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浙江电大《公共危机管理》期末复习资料(2)

时间:2024-04-27 19:05:52 5A范文网 浏览: 复习资料 我要投稿

《公共危机管理》单元辅导

第一章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一)重要概念

1.危机:所谓危机,就是指在出现非正常社会秩序状态的情况之下,出于其紧急性和危害性,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决策的事件。

2.公共危机:所谓公共危机就是指在某种情况下,由于缺乏准确预测或者有效预防而发生的某一突发性事件,对社会公共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对社会造成极大破坏,对不特定人群的生命、财产等构成巨大威胁,危及公共安全,并要求政府组织和社会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应对的危险状态或危险事件。

3.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应该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的动态过程,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风险评估、预警、准备、反应、评估、恢复、监测、总结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达到减轻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遇,维护公共安全,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管理活动。

(二)知识引导

1.如何认识危机的内涵?

危机,就是指在出现非正常社会秩序状态的情况之下,出于其紧急性和危害性,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决策的事件。这里包含着三层涵义:

第一,出现危机的前提条件是破坏正常社会秩序状态,社会处于非正常状态之中,如食品安全问题使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影响。第二,这种非正常社会秩序往往是紧急发生的,不可预知的,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第三,应对危机的条件是“较短的时间和不确定条件”,即非程序化决策。

2.公共危机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关系?

公共危机并不等同于突发性公共事件。虽然,公共危机与突发性公共事件在很多时候存在一定的相同性,而且有时候可以互换,但它们在概念上外延上都是有区别的。公共危机一定是突发性公共事件,但突发性公共事件未必会形成公共危机,一次大面积的突然停水,一起交通事故引起的长时间的交通堵塞等都可以构成一次突发性公共事件,但这还不能称其为公共危机,只有“急需快速做出决策,并且严重缺乏必要的训练有素的人员、物质资源和时间来完成”的才算得上是公共危机。我们是在“危机”的基础上界定了“公共危机”,危机本身包含了突发事件、灾难、紧急事件等内容,那么公共危机也是在较大范畴内包含着突发性公共事件等内容,是最为广义的一种界定。

3.公共危机的成因有哪些?

第一,自然状况因素。第二,政治发展与政治参与。第三,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

第四,社会结构与变迁。第五,国际环境变化。

4.公共危机的类型有哪些?

(1)根据公共危机发生的动因不同可以分为“上帝的行动”和“人为的错误”。(2)根据公共危机发生的领域不同,可以将公共危机分为公共政治危机、公共经济危机、公共卫生危机等。(3)根据公共危机影响的范围为标准可以将公共危机分为全国性公共危机和地方性公共危机。(4)根据公共危机对社会带来的后果程度将公共危机进行分级分类。

5.公共危机的特征有哪些?

危机具有紧急性、危害性的特征,公共危机是在危机基础上的具体分类,既具有危机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公共危机的特殊性。公共危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突发性。(2)不确定性。

(3)危害性。(4)社会性。(5)决策的非程序化。

6. 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有哪些?

第一,公共危机管理是全球化背景下应对复杂国际秩序的重要方式。

第二,公共危机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三,公共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治理模式的主要改革内容,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取向,也是体现现代政府责任的重要机制。

7.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有哪些?

公共危机管理与一般危机管理相比,具有明显的特征:

(1)预防性。(2)应急性。(3)综合性。(4)权变性。

8.公共危机管理的职能

危机事件通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任何一类公共危机事件,都有其发生、发展和减缓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公共危机管理的职能活动都不尽相同。。根据公共危机本身的性质,我们将公共危机事件总体上划分为预警期(潜伏期)、爆发期、缓解期(恢复期)和善后期。

(1)预警期(潜伏期)(2)爆发期(3)缓解期(恢复期)(4)善后期

9.现代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与传统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不同,现代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不仅是危机状态,同时也是一种日常管理状态。为有效应付危机,提升对危机事态的控制能力,需要探索一些不同常规的原则。具体而言,现代公共危机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原则。第二,公众利益至上原则。第三,透明度原则,第四,真诚坦率的沟通原则。第五,快速反应原则。第六,富有创意、注重实效原则。第七,勇担责任原则。第八,专业性原则。

10.现代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静态结构和动态机制。

第一,从静态结构上来看,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下列内容:

1.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2.高效的核心协调机构。3.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

4.成熟的危机应对意识和应对能力。5.在危机管理中充分利用和发挥媒体的作用。

第二,根据危机发生的特点和阶段,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机制可分为危机前的危机预控机制和危机发生后的危机救治机制。

1.建立危机预控机制。2.建立危机救治机制。政府在进行危机救治时具体可采用的机制包括:(1)积极性的强制干预。(2)探寻危机产生的根源。(3)通过一系列决策稳定社会,进行心理救治。(4)动员社会的参与。总之,现代公共危机的管理与治理突破了传统公共危机管理的范畴,将公共危机管理视为政府管理的主要职责,是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作为现代公共危机管理,我们不仅需要理念和范式的创新,也需要创新公共危机管理战略,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章 风险评估与公共危机管理

(一)重要概念

1.风险评估:是指以历史和现实的信息为基础,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技术,进行风险分析和衡量,把握损失规律,确定风险程度的一系列活动。

2.风险分析:是指风险管理者对于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确认风险的存在,明确其性质。

3.风险因素:是指促使或引起风险事故发生的条件,以及风险事故发生时,致使损失增加、扩大的条件。

4.风险事故:又称风险事件,是指引起损失的直接或外在的原因,是使风险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媒介,也就是说风险是通过风险事故的发生来导致损失的。

5.责任风险是指由于社会个体(经济单位)的侵权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依照法律负有经济赔偿责任,以及无法履行合同致使对方受损而应负的合同责任,所形成的风险。

6.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义务人不履行义务而对权利人造成损失的风险。比较常见的信用风险有两类。

7.损失:是指非故意、非计划、非预期的经济价值减少的事实。

(二)知识引导

1.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1)风险评估是公共危机管理决策的基础。公共危机的孕育和发生,都与风险的形成和变化相联系,决策者只有掌握与危机相关的一切风险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2)风险评估有助于降低公共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通过风险评估,发现风险因素及其演变趋势,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则就有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风险评估有助于降低公共危机造成的危害。对危机损失的估计与把握,可以使政府和公众在第一时间做好物质、心理准备,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降低危机的破坏程度。

2.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

(1)相关性原理。(2)相似性原理。(3)统计原理。

3.风险评估的一般程序。

(1)采集信息。信息是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信息采集工作有三要素:一是目的,二是内容与范围,三是采集方法。

(2)处理信息。对采集到的信息,需要进行处理,这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需要进行分析、加工、整理、存储、检索和传输等工作,从中确定可能发生的危机及其风险因素。信息处理可分为定性处理和定量处理两种。

(3)分析结果。在处理信息的基础上,要集思广益,及时、全面、系统地分析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分析其趋势,进行综合判断。

4.公共危机风险评估需要注意的问题

(1)尽可能考虑全部风险因素。(2)注重风险及其环境的变化。(3)充分考虑公众的心理承受力。(4)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5.定性分析方法。

(1)头脑风暴法。(2)名义群体法。(3)德尔菲法。(4)电子会议法。

6.定量分析方法

(1)趋势外推法(2)时间序列法(3)回归分析法

7.常用若干方法介绍

(1)类推评估法(3)危机晴雨表法(4)风险清单(5)威胁分析法(6)事故分析法(7)风险因素预先分析

第三章   公共危机预警管理

 

(一)重要概念

1.公共危机预警管理:指对可能引起公共危机的各种因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危机信号和危机征兆进行严密监控,对其发展趋势、危害程度等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发出正确的危机警报的一套有效运行体系与管理方法。

(二)知识引导

1.公共危机预警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政府能力与预见性政府的治理的理论诉求。

(1)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政府能力的要求

(2)公共危机与预见性政府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诉求。

2.国外政府危机预警管理体系的借鉴

(1)都有一套系统的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为政府危机管理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 (2)都有一个权力极大、以政府首脑为核心的中枢指挥系统。(3)都有一个常设的、权威的、具有独立地位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4)都有一套发达的信息管理系统。

3.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现状

(1)建立了危机应急运行机制,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公共危机预警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2)确定了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公共危机预警管理原则。

(3)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的各个行业、部门的应急预案,有助于在社会相关领域建立预警体系,增强相关部门的应急观念和认识能力。

(4)严格规定危机预警的发布,有利于公共危机的预防和社会的稳定。

(5)强调公共危机预警管理的责任,有利于公共危机的平息和社会正常秩序的恢复。

4.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改进方向。

(1)有待于建立统一、专业的社会综合安全预警监控机构。

(2)没有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存在技术执行的难度。

(3)专家和社会中介组织优势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待于提高。

(4)预警机制建设需加强国际合作。

5.如何构建公共危机预警管理机制?

构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一项系统全面的任务,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立立体的全方位的预警主体系统

(2)建立公共危机的预警组织体系

(3)建立和完善预警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系统

(4)规划制定公共危机的反应和恢复计划

(5)建立危机监控系统,确立预警范围、预警等级

(6)提高社会对危机的应对能力

(7)建立危机的风险评估与诊断制度

 

第四章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

(一)重要概念

1.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指通过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机制来应对各类公共危机,使公共危机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

 

(二)知识引导

1.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一般特点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受到社会突发事件的威胁时,都会立即启动自己的应急处理机制。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在危机萌芽或发生之后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各国政府可以采取形式各异的方法,但在本质上还是具备了很大的共同性。从西方一些主要国家做法和经验看,一个合格的现代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要具有以下一些宏观特征:

(1)政府部门与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危机发生时能够互相协作共同应对危机

(2)必须建立统一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独特灵活的应急组织体系。

(3)建立现代化的应急支持保障系统。

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必须有信息、技术、物质、资金、人才等个方面的支持保障。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和发布,各种处理技术,应急物质的保证和调动,以及应急管理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都是政府科学决策和早期预警和应急的前提,主要表现在:

①引入危机管理的绩效标准。②明确危机管理的专业化和流程发展方向。③应用高新科技。

(4)拥有健全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5)高效可靠的信息系统

(6)政府有效的强制干预措施

2.应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理念

(1)以人为本原则

(2)政府主导与科学的决策原则

(3)及时评估危机的状态并建立危机发言人制度

(4)时间概念

(5)空间与地域概念

(6)适当的强制措施与取舍原则

(7)成本核算与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

(8)人、财、物的调动

(9)充分发挥各级基层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4.应急管理的不同主体

应急管理并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单方面责任,它同时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阶层,对每个不同主体都要不同要求。

(1)政府责任部门。(2)社会组织。(3)专家与学者。(4)普通民众。(5)各个部门之间的横向合作。

5.我国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一些地区虽然已经开始设置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但仍存在较大的缺陷。

第二,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条文已经开始建设,但和实践的要求相比仍相对滞后。

第三,政府应急管理的手段还有待改进,使得整个危机管理体制呈现很大的脆弱性。

第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处理危机的专业素质培训力度继续加强。

第五,我国应急管理中的政府动员能力很强,但社会动员参与能力相对不足。

第六,应急管理的国际合作性还有待加强。

6.我国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的基本内容

(1)建立专项应急预案

(2)强调政府的应急职能和社会动员能力

(3)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应急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形成稳定性和制度性

(4)建立充分的信息来源渠道和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

(5) 注重我国转型期突发群体性事件

(6)加强危机应急的培训和演习,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公众的抗危机心理素质

(7)拓宽与国内外沟通、协调与合作的多种途径

第五章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1.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功能。

第一,健全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为公共危机管理活动提供组织保证。第二,健全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为政府各部门间的高效协调和有序运作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第三,健全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有助于整合社会资源。

2.公共危机管理的运行机制。

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在经过层层的职权划分、确定权责关系之后,还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各组成单位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调一致地运转,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公共危机管理的运行机制包括危机预警机制、危机决策指挥机制、危机协调机制、信息发布和披露机制、物质保障机制、危机动员与参与机制、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机制、调查评估机制等。

3.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原则。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以防为主的原则。第二,责权明确、依法行政的原则。第三,指挥统一、运转协调的原则。第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原则。第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4.公共危机决策模式。

(1)理性行为决策模式

(2)组织过程决策模式

(3)政府政治决策模式

(4)领袖和非理性行为体决策模式

(5)精英团队决策模式

(6)集体动力决策模式

综上所述,前三种模式的重点在于体制上的分析,后三种模式则在于个人因素的分析。一些学者认为,在对危机管理进行实例研究时,不应拘泥于某一模式。显而易见,任何一种模式都无法完全解释复杂的决策问题,但将其有机地综合起来,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探索危机决策本质和规律的窗口。

5.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协调机制的类型。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协调机制包括等级协调机制和无等级协调机制两种类型。

(1)等级协调机制

等级协调机制主要是指有隶属关系的政府或部门在危机管理和应对时的协同运作机制。

(2)无等级协调机制

无等级协调机制指不相隶属的不同政府或政府组织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等在危机管理和应对中的协同运作机制。无等级协调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政府内部的无等级协调机制;②与非政府组织的协调机制;③与营利组织的协调机制;④与社会公众的协调机制;⑤与媒体的协调机制;⑥与国际资源的协调机制。

6.危机信息收集的原则。

在公共危机信息搜集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五点基本原则:

第一,及时性原则。第二,可靠性原则。第三,针对性原则。第四,系统性原则。第五,计划性原则。

 

第六章 公共危机的沟通管理与社会参与

(一)重要概念

1.志愿精神:是一种以关爱、互助为思想内核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

(二)知识引导

1.公共危机沟通的原则。

危机沟通的核心是信息的共享和不确定性的消除。我们根据这一核心确立危机沟通的原则和内容。

(1) 保证正规渠道畅通

(2) 保持信息口径一致

(3) 真实地满足公众知情权

(4) 把握好沟通的“质”、“量”、“度”

2.公共危机沟通管理的核心问题

(1)沟通内容的规划

(2)沟通渠道的整合

(3)沟通技巧的培养

3.危机教育的功能。

(1)首先,危机教育能从最大限度上进行社会动员,有助于动员所有的社会力量共同理解和应对公共危机,形成与政府立场一致的全民参与行为并利于危机的解决。

(2)其次,公共危机教育为危机处理提供精神支持,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教育工作可以发挥其独有的渗透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3)危机教育能够唤醒民众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激发其参与危机处理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4)危机教育具有社会监督功能。

(5)危机教育能够培养全民忧患意识,普及安全文化,减少和防范各类危机。

4.危机教育的主要内容。

(1)首先,要提高危机的关注意识。

(2)其次,要提升危机的防范意识。

(3)再者,要提高应对危机的道德意识。

(4)最后,要培养应对危机的生存能力。

第八章 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估

(一)重要概念

1.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估:是指对公共危机管理组织运行过程、运行内容以及运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估的活动。

(二)知识引导

1.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估的特点。

(1)评估目标的公益性。绩效评估通过评价激励公共组织端正危机管理的认识,防微杜渐,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避免出现危机管理预防工作中的短视现象。

(2)评估内容的全面性。危机管理的绩效评估,针对危机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工作绩效进行全面评估,评价内容设计预案制定、部门协调、措施执行、灾后重建等广泛的危机管理内容,引导有关部门和人员将危机管理提上常备不懈的工作日程中来,使评价后的政府变追究责任为主导承担责任,积极推动危机预案和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3)评估历程的长期性。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估既包括危机管理的时候评价,同时也是一项贯穿危机管理始终、涉及危机管理各个环节和影响因素的长期的工作。

 

2.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估的方法。

(1)4E评估法:经济性(economic)。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公平(equity)。

(2)平衡计分卡   (3)层次分析法

3.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估的主体

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估的主体应该有以下几类:

(1)政府机构。政府部门在危机管理中发挥主要的管理作用,对管理工作也最为熟悉。因此,进行危机管理绩效评估的第一主体必然是政府机构。

(2)社会组织。由于社会公共危机往往发生在基层,社会组织接近危机发生第一线,对危机的萌芽和冲击有着更敏锐和深切的感受,对危机的发展速度、管理方式有自己的认识,第一手信息较为及时。

(3)专业机构。专业机构包括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团体或个人。邀请专业机构加入评价主体,可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推动政府关注在技术救灾方面的投入。此外,由于学术研究机构本身不是政府单位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也没有与某些政府部门直接的利益冲突,因而可以从更客观的角度对政府单位进行全面评价,可以在一定的科学规范下,严格、科学的运用理论和模型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4.绩效评估对政府的危机管理工作的作用。

(1)它能推动危机管理制度的完善。制度层面的绩效评估可以引起政府和学界对制度建设的重视,促使形成不同层级、结构合理、从国家一级贯彻到基层单位层面的完善的危机管理制度体系。而完善的制度体系可以有力规范各级政府的行为,避免出现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情况,防止权力的失衡和滥用,促使各级政府和部门相互协调、通力合作。

(2)它能提高组织对危机的应急能力和恢复力。由于危机管理绩效评估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通过对危机管理日常化的评估,促进危机管理的常备不懈,利用定期组织培训和演习提高组织对危机的认识和应急能力,灾后重建的恢复能力方面也可以通过评估的推动得以提升,防止同类危机再次发生。

(3)它能激发与发挥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力量。危机管理绩效评估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注重社会参与和评估。

 

第九章 国外公共危机管理

1.当代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1)研究组织机构形式多样化。

(2)研究内容的灵活多向性。(3)研究方法的综合交叉性。

(4)研究运作的市场化(5)研究协作的全球化

2.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特点

(1)拥有专业、高效的综合性危机管理指挥系统

(2)不断完善政府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

(3)建立强大的预警机制和高效的应对机制。

(4)有效利用发达的信息沟通机制

(5)借助并发挥现代传媒作用缓解社会紧张状态。

(6)利用民间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危机事件的处理。

(7)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危机管理意识与抗危机能力。

(8)加强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和理论研究。

3.奥古斯丁的六阶段模式

奥古斯丁将危机管理划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并针对不同的阶段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建议:

第一阶段:危机的避免   第二阶段:危机管理的准备    第三阶段:危机的确认

第四阶段:危机的控制   第五阶段:危机的解决        第六阶段:从危机中获利

4.罗伯特.希斯的4R模式

罗伯特.希斯将危机管理过程概括为4R模式,即危机管理可以划分为缩减、预备、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有效的危机管理是对4R模式所有方面的整合。

5.美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对中国的启示。

(1)美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优势表现在:首先,它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重大调整,有利于反危机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因时代不同而面临的任务不同,危机管理的机制和结构也随之变化。(2)虽然中美两国国情迥然不同,但是适当借鉴美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经验,对我国自身应急机制建设有较大帮助。

6.英国政府应对疯牛病危机的成功经验。

(1)较重视沟通信息。

(2)重视危机研究及各部门间的合作管理。

(3)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

(4)与欧盟和欧洲其他国家协调,防止危机扩大与恶化。

 

第十章 非传统安全视域中的公共危机管理

(一)重要概念

1.非传统安全:一切免于由非军事武力所造成的生存性威胁的自由。简言之,非传统安全是“非军事武力安全”。

(二)知识引导

1.非传统安全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第一,问题的始发性。第二,成因的潜在性。第三,传递的扩散性。第四,表现的多样性。第五,治理的综合性。

2.非传统安全研究与传统安全研究的主要区别。

非传统安全研究与传统安全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

一是非传统安全研究主要指向“跨国家”的安全互动,以及国家内部产生的安全威胁,如种族冲突问题取代国家冲突问题,而传统安全主要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安全互动。

二是非传统安全着重研究“非国家行为体”所带来的安全挑战和维护,而传统安全的着重点是“国家行为体”。

三是非传统安全侧重非军事安全对国家和国际安全造成的影响,而传统安全侧重的是军事安全的议题。

四是非传统安全更多地是将“人”和“社会”视为安全主体和实现安全的目的,而传统安全倾向于将“国家”视为安全主体。  美国非传统安全专家乔治.费达斯(George Fidas)认为,冷战时代的威胁是有“威胁者”的威胁,而后冷战时代的威胁是“没有威胁者的威胁”(threats without threateners)。

3.转型期我国安全形态的总体特征。

第一,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公共危机类型的重心从高政治向低政治或非传统事务转移,公共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

第二,非传统安全越来越成为安全的重要议题。

第三,安全问题常态化,主要表现为公共危机的频次从偶发性转向密集性,公共危机事件呈现高频次、大规模的特征和常态化的趋向。 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安全的内涵已经扩展,形成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环境安全等在内的综合安全,恐怖主义、环境恶化、毒品走私和疾病蔓延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趋突出。另一方面,人的安全与社会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考虑的重要议题。因而除了火灾、地震、空难、骚乱等传统危机外,恐怖袭击、疫病传播、生态灾难、技术事故、人为灾祸、突发事件、宗教风波等新的危机形式不断出现。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危机的发生,危机的密集性、高频次、大规模与常态化所造成的社会风险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难以逃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社会的高度相互依存性也造成公共危机的不断扩大化趋势。

第四,安全问题的后果日益严重,公共危机事件的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据信访部门调查,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幕后有人策划、煽动和组织,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更是如此。随着组织性趋向明显,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持续和反复的态势,闹事方式不断升级,规模不断扩大,对抗性不断加剧。诸如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各类爆炸、抢劫和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也越来越频繁,严重危害着公共安全。

第五,安全问题的跨地区特征正在强化,公共危机的波动方式已呈多元化,震动频度不断增大。由于目前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涉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敏感性、连带性很强,聚集效应明显。而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传播渠道多元化,国内外各类反动势力认为有机可乘,利用我国政府传统的处理方式和群众心理,在各类高科技技术的支持下,妖言惑众,煽动群众采取过激行为。

第六,安全问题越来越具有国际互动性。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公共危机的来源与风险从区域性转向全球性,全球已经形成一个十分敏感的共振系统。一方面,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波及我国;另一方面,国内的极端个人或组织往往与各类国际反华势力紧密勾结,遥相呼应,严重危害我国国家安全。其具体表现一是公共危机主体的跨国联盟,二是公共危机后果的跨国扩散。

4.中国非传统安全的突出问题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突显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侵害和威胁是现实的、严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环境安全问题。   第二,经济金融安全问题。

第三,能源安全问题.    第五,人口与社会发展问题。

第六,信息技术安全问题。    第七,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主要和恐怖主义。

第八,社会文化领域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5.在非传统安全维护领域,我国的危机管理战略思考应突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认识非传统安全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安全利益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二是努力实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有机统一。三是顺势运用各种地区及全球多边安全机构和组织,积极倡导处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公正、合理的规则和制度,建立稳定、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下列各项中,不应计入制造费用的是(  )。04-27

下列各项中,应在制造费用中列支的是(  )。04-27

某企业A产品经过三道工序加工完成。A产品耗用的原材料04-27

甲、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甲公司委托乙公司加工04-27

计划成本分配法的特点是(  )。04-27

某车间采用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分配制造费用,该车问04-27

职工薪酬包括(  )。04-27

下列各项中,属于正确划分各种成本耗费界限要求的有(  04-27

下列科目中,属于“制造费用”科目贷方对应科目的可能有04-27

采用代数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04-27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