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1)气候:
①大致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②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的分界线
⑥≥10℃积温4500℃等值线经过地
(2) 地形:
①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的分界线
②汉中谷地与渭河谷地的分界线
③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3)河流:
①河流有无结冰期、流量大小、水位高低的分界线
②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4)土壤:
棕壤与黄棕壤的分界线
(5)植被及自然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对应自然带的界线
(6)农业:
①农业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②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的分界线
③水稻和小麦杂粮的分界线
④柑橘和苹果的分界线
(7)区域划分:
淮河:大致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
小结:
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
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期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
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1)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3)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4)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
(5)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6)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7)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8)地势:地势二、三阶梯分界线
(9)地形: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分界线
(10)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11)干湿地区: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3.长城
(1)我国古代牧业文化与农业文化分界线
(2)冬小麦与春小麦分界线
(3)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
(4)年降水量400mm线
(5)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6)森林与草原分界线
(7)年积温3500℃线 .
4.太行山
(1)地势: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地形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
(3)河流流域: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界线
(4)省区:山西省与河北省的分界线
5.巫山
(1)地势: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地形区: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3)省区:四川省与湖北省的分界线
6.横断山
(1)地势: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2)地形区: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
(3)气候类型:青藏高原、高山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4)温度带:青藏高寒气候区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7.武夷山
(1)地形区:江南丘陵与浙闽丘陵的分界线
(2)省区:江西省与福建省的分界线
8.天山
(1)地形区: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
(2)温度带: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3)区域划分:南疆与北疆的分界线
9.昆仑山
(1)地势: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2)地形区: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
(3)温度带:青藏高寒气候区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4)气候类型:青藏高原、高山气候区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
(5)自然分区: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10.阴山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
(3)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11.南岭
(1)地形区:珠江三角洲(两广丘陵)与江南丘陵的分界线
(2)河流流域: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界线
12.祁连山
(1)地势: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2)地形区:青藏高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
(3)温度带:青藏高寒气候区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4)气候类型:青藏高原、高山气候区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
(5)自然分区: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13.大娄山
(1)地形: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
14.雪峰山
(1)地势: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地形区: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的分界线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15春黑龙江电大《现代教师学导论》补修课复习资料(04-27
2015春黑龙江电大《教育研究方法》补修课复习资料(1)04-27
2015春黑龙江电大《法学基础》补修课复习资料(1)04-27
2015春黑龙江电大《教育研究方法》补修课复习资料(4)04-27
2015春黑龙江电大《教育研究方法》补修课复习资料(3)04-27
2015春黑龙江电大《教育研究方法》补修课复习资料(2)04-27
2015春黑龙江电大《法学基础》补修课复习资料(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