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其他案例材料(非重点,供课外阅读用)
1.“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阅读了上述案例,谈谈你的体会,请着重于心理指导方面。
除上案例内容外(应将海伦老师的做法除去),应增加:老师要信用学生,要对学生的进步进行暗暗地调查,不能武断地妄下结论。对学生的学业进步,要适当地予以表扬,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
2.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
1)此种观点是“遗传决定论”,是完全错误的。
2)这种观点过分地夸大了遗传素质的作用,忽视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3)遗传素质为人的智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而只有通过环境和教育才能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许多事实和研究表明,没有正常的生活环境和教育,人的遗传特质便不会得到正常的发展。1970年在美国加尼福里亚州发现了一名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女孩,尽管被人类养大,但由于被剥夺了与人类交往和受教育的机会(食物由人送入但不与其交流),当13岁被发现时,根本没有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可见,对人的智慧影响较大的不是遗传素质,而是环境,尤其是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3.某地四名初三女学生,相约服鼠药自杀,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一名重度昏迷成植物人,另一名经抢救脱险后休学在家。学生为什么想自杀?原来是在初三期中考试后,学校进行全年级大排队,张榜公布成绩,并又重新调整座位。结果四个孩子被调整到最后一排。这样,孩子们就给父母写了一份遗书,说我们这次考试没考好,我们没脸见你们。他们还给班主任老师也写了一封信,说某某老师,我们自杀不怪你,怪我们自己没有好好学,如果领导、校长追究你的话,你就把这封信给他们看。
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从素质教育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这是一起恶性事件,是一幕悲剧,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我们替这几名学生感到惋惜,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时代呼唤素质教育,但不能回避的是,素质教育的切实推进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在现有的考试评价体系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以高考为核心的一系列升学考试几乎成了扭曲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现行的考试制度不改,素质教育就是空谈。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对“人”的培养,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规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其必须采取的主要措施;加快教育改革,关键使各级领导的思想和工作真正到位,严格“依法治教”;为了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应改变传统的以必修课为主的评价制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实行合格、良、优的等级制,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和体育实行学分制,评价学生思想素质必须从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全面衡量,这样就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确定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则可能在这方面获得较高学分,以激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另外,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师,要随时为自己充电,补充业务知识,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提高自身的素养,更要尊重学生(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活生生的人)。因为,教师的人格、气质、修养,不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且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但要注意方法,做到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
4.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调查同时显示,中国的中学生在学校用来做数学题的时间是每周307分钟,而其他国家孩子学数学的时间仅为217分钟。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学生为这个“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而且还牺牲了孩子的创造力。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读了这一案例,你有什么感触?请从素质教育的重点来分析。
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充分体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学生的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人无全才,但人人有才。我相信一个名人讲过的一句话,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用来点燃的火种。每个学生的火种是不一样的,教师、家长、同学有义务来把这个火种点燃,点燃的方式就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我感到能唤起学生好奇心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考试制度,使得我们的一些年轻人整天在被动学习、做题训练中度过。这种状况该彻底改变。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年轻时生活得愉快,充满好奇心,有丰富的兴趣,但同时,学生大量做题也不能被简单地一概否定。比如我在中学里,一个暑假做了1000道数学题,虽然没有去玩,但这对我很有帮助。从此我不怕数学了,同时我的逻辑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我是终身受益的。现在的问题是,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变成被动的、没有兴趣的解题训练,这就抹杀了年轻一代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自然科学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人的好奇心来自小学、中学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缺少对好奇心的引发与引导,而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要比我们好得多。在英国的伊顿公学是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上个世纪就实施了导师制。我很欣赏他们的一句话:说导师抽烟(我是不赞成导师抽烟的),不断地把烟往学生身上喷,一直喷到把他们心中的火种点燃。
5.据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01年7—9月的调查:80.9%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特长,且有41.8%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搞课外活动,有2/3的教师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合格加特长”。你怎样看待这种认识?素质教育的涵义是什么?
不能将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合格加特长”,特长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内容。调查中家长与部分教师的认识都是有偏差的,否定了课本的指导作用。现在社会上有许多赢利性的课外辅导班,家长也热衷于让孩子在各种班里“提高素质”。其实中小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正规的课堂学习,建立一个基本的知识体系,这也是基础教育的根本宗旨。素质教育实施的主渠道应该是课堂教学。学校教育要通过课堂教学,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完成全面素质教育的任务。换言之,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与个性,要牢牢抓住知识传授这一主线,带动全局,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理想目标具备坚实的基础,而不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机械地一分为二:课堂教学是应试教育,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我们重视知识传授,但反对知识中心主义,反对把让学生“知道”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而且教会其获得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用知识进行批判性、创造性的思考。
6.这些孩子真是傻子吗?
今年秋季开学不久,类似学校通知新生家长为孩子做“智育测验”的事件屡有发生。
家住老西门附近的一位刘姓家长反映:她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并由外祖父母领管,因女儿未进过托儿所和幼儿园,刚进校后,对学校生活感到既新鲜又陌生,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好奇感,加上女儿生性文静,不喜欢和同学说话和玩,班主任老师见她整日闷声不响,就对家长说:“我看你女儿脑子不灵活,有些傻,你最好带她去做一次测试。”
这些孩子傻吗?请用人的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1)这些孩子不傻。
2)这些事件屡有发生的原因是:学校及教师片面地夸大了遗传素质的作用。
3)遗传素质为人的智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而只有通过环境和教育才能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本案中小女孩并不是“脑子不灵活,有些傻”,而是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缺少学前教育有关。
4)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可以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弥补遗传上的缺陷。本案中班主任及教师对小女孩的教育方法肯定不当,未能正确引导小女孩迅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如果小女孩真的“脑子不灵活,有些傻”,应追究教育者的责任。
5)事实上,影响人的发展的三个因素都是必要的,并且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它们有机地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地作用于人的发展。教育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因素无法代替的。
7、“点倒为止”陶行知先生批评艺求分析如下:
陶行知作为一代学者,教育家曾因是“行难知易”的首倡者而名闻一时,特别强调从做中学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他认为“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陶行知先生处理这则教案中,正是体现了让偷偷添上一个小数点的这位学生,在日后逐步学会做人的做中学里,来反省自己当年的这一行为。陶行知先生在自己的教书育人的教育实践中贯彻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取得了良好教书育人的良好教学校果,同时又是他反对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让学生在教,学、做的合一里走向成熟与进步的成功范例。
8、老师喊出“再也不减负了”的无奈
(该案例是一个无头案,无法有肯定答案。首先该案例的上半题问“你看到什么问题?”出题的人的意思是“减负”是对的,但将会遇到以“升学,高分”的习惯势力的强大友抗,以致于该班主任哭着认错,并保证再也不减负了。这里,是该班主任遇上阻力就放弃正确的“减负”的教育改革错了?还是因为他(她)在减负的同时,反把学生的成绩下降到倒数第二名这一结果错了?他(她)如果坚持“减负”,学生的成绩会提高吗?今天我们也只能假设。如果“减负”是正确的,那么学生的成绩应该提高,或者换个标准,不以成绩高低为标准,请问在沸沸扬扬教育改革的今天,这类问题有定论吗?上半题已站不住了下半题还有意义吗。
9.一位老师对学生插话的处理
上午第二节课,我正在讲《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有关柔石“颇有点迂”这一句时,刚提到那个“迂”字,课代表就站起来问:“老师,这个‘迂’是什么意思?是说柔石‘先进’?还是‘落后’?”这一问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课堂上立刻热闹起来,我觉得正好可以利用一下这个机会,让学生们争论一下。A说:“字典上说的‘迂’就是‘迂腐’,是指人的言谈、行事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显然,柔石的思想有点落后。”B说:“我不同意,柔石是共产党员,对革命忠诚,不怕牺牲,怎么能说他落后呢?”C说:“我觉得‘迂’只是他的性格,不是他的思想,更不是他的生活态度,作者写他的‘迂’不是贬低的意思,而是……”D插话道:“而是赞扬他,这才符合作者的本意。”E说:“我想,我们要扩大点眼界来看待柔石的‘迂’,联系方孝儒的被杀,不难想到柔石的硬气和忠诚。后来写他和作者一起走路时,吃力地‘简直是扶住我’,怕作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这不是有点‘迂’吗?他实在太善良,对朋友也实在忠诚,反而让人觉得他‘迂’得可爱。”(笑声)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如同掀起一阵旋风,每个人都被卷入了。我看到同学们充满热望的眼光和专注的神情,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做了小结……在兴奋、愉悦的气氛中,下课铃响了。
一位教师对学生好奇的处理。 一位语文老师给学生上《师说》一课,当介绍到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时,学生问:“老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些人呀?”教师脸一板,冷若冰霜地说:“就你多事,那不是你要学的范围,你只要记得韩愈是‘八大家’之一就行了。”一句话,把大家说得目瞪口呆。以后再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了。
阅读了上述两个案例,请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1)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具有“三童”:童心、童趣、童志。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过去,对待学生的插话,不少教师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实,是金子都会闪光。有的孩子思维活跃,却看来“贪玩”、“不听话”、违背常规逻辑,甚至“迟钝木讷”。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潜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杀和毁灭。
正确面对学生质疑问难时的各种表现,面对各种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实事求是、循循善诱的态度。学生大胆指出教师的知识性错误时,教师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认真解释,不能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给课堂气氛带来负面影响。教师应该融入到与学生中去,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共同探索知识。
2)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各种问题是难免的,应该敢于向教师发问,并积极参与讨论,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和训练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通常,有经验的老师常引导学生进行“五问”;问自己、问同学、问书本(包括词典、课外书)、问老师、问家长(包括有知识经验长辈)。特别是首先“问自己”,有助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进行思维品质(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训练,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
10.优点单 年轻的初中女教师海伦发现自己所教的班里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吃力,有一些人因此而有些灰心。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增强信心,她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分别抄下大家写给每个人的优点,再把这份“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同学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优点,一个个惊喜万分,那些信心不足的同学很快恢复了信心,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若干年后,海伦与这个班的学生一起参加本班一个在战争死去的学生马克的葬礼,死者的父亲从其遗物中拿出一张曾经打开、折合过许多次的两张笔记本纸,海伦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马克的“优点单”!这时,其他同学也都从自己的贴身口袋里拿出了自己的“优点单”。大家说:我们都保留着这份“优点单”,随时随地带着它。它在我们遇困难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想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
阅读了上述案例,谈谈你的体会,请着重于心理指导方面。
心理指导是以全体正常人和部分有心理问题者为对象,关注对象的现在和未来,注重预防和发展。本案中海伦老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很好地采取了心理指导方面的策略。
海伦老师通过优点单,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克服灰心心理,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的期望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11。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从1至6年级中各选三个班级,对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有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在老师的意料之中,有的却不然。对此,罗森塔尔作过相应的解释:“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基础。”并叮咛不要把名单外传。八个月后,他俩又来对这18个班进行复试。结果是,他们提供的名单里的学生成绩增长比其他同学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是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俩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期望的作用。所以,教师不应该放弃后进生,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牢固树立后进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对他们满怀期待。只有这样,才会有博大的胸襟去关心爱护他们,诚心诚意地对待他们,对他们不嫌弃、不歧视,才能与他们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爱好、尊重和期待,他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愉快的心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也只有这样,后进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我能学好”的信心,增强“我要学好”的决心。教师接受到后进生良好的反馈后,他的“热情期待”再次受到强化,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产生良性循环,罗森塔尔效应得到进一步光大。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这是后进生发生转变的良好开端。
要长善救失,充分挖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启发他们的自觉性要促进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和发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教师如果只是指责后进生的缺点和错误,看不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甚至认为后进生一无是处,那么,无论你怎样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其实,正如“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样,一点缺点没有的好学生和一点优点都没有的坏学生都是不存在的。后进生身上也有优点,只不过由于他们的缺点多且易见,而优点和长处则少而隐蔽,他们上进的心理因素,又常常是“闪电式”的。因此,教师要一分为二的对待后进生,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充分肯定和积极引导,做到长善救失,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它成为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转折点,引起良好的连锁反应。
10.试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的观点,谈一谈阅读完下面这段案例材料后的看法。
[案例材料] 反思我们的大学
某日,某高级中学结合历史课教学和升学指导,举办了一场学术报告会,题目.是“大学,为什么值得我们去追求?”会后,三位同学发表了如下议论。学生甲:的确,大学至今在人们心目中只是一个实用性的社会机构,一个仅仅是训练未成年人并给予其文凭资历的机构。然而,主讲人告诉我们,大学对于现代文明的意义,远远不只是工具性的,它应当是一个现代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整体觉醒的标志。中国近代历史并没有独立大学的存在,也就没有建构现代文明所必须的文化准备,这就决定了中国走向世界化的道路一再被动,总是被时事推着走,人们总是在应付各种燃眉之急,心中并无理性的共识和长远的战略。学生乙:听了报告,我才明白,原来我们现在讲的大学其实是源于西方的文明。但在中国历史上,西方文明的冲击直接呈现出来的就是坚船利炮,这就让国人误以为西方强大的原因就是器物文明,却不知道它的背后是一种必须有完整的大学教育才能获得的理性思维。两千多年来政治本位的传统,造成全社会上上下下对于政治权力的依赖和迷恋,人们改变现实的所有诉求最终都寄托于政治权力,却无法通过现代文化的建构,形成现代公民社会的共识。学生丙:上面这位同学提到中国学习西方的历史。其实,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说明:无论是实业救国,还是制度变革,没有现代科学和契约精神的内在支持,就逃不出传统文明的窠臼。虽然亦步亦趋地与西方现实妥协,甚至主动接轨,但人们没有自由的精神、悠然的心态来创造一种全新的文明秩序,这样,营造出来的只是一些急功近利的设施,并不具有生命力,而表面上务实的制度变革,总是陷入恶性的权力纠缠中。而且,越到后来,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人心越来越浮躁,道德也越来越沦丧,自主改变的从容没有了,千年文明就会面临崩溃的危机。
答:上大学是每个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所乐意追求的理想。但有多少人明白大学究竟是为什么值得我们去为之奋斗呢?这所学校组织这样的报告会应该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学的意义,上大学和追求社会进步的理想如何才能统一,这在三位同学的议论中体现了出来,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来讲,大学办得怎么样,实际上极大地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落实。如果我们还只是提供如学生甲所讲的,大学“只是一个实用性的社会机构,一个仅仅是训练未成年人并给予其文凭资历的机构”,那么我们的与之衔接的中小学教育,如何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呢?
9. 请就下述案例材料的内容, 就作者的看法发表你的意见, 并回答z 为什么我国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总会出现这种不和谐的现象呢?[案例材料]让全班学生下跪的丑剧为何一再上演某地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女生上课时玩弄头发被外语老师训斥后不满顶了嘴,班主任竟以全班下脆为惩罚。这位20岁不到的班主任面对采访还振振有词"我叫他们下跪不是给我脆,是给他们家长脆,只有腿脆痛了,他们才会想起家长们找钱的辛苦,我是想教育好他们。"记得小时候我爱动弹、好捣蛋,于是就老挨揍。罚跪、罚站、俯卧撑、扎马步、打板子......这些在我身上一样没落下,可再怎么打成绩也不见提高。被父母打急了还能一抹眼泪仰天狂啸z再打我告你们!但被老师打可就只能低眉顺眼、忍气吞声了,老师的职责不就是管教学生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打也白打。后来上了大学就开始觉得这事有点不靠谱。上述材料中老师此种逻辑几乎成了许多老师普遍信奉的一个公理,但这种逻辑背后的错误却是致命的,体罚不是、也绝不能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充分必要条件。我们俗语所说"不打不成器",潜台词就是只有暴力树立的权威才能让学生一心向学,可是这种父权封建传统遗留下的残渣早已被现代价值观冲击得支离破碎,尊重和掏通的教育理念树立为何就如此艰难?近些年来,因为老师体罚殴打中学生使得有些孩子不堪其辱而自杀的案例不胜枚举,究其
根源就在于有些老师依旧把白己放在权威的位置上,认为震慑惩戒教育才是正道。其实他们不妨学学尊重,学学宽容,学学沟通,以身作则把这些基本价值教授给学生,让他们的成长中少些暴力,少些仇恨。人生在世,立身才为本,身不正,即使分数高也未必成材成器啊。
答:许多东方国家的历史上都曾经比较公认"体罚对于学生成长具有相当的好处",这和封建专制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因而,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地方仍然存在各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恶劣行径,这也是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实践还可能遇到的严重问题,值得教育界和全社会都来高度关注,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案例材料揭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现代教育思想,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体罚学生的现象为什么长期得不到应有的纠正?抛开一些行政管理上的薄弱等问题暂且不论,只从我们教育领域许多人的思想观念上讲,传统的师生关系和对于学生主体地位认识的模糊,就是其深刻的现实根源。如果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人格平等的对象,当作同自己一样有着独立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高贵的生命存在,那么,以旧有的教师"主导"作用的意识,甚至出现个别人"为出气"而"惩罚"学生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坚持新的学生观,是真正实现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关健。如果我们能够将学生的问题和我们的责任都放到"爱心"和"信心"的认识上面,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学生主体发展的基本规律,相信当前仍然存在的体罚学生的恶劣事件,一定会逐步得到清除。
9. 请就下述案例材料的内容, 发表你的看法, 怎样才能改变生活中总会感受得到的这类情况昵?[案例材料]据有关方面调查,在我国中学生中,年级越高的学生越不喜欢学以致用。当问及你是否喜欢"把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时, 1 5 . 4 %的初中生作否定回答, 1 8 . 8 %的高中生作否定回答,而2 0 . 9 %的家长认为孩子不是经常运用所学的知识。调查设计了一个题目,即用图表或文字描述自己的教室在学校的位置,结果多数中小学生只能提供部分信息,不能让人很清楚顺利地找到教室。
答: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脱离是应试教育给我们造成的一大弊端。案例材料中反映的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因此,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也生动地说明了,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改变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分裂的严肃性和艰巨性。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这种现象似乎已经到了令人失望的严重的程度。许多老师和家长,其实对于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的素质状况,己然心知肚明:他们身上明显存在的生活知识不足,也不能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这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大家司空见惯,但如何才能让青少年学生也能自觉认识到这个问题,重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自觉运用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努力以不断有所改进呢?这也不是只需简单讲一讲道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其中,能否从根本的"素质"要求出发,让孩子身边的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是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学习了现代教育思想,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只有重视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练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益于人的素质发展的教育,也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我们青少年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严重不足这个素质教育中的"老大难"的问
题。
10. 试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的观点, 谈一谈你对下述案例材料的看法。[案例材料]老师:我居然被学生打了12 月31 日中午1 时50 分, 某中学初三年级正在上自习。16 岁的胡某某和同学偷偷玩起了斗地主,正好被班主任陈老师逮个正着,"你们在玩什么?交出来。"担心挨批评,胡某某悄悄在桌下把纸牌换成了一本书和一张卷子交给陈老师。气愤的陈老师把玩牌的4个同学喊出了教室,请政教处张主任负责教育。张主任告诉记者,当时他把4个娃娃喊到操场站成一排,挨着询问事情经过,其他三个娃娃都很配合,只有胡某某的态度极其恶劣。"我问他纸牌在哪里,他冲我直吼‘在楼上'。"张主任说,他又问了一遍"牌在哪里",胡某某还是放大嗓门吼"在楼上"。他气得直发抖,顺手用手里捏着的《班主任手册》敲了一下胡文才的脸。这时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胡某某挥起右手对着他就是一耳光,"我连忙用于护着眼镜,那耳光的声音大得连二楼教室都听到了。"张主任说。
答:该案例中学生在自习时间玩牌,违反了学校的作息制度,陈老师当场予以批评、教育是正确的。但由于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和安全感,老师对学生接受教育态度的不理解,陈老师由于学生的不顺从而产生的气愤情绪,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而矛盾激化后便只能上交政教主任张老师来解决。在强烈的对立情绪下,师生双方出现肢体冲突,大大损伤了教师的自尊心,教育效果骤戚,师生对立进一步加深,要想弥合这种师生关系,困难定将更大。这个案例暴露出来的教训实在是深刻的。从现代教育思想的角度上,我们可以认识到U :缺乏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时时以监督者面目出现的陈旧的教师角色意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严峻挑战。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尊重学生,应该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全面的尊重,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且要尊重学生的水平、尊重学生的状态,将学生的不成熟视为合理的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细心周到的教育,才可能取得教育学生所应有的效果。自然,这方面,也还存在
教育工作如何将严格要求学生的原则性与灵活处理问题的艺术性统一起来的经验值得探讨。
1 1. 题目: 你对终身教育的理论观点, 有什么认识和体会?
答:终身教育思想是一个发源于古代,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而在现代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提倡的重要的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如下:1人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 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s 提倡自我导向的学习, 主张学习内容无所不包;终身教育的目标是要通过教育实现完善的人、建设和谐的社会。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不但使教育成为有效、公正、人道的事业,而且引发和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的巨大改变,指导和促进着教育实践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正在体会到:教育,可以使我们一生过得顺利、充实而快乐,使我们的潜能得到深入的挖掘,从而让人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对于社会的贡献,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终身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民主和法制政治的建设,对于整体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均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虽然,倡导终身教育基本上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终身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也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目前现实的情况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直接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需要出发,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按照自我导向式学习的要求,来树立新的终身教育的观念,自觉融合于新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将促进和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作为我们新的职业信条,通过不断学习,体验和探索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做新时代的开创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15春中央电大《刑法(1)》期末复习资料(3)04-27
2015春中央电大《刑法(1)》期末复习资料(4)04-27
2015春中央电大《小企业管理基础》期末复习模拟练习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