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 空间 。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 线条 、 形体 、 结构 和 色彩 。
3、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 福禄倍尔 、 蒙台梭利 的幼儿教育思想及 杜威 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 福禄倍尔 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4、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 创造 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5、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分别是 涂鸦期 、 象征期 、 定型期 、 写实期 。
6、里德生平著作等身,最重要的著作是 《通过艺术的教育》 。
7、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 杂乱线 、单一线、 圆形线 、命名线四种水平。
8、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 涂抹阶段 、 装饰阶段 、 再现和表现阶段 三个阶段。
9、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 目的 和 要求 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10、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 欣赏 、 绘画 和 手工 三大方面。
11、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 分步练习 与 整体练习 。
12、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 知觉 、 体验 与
反思 、 表达 这样一个流程。
13、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 儿童 、教师与 美术作品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14、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 原理 和 步骤 ,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15、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 结果 和儿童美术 发展 的测量和评价,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 状况 、活动设计 、 活动组织 、 活动指导 和 活动效果 的评价。也就是说,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
16、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为过程的评价应注意根据三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它们是将幼儿 当前 的学习与幼儿自己 过去 的学习相比较、将 某一 幼儿的美术学习与 其他 幼儿进行比较、将幼儿的 学习 与理想中的评价 标准 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使教师能清楚地把握到幼儿在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位置,同时制订今后发展的目标。
17、色彩的三要素是 色相 、 明度 、 纯度 。
18、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 明暗 程度,在七种基本色相中,最亮的色彩是 黄色 。
二、选择题
1、美术也称 C 、 D 或 F 。
A、形体艺术 B、影像艺术 C、造型艺术
D、视觉艺术 E、民间艺术 F、空间艺术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 C 、 D 和 F 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A 素描、B 设计、 C 绘画、D 手工、E 色彩、F 欣赏
3、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 A :
A.弗兰兹.西泽克 B.福禄倍尔 C.皮亚杰 D.冈仓觉
4、1923年幼儿教育家 B 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D.蔡元培
5、《画架绘画与儿童人格》的作者是: B 。
A.加登纳 B.艾修勒和哈特薇克 C.里德 D.阿恩海姆
6、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 A 三个阶段。
A.“涂鸦”期、“象征”期和“概念画”期
B.“概念画”期、“象征”期和“涂鸦”期
C.“象征”期、“涂鸦”期和“概念画”期
7、 A 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A.遮挡式 B.零乱式 C.并列式 D.多层并列式
8、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 A 。
A、对话 B、讲述 C、临摹
9、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 C 、命题画、意愿画。
A、素描 B、设计 C、临摹
10、命题画可分为 A 和 D 。
A.物体画 B.写生画 C.情节画 D.临摹画
11、幼儿审美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 B 。
A、完形性 B、主动性 C、情感性
12、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点?( B、D )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B、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
C、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
D、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13. 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 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A )、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A. 装饰阶段B. 兴趣阶段c.游戏阶段
14. 色相、明度、纯度被称为( B)三要素。
A. 色相B. 色彩c.色调
15. 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 ) ,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入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
A. 外显性B. 直觉性 C. 弥漫性
16. 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 我国20 世纪初期幼稚园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 C)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于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A. 法国B.德国c.日本
17. 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 C)。
A. 绘画能力B. 作画灵感c.手的控制能力
18. 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 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A. 教师仔细具体地指导 B.家长给以提示帮助
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2、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普及,美术教学媒体也越来越多样化,视觉的参照物也更丰富多彩。如: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影视图像等。还有社会美术教育是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的延伸和补充,除幼儿园、家庭以外的社会机构和场所所提供的早期儿童美术教育形式如,由国家和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美术训练班、儿童美术技能大赛等,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电视、电影、期刊、画报等都能作为美术教育的特殊媒体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发展个性。并且可以自然的与艺术环境融为一体,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艺术、了解艺术并爱上艺术。
3、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是以存在重“艺”和重“技”两种倾向为特色的。
重“艺”的美术教育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式的。
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4、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或绘画能力的水平较低,而是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或好的)图形的倾向。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5、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反应”说。
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6、阿恩海姆是如何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
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样式十分简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在早期阶段,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而往往是整个人体。随着儿童的成长,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些部位和器官,但是,儿童绘画的样式仍服从于其知觉分化的水平,用圆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体的各个部位。
7、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什么?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最概括的陈述,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
(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
(2)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8、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什么?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目的、美术本身的特性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制定的,是整个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主要有:(1)审美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
9、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① 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
② 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③ 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10、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面?
① 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
② 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与运用;
③ 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
11、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哪些方面?应关注怎样的评价方法?
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估,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和活动效果的评估。在评价方法上,我们应关注一种过程化的、多元化的评价观念。 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强调幼儿教育评价应以参与评价的幼儿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尽可能地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整体而充分的发展,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关注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12、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有哪些因素是值得关注的?
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学习成果的评价特别要关注的是:幼儿美术作品的表现要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的年龄特点;幼儿美术作品要能表达出内心心像、情感、情绪。幼儿美术作品要能发挥幼儿的个性,要有自我的表现;幼儿美术作品要能表现出活用绘画材料的特性;幼儿的绘画作品,要和画纸的大小相称,令人感觉舒适。
13、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利用色彩的基本特点?
主要从色彩所特有特殊情感和象征意味、色彩有了一种特殊的象征内涵、色彩对人所产生的心理及情绪上的影响,简单谈谈自己运用色彩的体会或认识。
14.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对象的类型
第一类,绘画作品。画种包括油彩画、水墨画、水彩画、粉画、丙烯画、蜡笔画等。绘画题材包括人物、风景、静物、动物等。绘画的表现形式包括情景画、装饰画、卡通画、漫画等。绘画根据作画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成人画和儿童画。
第二类,雕塑作品。雕塑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圆雕,它是占有三度空间的实体,不用背景,从四周观看,有如现实中真的人物或形体;二是浮雕,即浅凸雕。浮雕又有高浮雕、浅浮雕之分。古代雕塑多取材于神话、宗教题材,近代雕塑的取材极为广泛。我们在公园里、小区景观中都能见到雕塑的身影。
第三类,实用工艺品。实用工艺品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相关的一类工艺美术品的总称。实用工艺品的范围极其广泛,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漂亮的绣花枕套、精致的床单、美观的玻璃器皿等,这些用品多是以实用为主,装饰为辅;二是民间工艺美术晶,如竹编器件、蜡染织物、泥塑、木雕、剪纸等,既实用,又具有观赏价值;三是特种工艺美术晶,如景泰蓝器皿、象牙雕刻、瓷器、玉雕等,它们采用的原材料比较珍贵,工艺非常精细,价格也比较昂贵,
主要供观赏和珍藏之用。特种工艺品实际上已不具有实用价值,而是主要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四类,建筑艺术。建筑艺术可分为宫廷建筑、宗教建筑、军事建筑、公共建筑、民居或园林建筑、陵寝建筑等。
第五类,自然景物。自然景物是以地理、物象、水文、天象等为主的自然造化。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日常生活中可供学前儿童欣赏的自然景物有很多,如动物、花草、树木、山谷、河流、星空、高山、海滩、冰雪、晨露、霞光、贝壳等。
15.幼儿涂鸦的原因
从生理方面来看,幼儿到了两岁左右,手的骨骼和肌肉已有所发育,有了一些力量和准确灵活性,神经系统也有所发育;脑、眼、手之间的协调关系基本建立,脑和视觉对手有所控制和调节,于是幼儿开始了新的动作练习,尝试控制一些简单的物体,比如重复地抓握摆弄东西,一遍遍抛出或拉动物品等,涂鸦即是这一时期的动作练习之一。
从心理方面来看,幼儿涂鸦与他们这一时期直觉行动思维的心理水平有关,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在行动中感知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不能脱离行动在头脑中构成形象。这样,幼儿在涂画的过程中,不会把自己的动作和外界事物相联系,而仅仅关注当前的动作和动作留下的痕迹,因此,他们画出的东西既不成形也不代表任何事物。但是,在不断涂画过程中,幼儿在纷乱的线条中认识一些形状,在表象功能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他们会发现画出的痕迹和记忆中的某些事物相像,于是去重复这些形状,用它们代表记忆中的那些事物。
16.指导儿童欣赏时, 形式分析阶段主要从哪几方面入手?
形式分析主要是通过造型、色彰、构图等形式语言, 以及构成原理的应用, 加深儿童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要用启发诱导性的语言,引导儿童深入感知、体验作品;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让儿童理解这些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启发儿童对作品形式美的感觉。
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活动使儿童获得对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和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
17. 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哪些方面? 应关注怎样的评价方法?
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 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
测量和评估,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设计、组织、指导和效果的评估。
在评价方法上,应关注过程化的、多元化的评价观念。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避免
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
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强调幼儿教育评价应以参与评价的幼儿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尽可能地使他们的素质得到
整体而充分的发展,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关注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四、论述题
1、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赋予儿童自发的美术游戏以极大的教育价值,使儿童能在这种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的游戏活动中愉悦自己,满足自己,表现自己,使幼儿人格的“种子”通过美术游戏这一自然生长的土壤得以发芽,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先天的艺术潜质,可以在适当的教育的激发和影响下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学前阶段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而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儿童对美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视觉形象的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领悟审美思想和审美形态,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作为学前教育“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的载体,也就是说,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也发展个体的社会意识。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使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为在情感和思想上有资格介入人类心灵交流的系统提供必要的准备。
(以上是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的基本框架,论述时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阐述)
2、美国及日本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有何倾向?
美国:对于美国当代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和教育举措,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可说是一个集大成的文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他们学会用各种工具、过程和媒体进行工作。他们学会在视觉天地的探究中协调他们的双手和头脑。他们学会选择,以强化观念的交流。他们的自然好奇心得以促进,并习得意志力和持恒心的价值。”
日本:在当代,日本教育界认为,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活动,应把培养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特别避免教师固守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一定的形式语言,而造成儿童单一表现的情况。美术教育赋予幼儿自我表现以很高的价值,在美术教育中,透过艺术的教育,结合造型基础教学。这两者的统合,可能是日本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正在探索的路线。
3、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智能的定义:智能是一种处理讯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加德纳提出以下八种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博物学家智能。
艺术的三大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他认为情感在人的智能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这三种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此外在造型艺术中空间智能也是一种重要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虽然认为每一种智能都是独立存在的,但同时也认为人类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时,往往运用组合在一起的几种智能来完成,因此各自独立的智能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教育改革进行整合,确立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质量观、注重个性和发展的评价观、智能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观和尊重学生智能结构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从而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4、你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
该题有较大的自由度,可围绕学前儿童美术的教学目标、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等简述自己的观点,但需有必要的理论上的支撑。
5、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⑴ 感觉的层次。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他们用自己直接的感觉、知觉与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这时教师要避免用自己预定的期望去影响儿童。
⑵ 智慧的层次。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在儿童观看欣赏以后,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构图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⑶ 表现的层次。要求儿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色,作者是如何安排或组织,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教师和儿童在共同的交流中,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将所知觉的作品结构加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⑷ 创造性层次。教师和儿童共同发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扩展其新奇性、原创性,并鼓励幼儿在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6.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融的理论
第一,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阐释了很多世纪以前柏拉图对艺术在教育上的功能的意见,即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
第二,里德运用了荣格的心理类型概念和集体无意识概念来说明儿童美术。
第三,里德把游戏视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这种假说立足于里德对艺术的界定,那就是艺术是“人类以物质宇宙的基本形式和生命有系统的节奏努力于达成统整”。
第四,在解释图式与儿童心目中的心象之间的关系时,里德同意这样的假说,那就是儿童一直在设法摆脱现实,而要创造一些相当固定且属于个人的东西——逃避现实,儿童有一种感情或“爱好”独立于概念的思想(概念的思想已发展到相当的程度),那是其知觉经验和其他躯体经验的残留,儿童“负荷”着这种感情或“爱好”,可是其心中的心象与之不相适合,因此,他创造一种视觉符号,自发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把它传达给他人,把它固定在这个外观常变的世界上。
第五,在论述儿童美术表现的目的,即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情时,里德认为,“各种类型的儿童,甚至有写实表现技能的天才儿童,不是用他们的画来表现知觉形象,也不是用它来表现被锁锢的感情,而是用它作为一个‘探子’,自发地伸向外在的世界,起初是试探的,但能成为个人适应社会的主要因子。”
第六,基于里德对艺术的这种认识,基于里德认定教育不仅是一种完成个人化的历程,而且是一种统整的历程,所谓统整就是个人的独特性与社会的统一性协调,我们不难理解里德的所谓艺术即教育,教育即艺术,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教育应以艺术作为基础的命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15春中央电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04-27
2015春中央电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04-27
2015春中央电大《中级财务会计(一)》期末复习(1)04-27
2015春中央电大《中级财务会计(一)》期末复习(2)04-27
2015春中央电大《中级财务会计(一)》期末复习(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