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3、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4、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党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这种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5、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6、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小至家庭,在大到民族和国家。
7、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一般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8、社会变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9、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这种现象,是我们观察到和了解社会发展的主要现象之一。它以社会分工为导火索,但又不局限于社会分工,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
10、越轨行为:是指一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越轨者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某一个群体。
11、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 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12、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13、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
14、城市化: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因为比较而言,农村和城市又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15、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充当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答:第一,个性的形成有其心理、生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的形成都有影响。
第二, 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
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2、简述X理论与Y理论?
答: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X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强制和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天生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现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麦格雷戈认为只有“Y理论”才能在管理上取得成功。
3、社会交往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
第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第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4、构成社区的要素是什么?
答:社区构成共同要素如下:
第一, 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相互联系的人群
第二, 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
第三, 共同的社会生活
第四, 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第五, 社区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5、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答:第一,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
第二,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
第三,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
第四,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6、简述习俗与道德的区别?
答:习俗与道德相比,区别在两点上:
第一点,约束力不同。道德内容较为严肃,具有较大的约束力,而习俗的约束力相对差些。
第二点,义务感不同。大家按习俗办事,不管谁都要顺从,所谓“入乡随俗”就是这个意思;而道德则不同,它不但有顺从的心里,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义务感。
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答: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其需要层次理论始于1943年,其主要论点如下: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时间外极少会得到满足;一个需要满足了,另一个需要说会接着产生,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需要由低向高发展;几种需要可同时得到满足,但只有一种需要起主要作用(优势需要)。且高的需要激励人们更长久。同时需要的满足又因人而异,但需要的满足是最重要的。
8、简述合作需要的条件?
答:合作需要的条件如下:
第一,具有一致的目标。
第二,具有相近的认识
第三,具有切实的行动。
9、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答:第一,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第二,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第三,是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
第四,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三、论述题
1、什么是城市化?试分析其动力?
答: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纵观世界城市化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工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三,城乡差别。
第四,城市的中心作用。
(适当展开论述)
2、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现代化的内容主要有:
第一, 经济现代化。它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没有经济现代化,其它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经济现代化不仅表现为增长,还表现为生产力结构、生产方式、消费现代化。
第二, 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应,没的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就很难推进的持久,它包括政治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社会生产法制化、军队现代化等。
第三,文化、科学现代化。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城乡社区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道路。
第五, 群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现代化等等。
第六, 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
(结合实际展开论述)
3、试述“经济人”与“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策略的不同?
答:(1)“经济人”与“社会人”假设分别属于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及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管理理论。
(2)两种假设对管理策略不同在于:“经济人”,认为工人的目的在于挣钱,因此,管理在于物质刺激,提高效率。“社会人”假设在于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对人予以关心,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结合实际展开论述)
4、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就业问题的实质的理解及解决措施?
答: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其表现为失业和待业。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隐性失业两个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1)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广开就业渠道,改变“重全民、轻集体、鄙视个体”和单纯依靠政府安排就业的观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空间。
3)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4)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结合实际展开论述)
5、试述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
答:(1)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公众关于某一件事件或现象是非曲直的评价。因此,它对少数人的言行具有一定的指导、约束及社会控制作用。
(2)其内在机制是:社会舆论作为一种评价性意见,会对少数人的、与众不同的言行产生环境压力,少数人为了缓解压力,不自外与众人,会改变或放弃原来的言行,与众人保持一定的一致。
(3)社会舆论可能产生两种效果。当它代表社会正义是一种正确意见,它有积极的社会控制作用。但是,社会舆论未必总是能对社会现象给与正确评价,特别是对于新生事物,革新者畏于人言,就可能改变自己的做法,这时它的控制作用就属于消极的。
(结合实际展开论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15春中央电大《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期末复习资料(04-27
2015春中央电大《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期末复习资料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