上最急迫的任务。当他看到政治危机严重时,就自然地提出对现有法令制度进行改易更革,以变法为要务的主张。这是儒家穷变通久思想在王安石身上的体现。
第三,法令制度变革的指导思想是法先王,而且必须是法先王之意。王安石把先王之政的形式和本质分开,将具体的政策措施、法令制度与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原则分开,主张在保留后者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对前者进行改革,实现了变不变的统一。
第四,制定法令制度要从现实出发。要因时而变,救偏补弊,这样政府才能在新的条件下应付裕如。他也注意将这种思想应用于变法实践中,均输、市易、青苗、农田水利等法令制度无一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矛盾而制定的。
(3)人才思想
人才思想也是王安石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与立法相辅相成。其要点有:
第一,批判国家人才现状,论证人才对改革求治的重要性。认为人才匮乏是变法求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认为人才对国家至关重要,得到人才,国家可保安全和兴盛,反之,则必衰落败亡。而且,人才也是改革事业成败的关键问题。进行改易变革只是君主有决心还不够,还必须动员大批的人才参与到改革中。第二,独特的人才标准。王安石的人才标准 一是赞同改革,主张变法;二是具有治国理政的实际才能。第三,人才的培养。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人才教育培养的措施:在教育上——在城乡建立学校,设置专门管教学的学官,并严格挑选学官;学习内容主要是国家典章制度、刑法、政治等管理国家事务所必需的东西;进行思想教育和训导。在培养上——“饶之以财”,满足人才基本的物质需要;“约之以礼”,用礼法严格约束其行为;“裁之以法”,对不守礼法的人要动用刑罚予以严厉制裁。第四,人才的选拨。对人才的选拨,王安石主张要从自下而上、严格审查、以才取才。
王安石变法的基本特征:王安石勇于进取,又非常务实,提出较全面的政治改革思想,并全力实施,使北宋时期的改革思潮和实践达到顶峰。在他执政期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影响巨大,对增强宋的国力、巩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是为了巩固君主统治,因此,只能缓和社会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宋朝积贫积弱的问题。他依靠君主和封建管理制度来推进改革,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2、王守仁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征?
明中期,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批驳程朱理学的疏漏之处和空疏学风,以心为宇宙本体,认为封建道德内含于人们的心中。由此,他提出了致良知、破心中贼、知行合一等一系列观点。
(1)心的学说与理想政治。王守仁认为心即理。心是指人的感知和认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的本质是至善之德,良知、天理则是心的不同表现,心在观念、心理层次上是良知,在理论、原则层次上则是天理。天地万物于人都是一体,它们彼此相通、和谐统一的基础就是心。
王守仁把这种认识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提出了他的理想政治模式即“天下一家”。理想的政治模式并非人人平等,而是区分亲疏等级,讲究君臣上下、夫妇、父子等伦常关系。民众也只是安分守己,忍受剥削和压迫的义务。所以其理想只是儒家仁政理想在新的条件下一种翻版。但他的这一理想没有体现社会进步和时代特点的因素,即无法实现也引不起人们的兴趣。
(2)“致良知”与“破心中贼”。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的是非之心,良知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自然本能。纯善无恶的良知本来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但人的私欲会蒙蔽良知,而使人的表现出恶,就须重新发明良知,即所谓“致良知”。
王守仁重点探讨了如何致良知的问题。他认为修身、诚意、致知、格物密切相连,是正心即修习的不同侧面,致良知是为了存理灭欲。存理去欲得方法是克己。致良知是王氏心学的基本结论。其主观目的是通过强化封建道德来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心学在弥补程朱理学弊端的同时,自身也在理论上陷入严重矛盾中,其中包含自我否定的因素。
(3)知行合一思想。致良知是要实践良知,即以良知指导自己的行动。王守仁以“心即理”为理论依据,批判程朱的观点,并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他认为知是行前提,行则知的行为体现,是知的归宿,知行在实践中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王守仁所讲的知行合一说是要用封建道德去指导和规范行,又在行中更深刻地理解、领悟封建道德,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强化从思想到行动对人的控制。知行合一的政治意义是维系封建统治、矫正时弊。
王守仁的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高峰。他以反传统、反对程朱理学权威的姿态出现,但又以纠偏补弊、维护封建统治归宿。
王守仁心学思想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特色。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17年12月份,原油日均产量大约是多少万吨?最有可能的04-27

2017年第一季度天然气进口量比2016年多( )万吨。04-27

2018年第一季度,非清洁能源发电增长率最有可能是下列哪04-27

根据资料,下列判断中错误的一项是( )。04-27

根据资料,2017年各类能源同比增速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04-27

2019年9月5日电,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d04-27

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04-27

里尔克说,灵魂没有宇亩,雨水就会落在心上。如果个人的灵04-27

如果5个熟练工或8个新人完成一项工作需要84天的时间,那04-27

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04-27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