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述题
1.试论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
必要性(包括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包括哪些内容)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1)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2)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3)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途径: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具体来讲,政策理念包括:(1)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2)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3)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4)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掌握政策主动权。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1)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 (2)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3)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2.试论述政府、政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1)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的政策都直接出自总统之手。在实行议会制的国家。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就政策制定方面的权力而言,政府重大政策必须通过内阁会议,而不是由政府首脑做最后决定。政府还在许多方面通过“委任立法”的方式,自己“先行立法”,后经立法机关批准,从而取得了本应由议会行使的一部分实际权力。这样,政府通过不断扩大权力和对议会的种种制约方式,使自己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实际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也是当代西方各国政府行政权力不断膨胀的重要表现。
(2)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作用: 1、我国中央政府即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它的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总理召集和主持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总理对决策的问题拥有最后决定权。 2、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地方政府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政府的部门也基本与中央政府部门对应设置。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时,要把中央的政策要求同本地区的情况相结合,制定指导本地区工作的具体政策。这种执行性政策,在表现和反映地区特点方面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留下很大的余地。
(3)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行两党制。西方国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的。在执掌政权之后,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掌握的政府政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同时,在野的政党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他们通过在议会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或制造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西方国家政党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
(4)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保证,而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最重要的领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的政治决策以及制定和运用政策在党的全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个制度中,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合作,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参政党,各民主党派经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形成的有关决策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对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5)西方国家利益集团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 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6)我国各级组织和人民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我国的群众团体,除了要维护它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以外,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因而,它们的这类活动也是我国人民群众有组织地参与和影响我国政策制定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群众组织的活动是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的某种延伸。
3.试以“浴盆模型”说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出台、实行和调整:
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三个阶段:(1)早期失效;(2)偶然失效;(3)耗损失效。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实践证明,“浴盆模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提醒人们,在政策早期失效时,不要为早期失效率一时较大的现象所迷惑,而应着重于失效的质的分析。切忌轻易地修改政策,造成政策不稳定。早期失效过程是难以避免的,轻率改变政策必然引起振荡。在偶然失效时,要不断采取追踪检查,提出新措施,修正原方案,使这一时期延长。而在耗损失效时,要抓紧机会,做好政策创新,及时制定出新政策。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开始实行时很多人不理解,误解以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反复,但随着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收入的提高,联产承包得到了绝大多数农民的认同和支持,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一些问题,国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深化和改革了现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这一制度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4.论说明如何将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
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公共政策不仅本身可以看成一个系统,而且它不可能孤立存在,总是与其他政策相联系,处于一个政策体系之中。同时公共政策系统是动态的。在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应明确问题和目标,并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再由政策主体通过政策分析选用一个满意的或最佳的方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以在以下五个层次的公共政策中应用系统分析:(1)宏观的国家整体系统分析。(2)部门系统分析。(3)地区系统分析。(4)企业的系统分析。(5)一项工程的系统分析。
5.试分析公共政策理念转型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公共政策理念是公共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1)对公共机构自利性的克服与自我约束;①不适当地追求自我利益将带来合法性危机。②不适当地追求自利性将削弱政府的竞争力。(2)对顾客取向和结果取向的强调;顾客取向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在确认公共政策问题时,选择那些对公众切身利益有直接重大影响的公共问题;在按有利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标准选择最优决策方案时,为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余地,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强制公众被迫服从。结果取向既是指优化决策程序和过程,确保公共决策的结果──公共政策能够符合公共利益的基本要求;在对公共政策方案进行评估时,综合考虑政策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考虑公共财政资源利用的效益。 (3)对公众参与的推崇; (4)对开放观念的认同。现代公共政策体系应该是开放的体系,借助于发达的传播技术和电子政府的建设,吸纳相关的社会主体参与政策过程。
6.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
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政府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公共政策调整与创新,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实现我国的“赶超战略”。这些需要调整与创新的公共政策主要有:教育政策(发展知识经济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教育政策创新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产业政策(①逐步减少第一产业对自然界和体力劳动的依赖,使农牧业向着工厂化、离土化、人工智能化方向发展;②强化发展生产软产品的软件知识产业③在第三产业中,用计算机操作代替手工操作④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财政政策(逐步增加对高科技产业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能促使本国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
7.论述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公共政策创新,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植和推动。各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决策不但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而且要适应知识经济这个新的经济形态,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政府决策。
8.试论述公共政策未来基本走向如何:
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1)公共政策主体拥有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威,其决策行为不能等同于企业等一般社会组织的决策行为;它们对公共财政资源进行配置,并以公共利益维护者和增进者的身份进行决策。(2)公共政策源起于解决公共问题的需要。这些公共问题具有不可分割性和社会共享性,从而在本质上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也可以视为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过程。(3)公共政策将对整个社会公共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并将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对其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公共政策才被称为公共物品;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乃是提供特定公共物品的过程。(4)作为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政府不仅受特定国家特定时期文化背景的限制,它也通过公共决策行为、通过公共政策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而肩负着塑造公共文化、培育公共道德的使命。后两者对于公共责任感和公共精神十分重要。
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公共问题至少在三个方面影响着公共政策的走向:(1)公共政策应当是问题取向的;(2)公共政策将关注公共机构的能力问题;(3)公共政策仍将以政府为核心主体。
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1)社会公平也是一种重要的公共物品。 (2)如果仅仅将公平理解为规则的公平,将公共政策理解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那么公共政策事实上是在提供这样一些能够带来公平的规则或规范。(3)公共政策所提供的制度安排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效(即实现效率),但这是以公共政策能否提供基本的社会公平为前提的。
4)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1)民主化首先是指对公众权利和利益的尊重和维护。(2)民主化也可以指代公共政策的公开化和开放性要求。(3)民主化也意味着对法治精神的强调和遵循。5、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走向。(1)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2)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
9.论述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的现实挑战:
1)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程序化的决策适用于解决常规性和例行性的问题,而非程序化的决策适用于解决非常规和意外突发的问题,公共问题在当代社会具有突发性的特征,程序化决策应付突发事件的做法和理念受到了挑战。
2)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由于公共政策存在事与愿违的潜在可能性,政策的相对封闭性就受到了现实的挑战,公众会基于切身利益积极参与到公共政策过程中来,公共问题的复杂性还需要专家和智囊的专门技术和知识,利益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和作用的发挥也要求政府开放公共政策体系来适应现实要求3、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公共政策的目标渗透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对公共政策的评估受到公共政策目标非量化特征的约束,这些特性使得以科学化、客观化为取向的传统方法论在公共政策的适用性受到某些限制。
10.案例分析要点,1)要用所学理论分析;2)分析时一定要抓住重点;3)分析过程要逻辑一致,前后呼应;4)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
案例分析首先要明确分析的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政策本身的水平和质量,解决公共问题,有效地增进或公平分配公共利益;改善公共政策质量、提高公共政策服务效率。分析的时候要确定案例分析的立足点,一般以公共政策的主体——政府的角度来分析,要确定案例所处的政策环节,是已经执行的还是正在论证以及未来的公共政策,面对一个已经付诸实施的政策,面对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与明确的政策结果分析可能集中在进行政策评估即对该政策质量与效率进行评价,还要进行回顾式分析,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即可能存在的后果。正在进行的政策要把切入点放在政策的条件和要素的分析上,强调政策分析方法与方案选择,看政策是否科学全面,符合法律,是否能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否能够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增进社会的稳定政策的选择是否注重了公共性、创新性价值取向是否注重公平与公正并兼顾效率;未来政策则要把分析的切入点放在决策的预测上,强调预测决策发生的可能性、可行性与后果分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15春浙江电大《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期末复习(1)04-27
高三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整理04-27
2022年初中语文钱钟书经典语录04-27
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整理04-27
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