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
(1)谈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答: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它们虽然有各自的特殊性,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类人猿,通过劳动,由猿变化而来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不能离开自然界,自然界不仅为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而且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进行历史活动的自然基础。人类历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界中的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依赖,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生态系统,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在生态系统中。人体在生命过程中也要通过新陈代谢,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因此,环境制约和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在适宜的环境下,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保持着动态平衡,人类能够在其中正常地生活、工作、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并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人类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也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环境,力求使它更好地为自己服务。总之,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们必须充分重视养育自己的环境。
(2)管理哲学和一般哲学的关系?
答:管理哲学不同于一般哲学。一般哲学要概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虽然也存在于管理领域中,但没有反映管理活动的特点。管理哲学是从世界观的高度,对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带有管理领域的特点。管理哲学和一般哲学又有联系,受一般哲学观点的指导和影响。
(3)管理哲学和管理学的关系?
答:管理哲学和管理学的关系不相同。管理哲学研究的是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关于管理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哲学范畴,而管理学属于具体科学范畴,它研究的是管理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具体理论,具体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4)管理哲学的特点?
答:它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它属于哲学范畴,具有较高层次的概括性,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它是从管理活动和管理科学中概括出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对于管理领域来说,具有普通性意义。因此,它的概括层次要比一般哲学低。
(5)管理哲学的作用?
答:1、管理哲学能够把一般哲学具体化,成为联系一般哲学和管理科学、管理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发挥一般哲学的指导作用。2、管理哲学能促进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
(6)人为什么是管理客体系统的中心?
答:1、客观存在的事物能够成为管理主体,是由于人具有能动性,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能把原来不是管理客体的事物变成管理客体。2、在管理过程中,只有管好了人,对人进行正确有效地指挥、调节和控制,才能通过实现对物力和财力的管理。3、在管理客体系统中人的要求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管理主体的管理,而是对管理主体有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管理主体。
(7)简述“儒”“墨”“道”“法”“兵”的管理哲学思想要点?
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以“仁”为本、“正名”、“知天命”,提倡先富后教,以礼乐为教,修己治人等。在行政管理上主张施行仁政;在教育管理上主张以学“礼”为基本内容,并倡导“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经济管理上主张“节用”、“薄敛”、“使命以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从物质利益是一切争斗的原因这一思想出发,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尚贤”,“节用”、“尚俭”“节葬”,“天志”、“明鬼”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生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哲学思想出发,反对人为地制造出一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则,主张“自然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提倡“损有余而补不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提出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从趋利避害的人性观出发,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术,提出“抱法处势”的管理思想。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强调全局的重要性,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争取主动权;提出“奇正相生”的观点,着重“奇正形胜”的管理思想。
(8)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
答:(1)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相互区别与对立。A、二者所处地位不同:管理主体处于指挥地位,管理客体处于服从地位,形成指挥与服从的关系。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二者存在着自控和受控的矛盾。(按:教材对管理主体的自控和管理客体的受控所作的解释值得商榷。(2)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相互依赖、相互统一。A.二者互为前提,离开一方,另一方不复存在;B.二者的区分具有相对性:(a)在管理活动中,人既可以作为管理主体,也可以作为管理客体。(b)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管理主体,在另一时空条件下则可能成为管理客体。(c)每一个人既可以把自己当作管理主体,也可以把自己当作管理客体。 C.二者的相互作用使管理客体不断凝结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东西,不断转变为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从而实现管理目标。
(9)简述唯物辨证法的思维方法?
答:(1)矛盾分析的思维方法:A、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B、矛盾的特殊性:每一事物的矛盾在存在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个性;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思维方法:A.两点论:(a)存在于同一事物的诸矛盾中,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分;(b)在同一矛盾的两方面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B.重点论: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中要着重抓主要矛盾的解决,在同一矛盾中要着重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解决;C.两点论和重点论要相结合、相统一:在抓好主要矛盾解决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转化。(3)联系的、全面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A.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一种客观存在;B.联系的普遍性:a、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c、每一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是相互联系的。(4)过程论的思维方法。A.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B.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状态:量变到质变;C.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10)什么样的决策才称得上科学决策呢?
答:1、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是正确的。2、决策确定的措施方案也应该是正确的。3、保证在实施方案,实现正确目标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少,时间最短。4、由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会对相关的事物产生影响,有些影响对社会发展不利是我们不希望出现的。
(11)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决策者本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答:1、决策者充分认识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要能抛弃旧观念,树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观念,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2、要具有民主作风,能密切群众,善于运用各种智囊团、信息库、咨询公司等条件,弥补决策者个人知识、经验、才智、精力等方面的不足。3、能注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收集、掌握大量的国内外有关信息,能够不断总结和研究别人的和自己的经验教训,并应用于决策。4、要能深刻认识和掌握决策对象的客观规律,懂得相应的科学知识,使自己成为业务内行;会用科学现代化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活动。5、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遵照科学的要求,按照决策的程序进行据测定。
(12)计划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答:(1)只有科学地制定计划,才能协调与平衡多方面的活动。(2)计划可以帮助管理者建立管理目标,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计划是制定目标与达到目标的桥梁。(3)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控制的基础 表现在:A、计划包括建立目标和一些指标,这些目标和指标将成为管理控制的基础。B、控制的所有标准也都来源于计划。C、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计划是预测这种变化并设法消除变化对组织造成不良影响的有效手段。(4)计划工作还有助于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减少盲目性所造成的浪费,促使各项工作均衡稳定的发展。
(13)管理控制过程的辩证关系?
答:答:(1)控制过程的几个步骤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控制过程的几个步骤,各自功能不同;而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2)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系统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发生显著变化时是稳定的,反之是不稳定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3)目标与手段的关系。目标离不开手段,手段服务于目标;目标制约手段,目标性质决定了手段的性质。
(14)管理价值的特点?
答:答:(1)管理价值受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约束。管理价值受到价值系统的影响,而价值系统不仅由组织内部决定,而且还由广大的社会文化规范所决定。(2)管理价值具有反馈性和两重性。管理价值的反馈性:管理价值与人的价值相联系。人是管理实践的主体,管理价值也是人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一个层面、一个方式,从管理价值反馈回来也证明了管理者自身的价值。管理价值的两重性:管理的价值,是以对国计民生有价值作为自己的价值的,这是价值的价值,没有第一价值,就没有第二价值。(3)管理价值具有社会性。管理价值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创造,而是整个组织系统和人民群众集体动作的结果。(4)管理价值具有长期性。管理作为一项集体活动,绝非短时期内能够见效。(5)管理价值具有创造性。管理价值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是轻易可得,需通过努力创造才能实现。(6)管理价值具有相对性。这与管理价值的变动性相对应。(1)有的管理价值在这个时期是有价值的,但到了另一个时期就可能变得毫无价值。(2)管理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的管理价值在本民族或本文化中是有价值的,但到了别的民族或别的文化中就可能变得毫无价值管理价值。
(15)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
答:由于组织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动态的矛盾统一体,所以,在组织中的自始至终还存在着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所谓组织的平衡是指组织系统内矛盾诸要素、诸方面一以及组织同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和谐、适应的关系,从而使组织系统整体处于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不平衡是组织系统内矛盾诸要素、诸方面以及组织同环境之间出现不协调、不适应的关系,使组织系统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任何一个组织系统都是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统一,平衡和不平衡是相比较而言的,因为组织系统的运动是绝对的,所以,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平衡和不平衡是相互渗透的,平衡中包含着不平衡,不平衡中又包含着某种平衡。当组织系统内部绝大多数因素、方面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的个别因素和方面的变化。可能会偏离原来的联系,出现局部的不平衡。当组织系统内部矛盾的绝大多数因素、方面不能维持其相互适应的关系,使组织系统在总体上处于不平衡时,其中少数因素和方面可能形成协调的,适应的关系,形成局部的平衡,这就是不平衡中的平衡。
(16)管理协调的原则?
答:(1)及时性原则。指一旦出现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协调,以免造成积重难返。及时性原则还包括进行预测性的工作。预防工作是及时性原则的组成部分。(2)关键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抓住重大和根本的问题,包括影响长远的问题、影响全局的问题、薄弱环节、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带动性(根源性)问题、员工意见大、反映强烈的问题等。二是解决问题要标本兼治。(3)激励性原则。要求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集体激励和个体激励相结合,激励理论和激励艺术相结合。(4)沟通情况和信息传递原则。要确保信息安全可靠而且高效,并灵敏地反映客观事实,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组织结构的网络化。(5)全局性原则。在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应自觉服从全局利益。(6)长远性原则。不要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变得不易解决。(7)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对具体的人和事的处理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真”“善”“美”的辩证统一是管理的价值目标?
答:“真”指的是人们对现实社会关系及其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善”是指人们基于对已被认识的客观事物的必然性的承认,而形成的有益于社会整体或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它是社会进行道德评价的最概括的标准之一。“美”指的是人们的同被认识的必然性相协调,并引起他人或自己愉悦情感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具体形象。“真”、“善”、“美”在侧重点和层次上又各有其特点。“真”侧重于主体外向的统一,即它代表的境界是主体通过掌握和运用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规律所达到的主客体的统一,核心是客体的必然性;“善”侧重于主体自身各种社会规定性的统一,人只有满足了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才能达到“善”,其核心是主体的必然性;“美”侧重于充分主体化的统一,是在“真、善”的前提下,比较自由地把握客体,从而充分地达到人和人类自我实现的境界。 “凡是“善”、“美”的管理必然是“真”的管理,而管理中的“美”则是管理中“真”、“善”的具体表现;然而,“真”的管理并不一定全是“善”、“美”的管理。有些“真”的管理,可以在某个特定的时空内为某个个人或组织甚至国家带来经济效益,却可能无法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长远的社会效益,甚至可能造成危害。这样的管理显然不能称之为“善”、“美”的管理。人类是按照“真、善、美”统一的尺度来追求和创造自己的对象和自身的,“真、善、美”的统一是一切理想境界的完整标志。因此,达到“真、善、美”的完整的辩证统一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管理价值的最高目标。
(18)为什么说经济管理者应该具有哲学素质?
答:经济管理者在管理中发挥着统筹性、权威性、创造性的能动作用。(1)经济管理者的统筹性作用要求其对经济管理在空间上考虑全局,在时间上着眼长远,也就是要坚持系统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经济管理者的权威性作用要求其对权威有辩证的认识,善于处理权威与服从的矛盾关系。(3)经济管理者的创造性作用要求其善于创新,重视学习,并且善于启发创造。这离不开正确的哲学思维。
(19)“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辩证关系?
答:“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干预资源配置。“看不见的手”指的是经济生活由市场来调节,资源配置在市场中自发进行。二者是经济生活中进行资源配置的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方式。市场调节,自由竞争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国家干预会使经济缺乏活力,牺牲部分效率,但有利于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办大事。“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二者具有互补性,表现在自发性和自觉性的互补,事后调节和事前调节的互补等。
(20)简述优化领导者群体结构的方式方法
1、强领导者成员的教育与培训,提高每一个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政治业务素质,这是优化群体结构的前提。2、加强领导者后备队伍的建设,这是实现领导者群体结构优化的重要条件。3、搞好领导队伍的自身建设。4、根据整体效能的原则进行选拔、合理利用知识分子。5、加强领导者群体内部关系的调适,增强内部团结与向心力。
(21)简述广告策划的基本原则
1、求实原则。广告的生命在于真实。2、信息原则。广告策划是对各类与生产劳物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各种媒体传播给既定的接受对象。3、法律道德原则。广告发出的信息是代表企业向社会公众作出的一种承诺,因此广告必须遵守法律道德原则,接受法律的制约和道德的约束4、系统原则广告策划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5、创新原则创新是广告的灵魂。6、心理原则。广告策划不仅要掌握人们对商品的实用价值的要求,还要满足人们对商品的心理要求。7、效益原则广告是企业的一种投入,是一个要话钱的工程项目,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
(22)管理客体与管理主体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1、实践关系。它是最为基本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先在性,是其他各种关系存在的前提。
2、心理关系。心理关系包括认知关系与情感关系两大方面,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主要联系形式之一,在管理活动中起着不容替代的作用。这种关系包括: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价值关系、道德关系。
(23)简述管理中个体与组织相统一的关系
个体与组织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1、个体依赖于组织。人们在社会上为了生活、安全、社会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组织。组织使个体得以生存;使个体的力量得以发挥和增强;使个体的利益得到满足;并为个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个体又要影响组织,也就是说,组织也依赖于个体。组织是由个体所组成的,没有一定数量的个体,也就没有组织的产生;个体力量的发挥程度要影响组织的力量的展现;个体利益的满足程度要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24)如何全面认识可持续发展观?
答: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主要包含以下四大原则:(1)生态持续原则: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威胁后代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并在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持续是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内容。(2)经济持续原则:要求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来实现经济持续。主张把传统的粗放的外延式再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的内涵式再生产方式,在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既肯定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充分注意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3)社会持续:从关心人的温饱上升到注重人的生存质量的高度,鼓励人们追求平等、自由、健康和谐的生活;把物质财富的分配原则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呼吁国际社会进行社会改革,以实现公平分配和广泛的社会平等。(4)文化持续:倡导精神价值,鼓励人们摆脱和消除工业文明给人们的压抑、迷茫、痛苦的不良影响,强调文化进步和价值系统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文化持续原则反映了人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多角度化。生态持续与经济持续可说是对传统发展观中突出的缺陷的弥补,而社会持续和文化持续则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突破和创新。可持续发展观意味着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要求,体现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必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继续促进人类在发展观上的认识和创新。。
(25)如何正确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答:公平是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政治、法律和伦理道德尺度。可从条件公平、手段公平、结果公平等多个角度来定义。效率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或资源配置等经济效率。
条件公平主要是指人们在政治地位、法律上和人格上的公平。它与效率无直接联系。
手段公平亦即机会均等,主要指竞争规则和社会参与规则对所有人具有同等效力,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有可能利用社会资源发挥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手段公平是促进合理竞争,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
结果公平指的是人们在收入、经济水平和权威上维持完全的平等。它与效率之间存在尖锐矛盾。通过竞争以外的手段干预分配结果以实现所谓的“均贫富”,必然导致低效率,从而损害多数人的福利水平;而严重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必然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在经济管理中,我们固然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同时在不直接损害效率的情况下,组织有义务有责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每个人的最基本权利,对在竞争中受到损害的公平予以适度的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公平促效率,以效率带公平的良性循环。
(26)如何正确把握“义”与“利”的辩证关系?
答:所谓义是指人们应遵循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要求的思想原则,以及符合这些思想原则的行为。所谓利就是人们追求的物质利益及其活动。简言之,义就是道德原则,利就是物质利益。具体到经济管理中,义就是经济管理行为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利就是经济管理行为所带来的物质利益。
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义与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1)相互依存:一方面,利是产生义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利的取得也离不开义。经济管理中要获取更多的利,必须遵循一定的义,经济组织的维系也离不开义的支持作用。
(2)相互制约:一方面,义制约利,经济管理道德的作用发挥得好,组织内部就能团结协作,利才得以实现;反之则会妨碍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利也制约着义。经济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必须从正义的活动中获得利,经济管理的道德原则才能得到自觉贯彻。
在现代经济管理中,应坚持的科学的义利观。即义利同等重要,应当既重视利,又重视义,要做到以义促利,以利促义。
(27)试述哲学与经济管理的辩证关系?
答:哲学与经济管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它表现为:(1)经济管理需要哲学:A、经济管理总体上要求得到管理哲学的指导没有管理哲学的指导就没有对经济管理中固有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认识,就不可能有科学的管理观和方法论,就无法建立高效有序的现代经济管理。B、当前经济管理实践面临的困境和管理本身的局限性要求人们进行哲学思考(a)当前经济管理实践面临的困境(b)管理本身的局限性。C、管理理论中很多是关于经济管理理论的升华,迫切需要哲学的引导(2)哲学要在经济管理中实现自我:哲学不能离开经济领域。经济是社会结构最深层的基础。将哲学与经济管理紧密结合,在经济管理中实现哲学,既是经济管理的迫切要求,也必将为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哲学开辟广阔的道路。而是必须用哲学的思维对人类经济生活主要是经济管理行为及其理论进行哲理性的深刻反思,探求顺乎人性、崇尚价值、高效有序、卓越和谐的经济管理观和方法论。
(28)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传统的发展观?
答:传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为根本目标;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趋向于成为一种经济活动的辅助行为和伴生现象。传统发展观在指导后发国家的发展实践时,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发展方式确实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使许多后发国家解决了最为紧迫的人民生存问题,同时也启动了后发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但也导致了后发国家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使这些国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首先要科学地回答发展的标志是什么这一哲学问题。发展标志问题也就是判断何为高级何为低级的问题。这一问题显然涉及主客体两方面,只有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角度才能认识到发展的全部意义。也就是说,发展应不仅仅以事实、更以包含着事实基础的价值判断来衡量。这种价值判断就是人本的、重视发展的人文价值和人的本质需求的。传统的发展观却仅仅从客观世界本身去寻求“发展的标志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29)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谈谈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答: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它们虽然有各自的特殊性,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主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再强,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就不再起作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人类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各种人为的自然灾难,就是人类对环境的消极作用的结果。环境也制约和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适宜的环境下,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保持着动态平衡,;而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如环境中的废气、废水、废渣、噪声等,轻者使人们感到厌烦,心情不畅,工作效率低,重者则使人们发生中毒,引起疾病,甚至死亡。总之,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必须注重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维护必要的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
(30)管理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
答:1、经验管理,即管理理论的萌芽时期;2、古典管理理论;3、“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4、现代管理理论;5、马克思主义的管理理论。
(31)经验管理时期的管理思想,有什么特点?
答:1、具有阶级统治的本质,管理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原来统一的公共事务管理权力,分化成了政权、财权、军权、教权。2、以国家管理为对象,主要涉及国家的行政管理、军事管理问题,而不重视经济管理。3、基本上仍属于经验性管理,还没有形成对管理问题的系统思想,因而尚未形成科学管理体系。
(32)泰罗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1、工时定额原理。2、标准化原理。3、职能化原理。4、提出差别计件工资制。5、主张管理者和工人之间要相互协作,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才能达到各自的目的。
(33)学习和研究管理哲学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学习和研究管理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管理哲学能够把一般哲学具体化,成为联系一般哲学和管理科学、管理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发挥一般哲学的指导作用。2、管理哲学能促进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
(34)实证主义哲学对管理的影响?
答:实证主义思想是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代表。理性主义强调理性、科学、逻辑推理和精密分析,正是在理性主义思想的陶熏下,才产生了古典管理学派,标志管理学正式建立。
(35)实用主义哲学对管理的影响?
答:实用主义对管理的贡献表现在多方面。实用主义强调个体的第一位作用,这为寻求有效的达到目的的途径开辟了思想上的道路,这一思想是人本主义的表现,不把人看做是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而是活生生的或者作为思考的有情感意志的人,对后来的人本主义的管理理论如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理论都有指导性。在具体管理方法上,实用主义的思想方法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以效用为中心的真理观,强调效果、收获,这正是管理学以效率为目标的理论基础。
(36)分析哲学对管理的影响?
答:分析哲学对管理思想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它表现在管理学中就是管理科学学派的方法,它的特征是把大型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较小的部分,在制作分析模式时注重细节,并遵循逻辑程序,这与分析哲学逻辑地构造成世界是一回事;二是分析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结果,把心理学变成描述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反对用神秘的精神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和精神状态,有非常强的实证主义精神,为后来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各种社会心理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
(37)科学哲学对管理思想的影响?
答;与分析哲学一样,科学哲学也是科学主义思潮的代表之一,他们主张哲学必须以科学方法为楷模,以研究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科学的发展规律为己任,强调逻辑分析。科学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紧密结合,认为应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哲学以及研究科学本身的性质和规律。科学哲学与科学主义、理性主义思潮是一致的,作为一种思潮对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管理都产生了影响。管理科学学派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从事研究和提出原理的,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一种哲学思潮影响了管理科学学派的基本思想。在具体的管理思想方面,科学哲学提供的获取趔真理的方法,如猜想与反驳等,对任何学科都具有指导意义,对管理学也有指导性。
(38)结构主义对管理的影响?
答:结构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本来就不是一种统一的哲学流派,而是以结构主义方法相互联系的,它在数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都有影响。继承古典管理理论发展而来的管理科学学派采取了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这与结构主义更一致。管理科学学派的系统观念是指把某一种管理对象看做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部分,即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他们称之为系统,该系统又从属于更大的系统。系统分析方法要求,对系统的认识和管理,必须从全局出发,进行研究、分析和决策,这才是惟一正确的认识和管理方法。
(39)哲学人类学对管理的影响?
答:作为人本主义哲学,哲学人类学对管理学是有巨大指导意义的。人本主义思潮把人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重视人的意志、情感、心理、体验、直觉等方面的作用,这正是管理学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行为科学提倡尊重人,满足人的需求,正是对人的情感意志的尊重。他们强调团体之爱,贬低物质上的渴望,希望世界可以通过团体的归属而变得更美好,人可以把自己融入某种更大的实体从而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纵观管理思想的发展史,现代的管理思想正越来越重视人的意志愿望在人的行为方面的作用。
(40)作为管理的共性,管理矛盾统一体发展的动因来要求,有什么能力表现?
答:1、具有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3、具有协调组织能力;4、控制和自制能力;5、自制能力具有自我约束控制能力。
(41)管理主体的特点?
答:1、管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2、管理主体具有主动性;3、管理主体还具有协调性。
(42)管理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答: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2、具有专和博的知识素质;3、掌握正确的哲学理论;4、管理主体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43)管理主体系统各要素的关系?
答:一、管理主体系统各要素的对立统一。首先,组成管理主体系统的各个要素、各个子系统间有其相对独立性。管理主体系统各要素又是相互统一的,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由于决策系统是管理主体的核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应该服务于决策系统。总之,他们是相互区别、相互依赖、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辩证关系。二、管理主体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综合的量变质变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职能告诉我们,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排列组合的形式不同,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在管理主体系统中,组成系统的各种因素如果能做到优化组合、取长补短,在整体上会产生良好的管理性能。具体表现在:1、管理主体系统各成员之间在性格、知识方面的特性互补,会产生良好的结构效应。2、管理主体系统中各成员间在情感、理想目标、价值观念上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能从整体上提高管理效率。
(44)为什么说人是管理客体的基本要素?
答:1、人在管理客体中虽然和财、物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但人和财、物不同,具有社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2、人又是对管理活动影响最大的可变动因素,对其他各种客体要素具有能动作用。3、人在管理活动中既可以成为管理主体,又可以成为管理客体,具有双重身份。
(45)为什么物也是管理客体的基本要素呢?
答:1、一切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物质基础,而物是一切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2、要取得好的管理效果,还必须认识、研究和掌握物的特性和运动规律,利用这些特性和运动规律。3、管理作用就是要使管理客体系统中的人和物合理结合,有效地利用物力资源,做到物尽其用。
(46)管理客体的可管性有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答:1、是由客体现有的特性决定的。2、是由管理主体所具备的条件决定的。
(47)为什么说管理客体的可管性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答:管理客体的可管性是可以不断发展的。因为管理客体的可管性与管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关,管理主体的认识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认识工具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增强。许多在历史上没有被认识、没有条件认识的事物,现在已经认识了,现在还没有认识的事物将来能够被认识。原来不能管理的事物,现在可以管理了。所以,管理客体的可管理性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48)管理客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答:管理客体和认识客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认识客体是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和认识主体一样,也要从社会实践角度去理解和把握。那些还未被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自然物,同人的认识与实践没有现实的联系,因而不能成为现实的认识客体。同样,管理客体也是指进入管理主体管理领域的人和物。认识客体属一般哲学范畴,有广泛的概括性,而管理客体仅限于管理领域,在管理领域,认识客体主要指管理客体。
(49)管理客体的辩证性质有哪些内容?
答:1、管理客体系统具有目的性和稳定性;2、管理客体系统具有协同性;3、管理客体具有不协调性;4、管理客体系统具有变动性。
(50)为什么人是管理客体系统的中心?
答:1、客观存在的事物能够成为管理客体,是由于人具有能动性,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能把原来不是管理客体的事物变成管理客体。2、在管理过程中,只有管好了人,对人进行正确有效地指挥、调节和控制,才能通过人实现对物力和财力的管理。3、在管理客体系统中,人的要素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管理主体的管理,而是对管理主体有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管理主体。
(51)企业管理中的领导方式类型?
答:1、专制命令型;2、温和命令型;3、协商型;4、参与型。
(52)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互区别与对立;2、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互依赖、相互统一。
(53)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答:1、矛盾分析法;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思维方法;3、联系的、全面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4、过程论法。
(54)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
答:1、归纳和演绎相统一的方法;2、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方法;3、抽象和具体的方法;4、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
(55)归纳法有哪些表现形式?
答:1、典型归纳法;2、简单枚举归纳法;3、科学归纳法;4、统计概括归纳法。
(56)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辩证关系?
答:分析法和综合法的关系是客观事物中部分和整体辩证关系的反映。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分析和综合是相互区别的,分析和综合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互相转化的。两者都不能分开,只有在综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正确,有效的分析。分析和综合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7)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
答:1、抽象和具体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2、抽象和具体又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3、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重视思维的具体,也要重视思维的抽象,避免把两者割裂开来的片面性倾向。
(58)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关系?
答:1、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2、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历史方法是通过考察事物的自然进程来揭示历史的规律的方法。逻辑方法虽然也要依据历史事实,但要经过思维的加工,抛弃细节,抓住主流;抛弃偶然,抓住必然;抛弃曲折和偏差,抓住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59)为什么说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又是相互联系的?
答:1、这两种方法都是研究事物历史发展时所使用的方法,都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2、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关系,对于管理者的思维活动有着重要直到意义。
(60)系统具有什么特点?
答:它具有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有序性、预决性的特点。
(61)系统具有什么类型?
答:1、按照系统形成的原因,可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2、按照系统的性质,可分为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军事系统、工程系统、生物系统、科研系统、教育系统、情报系统等。3、按照系统与周围环境联系的方式,可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4、按照系统的规模,可分为普通系统和大系统;5、按照系统的结构的复杂程度,可把系统分为简单系统和控制系统。
根据系统要求,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处理好哪几方面关系?答:1、由于任何一个整体都包含许多部分,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2、由于管理整体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内容,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而各个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的。3、要处理好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62)决策的内容和类型?
答:内容:1、决策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的自觉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解决某个问题,才进行决策。2、要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可进行决策。3、决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设计、分析、比较、选择、决定等阶段,而不是指最后决定采取某一方案的一瞬间。类型:1、根据决策的目标性质,决策可划分为定型化决策、非定型化觉得和介乎二者之间的准定型化决策。2、根据决策的重要程度,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和一般决策。3、按决策的目标要求,可划分为理想决策和满意决策。4、按决策的范围,可划分为国际决策、国家决策、集团决策和个人决策。5、其他分类方法。
(63)决策的特征?
答:1、任何决策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没有目标无法进行系统决策;2、决策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追求目标的优化;3、决策过程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最优,选择过程就是一个优化过程。4、决策具有可行性。
(64)现代管理决策的一般程序?
答:1、调查研究,分析形势,发现和提出问题;2、系统分析,确定决策目标;3、拟制决策方案;4、分析和评价方案;5、总体权衡,方案择优;6、组织决策执行。
(65)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1、要认识社会现象的随机性。2、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典型和随机调研的关系,把典型调研的事实随机调研的事实结合起来,二者进行比较,才能显示典型性的作用及政策价值。
(66)简述在分析和评价方案中的内容?
答:1、对效益的综合分析;2、潜在问题分析;3、总体权衡,方案择优。
(67)管理实践为什么能够成为检验管理决策是否正确的标准?
答:这是因为管理实践和其他实践活动一样,具有直接现实性,它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把管理决策变成管理的客观现实,从而可以检验管理决策是否正确。
(68)什么样的决策才称得上科学决策?
答:1、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是正确的;2、决策确定的措施方案也应该是正确的;3、保证在实施方案、实现正确目标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少,时间最短;4、由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执行决策方案的过程中往往会对相关联的事物产生影响,有些影响对社会发展不利,是我们不希望出现的。
(69)合理的决策科学化需要做到哪些方面?
答:1、要做到决策科学化,需要决策者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正确的决策思想为指导,遵照严格的决策程序,尽可能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2、要做到决策科学化,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3、要做到决策科学化,还必须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
(70)要实现决策科学化,决策者本人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1、决策者应充分认识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要能抛弃旧观念,树立与社会大生产相适应的新观念,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2、要具有民主作风,能密切联系群众,善于运用各种智囊团、信息库、咨询公司等条件,弥补决策者个人知识、经验、才智、精力等方面的不足。3、能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收集、掌握大量的国内外有关信息,能够不断总结和研究别人的和自己的经验教训,并应用于决策。4、要能深刻认识和掌握决策对象的客观规律,懂得相应的科学知识,使自己成为业务内行;会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活动。5、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遵照决策科学的要求,按照决策的程序进行决策。
(71)计划在管理过程中起到什么重要作用?
答:1、只有科学地制定计划,才能协调与平衡多方面的活动。2、计划可以帮助管理者建立管理目标,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3、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控制的基础。
(72)组织的含义?
答:1、组织必须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2、组织必须有分工和合作关系。3、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制度。
(73)简述组织中的矛盾关系?
答:1、个人和组织的矛盾关系;2、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关系;3、集权和分权的矛盾关系;4、稳定和变革的矛盾关系;5、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等要素的重要作用;6、组织管理中“宽”与“严”的辩证关系。
(74)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关系?
答:由于组织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动态的矛盾统一体,所以,在组织中自始至终还存在着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任何一个组织系统都是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统一。平衡和不平衡是相比较而言的,因为组织系统的运动是绝对的,所以,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平衡和不平衡又是相互渗透的,平衡中包含着不平衡,不平衡中又包含着某种平衡。当组织系统内部绝大多数因素、方面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的个别因素和反面的变化可能会偏离原来的联系,出现局部的不平衡。当组织系统内部矛盾的绝大多数因素、方面不能维持其相适应的关系,使组织系统在总体上处于不平衡时,其中少数因素和方面可能形成协调的、适应的关系,形成局部的平衡,这就是不平衡中的平衡。
(75)组织管理中“宽”和“严”的辩证关系?
答:这里说的“宽”是指管理者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体现对下属的关怀、培养和爱护;“严”是指法纪规章贯彻执行中的强制性和严肃性。这二者在管理中是一对明显的矛盾。这一对矛盾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经常要发生碰撞,有时还会相当激烈。能否处理好这对矛盾的关系,是决定管理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在管理实践中,有的偏重“宽”,有的推崇“严”。其次,发生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些人喜“宽”“厌”“严”,或是“宽”“严”“怕”。权衡“宽”与“严”二者的利弊,如果单独偏重于任何一面,都会是弊大于利,只有把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才是最佳的管理方法。在实施“宽”的同时,“严”是必不可少的。“宽”和“严”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一个管理者只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而不偏一面废一面,才能实现有效的、成功的管理。
(76)控制过程表现的辩证关系?
答:1、控制过程的几个步骤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2、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3、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77)简述管理控制过程的意义?
答:1、控制过程为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2、有利于加强人们的信息意识。3、为管理自动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78)管理过程中的激励原理揭示了什么关系?
答:1、要求与激励的关系;2、需求层次与激励手段应该相适应;3、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关系。
(79)协调的类型和作用?
答:协调的类型分为:制度性协调、沟通性协调和利益性协调。作用主要是各种人际关系的协调,对企业管理来说,对企业管理来说,也就是工作关系的协调。它可以促使组织内外各部分相互合作,从而顺利实现组织目标。
(80)有效协调的原则有哪些?
答:1、及时性原则;2、关键性原则;3、激励性原则;4、沟通情况和信息传递原则;5、全局性原则;6、长远性原则;7、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81)协调和发展的关系?
答:协调与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协调才可能得到最优的发展,也只有发展才是协调的真正意义和协调的真正目标。没有协调的发展是短暂的,放弃稳定来片面强调经济的发展,放弃社会道德来追求经济的一时发展,都是短视的行为,最后必将导致经济的衰退。没有发展的协调是没有活力的死水,因为只有发展才能提供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管理工作中要处理好协调和发展的关系,管理者就要在发展中保证协调,在协调中求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在协调中求发展是每个管理者都必须牢记的原则。协调还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在协调中求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公平和效率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公平是发展中协调的因子,效率中协调中发展的因子,不能脱离公平和效率来空泛地讨论协调与发展。
(82)协调的手段有哪些?
答:1、儒家方式,主张“仁”,用温和的方法来消除矛盾,协调关系,表现为渐进式。2、法家方式,主张用强制手段,以法律或上级命令来解决矛盾以达到暂时稳定,表现为突进式。另外还有把这两种方式综合起来,即“外儒内法”。
(83)在优化组合的协调中,要注意哪些原则?
答:1、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2、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结合;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4、领导者和专家相结合;5、局部和全局相结合;6、近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7、决策的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84)会议类型有哪些?
答:1、信息交流会议;2、表明态度会议;3、解决问题会议;4、培训会议。
(85)在利用开会协调方法时,开会的艺术要注意什么?
答:1、充分认识会议的重要作用;2、开好非开不可的会议;3、会议的准备要充分;4、树立良好的会风。
(86)个人和组织的矛盾关系?
答: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两个人以上组成的集体,因此,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其内部和外部各个要素、各个方面之间存在着诸多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管理者要做好组织工作,应注意处理好这些关系。组织和个人在组织中是相互制约、相互规定的。当组织处于稳定有序地发挥作用的时候,组织对个人的控制、统御在矛盾统一体中起主导作用,它控制和决定着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着组织和个人的依赖关系。因为,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组成组织的基础,组织整体的特性和功能是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决定的。同时,组织整体的功能又和个人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密不可分。组织对个人有控制和影响作用,支配和控制着个人作用的发挥,个人又制约着组织的特性和功能。这种相互制约关系,一方面要求组织中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应积极主动地接受控制,同时又要求管理者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应该尊重下属,爱护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87)管理伦理与一般伦理学的联系和区别?
答:管理伦理与一般哲学上讲的伦理哲学,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都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者都属于社会意识,但两者又有差别。他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是不同的,一般哲学上讲的伦理学以社会的一般道德现象为其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上考察社会道德现象。管理伦理论则以管理活动中所独有的道德现象为其研究对象,它虽然要以一般伦理学为基础,但并不研究一般的社会道德现象,因此一般哲学上的伦理学的研究范围要比管理伦理广泛的多。伦理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广泛地提高社会道德风气,提高全民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为社会的进步奠定基础。管理伦理的研究目的,则是要提高管理者的道德素质,推动管理过程顺利进行,提高劳动生产率。两者虽有区别,但密切联系。
(88)管理伦理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和区别?
答:管理伦理和管理心理学也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管理伦理研究道德问题,而管理心理学则研究心理问题,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两者的理论来源于一般哲学上的伦理学,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管理伦理学又和管理心理学有共同之处,它们都关注管理过程人的心理过程的研究。两者都研究管理者的道德素质。管理心理学从社会心理方面,研究人的道德心理、道德素质;而管理伦理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研究管理者的信念、道德情感、道德品质状况,然后再以规范化的形式对管理者提出道德要求。
(89)管理伦理的重要作用?
答:1、管理伦理能弥补规章制度的局限性。2、管理伦理能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3、管理伦理能够推动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4、管理伦理对组织的改革发展有重要作用。5、管理伦理能够协调组织与社会、组织与员工的关系,有利于社会发展。6、管理伦理对伦理学自身的发展有重大帮助。
(90)“以人为中心”管理模式的启示?
答:1、对企业而言,首先,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财富。其次,成员的行动是出自自己的需要,每个人都有生存需要、社会性的需要和个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考虑到这三个方面,从物质利益、人群关系、精神生活三个方面为员工提供服务。2、“以人为中心”管理模式要求能够给员工提供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能够让企业中的员工有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视角,个人可以由企业走向社会。
(91)管理具有那些特点?
答:一是管理是面向集体的;二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和保持一种环境,并使集体中的人在这种环境中共同从事生产劳动或者从事别的活动;三是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预定的使命和目标;四是管理的核心在于决策。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社会经济绩效。
(92)管理价值的特点?
答:1、管理价值受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约束。2、管理价值具有反馈性和两重性。3、管理价值具有社会性。4、管理价值具有长期性。5、管理价值具有创造性。6、管理价值具有相对性。
(93)管理道德与管理效益的关系?
答:管理与管理效益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并不是所有的管理行为都具有管理道德价值,而是否具有管理效益则是评判管理道德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所谓的管理效益,在此是指经济盈余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它既包括物质效益,也包括精神文化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同时也包括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我们提倡的管理道德是要实现管理的综合效益作为目标。忽视管理道德的管理行为,其所获得的管理效益也是不可能持久的。
(94)试述哲学与经济管理的辩证关系?
答:哲学与管理、哲学与经济进而哲学与经济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一、经济管理需要哲学。首先,经济管理实践总体上要求管理哲学的指导。其次,当前经济管理实践面临的困境和管理本身的局限性要求人们进行哲学的思考。再次,管理理论中,很多是关于经济管理理论的升华,迫切需要哲学的引导。二、哲学要在经济管理中实现自我。
(95)为什么说经济管理者应该具有哲学素养?
答:作为经济管理主体,经济管理者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全部经济管理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参谋者和监督者”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统筹性、权威性、创造性的能动作用。经济管理者既要掌握哲学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又要具备哲学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态度,成为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内涵并能在实践中自觉运用的人才。
(96)“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辩证关系?
答:所谓“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干预资源配置。而“看不见的手”:是指经济生活由市场来调节,资源配置在市场中自发进行。专场调节与国家干预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构成经济机制中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市场经济就是以“看不见的手”为主,市场调节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习惯上所说的计划经济则是以“看得见的手”为主,国家干预成为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
(97)开放与封闭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答:任何管理系统都是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种管理要素都具有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同时,任何管理系统又都是开放的,离不开其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外界的广泛联系。封闭与开放是宏观经济发展中同时起作用的一对矛盾范畴。一方面,决策系统根据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做出相应的正确决策,执行机构准确地贯彻决策机构做出的经济决策,监督机构对宏观经济进行监测并督促执行机构的工作,以保证决策的恰当实施,反馈机构广泛收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反映给决策机构,从而保证决策机构根据客观经济形势和相关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其策略和方案。另一方面,开放性是使宏观经济管理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的先决条件。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封闭有利于其更好地开放,开放又能反过来促进其内部的封闭管理,宏观经济管理系统是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应该深入认识这一矛盾并在实际工作中把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高效有序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
(98)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传统的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哲学反思)
答:发展模式上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种种误区:其一,认为“发展是一个自在的无矛盾的过程,误把实现发展的某些手段和阶段性目标当做发展的终极价值”。其二,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涵、外延的界定上采取了客观主义、实证主义的立场,主要从客体的尺度出发,将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化程度、GDP总值等物化指标作为发展的参照系,从而忽视了人类自身发展的一些问题。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就必要突破传统发展观的上述最大局限性,首先科学地回答发展的标志是什么这一哲学问题。发展的标志问题也就是判断何为高级何为低级的问题。也就是说,发展应不仅仅以事实、更以包含着事实基础的价值判断来衡量。这种价值判断就是人本的、重视发展的人文价值和人的本质需求的。
(99)如何全面认识可持续发展观?
答: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原则:一是生态持续,二是经济持续,三是社会持续,四是文化持续。之所以强调要全面认识可持续发展观是因为目前人们日益接受和认可可持续发展观时,往往只看到生态持续和经济持续,而忽视了社会持续和文化持续。可持续发展观意味着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要求,体现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必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继续促进人类在发展观上的认识和创新。
(100)企业管理中的哲学问题?
答:1、企业管理中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2、企业的利益与责任的辩证关系。3、《孙子兵法》和营销管理。
(101)企业管理中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
答:企业管理中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也是对立统一的,当然,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形成于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和主客体双方的协调中。管理活动的有效性不是体现在管理主体或管理客体单方面的活动中,而是体现在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中。
(102)企业的利益与责任的辩证关系。
答:利益与责任是一对矛盾。所谓利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表现,体现着个人和组织同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关系。所谓责任就是人们对自己采取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社会意义的自觉意识和实践。之所以说二者是一对矛盾,是因为在各自的方向上它们相互排斥,在内容上它们相互包含,而且在某种条件下,它们还能够相互转化。企业是为了取得经济上的成就而存在的,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显然是一个企业存在的首要任务。顾客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它使企业得以存在。因此,企业在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兼顾到对顾客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103)《孙子兵法》和营销管理。
答:一、《孙子兵法》与营销策略和战术。二、《孙子兵法》与营销环境分析。三、《孙子兵法》与确定企业营销的战略目标和方案。四、《孙子兵法》与营销战略方案的实施。
(104)经济管理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答:首先,很多经济管理活动都蕴含着伦理道德因素,要求管理者不仅从实际经济利益出发,也须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否则就会引起被管理者的不满或社会公众的不认同甚至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其次,伦理道德一方面规范制约着经济管理,另一方面又促成了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经济管理和伦理道德是有其内在的一致性的,有效的经济管理本身具有伦理性,伦理道德是融入、渗透在经济管理中的。
(105)经济管理的道德评价的具体途径?
答:1、社会舆论。2、内心信念。
(106)对现代经济管理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有哪些?
答:其一,是否尽职尽责。其二,是否有利于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目标。其三,是否符合被管理者的需要。其四,是否与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相一致。
(107)如何正确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答:公平与效率问题是经济管理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管理中经常面临的现实问题。其中,公平是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政治、法律和伦理道德尺度,可以从条件公平、手段公平、结果公平等多个角度来定义。效率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或资源配置等经济效率。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要按照对公平的不同定义来具体分析。在经济管理中,我们固然应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同时在不直接损害效率的情况下,组织有义务有责任采取一定措施保证每个人的最基本权利,对在竞争中受到损害的公平予以适度的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公平促效率,以效率带公平的良性循环。
(108)个人与组织的辩证关系?
答:任何经济管理单位,均表现为一个组织或组织的集合体;而任何经济管理单位的主体又必然是由个人组成的,是个人的集合体。因而,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是经济管理中又一重要的伦理道德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中必须摆正个人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关系。一方面,允许个人在不违背法理的情况下充分获取自身利益,鼓励人们追求独立人格,成为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仍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109)如何正确把握“义”与“利”的辩证关系?
答: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义和利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一,在现代 经济管理中,义和利相互依存。一方面,利是产生义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一切利的取得都离不开义。其二,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义和利相互制约。一方面,义制约利。另一方面,利也制约着义。综合以上各个方面,我们可得出在责任经济管理中义利同等重要的结论,既重视利,又重视义,以义促利,以利促义,才是在经济管理中应坚持的科学的义利观。
(110)文化背景与经济管理思想的关系主要原因有哪几方面?
答:首先,文化因素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制约着经济管理思想的特点和水平。其次,经济管理思想的飞跃来自文化的变迁与转换。再次,经济管理思想对文化大背景具有相对独立性。最后,一定的经济管理思想一旦形成就将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而作用于既有的文化,先进的创新性的经济管理思想在这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
(111)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经济管理思想的比较?
答:纵观东西方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发现其总体上的核心区别在于以下两点:1、东方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和跨度思维、顿悟思维,而西方文化注重科学精神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2、东方文化注重整体,强调群体意识,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体,主张个人主义。
(112)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哲学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答: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学大体可以分不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影响的,这一部分人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在革命的实践斗争也进行了大量地社会研究,对中国的阶级结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特别是对农村中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城市中工人阶级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另一部分,也是当时的社会学的主流部分,则是受到了实证主义的影响。
(113)现代城市的主要特征?
答:1、多种因素的高度密集性。(1)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性。(2)物质财富的高度聚集。(3)文化、知识的高度密集。2、城市功能的多样性。3、整体的高效性。
(114)我国城市发展方针?为什么说这一方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方针?
答:1、1980年国务院在总结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方针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1989年又把城市发展方针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并在《城市规划法》中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2、(1)实行这个方针有利于保证我国大城市的政党发展。(2)合理发展中等城市,有利于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3)实行这个方针有利于建立大中城市相互协调的社会主义城市系统。
(115)市长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答:1、制订科学的城市规划,并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保证规划的实现。2、搞好城市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3、采取经济、行政、法律各种手段对城市进行管理。4、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和督促市人民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市辖区、县政府的工作,贯彻执行各项重大决策。5、负责召集市政府的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讲座市政府工作的重大事项。6、签署批准市政府颁布的规章、决议和命令。7、代表市政府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
。8、代表全市从事对外交往活动等。
(116)保证市长作用的条件?市长应具备的素质?
答:1、要使市长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概括起来,有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2、市长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政治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道德修养素质、身体素质、思维方法素质。
(117)当前我国处在改革开放时期,市长应具备哪些观念?
答:(1)信息观念;(2)系统观念;(3)决策观念;(4)反馈观念;(5)效益观念;(6)信誉观念;(7)开放观念。
(118)城市规划的意义?
答: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2)城市规划对城市各项建设的发展起着统筹协调作用。(3)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119)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和特点?
答:1、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是和规划的根本目的相联系的。
2、特点:(1)城市规划具有综合性。(2)城市规划有着很强的政策性;(3)城市规划具有地方性;(4)城市规划具有长期性。
(120)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程序?
答:1、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调查惧城市规划所需要的资料,确定城市性质、发展规模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合理选择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确定城市规划结构;拟定对旧城的利用及改建原则、步骤和方法;拟定城市建设的艺术布局和方案;确定城市主要设施的原则和方案;确定城市各项近期建设项目等。2、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一般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总体规划,第二阶段是城市详细规划。
(121)城市经济管理的意义?
答:城市经济管理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首先,由于城市经济包含着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等许多经济部门,各个经济部门又包含众多的企业和单位,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牵扯到大量的人口、资金、信息,形成一个综合复杂的有机体。其次,从城市经济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关系分析,城市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整个社会经济处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再次,参与城市经济活动的有各类企业、各种机构、各种人员,每天要进行大量的经济交往。只有加强管理,处理好各个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使这些经济活动正常进行。
(122)城市经济管理的职能?
答:1、计划职能;2、组织职能;3、指挥职能;4、控制职能;5、调节职能。6、监督职能。
(123)城市政府在调节本市经济结构的实际工作中,应注意问题?
答:1、要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把本市的经济结构与全国的经济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2、要根据一个城市所具有的矛盾的特殊性确定城市的性质,再根据城市的性质确定城市的经济结构。3、要根据本市所具备的实际条件,扬长避短,积极发展本市的优势产业,限制、改造或淘汰势产业,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经济结构,并和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合理的经济布局相适应。4、调整城市经济结构,一方面要有利于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要有利于提高城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124)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
答:主要有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和政治思想方法。
(125)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答:1、二重性;2、间接性和综合性;3、系统性和协调性质;4、经营管理上的多样性和强制性。
(126)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答:1、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的物质条件。2、城市基础是城市人民生活的物质条件。3、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内容整体性和对外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重要物质条件。4、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安全的重要保证。
(127)城市土地的特点?
答:1、价值的密集性。2、经济地理位置的差异性。3、城市土地利用具有固定性。4、城市土地在自然特性方面具有差异性。
(128)城市土地管理的内容?
答:(1)对城市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和统计。(2)城市土地所有权的管理。(3)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4)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管理。(5)根据国家土地法,建立和健全城市土地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6)城市土地的经营管理。
(129)城市土地管理的方法?
答:城市土地管理的一般方法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
(130)谈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答: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它们虽然有各自的特殊性,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不仅为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而且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进行历史活动的自然基础。
自然界中的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依赖,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生态系统。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在生态系统中。人体在生命过程中也要通过新陈代谢,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
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并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人类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环境,环境制约和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适宜的环境下,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保持着动态平衡,人类能够在其中正常地生活、工作,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而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失去了相对的平衡,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环境的惩罚,付出相应的代价。 (注:这里应举实例加以说明)
总之,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必须充分尊重、重视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
(131)城市环境污染的危害?
答:1、急性危害。2、慢性危害。3、远期危害(积累性危害)
(132)城市环境的主要问题?
答:主要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气候恶化、绿地面积少等。
(133)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第二,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第三,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和自净能力较差。
(134)在城市法制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1、城市立法。城市立法要努力做到:(1)保证城市立法的立法主体权限合法。(2)保证城市法律体系的科学性与严密性。(3)保证城市法律规范的稳定性适时变化的统一。2、城市法规的实施问题。(1)端正执法人员关于“权与法“的观念,努力完善执法机关执法冶市的内在机制。(2)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保证办案的质量和效率。(3)继续开展法制教育,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3、依法治市与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法制。
(135)我国乡镇行政组织的设置原则?
答:(1)法制原则;(2)精简原则;(3)职能需要原则。
(136)乡镇行政组织系统的构成?
答:1、乡镇人民政府。2、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3、县(区)直属部门驻乡镇机构。
(137)乡镇行政组织的特点?
答:1、行政管理的直接性。2、联系人民群众的直接性。3、接受人民监督的直接性。
(138)乡镇行政组织的职能?
答:1、经济职能。2、政治职能。3、文化职能。4、服务职能。
(139)乡镇行政领导的职权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履行职责必须同职位相联系。第二,其职权大小及形式都有严格的限制。第三,其职权代表国家利益而非个人利益,因此不允许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第四,所履行的职责,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事和人是一种权利,但对国家又是一种义务。
(140)乡镇行政领导职责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对党负责。第二,对乡镇人在负责。第三,对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第四,对人民负责。
(141)乡镇行政领导应具备的素质?
答:(1)良好的政治素质。(2)良好的行政素质。(3)良好的身体素质。
(142)乡镇行政管理客体的基本内容?
答:乡镇行政管理的客体十分广泛,基本内容包括乡镇政治事务行政管理、乡镇经济事务行政管理、乡镇科教文卫事务行政管理、乡镇建设行政管理、乡镇民俗行政管理及乡镇机关和组织人事行政管理等。
(143)乡镇在对第三产业进行管理过程中,特别重视的问题?
答:第一,加强对乡镇商业组织的管理。第二,疏通商品流通渠道。第三,调整服务业结构,完善服务业体系。第四,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
(144)乡镇民政工作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第一,指导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第二,优抚安置和救灾扶贫工作。第三,社会福利工作。
(145)乡镇文化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一是对乡镇文化事业机构和设施的管理;二是对乡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宣传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乡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造文化条件。
(146)乡镇文化管理的任务和方针?
答:1、任务。乡镇文化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关于文化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同级政府及上级文化行政管理机关的有关文化工作命令、法令;拟定有关本地区文化工作的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管理本地区的乡镇文化中心、文化院、广播电影电视和文物等工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及计划执行情况,检查督促计划的执行。2、方针。乡镇文化行政管理的方针是:加强领导、积极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究实效、稳步前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22年初中物理:二力的合成和平衡04-27
2022年初中物理材料的力学性能04-27
2022年初中物理力学相关知识点04-27
2022年初中物理惯性力和惯性的区别04-27
2022年初中物理力学易错知识点04-27
2022年初中物理拉力是弹力吗04-27
2022年初中物理关于力的知识点总结04-27
2022年初中物理牛顿是基本单位吗04-27
2022年中考物理光的折射考点:透镜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