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浙江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复习资料(3)

时间:2024-04-27 19:08:17 5A范文网 浏览: 复习资料 我要投稿

五、论述题

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答:最初,为适应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要求,学校教育从起码的知识技能方面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与国家的独立,学校教育又从以价值观为代表的意识形态上缩小本国本民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这在中国的小学里就体现为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方面缩小我国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再之后,以我国今天为例,学校教育又从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属于全人类共同财富的精神文明方面缩小我国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显然,上述学校教育的3方面是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的,于是学校教育在这些方面起着缩小个体差异的作用就是不可替代的。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如果完全由家庭来承担下一代教育的话,虽全社会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相对而言是比较低的。学校通过义务教育来帮助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从而缩小了个体差异。例如我国政府动员全民力量兴办“希望工程”就在我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缩小儿童少年教育发展方面的个体差异。

2、请从你的工作实践中挑一个例子,讲讲你是如何实施辨别学习?

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小学教师容易忽视辨别教学在小学仍然具有基础性,应该列在小学生教育和教学序列的最初部分。教师不要被自己的经验所蒙蔽而看轻了辨别学习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小学里的辨别学习最明显地体现在识字和音乐、美术、体育的教学中。

汉字的形体区别只在一点一划的有无和长短上或偏旁部首的不同上。所以在学生学习这些形近字时,为了不混淆,我特别注意它们的比较与鉴别,把它们放到一起让学生找出字形的异同,以区别字形,再组词造句,区别字音字义,这样就把它们记清了,就不会再混淆。

3.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少年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1)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能够独立地完成。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差异。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3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异。(2)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平是相当低的。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调整。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就可能这样,即父母五音乐天赋,而子女有。如果没有普及的学校教育,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材。有了规范的学校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乐方面拉大了他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

4.论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儿童达到认知成熟所需要经历的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其基本的特点是循环反应,婴儿的循环反应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帮助婴儿形成最初的因果观念。这一阶段婴儿获得一项最重要的认知成果是形成了叫做“客体永久性”的认识。(2)前运算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头脑可以运作,但运作还不可逆。典型地表现为延迟模仿,指当被模仿的对象不在时模仿该对象。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局限性是思维的不可逆性,典型地表现为“不能守恒”。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专门揭示了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性”。(3)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够守恒后,出现了新的认知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类包含和完成传递性排序的逻辑运算上。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之所以有时会退回到不守恒的状态,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从形式上考虑问题。(4)形式运算阶段。这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可能性的而非亲历性的,是逻辑的而非经验的,皮亚杰曾用钟摆实验来考察儿童的假设——检验思维。

5.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我国教师说的“跳起来摘果子”可以看作“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形象的表达。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根据这个概念,学校教学要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同伴讨论,合作学习也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怎样的作业算是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没有对这些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去探索。

6.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几种方法?

训练观点采择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此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在旁观时练习分析与评论,这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

7.论述何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1)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德观念的教学。(2)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这给我们启发:学校进行道德观念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类的句式来做。他所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道德观念的教学要富有智力挑战性,要使学生在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中领悟道德观念及其理由。(3)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或思想,这特别值得教师借鉴。

8.论述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

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这对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

9.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符合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念的条件反应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这样,当学生真正出现反复时就不会急噪,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

10.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辨别学习的?

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精确地只对条件剌激作出的反应,小学教师容易忽视辨别教学所具有的基础性,应该列为小学教育和教学序列的最初部分,教师不要被自己的经验所蒙蔽,即看轻辨别学习对小学生的重要性(1)小学是辨别学习最明显地体现在识字和音乐、美术、体育的教学中。(2)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日常行为守则的学习上。(3)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概念学习中。我们通过辨别学习,使学生知道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或条件下作出何种行为反应是恰当的。

11、论述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

答:(1)方便,这就是说,此时我们不必呈现真实的事物,不必制造实际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行为。(2)安全,这就是说。有些真实的事物或实际事件一旦发生,虽然能够控制儿童的行为,但是会伤害儿童,而改用语言来控制则可以避免伤害。(3)传递,这就是说,人不但可以指物释词,比如指看一张桌子说:“这东西叫桌子”。而且还能够以词释词,比如说“如子就是桌子”“table就是台子”等等,这就是通过语言的解释功能,把词语A的意思传递给词语B、词语C等等,正是词语意思的可传递性,使我们在理论上相信人可以形成N-阶条件反应。(4)灵活,这一点可以这样理解,虽然我们看到口令也能有效地控制动物的行为,但是这不表明动物“懂得”口令的意思,研究证实它们是根据口令源的线索有差别,那么同一条口令就可能起不到控制动物的行为的作用,这就显出动物反应的刻板性。

12、论述惩罚及其作用、局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

惩罚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恰与强化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师们对此要有十分明确的认识。惩罚的局限性在于它无力瓦解行为的结构,因此惩罚无法消除不当行为。不明白惩罚的这个局限性,就容易滥用惩罚,而滥用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引发其他更糟糕的问题。有效使用惩罚的原理可以概括为:(1)惩罚要有效,则惩罚不能违法;(2)惩罚要有效,则惩罚就要有良知,因此教师实施不违法的惩罚要慎思明辨,不要仅仅为“出一口气”而惩罚学生。(3)惩罚要有效,则惩罚要符合心理学程序。于是要注意两点:当不当言行实际上干扰了集体活动的正常程序时,应当机立断地实施惩罚,以立即压制住不当行为的持续或蔓延;惩罚之后要跟随以强化,强化之后的强化,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在惩罚之后跟随以强化,可以使学生从烦恼转移到愉快来,从退缩转移到进取来,从不知所措转移到清楚地知道如何行为。

13、论述两种期望的转化及教育含义?

对象—对象期望与行为—结局期望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个体形成了特定的对象—对象期望后,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操控其中一个对象,就会操控之,并期望另一个对象也会出现,这就转化为_行为—结局期望了。另一方面,行为—结局期望也可以转化为对象—对象期望,这就是把自己的行为放在心里看,放在脑里想,从而巩固或提炼特定的关系,这反过来更有利于形成行为—结局的期望。期望的教育含义:如果预料的关系屡试不爽,那么关于特定关系的期望就会转化为“信念”,其中对象—对象期望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世界观的砖石,而行为—结局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人生观的砖石。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儿童期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1)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帮助儿童形成对象—对象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无神论世界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道德和人文科学知识帮助儿童形成行为—结局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符合我国教育理想的历史观、人生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4.试论命题抽象性及其教学含义?

所谓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导我们在听、读文句时,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句排列顺序。这有万纳的实验为证据。命题抽象性的教学含义在于:(1)教师要身先突破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而把握实质意思,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2)教师要琢磨和转换自己说写表达时的字词排列顺序,以符合学生习惯的字词排列顺序,从而使学生先脱离课本而把握实质意思;(3)在学生把握了实质意思后,教师再帮助他们解析课本上的字词排列顺序,指出如何突破它们而达到已经掌握的那个实质意思的种种路径,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此外,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对答如流的、说或写的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学生,去探测他们是否掌握了实质意思。

15.论述“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系统”及其教学含义?

若两个信息单元有共同的成分,因此想把它们组成一个知识网络,那么就要确保这两个信息单元有机会同时处在工作记忆系统里。由于工作记忆系统的运作表现为有意识的觉察和思想,因此所谓“激活”,就是指自觉地想一想。

教学含义:(1)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心理过程。既如此,则教师就要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它,而不是遏制它。(2)如果教师决心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便是网络激活扩散本性,那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即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活跃起来,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不但要想到该把什么亲知识讲清楚,而且要想到传输的新知识该激活学生头脑里的哪些知识,以使本来自发的激活扩散过程多少掌控在教师的手里,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3)自发的激活扩散过程将使我们的老师能从一个方面更好地理解学生,比如认识到从认知心理学上说,学生上课时的思想开小差是个正常的现象,老师要做的,只是及时把那走了神的心思扳回到教学目标上来,险些之外不需要做别的事,比如训斥。因此在教学中,当教师估计前后两次教学内容逻辑上有关,并且希望学生把它们联系起来保持在心里的话,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同时提到这两个信息单元。

16.谈谈促进精制与组织的四种基本做法?

促进命题网络的激活扩散,从而使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有效,有两项基本手段,即精制与组织。精制和组织都有自发运作的倾向。(1)意象指导。教学过程要促使学生形成意象,意象能够促进回忆。(2)类比指导。意象指导比较使用于相当熟悉的或具体形象的材料,对于不熟悉的或抽象的材料,类比是管用的;(3)精制指导。改由学生自己来提供类比。由于每个学生都是拿自己熟悉的东西来作类比的,这就不会发生因采用不熟悉的类比而导致不管用的问题了。(4)改进组织。在组织方面提供指导的基本做法是先提供提纲,再阅读或聆听文本。在这里,提纲起着鼓励学生去组织他们的记忆的作用。

17.请比较概化与辨别?

所谓概化,即以同样的方式来反应不同的对象。所谓辨别是对一个产生式添加导致同样行动的独特条件成分,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更特殊的产生式。(1)概化是祛除各独立产生式中独特的但导致同样结果的条件成分,而辨别是对一个产生式添加导致同样行动的独特成分;(2)概化是形成一个新的一般产生式,而辨别是形成一个新的更特殊的产生式;(3)概化是扩大一个产生式的应用范围,而辨别是缩小一个产生式的应用范围;(4)概化过程是扩大一个产生式的包容性,从而表明被包容的各独立产生式“实质上一样”,而辨别过程是缩小一个产生式的包容性,从而表明它和原来别的产生式“实质上不一样”。

18.如何促进概化与辨别?

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样例。紧凑呈现实例的基本做法有(1)同时呈现(2)相继呈现(3)同时——相继呈现;呈现变式实例的基本做法是:就拟呈现的一组实例而言,他们应该在不属于某一概念的关键特征方面广泛变化,从而突出这一概念的关键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促进辨别过程的有效基本做法是:同时呈现一个概念的是样例和非样例;选择“乱真的”非样例。

19.试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的优点?

(1)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可以使“个体差异”的概念具有彻底的抽象性,抽象到了我们有可能对个体差异做数学运算的地步;(2)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又可以使个体差异的概念具有彻底的具体性,具体到我们可以联系任何一种是事务来确立任何一条分界线,从而判定任何一种质的差异。

20.论述J-型分布的教育教学含义?

社会遵从是一种大伙儿都朝一个方向行为的趋势,它造成个体差异成J—型分布。联系学校教育,我们的教师是不会允许影响学生的品德操行的众多因素各自独立作用,且自由组合的,而是一定会特别加强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训练,强化与惩罚,并且努力压制某些被认为“不良、有害”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学校学生的品德操行特质表现程度的分布总归是J—型的,这符合我们的教育理想,具体而简洁地说,那就是“绝大部分是好的,少数人是有点问题的,问题严重的是极个别的”。这是德育与智育的一个基本的不同,不能混淆,更不能颠倒。

21.试通过与智育比较,论述德育评价宜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

德育与智育有一根本的不同点,即智育是突破上限的,而德育是维持下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智育可以人为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的,其间可有微小而连续的量的差异,因此可以用细密的连续分数来记录学生的成就。但是品德操行的表现在达到基本程度后,则要做出更充分的表现就是“可遇而不可求“了。教师不应该人为制造拉开德育表现差距的情境,因为这样的做法本身不道德。于是在缺乏机会的条件下,学生就难以表现出品德操行的量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对学生的品德操行做评价时宜用粗大的等第分,具体表现为一般最多不超过优、良、中三等,而且中是少数。

22.举例说明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

学校教育教学中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至少有如下几种:(1)当某一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没有很多个体差异时宜用等第分数,甚至可以只有两级如“达到——稍欠“。(2)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是有很多个体差异的,但是我们没必要了解得这么细,那么也可以采用等第分数。(3)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从理论上讲会有很多个体差异,但是我们难以制定规则来精细地测量它们,并且当我们的目标是察看普遍的共同性时,那么连续分数也是不必要的,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就行了。

23.试述C类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的关系?

在陈述C—类教学目标时,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构成一个太阳系模型。虽然任何一项行为指示子都不能100%地对应于使用“理解”之类抽象词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如果一个学习者表现出越多的指示子行为,那么他达成理解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我们就有一个陈述一个非行为发展目标的策略,那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去收集多项在不同程度上指示“理解”的可观察行为,由此形成我们陈述非行为发展目标的格式。

24、就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差别与联系,阐述你因此而领悟的教育或教学含义。

答题要点:区别:

(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不是”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2)陈述性知识因为是靠词句话语来表述某事某物是否为真的,因此是变化多端,异常丰富的;程序性知识因为是“做”,而做得按照客观的规程,因此相对而言是单调、统一的。

(3)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主要表现为回忆的性质,讲究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得相同;程序性知识是更加动态的,主要的性质是“转换”,即输出的信息和输入的信息明显不同。

(4)甚至测验里的同一题型也可以侧重于考察陈述性的或程序性的知识,考察陈述性知识的题目主要是再认和回忆性的,而侧重于考察程序性知识的题目主要是应用规则的。

相互支持: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也是相互支持的。

从学的一面讲,初学一项程序性知识时,通常需要陈述性知识来引导的,陈述性知识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反之程序性知识也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比如当学习者设法看一看、做一做、体验一下时,他们可以更牢固地保持相应的陈述性知识。

从用的一面讲,在使用程序性知识时,往往需要陈述性知识提供资料或判别准则,而这些具体的陈述性知识都以概念的方式溶解在产生式的条件子句里,使得每一个条件子句就蕴涵着一条陈述性知识。一个产生式有越多的条件子句,则这个行动的认知成分就越重。另一方面,当有了丰富的程序性知识时,再认真地学习有关的陈述性知识,就容易导致创造发明。

25、举例说明三对教学测验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答题要点:把握测验的题目多为一组非言语的单项行为,仅仅考察是否学“会”了,分数于是一般分两档,比如“会-不会”、“达标-未达标”,把握测验特别适用于检查学生是否达成了A-类内容的教学目标。实施把握测验就是形成“教学—检测—再教学”的循环,直至达标而接受更高水平的辨别测验。“辨别”是指辨别学生通过学习而达到的水平。辨别测验适用于非铆接隼合的,因而允许灵活排序的教学内容,辨别测验的结果有等级之别、程度之差,也就容易形成连续分数,在成就的广度或(和)深度上显示量的个体差异,揭示学习成果的个体差异是它的核心优点,因此特别适用于B、C两类教学内容。

前-后测其间隔着一个教学、训练期,通常用于任何意义上的成就测验。尤其可以用于有严格阶梯性的把握学习,前测用于A-类教学内容是最贴切的,而用于B、C两类教学内容时,意思不大。后测用于A-类教学内容时,主要是诊断性的,用以发现哪些学生在哪些前提知识方面未达到预定的起码水平,从而进行补救教学。当后测用于B、C两类教学内容时,那是确定学生学习成就的,主要是用作评定证据的,必要时可以成为学习的档案。

形成性测验提供有助于后续教学的信息,因此在性质上是属于诊断性的,用于检查后续教学所直接需要的特定领域,着重发现哪些学生在哪些前提知识、技能上还没有达到预定的起码标准,于是及时予以补救,以利于后续教学。在实施A-类内容教学时,形成性测验是经常使用的,而在实施B、C两类内容教学时,很少采用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是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时提供学生的“终极”成就水平的信息。如果它用于A-类内容,那就是检查学习者是否“达标”了;如果它用于B、C两类内容,那就是揭示学习者在成就方面的个体差异。总结性测验的分数可以用于评定学习者的成就水平,因此也就可以用来在成就方面对学习者分等列级。(分别举例)

26.试比较皮亚杰与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异同。

答题要点:在儿童道德发展研究方面,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有一些共同点。

(1)他们都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德观念的教学。

(2)他们都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进行道德观念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类的句式来做。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在研究中采用的对偶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启发我们的是:学校道德观念的教学要富有智力挑战性,要使学生在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中领悟道德观念及其理由。

(3)他们都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活思想,这特别值得教师借鉴。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也有区别。

(1)皮亚杰更强调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对道德认知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应该适应儿童的认知能力,以便于儿童“同化”或“顺应”教师提供的品德教育内容。

(2)柯尔伯格的研究更容易使我们想这样的问题,即假如一名(组)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这一阶段,那么如何使他(们)再上升到那一阶段?于是就有一种“小组道德讨论”的具体教学法,其基本模式老师们可以参看教科书。这里要指出的是:这样的小组道德讨论完全可以利用班会课、少先队会议而经常地举行,讨论的题目既可以来自人为编制的道德两难故事、也可以来自实际事件,特别是采用当前一群学生里发生的真实事件。

27.举例说明促进概化与辨别的基本做法

答题要点:概化与辨别的比较

所谓概化,即指以同样的方式来反应不同的对象。所谓辨别是对一个产生式添加导致同样行动的独特条件成分,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更特殊的产生式。

(1)概化是去除各独立产生式中独特的但导致同样结果的条件成分,而辨别是对一个产生式添加导致同样行动的独特条件成分;(2)概化是形成一个新的一般产生式,而辨别是形成一个新的更特殊的产生式;(3)概化是扩大一个产生式的应用范围,而辨别是缩小一个产生式的应用范围;(4)概化过程是扩大一个产生式的包容性,从而表明被包容的各独立产生式“实质上一样”,而辨别过程是缩小一个产生式的包容性,从而表明它和原来别的产生式“实质上不一样”。

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实例。

紧凑呈现实例的基本做法有(1)同时呈现;(2)相继呈现,;(3)同时-相继结合法。

呈现变式实例的基本做法是这样:就拟呈现的一组实例而言,它们应该在不属于某一概念的关键特征方面广泛变化,从而突出这一概念的关键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常以学习“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来说明呈现变式实例的必要性。

教师在教学生一个新概念时,会考虑到概念的关键特征,并下工夫去讲解之。但是任何概念的实例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构成概念的无关特征,因此尽管教师再三地讲一概念的关键特征,个别学生还会不知不觉地把某些无关特征加入到识别概念的条件中去。所以从实质上讲,呈现变式实例就是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看一个新概念的教学,了解或猜想学生可能会犯的加入无关特征的错误类型,从而事先准备好有关的变式例子,以便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促进辨别过程的有效基本做法有二:一是同时呈现一个概念的是样例和非样例;二是选择“乱真的”非样例。

(分别举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2015春浙江电大《金融市场》复习资料(1)04-27

2015春中央电大《经济法概论》期末复习资料(1)04-27

2015春中央电大《金融学》期末复习资料(1)04-27

2015春中央电大《金融学》期末复习资料(2)04-27

2015春中央电大《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1)04-27

2015春中央电大《经济法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4-27

2015春中央电大《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4)04-27

2015春中央电大《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2)04-27

2015春中央电大《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3)04-27

2015春浙江电大《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1)04-27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