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中央电大《心理学》学前教育专科期末复习资料(

时间:2024-04-27 19:16:28 5A范文网 浏览: 复习资料 我要投稿

三.名词解释

1.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2.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觉。

3.道德感: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4.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

5.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情境时解脱烦恼、减轻紧张以恢复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6.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指人们所特有反

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

目的的、有组织的反映。也可以说,意识

就是心理,其中,语言和思维是意识活动

的核心因素。无意识则是个体未曾觉察到

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

7.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8.趋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既欲趋近它的益处又想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9.退化:个体遭受挫折后表现出与自身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幼稚行为。

10.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11.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2.动作记忆:是以操作过的动作、运动、活动为内容的记忆。

13.功能固着:是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14.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15.升华:把被压抑的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或是把消极情绪所引发的力量转移到积极方面。

16.表象: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17.原型启发:从类似事物中受到启迪,从而发现所要创造的新事物的形象、构成部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等。

18.合理化:又叫自慰法或文饰,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

19.晕轮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的特征上,从知觉到的信息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从局部的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20.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21.实验法:实验法是许多自然科学采用的

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是有目的地创设、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

主动地引起或改变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

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22.测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量对人的态度(行为倾向)加以确定,通过人的态度(行为倾向)     的数量指标来推测人的心理状况。

23.条件反射:有机体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它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功能,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24.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反映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记和忆的完整的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四个基本环节。

25.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26.具体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想象和

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基本单位是表象,主

要心理成分有表象、联想、想象等。

27.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新颖性是其根本特征,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28.注意: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它是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性,即心理活动的一种组织特性。现代心理学将注意定义为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9.意志:人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调节、控制自己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

30.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个体客观需求的主观反映。

31.动机: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需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外在条件、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

32.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33.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34.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35.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36.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

 

四、简述题

1.感受性变化的形式有哪些?

答: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感觉的空间积累和空间融合;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补偿。

 

2.简述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8种智力成分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

 

3.简述情绪、情感的调控途径。

答:(1)排除忧郁。改变认知角度;合理释放情绪;改变行为方式;调换环境;休息。(2)学会制怒。要有一定的心理容量;要有一定的防怒措施。(3)克服自卑。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克服自卑的良好手段。(4)消除紧张与焦虑。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采取积极的行动方式。

 

4.什么是能力测量?能力测量有什么特征?

答:能力测量凭借的是有一系列能引起个体反应的项目所组成的标准化量表,通过给个体每一反应项目的评分,并与经过大量取样而获得的常模加以比较来间接地推定个体的某种能力水平。能力测量有三个特征:定量化、间接性和代表性。

 

5.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答: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整体性、知觉恒常性。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体认知因素有哪些?

答:认知结构的限制;迁移的作用;定势的作用;策略选择;功能固着与变通;原型启发。

 

7.简述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

答:交流信息,丰富思想;协调行为,提高效率;以人为镜,认识自我;排解情绪,心理保健。

 

8.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意志总是与行为相关联,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故称意志行为。意志行为的特征有:人类行为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能自觉确定行动目的,是人意志行为的最基本特征;随意运动是意志行为的基础。人的意志行为是由意识调节下的一系列随意运动组成的;意志行为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为总是与克服困难密切联系的,这是其关键特征。

 

9.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理论。

答: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记忆的保存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10.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答:(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的时间特性。分狭义和广义的两种。(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其条件 :(1)多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关系。(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是注意的动力特征,也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影响因素:(1)原来注意紧张度和活动的性质;(2)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3)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11.简述思维的品质。

答: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评性。

 

12.简述柯尔伯格的3水平6阶段论。

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可以创造条件促进道德的发展;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具有巨大的刺激作用,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他把人们的道德判断概括为三种水平即前习俗水平(前道德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种水平可分为两个阶段,共形成六个阶段,即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定向阶段、“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

 

13.简述影响学生识记的因素。

答: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也称为学习。影响识记的因素有:识记的方式(信息的编码方式),如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多以语义类别编码方式进行;识记的类型,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较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识记的目的任务;识记的方法;当前活动的内容与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学习的程度,识记者的态度、情绪等。

 

14.简述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

答:(1)采取决定阶段:确定目的、形成动机、拟订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将拟定的计划付诸实施,从而达到既定目的。

 

15.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答:性格与气质同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但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首先,两者表现个性特征的角度不同。性格是从个体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来表现其个性特征;而气质则是从心理活动的速度、稳定性与灵活性、强度与平衡性及趋向性等方面来表现个性差异的。其次,两者可塑性程度不同。气质可塑性较小,变化较缓慢;而性格可塑性较大,虽然相对稳定,但较易改变。最后,两者的社会意义不同。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直接体现与社会生活之中,具有社会内容与社会意义,本身具有社会评价的好坏之分。

气质与性格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表现,在性格特征形成的快慢速度和表现方面,无不明显地带着各自气质类型的特点;另一方面,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定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影响着气质,甚至渐渐影响一个人某方面气质特征的改变。

 

16. 在人际交往中应如何克服羞怯心理?

答:(1)丢下包袱,即不要怕在交往中做错事,说错话,要认识到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尽管不令人愉快,但错误是可以改正的。(2)增强自信心,不要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3)解决害羞的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必要时要强迫自己或请求他人督促自己进行交往活动。只有在不断交往中总结经验教训,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才能逐步摆脱害羞心理。

 

17.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43年提出的一种关   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该理论基于两个基本假设:

(1)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

(2) 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

由此,马斯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

(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处。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的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宿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其中,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15春中央电大《学前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1)04-27

2022年初中想:列分式方程基本步骤04-27

2022年初中数学:分式的乘方04-27

2022年初中数学:分式方程意义与解法04-27

2022年初中数学:分式方程的增根问题04-27

2022年初中数学:分式的通分04-27

2022年初中数学:分式方程的基本解法04-27

2022年初中数学:分式的约分04-27

2022年初中数学:分式的基本性质04-27

2022年初中数学:分式的运算04-27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