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词解释
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 2、乡村社会学——是从整体的角度,通过乡村居民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研究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为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乡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3、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乡村和解决乡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最著名的有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4、乡村社会——是指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其特点: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农民为主要的职业群体;家庭是生活的单元;质朴的文化。5、社会结构——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基本活动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状态。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各社会群体相互联而形成的基本的关系状态。6、基本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其特点为:群体成员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经常性、持续性,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归属感。8、地缘群体——属初级社会群体,它是以住处为基础、以地缘为纽带而结成的相互交往群体。9、初级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其具有规模小、由非正式控制来维持、直接交往感情色彩浓厚、成员间有多重角色、把满足成员的需求放于首位等特征。 10、社会组织——广义的社会组织使之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社会群体,包括家庭、家族、秘密社团、兴趣社团、工厂、机关、学校、军队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联合起来的次级社会群体。其构成要素为:一定数量的成员;特定的活动目标;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职能、权力的分层体系;一定的物资设备。 11、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其特点为:组织管理权力的高度集中;管理者基本上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管理缺乏科学性;组织中缺乏严格的办事规则、明文规定的组织规范,领导个人武断专行。 12、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关于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其特点为:专业化;照章办事;职权等级制度;任人唯才;非个人性。13、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有五个显著特点:群众性;自治性;基层行;地域性;广泛性。14、社区——是指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它具有五个基本特征:是一个社会实体;具有多种功能;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是发展变化的。15、乡村社区——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社区16、乡村城镇化——是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乡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17、生活方式——狭义的是指生产活动以外的其他活动方式,而广义生活方式则包括人们的各种活动方式,其中也包括生产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最基本的要素是生活主体和生活条件。 18、消费方式——乡村消费方式是乡村居民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耗生活资料和劳务的过程及行为,包括吃、穿、住、用等方面。它既是农民消耗各种生活资料的生物、生理的自然现象,又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19、现代化生活方式——是指与现代化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有利于人们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新型生活方式。20、恩格尔系数——是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 21、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一般采用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三种方法进行分层。 22、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结构要素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结构要素的过程,最主要、最基本的社会分化是劳动分工。 23、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进一步说,社会流动就是社会位置的变动。24、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主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展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地区差异性、多因性、关联性等特点。25、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6、贫困问题——是指生活水平打不到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的状况,最低标准被称为“贫困线”。一般把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类型。 27、社会控制——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行为施以惩罚、制约和教育的过程。其主要特征为:普遍性、特殊性、多重性、统一性。28、越轨行为——是社会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规范的行为。29、群体越轨——是指利用职权为个人、小团体乃至本单位、本地区谋取不正当利益,从而损坏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健康发展的行为。这种越轨行为的主体不再是单个的公职人员,而是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的权力群体。30、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神会成员进行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31、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其强制性。32、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保证其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33、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的、旨在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34、社会变迁——是社会各组成部分及社会系统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指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35、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组织管理现代化、城市化、生活方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36、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和规划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倡议和行动。 37、可持续发展——是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着眼的,但它又涉及到人类发展的诸多方面。 38、社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基本活动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状态。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各社会群体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基本的关系状态。乡村社会结构包括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关系结构和制度结构。 39、基本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40、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成了固定的社会关系,而具有社会关系的人们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体就是社会群体。 41、初级社会群体——:是指那些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它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22年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