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浙江电大《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4)

时间:2024-04-27 19:35:06 5A范文网 浏览: 复习资料 我要投稿

三 、论述题

1.  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

(1)言只能表达物之粗,而意却能致物之精,故言不尽意。(2)言的重要在于表达意,而意又与道相关。道是不可言传的,因此,言只能得之于表。(3)言意相较,意比言更重要,因此,得意便可忘言。

2.  庄子“言不尽意”说到《易传.系辞》、魏晋玄学,由陆机到刘勰、钟嵘,再由司空图到严羽、王士禛,最后到王国维,这一条线索基本是循庄子“言不尽意”说的美学、文论史影响来勾勒的。你怎样看待“言不尽意”?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通过“筌-鱼”、“蹄-兔”等生活实例的类比,庄子形象表述了 “言-意”之间一种本质性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语言文字也是人们用来把握文艺作品意思的手段或工具,它们都各有各的目的,但语言文字和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是一回事,从根本上说,“言”是言筌、工具、梯子,“意”则是言外之意、目的,或言所要求达到的意旨,“存言”的目的在于“得意”。在此,庄子提出了言意关系中的一大悖论,那就是“存言”的目的竟在于“去言”或“忘言”。这也足以体现出庄子的智慧。

言”与“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以及文艺学所广泛探讨的一个核心话题,它涉及人对世界最基本的观点与看法,也涉及到艺术家对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审美理念及其具体实现的逻辑路径。“言”,本指言辞、说话,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申为艺术语言、言语表达;“意”即意图、想法,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申为话语的意义,或审美心理感受。中国古典美学与文论中的言意论,其源出于古典哲学中的“言意之辩”。早在先秦,“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就已受到儒、道、墨等诸流派的哲学家的普遍关注。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言”是君子表达志向和道德理想的工具,“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辞达而已”。又如“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言”可以把握一定的“意”,亦即肯定“言”也可以达“意”。那么儒、墨二家主张“言可达意”不同,老庄的基本观点是认为“言不尽意”的。比如老子早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论断,而庄子则更是在此基础上对“言”的广泛性、复杂性及其表“意”的歧义性、暧昧性作出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诸如“道不可言”、“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等诸多智慧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说直接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魏晋玄学家们的“言意之辩”

3.  怎样看待刘勰关于文学的发展问题?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1)政治的盛衰对文学演变产生重要影响。(2)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3)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4. “通变”说对文章写作有哪些启迪?

(1)因袭与革新;(2)对文学传统采取的态度;(3)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5.  简要说明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的大致内容

司空图的诗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上面。其诗歌意境理论大体又可分为三大块:(一)“思与境偕”说──诗境构成论,明确了诗歌意境是“思”与“境”偕亦即主客谐和、情景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诗境特征论,细致周全地探讨了诗歌意境所特有的“韵味”的方方面面;(三)“二十四诗品”说──诗境风格论,在皎然等的诗歌意境风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诗境风格分出二十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用一首四言诗来形象、扼要地描述其特征。

6.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

7.金圣叹提出史传和小说在本质特性上有着不同,一个是“以文运事”,一个是“因文生事”。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根据这段文字描述,阐释小说的虚构特质中的“因文生事”。

论述:小说是“因文生事”,其所写之“事”全是出于美文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它可真可假,可以是历史的事实也可以是作家在概括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来的。小说的虚构特质可以从“因文生事”中的“文”和“事”两点来谈。先说“事”。小说所写之事属于艺术真实的范畴,它不同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要求作者根据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的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发挥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去虚构和编织故事情节。这是第一层意思:事为虚构;再说第二层意思,即事为文生。小说的“事”是手段,“文”是目的,作者的虚构之“事”实际上是为审美之“文”服务的。

8.“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怎样认识刘勰的文学发展观?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好在刘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质及讹,弥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9. 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讨论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

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而不浮”;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这些诗句所表现的情景是不同的,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景物具体、鲜明、生动,仿佛就在眼前,而其意味的悠远绵长则一下子便把人带到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幻境。

10.  理解叶燮的“才胆识力”说,谈谈你对几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情”的能力。     所谓“胆”,即指诗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新的艺术精神。    所谓“识”,是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征的能力。所谓“力”,即指创作主体运用形象概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和笔力,以及独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气魄。它是诗人创作中不同于他人的独创性的力度。    既然“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那么此四者之间关系如何呢?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只有识见高明,才能独出心裁、别具只眼、是非分明、取舍恰当,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11. 结合《水浒传》,理解金圣叹的小说“因文生事”说。

小说是“因文生事”,其所写之“事”全是出于美文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它可真可假,可以是历史的事实也可以是作家在概括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来的。小说的虚构特质可以从“因文生事”中的“文”和“事”两点来谈。先说“事”。小说所写之事属于艺术真实的范畴,它不同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要求作者根据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的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发挥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去虚构和编织故事情节。这是第一层意思:事为虚构;再说第二层意思,即事为文生。小说的“事”是手段,“文”是目的,作者的虚构之“事”实际上是为审美之“文”服务的。

12简要说明李渔的戏曲结构的四点具体主张

第一、“立主脑”第二、“减头绪”第三、“脱窠臼”第四、“密针线”

13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诨的通俗性第四、舞台的通俗性

14 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关于文艺所具有的价值

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15要求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十八讲内容所涉及中国文论家、西方文论家的代表人物都是谁?

中国:孔子、庄子、刘勰、司空图、严羽、叶燮、金圣叹、李渔、王国维;

西方:亚里士多德、布瓦洛、康德、黑格尔、泰纳、克罗齐、弗洛伊德、韦勒克、沃伦、伊瑟尔。

2.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涉及的主要理论观点各举例八种;

中国: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刘勰的“通变”说、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妙语”说、叶燮的“才胆识力”说、金圣叹“因文生事”说、李渔的“浅处见才” 说、王国维的“境界”说;

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本质论”说、布瓦洛的“理性至上”说、康德的“审美鉴赏论”说、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泰纳的“实证主义艺术观”、克罗齐的“直觉主义艺术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文艺观”、韦勒克的和沃伦的“新批评派文学理论”、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

3.本课程理论学习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理论观点是什么?(从第2题中观点中任选取其一或二。)

你认为最实用的或最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有哪几个?(从第2题中观点中任选取其一或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22年初中化学: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合反应吗04-27

2022年初中化学: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04-27

2022年初中化学:新能源及能源——乙醇04-27

2022年初中化学:新燃料及能源——氢气04-27

2022年初中化学: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04-27

2022年初中化学:灭火的原理和方法04-27

2022年中考化学考点:溶解度知识点练习题(10)04-27

2022年初中化学氢燃料是什么东西04-27

2022年1初中化学:氯中燃烧的特点04-27

2022年中考化学考点:溶解度知识点练习题(11)04-27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