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民事诉讼
答: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其他人参与民事诉讼时,人民法院、诉讼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为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合法权益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2、民事诉讼法
答:是国家重要的基本法之一,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是调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诉讼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在民事审判和民事诉讼活动中权利义务的强制性规范。
3、民事程序法
答: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预防和解决民事纠纷适用的方法性法律,是由诸多法律组成的法律体系。
4、既判力
答:是指生效民事判决所裁判的诉讼标的对双方当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强制性通用力。
5、合议制度
答:是指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理民事案件的制度。
6、回避制度
答:是指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形时,退出本案审理活动的一种法律制度。
7、公开审判制度
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活动,除了合议庭评议外,依法向社会公开的制度。
8、两审终审制
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才告终结的制度。
9、陪审制度
答:是审判机关吸收法官以外的社会公众代表参与案件审判的制度。
10、辨论原则
答:是指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权在法官的主持下就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说明自己主张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反驳对方的意见和主张。
11、处分原则
答: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进行中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可享有并支配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准则。
12、民事案件的管辖
答: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13、级别管辖
答:就是指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14、特殊地域管辖
答:是指主要以诉讼标的所在地或者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所在地为标准,确定诉讼案件的管辖法院。
15、共同管辖
答:是指依照法律规定,两个以上的人民法院对同一案件都有管辖权。
16、裁定管辖
答:人民法院通过裁定方式确定诉讼管辖。
17、移送管辖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发现本法院对该案无管辖权,依照法律规定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的制度。
18、指定管辖
上级人民法院以裁定的方式,指定其夏季人民法院对某一案件行使管辖权的制度。
19、管辖权转移
是经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或者同意,将某个案件的管辖权由上级人民法院转交给下级人民法院,或者由下级人民法院转交给上级人民法院制度。
20、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答:是指因自己的民事权益或者依法受自己保护的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
21、原告
答:是指因民事使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人。
22、被告
答:是指原告指称侵犯其合法权利或者与原告发生权利义务争执,并且被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人。
23、第三人
是指对原告和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由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与案件的处理结果由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诉讼中的人。
24、共同诉讼
答: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或两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经过人民法院认可和当事人同意合并审理的诉讼。
25、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是指对原告和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认为有独立请求权,参加到原告、被告已经开始的诉讼中进行诉讼的人。
26、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答:是指虽然对远高于被告之间争议的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诉讼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第三方当事人。
27、代表人诉讼
答: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人数众多,由其中的数人作为代表进行诉讼,其他的当事人则不参加诉讼程序,但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仍然及于全体的诉讼。
28、法定期间
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诉讼期限。
29、指定期间
答: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审理案件的具体情况和需要,依职权决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实施某种诉讼行为的期限。
30、财产保全
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申请执行前,为保证将来的判决能够得到顺利进行,而对于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其处分的强制措施。
31、先予执行
答: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一方当事人预先付给另一方当事人一定数额的金钱或其他财物的法律制度。
32、拘传
答:是指人民法院在法定情况下强制被告到庭的一种强制措施。
33、拘留
人民法院对严重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人,在一定时间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34、证据
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
35、举证时限
答: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或者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证据,逾期不提出证据的,将承担证据失权的不利后果。
36、质证
答:是指在法庭审理的过程中,由诉讼当事人就法庭上所出示的证据材料采取询问、辨认、质疑、说明、辩驳等方式,以在证据的证明力等问题上对法官的内心确信产生影响的一种诉讼活动。
37、证明责任
答: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和在无法证明时,要承担的败诉责任。
38、起诉
答: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因自己的或依法受其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请求法院予以审判保护的诉讼行为。
39、反诉
答:是指在已经开始的民事诉讼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以原告为被告,向法院提出独立的反请求。
40、第一审普通程序
答:是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适用的基础性程序,在其他审级的审理中也是广为适用的。
41、撤诉
原告于起诉后,向人民法院申请撤回起诉,不再要求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行为。
缺席判决
42、即在开庭审理时,一方当事人未到庭,法院仅就到庭的一方进行调查、审核证据,并且对未到庭的一方当事人的诉讼材料进行审查后,依法做出裁判的诉讼活动。
43、简易程序
答: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人民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经济纠纷案件时所适用的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
44、上诉
答:是指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未生效裁判,在法定期间,要求上一级人民法院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法律适用,进行审理的行为。
45、第二审程序
答:是指上一级人民法院基于当事人的上诉,对下一级人民法院一审未生效裁判进行审理和裁判的程序。
46、抗诉
答:是人民法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依法提请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审理的诉讼请求。
47、审判监督程序
是依照法定程序,对人民法院做出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进行察看和督促,以保证案件审判质量而适用的一种审判程序。
48、法院调解
答: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权利、义务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
48、民事判决
答:是指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审理芜毕时,查明并认定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行使国家审判权,对案件中的实体问题作出的权威性判定。
49、裁定
人民法院对民事审判和执行程序中的问题以及个别实体问题所作的权威性的判定。
50、决定
人民法院为了维护正常的诉讼秩序,对民事诉讼中发生的某些特殊事项依法作出的权威性的判定。
51、特别程序
人民法院审理某些非民事权益争议案件所适用的特殊审判程序。
52、督促程序
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要求债务人给付金钱和有价证券的申请,以支付令的形式,限令债务人在特定期限内履行义务的特殊程序。
53、公示催告程序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以公示的方式,催告不明利害关系人在一定期间向人民法院申报权利;如果逾期无人申报权利,则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作出除权判决的程序。
54、除权判决
答:是指在公示催告期间届满,仍无人申报权利的,或者申报被驳回的,公示催告申请人可以自申报权利期间届满的之日起1个月内申请人民法院作出宣告票据无效的判决。
55、执行措施
答:是指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56、执行
答:又叫做强制执行,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以实现生效法律文书的诉讼活动。
57、申请执行
答:是指法律文书生效后,义务人拒不履行义务,权利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因而引起执行程序发生的一种法律制度。
58、涉外民事诉讼
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诉讼。
59、涉外仲裁
是指在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外事活动中,双方当事人根据在争议发生前或者争议发生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自愿将他们之间的争议提交我国涉外仲裁机构进行裁决的一种活动。
60、司法协助
不同国家的法院之间,根据自己国家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相互委托,代为一定的诉讼行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22年初中化学:原子结构关系04-27
2022年初中化学:相对原子质量04-27
2022高考化学答题模板 得分技巧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