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电大《管理哲学》期末复习题

时间:2024-04-27 19:24:51 5A范文网 浏览: 复习资料 我要投稿


一、 填空题


1.管理哲学属于新兴交叉学科,正在形成和发展中。

2.管理哲学是从世界观的高度,对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况。

3.经验管理学是管理理论的萌芽时期,主要指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9世纪。

4.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子、孟子主张以礼治国。

5.中国古代法家提出以法治国。

6.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 一般到个别 。

7.要称为管理主体,除了具有管理素质娥管理能力之外,还必须拥有相应的权威。

8.管理客体主要由人、财、物三种基本要素组成。  

9.人是管理客体系统的中心。

10.重视人需要是管好人的关键。

11.对一个企业管理来说,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三种类型。

12.管理活动的共同特点,都是由计划、组织、控制三个阶段组成的运动过程。

13.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而且有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的是社会属性。

14.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物关系、物人关系、人际关系三个方面。

15.协调的主要哲学依据是矛盾的同一性。

16.管理更深层的目的在于追求真、善、美。

17.克--霍金森说:“倘若哲学家不会成为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必须成为哲学家  

18.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正是对管理在企业运行中的地位的生动概括。

19.所谓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而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调节。

20.企业管理者中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简单地说,义就是道德原则、利就是物质利益

22.城市气温要比郊区高,这就是热岛效应

23.东方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和跨度思维、而西方文化注重科学精神和顿悟思维,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


二、 选择题


1.管理哲学的产生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理论基础:(A、B、C、D、E)

2.管理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有(A、B、C、D)

3.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A、B、C、D、E)          

4.在管理领域,影响较大的西方几种人性假设理论主要有(A、B、C、D)

5.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A、B、C、D)        

6.决策的基本特征如下(A、B、C、D)

7.决策的基本类型可分为(A、B、C、D、E)    

8.组织中的矛盾关系包括(A、B、C、D、E)

9.协调的类型可分为(A、B、C)              

10.广义的管理具有如下特点(A、B、C、D、E)

11.现代文明社会的三大支柱是指(A、B、C)              

12.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原则(A、B、C、D)

13.对现代经济管理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至少有以下几点(A、B、C、E)          

14.城市土地的特点有以下几点(A、B、C、D、E)

15.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包括有(A、B、C、D、E)



三、 名词解释


1.管理哲学是研究管理领域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问。

2.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管理素质,有一定权威,担负管理工作的人。

3.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是指进入管理主体管理实践活动领域,接受管理主体协调和组织、指挥、使用的客观对象。主要由人、财、物三种基本要素组成。

4.定性思维方法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6.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能运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决策过程,使决策符合实际。

7.决策民主化指决策要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决策的全过程中贯彻群众路线。

11.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内部进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可较长时间地保持稳定。

12城市化指一种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历史过程。



四、 简答题


1.管理哲学和一般哲学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一般哲学要概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虽然也存在于管理领域中,但没有反映管理活动的特点。管理哲学是从世界观的高度,对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带有管理领域的特点。

(2)联系:管理哲学受一般哲学观点的指导和影响。管理哲学在建立自己的概念、范畴、基本理论时,要在一般哲学观点指导下进行,要吸收一般哲学的合理成分和有益的因素。


2.管理哲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管理哲学研究的是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关于管理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哲学范畴。而管理学属于具体科学范畴,它研究的是管理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具体理论、具体问题,比如,管理决策、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管理控制等。

(2)联系:管理哲学与管理科学二者之间存在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管理科学要受管理哲学的指导和影响。管理哲学研究管理领域中更高层次、更一般的共性,它注重从管理的整体性上揭示各种管理活动中深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这些本质和规律适用于管理科学和各种管理活动。


3.管理哲学的特点  

管理哲学具有两方面特点:

(1)与管理科学相比较,管理哲学属于哲学范畴,具有较高层次的概括性。

(2)与一般哲学相比较,它的概括层次低于一般哲学

简言之:就理论概括层次而言,管理哲学低于一般哲学,而高于管理科学。


4.管理哲学的作用

(1)管理哲学能够把一般哲学具体化,成为联系一般哲学和管理科学、管理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发挥一般哲学的指导作用。

(2)管理哲学能促进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


5.人为什么是管理客体系统的中心

人之所以是管理客体系统的中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1)从人的作用看:有了人的作用,物和财才可能成为社会生活的因素,成为管理客体。

(2)从管好人的意义上看:在管理过程中,只有管好了人,才能通过人实现对物力和财力的管理。

(3)从人的特性上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管理客体系统中,人的要素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管理主体的管理,不像管理客体中的物和财那样只是机械地接受管理。


6.什么样的决策才称得上是科学决策?

科学的决策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是正确的;(2)决策所确定的措施方案也是正确的;(3)保证在实施方案、实现正确目标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少,时间最短;(4)能保证在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最小,并且对一旦产生的副作用有严密完善可行的处理措施

(为了便于记忆,可简化为以下四点:目标正确,措施得当,成本最低,副作用最小,并有完善可行的应付措施)


7.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决策者本人应具备哪些条件?

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决策者本人至少应具备以下五方面必备条件:

(1)决策者应充分认识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要能抛弃旧观念,树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观念,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2)要具有民主作风,能密切联系群众,善于运用各种智囊团、信息库、咨询公司等条件,弥补决策者个人知识、经验、才智、精力等方面的不足。

(3)能注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收集、掌握大量的国内外有关信息,能够不断总结和研究别人的和自己的经验教训,并应用于决策。

(4)要能深刻认识和掌握决策对象的客观规律,懂得相应的科学知识,使自己成为业务内行;会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活动。

(5)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遵照决策科学的要求,按决策的程序进行决策。


8.计划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只有科学地制定计划,才能协调与平衡多方面的活动。

(2)计划可以帮助管理者建立管理目标,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计划是制定目标与达到目标的桥梁。

(3)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控制的基础  表现在:A、计划包括建立目标和一些指标,这些目标和指标将成为管理控制的基础。B、控制的所有标准也都来源于计划。C、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计划是预测这种变化并设法消除变化对组织造成不良影响的有效手段。

(4)计划工作还有助于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减少盲目性所造成的浪费,促使各项工作均衡稳定的发展。


9.管理控制过程的辩证关系

管理控制过程表现了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1)控制过程的几个步骤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控制过程的几个步骤,各自功能不同(这是相互对立的方面);而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是相互统一的方面)。

(2)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系统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发生显著变化时是稳定的,反之是不稳定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3)目标与手段的关系。目标离不开手段,手段服务于目标;目标制约手段,目标性质决定了手段的性质。


10.管理价值的特点

(1)管理价值受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约束。管理价值受到价值系统的影响,而价值系统不仅由组织内部决定,而且还由广大的社会文化规范所决定。

(2)管理价值具有反馈性和两重性

管理价值的反馈性:管理价值与人的价值相联系。人是管理实践的主体,管理价值也是人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一个层面、一个方式,从管理价值反馈回来也证明了管理者自身的价值。

管理价值的两重性:管理的价值,是以对国计民生有价值作为自己的价值的,这是价值的价值,没有第一价值,就没有第二价值。

(3)管理价值具有社会性。管理价值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创造,而是整个组织系统和人民群众集体动作的结果。

(4)管理价值具有长期性。管理作为一项集体活动,绝非短时期内能够见效。

(5)管理价值具有创造性。管理价值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是轻易可得,需通过努力创造才能实现。

(6)管理价值具有相对性。这与管理价值的变动性相对应。(1)有的管理价值在这个时期是有价值的,但到了另一个时期就可能变得毫无价值。(相当于因时而异)(2)管理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的管理价值在本民族或本文化中是有价值的,但到了别的民族或别的文化中就可能变得毫无价值。(相当于因地而异)


11.为什么说经济管理者应该具有哲学素养

经济管理者在管理中发挥着统筹性、权威性、创造性的能动作用。

(1)经济管理者的统筹性作用要求其对经济管理在空间上考虑全局,在时间上着眼长远,也就是要坚持系统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经济管理者的权威性作用要求其对权威有辩证的认识,善于处理权威与服从的矛盾关系。

(3)经济管理者的创造性作用要求其善于创新,重视学习,并且善于启发创造。这离不开正确的哲学思维。


12.“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辩证关系

“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干预资源配置。“看不见的手”指的是经济生活由市场来调节,资源配置在市场中自发进行。二者是经济生活中进行资源配置的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方式。

市场调节,自由竞争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国家干预会使经济缺乏活力,牺牲部分效率,但有利于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办大事。(二者各自的优缺点,就是二者的区别所在)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二者具有互补性,表现在自发性和自觉性的互补,事后调节和事前调节的互补等。(这是二者统一性的体现)


13.如何全面认识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主要包含以下四大原则:

(1)生态持续原则: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威胁后代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并在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持续是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内容。

(2)经济持续原则:要求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来实现经济持续。主张把传统的粗放的外延式再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的内涵式再生产方式,在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既肯定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充分注意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3)社会持续:从关心人的温饱上升到注重人的生存质量的高度,鼓励人们追求平等、自由、健康和谐的生活;把物质财富的分配原则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呼吁国际社会进行社会改革,以实现公平分配和广泛的社会平等。

(4)文化持续:倡导精神价值,鼓励人们摆脱和消除工业文明给人们的压抑、迷茫、痛苦的不良影响,强调文化进步和价值系统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文化持续原则反映了人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多角度化。

生态持续与经济持续可说是对传统发展观中突出的缺陷的弥补,而社会持续和文化持续则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突破和创新。

可持续发展观意味着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要求,体现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必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继续促进人类在发展观上的认识和创新。


14.如何正确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公平是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政治、法律和伦理道德尺度。可从条件公平、手段公平、结果公平等多个角度来定义。效率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或资源配置等经济效率。

条件公平主要是指人们在政治地位、法律上和人格上的公平。它与效率无直接联系。

手段公平亦即机会均等,主要指竞争规则和社会参与规则对所有人具有同等效力,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有可能利用社会资源发挥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手段公平是促进合理竞争,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

结果公平指的是人们在收入、经济水平和权威上维持完全的平等。它与效率之间存在尖锐矛盾。通过竞争以外的手段干预分配结果以实现所谓的“均贫富”,必然导致低效率,从而损害多数人的福利水平;而严重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必然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在经济管理中,我们固然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同时在不直接损害效率的情况下,组织有义务有责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每个人的最基本权利,对在竞争中受到损害的公平予以适度的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公平促效率,以效率带公平的良性循环。

[ 注意:对如何正确把握“××与××的辩证关系”这种类题目(如本题和下题)的回答,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说明××与××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二是说明“如何正确把握”]


15.如何正确把握“义”与“利”的辩证关系

所谓义是指人们应遵循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要求的思想原则,以及符合这些思想原则的行为。所谓利就是人们追求的物质利益及其活动。简言之,义就是道德原则,利就是物质利益。具体到经济管理中,义就是经济管理行为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利就是经济管理行为所带来的物质利益。

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义与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1)相互依存:一方面,利是产生义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利的取得也离不开义。经济管理中要获取更多的利,必须遵循一定的义,经济组织的维系也离不开义的支持作用。

(2)相互制约:一方面,义制约利,经济管理道德的作用发挥得好,组织内部就能团结协作,利才得以实现;反之则会妨碍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利也制约着义。经济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必须从正义的活动中获得利,经济管理的道德原则才能得到自觉贯彻。

在现代经济管理中,应坚持的科学的义利观。即义利同等重要,应当既重视利,又重视义,要做到以义促利,以利促义。


五、 论述题


1.简述“儒”、“墨”、“道”、“法”、“兵”的管理哲学思想要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以“仁”为本、“正名”、“知天命”,提倡先富后教,以礼乐为教,修己治人等。在行政管理上主张施行仁政;在教育管理上主张以学“礼”(社会道德、社会制度)为基本内容,并倡导“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经济管理上主张“节用”、“薄敛”、“使命以时”。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从物质利益是一切争斗的原因这一思想出发,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尚贤”,“节用”、“尚俭”“节葬”,“天志”、“明鬼”等。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生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哲学思想出发,反对人为地制造出一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则,主张“自然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提倡“损有余而补不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提出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从趋利避害的人性观出发,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术,提出“抱法处势”的管理思想。

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强调全局的重要性,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争取主动权;提出“奇正相生”的观点,着重“奇正形胜”的管理思想。


2.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  

(1)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相互区别与对立

A、二者所处地位不同:管理主体处于指挥地位,管理客体处于服从地位,形成指挥与服从的关系。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B、二者存在着自控和受控的矛盾。(按:教材对管理主体的自控和管理客体的受控所作的解释值得商榷。)

(2)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相互依赖、相互统一

A.二者互为前提,离开一方,另一方不复存在

B.二者的区分具有相对性:

(a)在管理活动中,人既可以作为管理主体,也可以作为管理客体。

(b)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管理主体,在另一时空条件下则可能成为管理客体。

(c)每一个人既可以把自己当作管理主体,也可以把自己当作管理客体。

C.二者的相互作用使管理客体不断凝结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东西,不断转变为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从而实现管理目标。


3.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1)矛盾分析的思维方法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认识)

A: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有)

B:矛盾的特殊性:每一事物的矛盾在存在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个性

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关于矛盾的不平衡性的认识)

A.两点论

(a)存在于同一事物的诸矛盾中,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分

(b)在同一矛盾的两方面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

B.重点论: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中要着重抓主要矛盾的解决,在同一矛盾中要着重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解决

C.两点论和重点论要相结合、相统一:在抓好主要矛盾解决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转化

(3)联系的、全面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关于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认识)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A.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一种客观存在

B.联系的普遍性:a、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c、每一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是相互联系的

(4)过程论的思维方法 (关于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认识)

A.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B.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状态:量变到质变

C.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4.谈谈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

任何一个组织系统都是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统一。

所谓组织的平衡是指组织系统内矛盾诸要素、诸方面以及组织同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和谐、适应的关系,从而使组织系统整体处于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所谓不平衡是指组织系统内矛盾诸要素、诸方面以及组织同环境之间出现不协调、不适应的关系,使组织系统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平衡和不平衡是相对而言的。因为组织系统的运动是绝对的,所以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是对立的方面)

平衡和不平衡又是相互渗透的,平衡中包含着不平衡,不平衡中包含着某种平衡。当组织系统内部绝大多数因素、方面处于平衡状态时,其中个别因素和方面的变化可能会偏离原来的联系,出现局部的不平衡;当组织系统内部矛盾的绝大多数因素、方面不能维持其相互适应的关系,使组织系统在总体上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其中少数因素和方面可能形成协调的、适应的关系,形成局部的平衡,这就是不平衡中的平衡。(这是统一的方面)


5.管理协调的原则

(1)及时性原则。指一旦出现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协调,以免造成积重难返。及时性原则还包括进行预测性的工作。预防工作是及时性原则的组成部分。

(2)关键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抓住重大和根本的问题,包括影响长远的问题、影响全局的问题、薄弱环节、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带动性(根源性)问题、员工意见大、反映强烈的问题等。二是解决问题要标本兼治。

(3)激励性原则。要求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集体激励和个体激励相结合,激励理论和激励艺术相结合。

(4)沟通情况和信息传递原则。要确保信息安全可靠而且高效,并灵敏地反映客观事实,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组织结构的网络化。

(5)全局性原则。在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应自觉服从全局利益。

(6)长远性原则。不要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也不要因为是刚出现的小问题而不重视解决任其发展而成为重大问题,变得不易解决。

(7)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作为科学性的管理,要求原则的坚定性;作为艺术性的管理,要求策略的灵活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对具体的人和事的处理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真”“善”“美”的辩证统一是管理的价值目标

“真”指的是人们对现实社会关系及其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善”是指人们基于对已被认识的客观事物的必然性的承认,而形成的有益于社会整体或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它是社会进行道德评价的最概括的标准之一。“美”指的是人们的同被认识的必然性相协调,并引起他人或自己愉悦情感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具体形象。

“真”、“善”、“美”有着密切联系。“真”是“善”、“美”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深刻认识到现实社会关系的客观必然性(真),才有可能真正导致有益于社会或他人的道德行为(善),并使这种行为具有令人愉悦的具体形象(美)。同时,“善”又是“真”的价值表现和“美”的社会内容;而“美”归根到底是符合或服从“善”的。

“真”、“善”、“美”在侧重点和层次上又各有其特点。“真”侧重于主体外向的统一,即它代表的境界是主体通过掌握和运用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规律所达到的主客体的统一,核心是客体的必然性;“善”侧重于主体自身各种社会规定性的统一,人只有满足了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才能达到“善”,其核心是主体的必然性;“美”侧重于充分主体化的统一,是在“真、善”的前提下,比较自由地把握客体,从而充分地达到人和人类自我实现的境界。其核心是人的本质确证和人的自由发展。

“真”、“善”、“美”在管理价值体系中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又密切联系。“真”是制定任何具体的管理计划的基础,也是实现管理价值的前提;管理活动只有达到了“真”,才能产生效益。而“善”与“美”是管理价值目标体系中更高的评判标准。凡是“善”、“美”的管理必然是“真”的管理,而管理中的“美”则是管理中“真”、“善”的具体表现;然而,“真”的管理并不一定全是“善”、“美”的管理。有些“真”的管理,可以在某个特定的时空内为某个个人或组织甚至国家带来经济效益,却可能无法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长远的社会效益,甚至可能造成危害。这样的管理显然不能称之为“善”、“美”的管理。(注:对此最好能举点实例加以说明)

显然,管理活动决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活动,它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一系列价值评估的系统工程。人类是按照“真、善、美”统一的尺度来追求和创造自己的对象和自身的,“真、善、美”的统一是一切理想境界的完整标志。因此,达到“真、善、美”的完整的辩证统一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管理价值的最高目标。


7.试述哲学与经济管理的辩证关系

哲学与经济管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它表现为:

(1)经济管理需要哲学

A、经济管理总体上要求得到管理哲学的指导

没有管理哲学的指导就没有对经济管理中固有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认识,就不可能有科学的管理观和方法论,就无法建立高效有序的现代经济管理。

B、当前经济管理实践面临的困境和管理本身的局限性要求人们进行哲学思考

(a)当前经济管理实践面临的困境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主观的和客观的种种原因,经济管理中骑虎难下、进退维谷的问题层出不穷。如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协调,控制与积极性调动的权衡,路径依赖(即按常规办事)与创新动机的并存等。这些问题错综复杂,如果只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已无法提出科学完善的解决方案,而哲学以其理论的思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思路。

(b)管理本身的局限性。人们在实际管理特别是经济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组织的效率,强调管理的技术方面,而忽视了组织领导中的人文因素,有的管理者甚至把经济管理归结为“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最小最大原则”,“把效率和效用作为组织的元价值,而使组织的本身失去了社会价值意义”,进而压抑了组织中的个人解放。

C、管理理论中很多是关于经济管理理论的升华,迫切需要哲学的引导

管理理论层出不穷,学派林立,令人无所适从,使管理理论对实际管理工作特别是经济管理的指导作用大大削弱。这种现象客观上要求人们把管理理论上升到哲学高度,运用抽象思维把握各种管理理论和方法中的内在联系,把握一般管理原理和原则后面更基本的观点、方法和规律,从而使经济管理处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的引导之下 。

(2)哲学要在经济管理中实现自我

哲学不能离开经济领域。经济是社会结构最深层的基础。远离社会经济的哲学就是远离现实的哲学,是与社会需要脱节的哲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哲学。将哲学与经济管理紧密结合,在经济管理中实现哲学,既是经济管理的迫切要求,也必将为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哲学开辟广阔的道路。哲学要在经济管理中实现自我,决不仅仅是将哲学的原理、方法简单地移植到经济管理中,或从具体的经济管理中引申出某种哲学原理或精神,而是必须用哲学的思维对人类经济生活主要是经济管理行为及其理论进行哲理性的深刻反思,探求顺乎人性、崇尚价值、高效有序、卓越和谐的经济管理观和方法论。


8.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传统的发展观

传统发展观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持续到20世纪末叶。

传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为根本目标;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趋向于成为一种经济活动的辅助行为和伴生现象。

传统发展观在指导后发国家的发展实践时,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发展方式确实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使许多后发国家解决了最为紧迫的人民生存问题,同时也启动了后发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但也导致了后发国家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使这些国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传统发展观最深刻的局限性在于“将‘发展’、‘现代化’这样的基本范畴当作某种自明的先验的前提来加以确认并广泛运用,却忘了对这些范畴本身的逻辑预设及其合法性问题,因而导致对‘发展’本身缺乏辩证的批判的态度”。这就使人们在发展模式上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种种误区:

(1)认为“发展是一个自在的无矛盾的过程,误把实现发展的某些手段和阶段性目标当作发展的终极价值”。由此导致人们在追求所谓的“发展”时,忽略和漠视了“经济—自然”、“经济—社会”、“经济—人文”等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2)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涵、外延的界定上,采取了客观主义、实证主义的立场,主要从客体的尺度出发,将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化程度、GDP总值等物化指标作为发展的参照系,从而忽视了人类自身发展的一些问题

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首先要科学地回答发展的标志是什么这一哲学问题。发展标志问题也就是判断何为高级何为低级的问题。这一问题显然涉及主客体两方面,只有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角度才能认识到发展的全部意义。也就是说,发展应不仅仅以事实、更以包含着事实基础的价值判断来衡量。这种价值判断就是人本的、重视发展的人文价值和人的本质需求的。传统的发展观却仅仅从客观世界本身去寻求“发展的标志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9.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谈谈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它们虽然有各自的特殊性,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所谓环境,指的是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从事生产和生活的外界条件。自然界中的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依赖,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生态系统。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在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是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其中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内部进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可较长时间地保持稳定,这叫做生态平衡。一个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主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当系统的某一部分出现了机能异常,就可能被不同部分的调节所抵消。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成分愈单调,结构愈简单,其调节能力也愈小。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再强,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就不再起作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人类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各种人为的自然灾难,就是人类对环境的消极作用的结果。

环境也制约和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适宜的环境下,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保持着动态平衡,人类能够在其中正常地生活、工作,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而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失去了相对的平衡,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环境的惩罚,付出相应的代价。如环境中的废气、废水、废渣、噪声等,轻者使人们感到厌烦,心情不畅,工作效率低,重者则使人们发生中毒,引起疾病,甚至死亡。(注:这里最好能举点具体的实例)

总之,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必须注重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维护必要的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



10.谈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它们虽然有各自的特殊性,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不仅为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而且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进行历史活动的自然基础。

自然界中的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依赖,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生态系统。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在生态系统中。人体在生命过程中也要通过新陈代谢,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

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并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人类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环境,环境制约和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适宜的环境下,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保持着动态平衡,人类能够在其中正常地生活、工作,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而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失去了相对的平衡,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环境的惩罚,付出相应的代价。 (注:这里应举实例加以说明)

总之,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必须充分尊重、重视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15春电大《管理信息系统》复习题04-27

2015春中央电大《现代教育原理》复习1(整理版)04-27

2015春中央电大《建筑施工技术》复习资料(整理版)04-27

2015春中央电大《建筑制图》复习资料(整理版)04-27

2015春中央电大《现代教育原理》复习2(整理版)04-27

2015春中央电大《现代教育原理》复习3(整理版)04-27

2022年初中语文高一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04-27

2015春电大《市政规划与管理》期末复习(2)04-27

2022年初中语文前俯后仰的反义词有哪些04-27

2022年初中语文农政全书作者04-27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