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期末考试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会计学专业财务会计方向和会计与统计核算方向的学生,启用时间为2010年9月。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章节作业、小组讨论、综合测试。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合成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合成成绩的70%。
三、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管理会计》教材(陈汉文主编)为主要依据;期末考试命题同时依据本考核说明进行。
四、考试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既能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又能够运用管理会计的基本核算与分析方法来解决企业经营运行中实际问题。据此,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知识、方法及计算分析能力的内容包括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了解是最低层次的要求,具体是指学习后应当记忆的内容,包括概念、原则、方法等。
掌握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具体是指在记忆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能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熟练掌握是考核分析问题和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具体是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计算、分析和处理各类审计实务。
五、命题原则
1.以中央电大出版的教学大纲和期末复习为命题依据(应用能力的试题不属超纲)。 2.考试命题应该覆盖各章节的内容,并应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 3.试卷要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了解20%,掌握50%,熟练掌握30%。 4.试卷要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难、难三个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个层次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易40%,较难30%,难30%。试题的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命题时要两者兼顾,在一份试卷中保持合理结构。
六、试题类型及其结构
本课程期末考试题型有四种:
1.单项选择题,20道题,每道题1分,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5道题,每道题2分,共10分;
3.简答题,共20分;
4.计算分析题,共50分。
七、期末考试形式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特别说明:本课程的第十章计划不出考题,可以不作考试要求。
九、答题时限及要求
期末考试的答题时限为90分钟,考试时可以携带计算器等计算工具。
第二部分 考试复习重点
以下是2013年6月中央电大管理会计责任教师牛慧老师在课程论坛上挂的: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一、简答题: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2.短期经营决策的特点。
3.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根本区别。
4.利润预测及包括的基本方法。
5.各有关因素单独变动对目标利润是如何影响的。
6.管理会计的内容。
7.业务量的增加会对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单位固定成本呢、单位变动成本各产生什么影响。
8.影响长期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他们是如何影响长期投资决策的。
9.长期投资决策的程序。
10.预算的概念、基本功能 ,全面预算的类型?预算的有哪些?
11.经营预测的程序。
12.固定成本的概念及特征。
13.销售预测的影响因素。
14.内部转移价格及作用。
15.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6.弹性预算及优缺点。
二、计算题:
1.利用高低点法进行混合成本的分解并预测成本。
2.利用本量利公式计算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变化,贡献边际率不变,价格将怎样变化。
3.利用公式进行材料及人工成本差异计算。
4.用两种成本方法计算成本、贡献毛益、销货成本、营业利润等相关指标。
5.单一品种下如何计算保本点,各相关项目变化对保本点的影响,依据已知条件计算保本点,多品种情况下计算保本点。
6.利用本量利公式计算贡献毛益、变动成本率、利润等。
7.预测销售量(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指数平滑法)。
8.根据已知条件,判定开发哪种新产品。
9.在多种经营的前提下,亏损产品是否停产。
10.利用经营杠杆系数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分别计算经营杠杆系数、目标利润、销量)。
11.计算净现金流量(需考虑每年的付现成本不一样),用净现值法判定长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需考虑所得税)。
12.用内部收益率法,判定长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内插法)。
三、选择题(请见中央电大下发的《管理会计期末复习指导》小册子)
第三部分 考试复习提示
一、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请见中央电大下发的蓝本子《管理会计期末复习指导》小册子
二、简答题
1. 简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P13-14
2. 简述短期经营决策的特点P88
3. 简述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根本区别?
题目不清,应该是区别。答案可以看P42
4. 什么是利润预测?利润预测包括的基本方法P78-79
5. 简述各有关因素单独变动对目标利润是如何影响的?
答:单价单独变动对目标利润的影响是同方向的,固定成本总额单独变动对目标利润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单位变动成本单独变动对目标利润的影响是反方向的,销售量单独变动对目标利润是同方向的。
6. 简述管理会计的内容P10-11
7. 简述业务量的增加会对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单位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各产生什么影响?
答:业务量的增加不会影响固定成本总额;会增加变动成本总额,且是正比例增加;会减少单位固定成本,且是反比例减少;不会影响单位变动成本。
8. 影响长期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影响长期投资决策的?
答:影响的主要因素有货币时间价值、投资项目计算期、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
在分析货币时间价值对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时,计算方式主要有复利终值和现值、年金终值和现值;
项目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生产经营期;
在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中,通常用现金流量而不是会计利润来作为计算评价指标的主要依据。现金流量的内容包括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净现金流量。
资本成本不仅反映了项目的资金成本,还体现了项目的风险价值。
9. 简述长期投资决策的程序P105-107
10. 什么是预算?P132全面预算包括哪些类型?预算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答:预算是企业为达到一定目的在一定时期对资源进行配置的计划,是用数字或货币编制出来的某一时期的计划。
全面预算根据预算编制所依据的业务量的数量特征,其方法可分为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根据预算编制的出发点特征,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根据预算的时间特征,可分为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
11、经营预测的程序 P63
12、固定成本的概念及特征 P24
13、销售预测的影响因素 P66
14、内部转移价格及作用P180-181
15、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P40
16、弹性预算及优缺点P139、P137
三、计算题举例(复习时可以参考老师给的这些题目,但关键还是要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理解相关原理,能举一反三)
1. 利用高低点法进行混合成本的分解
请结合教材P29例2-2或学习指导P13第1道计算分析题或学习指导P32第2道计算分析题
相关知识点:高低点的确定以业务量x为标准,
不管是高点,还是低点,都满足y=a+bx,这样该题目就变成计算求b和a。
2. 利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期间成本、贡献毛益、营业利润等
相关知识点:
完全成本法是财务会计系统(包括成本会计)的采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是对成本会计原先所学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一些方法的统称。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系统的采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两种方法存在很多不同,我们从计算的角度,需要大家掌握以下这点不同:两种方法的产品成本及期间费用的构成内容不同,即两种方法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这些成本项目到底是归入产品成本还是归入期间费用,做法是不同的。
如何理解产品成本:这里的产品是广义的,包括销货(已销售掉的)、存货(已完工但尚未销售的、在产品等)。产品成本的归属期有两种可能,也就是说期末有两种去向:第一,是随销货以销货成本的形式计入当期利润表;第二,是随存货以存货成本的形式计入当期资产负债表,递延到下期。即产品成本中,只有销货成本部分计入当期利润表。
如何理解期间费用:期间费用的归属期只有一个,即在发生的当期全额计入当期利润表。
因此,如果两种方法中,产品成本及期间费用的构成内容不同的话,则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利润也可能是不同的。
完全成本法中,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的构成内容:非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变动成本法中,
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变动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的构成内容:固定性制造费用(即固定生产成本)、非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成本项目 完全成本法的处理 变动成本法的处理
直接材料
归到产品成本
归到产品成本
直接人工
变动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 归到产品成本 归到期间费用
销售费用
归到期间费用
归到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归纳下,这两种方法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归类不同,而对别的项目的归类是一样的(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都是划分到产品成本,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都是划分到期间费用)。
利润上的差额具体是多少呢:利润是销量、单价、各项成本的结果。两种方法下,销量和单价一致;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都是划分到产品成本,在两种方法中都是只有销货部分计入当期利润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都是划分到期间费用,在两种方法中都是全额计入当期利润表)。因此影响利润不同的因素只有是固定性制造费用。
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归到“产品成本”中,因此只有销货部分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计入当期利润表;而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归到“期间费用”中,因此固定性制造费用全额计入当期利润表。所以两种方法就可能会有利润上的差额。
利润表的一般格式:即划分为产品成本的,就在第一步扣解,且只有销货成本部分计入利润表;划分为期间费用的,就在第二步扣解,且全额计入利润表。
销售收入
— 销售成本 (销货部分的产品成本)
毛利
— 期间费用
营业利润
(也可以结合2011年1月试卷中第一道业务题)
例:某企业某产品有关成本资料如下:单位直接材料成本为10元,单位直接人工成本为5元,单位变动制造费用为7元,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为4000元,单位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为4元,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为1000元。期初存货量为0,本期产量为1000件,销量为600件,单位售价为40元。
要求:按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的有关公式计算下列指标:(1)单位产品成本;(2)期间费用;(3)销货成本;(4)营业利润。
解:完全成本法:
1)单位产品成本=单位直接材料+单位直接人工+单位制造费用=10+5+7+4000/1000=26元
2)期间费用=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600×4+1000=3400元
3)销货成本=26×600=15600元
4)营业利润=营业收入-销货成本-期间费用=40×600-15600-3400=5000元
变动成本法:
1)单位产品成本=单位直接材料+单位直接人工+单位变动制造费用=10+5+7=22元
2)期间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
=4000+600×4+1000=7400元
3)销货成本=22×600=13200元
4)营业利润=营业收入-销货成本-期间费用=40×600-13200-7400=3400元
或贡献毛益总额=40×600-(13200+600×4)=8400元
营业利润=贡献毛益总额-固定成本总额=8400-(4000+1000)=3400元
3. 采用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编制利润表
相关知识点:
那如何利润表的一般格式转换成完全成本法的利润表、变动成本法的利润表?只要将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内容替换进去即可。:
完全成本法下,利润表的格式:
销售收入
— 销货部分的生产成本
毛利
— 非生产成本
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法下,利润表的格式:
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
— 销货部分的变动生产成本 — 销货部分的变动生产成本
毛利 — 变动非生产成本
— 固定性制造费用 → 贡献毛益
— 非生产成本 — 固定制造费用
营业利润 — 固定非生产成本
营业利润
在变动成本法下,进行这样转换,理由有两点:
1)为了突出“贡献毛益”这一指标;
2)把“销售产品的变动非生产成本总额”放在第一步扣解,并不影响计算结果。“变动非生产成本”仍属于期间费用,无论放在那一步扣解,均是全额计入当期利润表。
例:已知某企业2009年只生产一种产品,有关的业务量、售价与成本资料如下:
期初存货量(件) 0 变动生产成本(元) 60000
本期生产量(件) 6000 固定制造费用(元) 15000
本期销售量(件) 4500 变动销售费用(元) 900
期末存货量(件) 1500 固定销售费用(元) 2100
售价(元/件) 20 变动管理费用(元) 450
固定管理费用(元) 4050
要求:按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的有关公式计算下列指标:(1)单位产品成本;(2)期间费用;(3)销货成本;(4)营业利润。
解:完全成本法:
1)单位产品成本=(60000+15000)/6000=12.5元
2)期间费用=900+2100+450+4050=7500元
3)销货成本=12.5×4500=56250元
4)营业利润=营业收入-销货成本-期间费用=20×4500-56250-7500=26250元
变动成本法:
1)单位产品成本=60000/6000=10元
2)期间费用=15000+900+2100+450+4050=22500元
3)销货成本=10×4500=45000元
4)营业利润=营业收入-销货成本-期间费用=20×4500-45000-22400=22500元
那么题目要求改成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编制利润表,答案如下:
解:(1)变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
销售收入 90000 (20*4500) 销售收入 90000(20*4500)
减:变动成本 减:销货部分的生产成本56250
其中销货部分的变动生产成本 45000 (60000+15000)/6000*4500
(60000/6000*4500) 毛利 33750
变动销售费用 900 减:非生产成本
变动管理费用 450 其中销售费用 3000(900+2100)
变动成本合计 46350 管理费用 4500(450+4050)
贡献毛益 43650 非生产成本合计 7500
减:固定成本 营业利润 26250
其中固定制造费用 15000
固定销售费用 2100
固定管理费用 4050
固定成本合计 21150
营业利润 22500
第4、5、6、7为本量利分析:计算保本点等
相关知识点:
本量利基本关系式:营业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贡献毛益×销售量-固定成本=贡献毛益总额-固定成本总额
贡献毛益,与利润一样也是反映产品盈利能力的指标,但又不等于利润。有贡献毛益总额、单位贡献毛益、贡献毛益率三种表现形式。
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单位贡献毛益×销售量=贡献毛益率×销售收入总额
单位贡献毛益=单价-单位变动成本=贡献毛益总额/销售量=贡献毛益率×单价
贡献毛益率=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总额=单位贡献毛益/单价
变动成本率+贡献毛益率=1
单一品种的保本点有保本销售量、保本销售额两种形式。多品种的保本点只有保本销售额一种形式。
单一品种条件下的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位贡献毛益
单一品种条件下的保本销售额=保本销售量×单价=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率)
4. 利用本量利公式计算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变化,贡献毛益率不变,价格将怎样变化。
相关知识点:贡献毛益率=单位贡献毛益/单价=(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价
中央电大给的题意不是很清楚,暂不举例。
5. 单一品种下如何计算保本点,各相关项目变化对保本点的影响
结合教材P49例3-5、3-6、3-7、3-8
也可以结合2011年1月试卷第2题业务题:某服装企业,本月销售50000件,单价240元,单位变动成本180元,固定成本120000元。要求:(1)计算该企业本月的保本点。(2)若企业为了促进销售力度,将单价下调15%,则需要销售多少件服装才能保本。
解:(1)本月保本销售量=120000/(240-180)=2000件
本月保本销售额=2000*240=480000元
(2)单价下调15%,则单价变成204元。
则新的保本销售量=120000/(204-180)=5000件
6. 多品种情况下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保本点
相关知识点:
加权贡献毛益率合计=∑(各产品贡献毛益率×该产品销售额占的比重)
综合保本销售额=固定成本总额/加权贡献毛益率合计
某产品的保本销售额=综合保本销售额×该产品销售额占的比重
某产品的保本销售额=该产品的保本销售额/该产品的单价
请结合教材54的例3-9或学习指导P24第2道计算分析题
7. 利用本量利公式计算贡献毛益、变动成本率、利润等
请结合学习指导P23第1道计算分析题
8. 预测销售量(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指数平滑法)
请结合学习指导P31第1道计算分析题
第9、10题为短期经营决策
相关知识点:
1、相关收入和无关收入
相关收入:与特定决策方案相联系的,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在短期决策中予以充分考虑的收入;
无关收入:无论是否存在某决策方案,均会发生某项收入,在特定决策中不须考虑的收入。
2、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
相关成本:与特定决策方案相联系的,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在短期决策中予以充分考虑的成本。
无关成本:无论是否存在某决策方案,均会发生某项成本,在特定决策中不须考虑的成本。
3、增量成本:是指在同一决策方案下,仅由于生产能量利用程度不同或产量的不同所引起的差量成本;一般情况下,就是该方案的相关变动成本,表现为单位变动成本和相关业务量的乘积。
4、机会成本:是以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种选择机会的存在为前提,是指在经济决策中应由中选的最优方案承担的,按所放弃的次优方案潜在收益计算的那部分资源损失。这一成本可以全面考虑决策方案。
5、专属成本和共同成本
专属成本:能够明确归属于特定决策方案的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它往往是为了弥补生产能力不足的缺陷,增加有关装置、设备、工具等长期资产而发生的;
共同成本:应由多个方案共同负担的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
6、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成本。
综上所述,增量成本、机会成本、专属成本、加工成本属于相关成本,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应予以考虑;
共同成本、沉没成本属于无关成本,在短期经营决策中不须考虑。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小结:
1、 相关损益分析法:最基本的一种;以相关损益为评价指标,哪个方案的相关损益最大,哪个方案最优;相关损益是指某个方案的相关收入与相关成本的差额。
2、相关成本分析法:若各方案的相关收入均为零时,则可采用此法;以相关成本为评价指标,哪个方案的相关成本最低,哪个方案最优;该法实质上是相关损益分析法的特殊形式;相关成本是反指标。
3、贡献毛益分析法:各方案的固定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则可采用此法;通过对比各个备选方案所提供的贡献毛益的大小进行择优,哪个方案的贡献毛益大,哪个方案为优;应以贡献毛益总额或单位资源贡献毛益作为择优的依据,不能以各产品的单位贡献毛益大小作为择优的依据。
9. 开发新产品的决策
也可以结合2011年1月试卷第3个业务题。与下面的这个例子,仅仅是数字略有变化。
例:某企业现有生产能力40000机器小时,尚有20%的剩余生产能力,为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准备开发新产品,有甲、乙、丙三种新产品可供选择,资料如下:
产品名称 甲 乙 丙
预计售价 100 60 30
预计单位变动成本 50 30 12
单件定额机时 40 20 10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作出开发哪种新产品的决策。
解:以贡献毛益分析法为例
产品 甲产品 乙产品 丙产品
单价 100 60 30
单位变动成本 50 30 12
单位贡献毛益 50 30 18
单件定额机时 40 20 10
单位资源贡献毛益 50¸40=1.25 30¸20=1.5 18¸10=1.8
剩余生产能力 8000 8000 8000
最大产量 8000¸40=200 8000¸20=400 8000¸10=800
贡献毛益总额 200×50=10000 400×30=12000 800×18=14400
或1.25×8000=10000 1.5×8000=12000 1.8×8000=14400
由上表可知:从丙能提供的贡献毛益总额和单位资源贡献毛益最多,所以,开发丙产品较为有利。
10. 亏损产品是否继续生产
例:某企业组织多品种经营,其中有一种变动成本率为80%的产品于1998年亏损了10000元,其完全销售成本为110000元.假定1999年市场销售、成本水平均不变。
要求:(1)假定与该产品有关的生产能力无法转移,1999年是否继续生产该亏损产品?
(2)假定与亏损产品生产能力有关的生产能力可临时用来对外出租,租金收入为25000元,1999年是否应当继续生产该产品?
解:(1)该亏损产品的销售收入=110000-10000=100000元;变动成本=100000×80%=80000元
贡献毛益=100000-80000=20000元
因为该亏损产品的贡献毛益大于零,所以该亏损产品应继续生产。
(2)“继续生产亏损产品”方案的机会成本为25000元,因为继续生产该产品可获得的贡献毛益20000元小于“继续生产亏损产品”方案的机会成本25000元,因此应停止生产。
11. 依据已知条件,计算经营杠杆系数,并利用经营杠杆系数的公式进行相应的计算
相关知识点:
经营杠杆效应: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引起的利润的波动幅度始终大于销售量的波动幅度。
描述经营杠杆效应的指标是经营杠杆系数。
经营杠杆系数=利润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 或 =基期贡献毛益/基期利润
例:某企业生产一种甲产品,今年的产量为60000件,售价5元,单位变动成本3元,固定成本60000元。
要求:(1)计算经营杠杆系数;
(2)明年销售量增加到72000件,预测明年可实现的利润;
(3)若明年目标利润为66000元,计算明年应达到的销售量。
解:(1)基期贡献毛益总额=60000×(5-3)=120000元
基期营业利润总额=120000-60000=60000元
60000=2经营杠杆系数=120000
60000=20%(2)销售量变动率=(72000-60000)
利润变动率=20%×2=40%
预计可实现的明年利润=60000×(1+40%)=84000元
60000=10%(3)利润变动率=(66000-60000)
2=5%销售量变动率=10%
明年应达到的销售量=60000×(1+5%)=63000件
12. 用净现值法判定长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需考虑所得税)
相关知识点:
不考虑所得税情况下,每年现金流量的发生遵从以下规律:
建设期某点的净现金流量=—该点发生的原始投资额(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投入)
经营期某点净现金流量=销售收入—经营成本 或=税前利润 +折旧
经营期终结点净现金流量=销售收入—经营成本+固定资产残值+流动资产回收额
或=税前利润+折旧+固定资产残值+流动资产回收额
考虑所得税下,每年现金流量的发生遵从以下规律:
建设期某点的净现金流量=—该点发生的原始投资额
经营期某点净现金流量=销售收入—经营成本-所得税 或=税后利润 +折旧
经营期终结点净现金流量=销售收入—经营成本-所得税+固定资产残值+流动资产回收额
或=税后利润+折旧+固定资产残值+流动资产回收额
注:经营成本又被称为付现成本,其金额= 总成本-非付现成本(主要指固定资产折旧额)
某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则该项目具备可行性。
资金在不同时间点上价值量的差额。不同时点上的资金不能直接进行比较。计算方法有复利终值和复利现值、年金终值和年金现值。
例:某公司现有一投资项目,有关资料如下:
(1)该项目需固定资产投资120000元,第一年初投入项目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并有收益。
(2)投产前需垫支流动资本100000元
(3)固定资产可使用5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期末残值为15000元。
(4)据预测,该项目投产后产品的销售收入每年120000元,每年需支付的直接材料等为64000元,每年设备维修费5000元。
(5)流动资金于终结点一次回收
(6)目前资金成本为10%,所得税率为40%。
注:(4年,10%)的复利现值系数=0.683 年金现值系数=3.170
(5年,10%)的复利现值系数=0.621 年金现值系数=3.791
(4年,9%)的复利现值系数=0.708 年金现值系数=3.240
(5年,9%)的复利现值系数=0.650 年金现值系数=3.890
要求:用净现值法评价该投资方案是否可行。
解:项目计算期=建设期0年+生产经营期5年=5年
年折旧额=(120000-15000)/5=21000元
每年税后利润=(120000-64000-5000-21000)*(1-40%)=18000元
NCF0=-120000-100000=-220000元
NCF1-4=18000+21000=39000元
NCF5=18000+21000+100000+15000=154000元
净现值NPV=-220000+39000*3.170+154000*0.621或=-220000+390000*3.791+(100000+15000)*0.621 =-736元,净现值NPV小于0,因此该投资方案不可行。
13. 用内部收益率法,判定长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内插法)
相关知识点:内部收益率,由称内含报酬率,是指一项长期投资方案在项目计算期内预期可达到的报酬率,即净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
进行投资决策时,采用内含报酬率评价方案是否可行的标准: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大于等于要求的资本成本,则接受投资方案;否则,拒绝方案。
已知:某项目按12%的设定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17.03万元,按14%的设定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为—1.54万元。行业基准折现率10%。
要求:(1)不用计算,直接判断该项目是否具备财务可行性,并说明理由;
(2)用内插法计算该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并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
解:(1)按10%计算的净现值NPV一定大于按12%计算的NPV,因此按10%计算的净现值NPV大于17.03万元,大于零,故具有财务可行性;
或以内部收益率作为折现率计算出来的净现值=0,因此直接判断,内部收益率介于12%和14%之间,大于行业基准折现率10%,即具有财务可行性。
(17.03+1.54)=13.83%,大于行业基准折现率10%,故具有财务可行性。(2)内部收益率=12%+2%×17.03
14. 利用公式进行材料、人工成本差异计算
请结合教材P157例8-1、P158例8-2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15春中央电大《英语I(2)》期末复习(交际用语)04-27
2015春中央电大《英语I(2)》期末复习(阅读理解)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